《中医基础理论(第3版)/普通高等教育中医药类 十三五 规划教材 全国普通高等教育中医药类精编教材》是系统讲授中医学基础理论知识的教材,内容包括阴阳五行、藏象、气血津液精神、经络、病因和发病、病机、防治原则等。相较于上版教材,本教材突出了引导性和启发性,每章开篇专设导学部分,内容包括引言、学习重点和学习要求、名词术语,让读者带着问题和重点展开学习。在每章篇末增加知识拓展,围绕本章内容推荐具有代表性的著作和论文,突出了中医基础理论学科的时代发展和特色。 通过本教材的学习不仅能为本科学生系统掌握中医基础知识,学习中医诊断、中药、方剂及临床各科打下必要的基础,而且也是爱好中医药学的国内外人士学习和掌握中医专业基础理论知识的入门教材。本教材适用于中医学(包括养生康复、中医营养学、全科医学
中医基础理论是中医学的专业基础课。它的主要任务是向学生传播中医的基础理论和基本知识,为学习中医各科技好基础。如果不学好中医基础理论,对中医其他各科,都是无法学习的。所以,中医学的各个行业,都把中医基础理论作为一门主干课程。 中医基础理论的主要内容包括四个部份。即中医学的哲学基础、中医学对正常人体的认识、中医学对疾病的认识,以及中医养生和治疗疾病的原则。本教材中,将分别予以详细论述。
阴阳五行,可分为 阴阳 与 五行 ,然而两者互为辅成,五行必合阴阳,阴阳说必兼五行。阴阳五行是中国古典哲学的核心,为古代朴素的唯物哲学。 阴阳,指世界上一切事物中都具有的两种既互相对立又互相联系的力量;五行即由 木、火、土、金、水 五种基本物质的运行和变化所构成,它强调整体概念。阴阳与五行两大学说的合流形成了中国传统思维的框架。
本手册是姚梅龄教授基于对其父亲姚荷生的遗稿《症候简释》《伤寒论症状鉴别诊断学》的整理,并结合自己近50年的临床经历总结而作,将《中医症状鉴别诊断学》中汗症这一临床现象分为通身汗、局部汗出、无汗、其他种类异常汗出、异常汗质、异常汗色、汗气(嗅)异常七大类别,简洁明了地阐释了自汗、常自汗出、大汗、微汗出、濈然汗解、汗出不彻、但头汗出、额上汗出、汗出剂腰而还、四肢不得汗出、无汗、盗汗、先烦汗解、战汗解、郁冒汗出、目合则汗、黄汗等42种汗的概念、主要病因病机、汗出机理、病因病机鉴别以及病种举例。
《脉经》为晋?王叔和撰,成书于公元210-259年之间,是中国现存早的中医脉学专著。王叔和,名熙, 性度沉靖,尤好著述,博通经方,精意诊处,洞识修养之道(宋?林亿等进呈劄子语) ,他利用做太医令时搜求的各种脉学文献,先取《内经》《难经》以及张仲景、华佗等有关脉学方面的论述,旁征博引,采摭群论,然后根据自己的临床体验,按照 百病根源,各以类相从 的方法,若网在纲,依类编排,精心梳理,终于完成了《脉经》这部伟大著作。全书共十卷,九十八篇。卷一论三部九候,寸口脉及二十四脉;卷二、卷三则以脉合脏腑经络,举其阴阳之虚实,形证之异同,作为治疗依据;卷四诊四时、百病死生之分,并论脉法;卷五述仲景、扁鹊脉法;卷六列述诸经病证;卷七至卷九讨论脉证治疗,其中卷七以伤寒、热病为主,卷八为杂病,卷九为妇产科、小儿
中医舌诊,是中医诊断学中的一部分,古今中医工作者对舌诊都是非常重视的。临床实践证明,舌诊在诊断上有很大的作用,尤其是在对温热病的诊断上,更具有重要的意义。 中医文献中关于舌诊的资料也是非常丰富的,很早就有了舌诊的专书,历代医家也都曾经不断整理和总结这方面的经验。然而,有关舌诊的资料大多散见各书,而且文字也比较深奥,至今尚少比较系统全面适合于现代临床医师阅读的专书。为此,我们搜集了有关文献,参合临床体会,通过分析归纳,用通俗语言编写了这本《中医舌诊》。根据祖国医学的理论体系,将有关舌诊的知识加以简明扼要的阐述,既利于初学者学习,也便于临床医师们参考。
骆降喜,中医世家,80年代初考上广西医学院学习西医(今广西医科大学),并成为外科大夫,后来成为桂林医学院人体解剖教研室的老师。20岁开始,与重症肌无力( 渐冻人 )和晚期胸腺癌反复搏斗,后来,科学医学宣布:无能为力。 他转向中医,转向传统文化,用生命的泉水,酝酿出四个字:文化医学。 在平凡的日子里,他用文化医学,谱写了很多不平凡的传奇:稳住了他自己,同时,治愈了很多疑难杂症。有些医案,堪称世界奇迹! 正如 中医 对应 西医 , 文化医学 应该 科学医学 ,各有所长,各怀绝技。文化医学,不是医学文化,不是医学人文,不是人文医学。 作为患者、作为医生、作为老师,骆降喜先生告诉我们:柳暗花明又一村,以文化心、以心化病,文化的力量,不可思议!
《脾胃论》,3卷,金 李东垣撰。书成于1249年。卷上七论,为《脾胃论》的基本部分。每论均首列《内经》原文,而后说明本人观点。卷末复以 仲景引内经所说脾胃 重申之。卷中十二论,主要阐述了在 内伤脾胃,百病由生 之后,对各种病证的证治原则及方法。卷下十五论,或对卷上、卷中的重点部分进一步发挥,或对其论述不足部分进行补充.后附 脾胃将理法 、 摄养 、 远欲 、 省言箴 四论,既是病时的饮食调理宜忌,也可作为平人日常调理方法。《脾胃论》是李东垣在完成《内外伤辨惑论》以后,恐世俗不悟而作,是补土学派的代表著作。
朱肱(1050-1125),字翼中,号无求子,晚号大隐翁。吴兴(今浙江湖州人),元祐三年(1088)进士,历任雄州(今属河北)防御推官、知邓州(今河南邓县)录事、奉议郎,故后人亦称朱奉议。崇宁元年(1102)日蚀,上疏讲灾异,指摘执政章淳过失,忤旨罢官,侨居杭州大隐坊,酿酒著书,自号大隐翁。其间对《伤寒论》深有研究,值朝廷重视医学,遍求精于医术之人,政和四年(1114),朱肱遂被征为医学博士,次年,因直言时事,书苏东坡诗获罪,触犯党禁,被贬于达州(今四川达县)茶场。同贬者陈弁、余应求、李升、韩均,时称
本书为中医经典文库丛书之一,作者是元代营养学家兼医学家忽思慧,共三卷,集饮食学、药物学、养生学、康复学、心理学之大成,具有很高的实用价值和学术价值。 卷一载有三皇圣纪、养生保健、饮食避忌、聚珍异馔、妊娠食忌和乳母食忌。卷二主要记载了诸般汤煎、食物治病、食物相反、食物中毒的救治等。卷三分门别类选录了丰富的食疗营养天然食品,如米、谷、果、菜、鱼、禽、兽以及料物等,详细叙述了每种食品的性味、功能、适应病症以及有无毒性等内容。
本书上篇重点介绍了近年来国内外医学杂志、专业学术会议发表的和作者运用单穴疗法治疗临床常见病多发病的新穴位、新方法、新成果。主要以验案的形式介绍了每个病的具体治疗方法。
背诵是学习中医必修的功课,有些内容需要反复诵读,涵泳其间。但背什么、背多少、怎么背,则常常使初学者感到困惑。为此,刘更生教授于2003年编写《中医经典必背》,在山东中医药大学内部印行,取得良好效果。在此基础上,结合《名老中医之路》97名前辈的背诵经验,精选重要内容,于2010年编成《中医必背红宝书》《中医必背蓝宝书》。 《中医必背红宝书》精选中医经典中的重要篇章、段落、条文,包括《黄帝内经素问》《灵枢经》《黄帝八十一难经》《神农本草经》《伤寒论》《金匮要略》《温热论》《温病条辨》等。 《中医必背蓝宝书》为中医基本知识,包括总括、中药、方剂、诊法、针灸5个部分,主要选取实用、易记的歌赋。 两本小书于2010年9月出版,首印5000册上市不足3个月即销售一空,并被中国书刊发行业协会评为 2011年度全行业优秀畅销书
阴阳脉诊内容甚是宽泛,所有的脉诊内容,都可以阴阳脉诊来概括之。《李士懋教授论阴阳脉诊》并非阴阳脉诊之全书,其范围小很多,只限于李士懋老师对于阴阳脉诊的论述和应用,并附医案以证之,故冠以“李士懋教授论阴阳脉诊”。 中医的整体观有两点内容,一是天人相应,一是人是一整体,脏腑、组织、器官在生理上相生相克,病理上相互影响传变。这些影响和传变,在历代医论中,与脉象的关系,仅限于某脏某腑的孤立病变,如“寸数咽喉口舌疮,吐红咳嗽肺生疡”,而脏腑之间阴阳相互影响传变在脉诊上的体现,如尺数对于关脉有何影响,对于寸脉有何影响,言之甚少。而阴阳脉诊是把脉之三部九候作为一个整体来看待,分辨诸脏腑之间的相互影响、传变。如脉阴弱阳弦,则主阳虚水泛,水饮上凌而脉弦;阴弱而阳浮大,是阴盛格阳而虚阳
《小儿药证直诀》是一部中医儿科学专著。全书分上、中、下三卷,上卷专论小儿脉、因、证、治,收列儿科常见病证治80余条。以脏腑辨证论治小儿诸疾。中卷收载典型病案23则。下卷列载方剂124首,其中既有传统效方,又有作者化裁古方以及自制之新方。全书论治始终遵循 小儿脏腑柔弱,易虚易实,易寒易热 这一生理、病理特点,遣方用药寒温适度,补泻并用,扶正驱邪兼顾,以柔养脏腑为本。
许公岩(1903~1994),1922年开始行医,1952年任教于北京中医学校。1956年任北京中医医院内科主任医师。1981年被评为北京市名老中医,1990年被评定为首批*名老中医,享受国务院特殊津贴。其治学态度严谨坚韧,立方遣药味少力宏,师古不泥力主中西汇通。一生不求名利,致力于中医事业,救治病人无数。 博古创新,简便廉效 许公岩擅长内、妇、儿科杂病的治疗。对呼吸系统疾病,特别是咳、痰、喘病的辨证论治的见解独到,以理脾法则治疗上述疾病而著称。在治疗中,许公岩立方遣药以 简、便、廉、效 为准绳,其方药简练,效果卓捷。许氏精勤博览,灵活创新,尤精于湿证的辨证论治,创制了 苍麻丸 ,临床收效确切。
《四诊抉微》为中医诊断学专著,为清代林之翰代表作。林氏博采《内经》《难经》《伤寒杂病论》《脉经》等古典医籍理论及先哲精髓,并加详注,撰《四诊抉微》八卷,附《管窥附余》一卷。书中1~3卷,主论望、闻、问诊。详细论述了颜面、口、鼻、耳、目、齿、舌等部位的各种形色变化,以声音审查疾病的阴阳清浊新久、寒热虚实的方法,通过诊问人品起居,嗜欲苦乐来了解疾病变化,并详析张景岳"十问",论三诊详确精要。4~7卷,主论二十九道脉,体、象、主病并参以先哲精髓,统而析之,不泥古论。第8卷主论六气之脉及节候之诊,附之以图,参之以诀,令后学者了了易明。后《管窥附余》1卷,列原脉体用、浮脉主里须知、沉脉主表须知等,每多新见。《四诊抉微》系统地总结了古今有关四诊成就,加以分类叙述,是四诊合参具体应用的重要诊法书籍。
盛增秀、庄爱文编写的《中医体质学说十论》收选了作者对中医体质理论研究与临床研究论文10篇。 盛增秀为全国*名的名老中医专家,国家中医药管理局中医文献学重点学科学术带头人、中华中医药学会体质分会顾问,从事中医临床研究与科研工作50余年,对中医体质学说研究颇有心得。书中上溯《黄帝内经》体质之源,对中医体质形成、体质与疾病相关理论、体质与脉、体质转化、体质与临床、体质与养生防病等进行了深入阐发,并对中医体质学说发展进行了探讨和展望。全书对中医体质文献梳理的同时,结合自己长期临床实践典型案例,论述了中医体质构成特点、可变可调、体病相关等,对指导疾病的预防、诊治、康复与养生颇有参考价值。
丹溪学派的传承与创新》是《浙派中医系列研究丛书》(专题系列)编撰工程中的一部重要著作,该工程得到了浙江省中医药现代化专项的立项支持(项目编号2020ZX002)。本选题对丹溪学派进行系列规范的整理研究,全面梳理该学派的传承脉络,挖掘丹溪学派形成的背景和学术渊源,探讨其主要学术思想和成就,以及对后世医学发展的影响。全书分别对丹溪学派代表人物生平和与著述选介、原文选析、方剂选录及医案选按等方面的研究,纲目分明,条理清晰,内容精要,更加切合临床实用。如此大规模的对丹溪及其传人的有关论述述进行系统的整理研究及学术研讨,以冀准确、完整地反映 丹溪学派 的学术体系,这在国内尚属首次,具有创新性,出版价值颇高。本专著的出版,适合于中医医疗、教学、科研人员以及中医爱好者阅读,对于开展中医学术流派的研究也
《脉学辑要》由日本江户时代(1603-1867)著名汉医学家丹波元筒所著。 《中国古医籍整理丛书(诊法20):脉学辑要》分为上、中、下三卷,卷上总说阐述脉学理论;卷中引述二十八脉体象、主病,汇众说之精华;卷下列述妇人脉、小儿脉及诸怪脉。 《中国古医籍整理丛书(诊法20):脉学辑要》在对医学史上的脉学资料进行认真鉴别和整理的基础上,先列各医家原文,逐条注释,细加钻研,虚心夷考,衡别是非,删繁节要,融会贯通,并附作者按语,论述精辟,内容包括家传及个人心得,简要切用,颇有价值。 《中国古医籍整理丛书(诊法20):脉学辑要》本次整理以日本宽政七年(1795)江户万笈堂刊本一聿修堂藏板一为底本。