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玄隐遗密〉由《九真要》《九常记》《黄帝内经》(太乙版)《阴阳大论》四部分组成。皆是以自然现象、天地形物的变化来探究、阐释人体脏腑功能,用天地之理讲医学、讲人体的古典医学。皆是在道家、道教医学人士中,主要以口口相传、师徒相传的形式保存下来,至今未有刊行。其中〈黄帝内经〉与现在通行本有很大的不同,无论是篇幅、内容,环是理论观点都有颇多差异。再如〈九常记〉所论之脏腑,是中医脏器学的开始,是五脏六腑说形成之前对人体器官认识的雏形。学习研究本书,可以使读者知晓在现在通行的中医理论学说之外,不同的学说和认识。
物精油疗法是当前治未病防治中为推崇的一种自然疗法。2015年理疗级植物精油正式进入国内,目前已经有近百万人在尝试着把精油运用到日常保健与康复理疗中。本书将从中医角度来探视植物精油的应用,试图给精油使用者及爱好者、中医爱好者一个全新的视角。
《胡希恕金匮要略讲座(第2版)》 本书系经方大师胡希恕先生晚年《金匮要略》讲课的“接近现场”,是在2008年出版的《胡希恕金匮要略讲座》基础上,加入日本弟子的录音,进行逐条增补,使冯世纶教授的录音能够接近还原,从而做到中日合璧,完整再现胡老的学术思想。全书稿按照《金匮要略》原文的顺序,将胡老对原文的讲解依次道来,理论联系实际,内容深入浅出。适合于中医临床工作者与研究者,中医院校师生,中医文化爱好者及经方爱好者阅读参考。 本书发行以来,深受读者欢迎。 《胡希恕伤寒论讲座 中日录音增补版(第2版)》 本书系经方大师胡希恕先生晚年《伤寒论》讲课的“接近现场”,是在2008年出版的《胡希恕伤寒论讲座》基础上,加入日本弟子的录音,进行逐条增补,使冯世纶教授的录音能够接近还原,从而做到中日合璧,完整再现胡老的学
本书系经方大师胡希恕先生晚年《伤寒论》讲课的“完全现场”,是在2008年出版的《胡希恕伤寒论讲座》基础上,加入日本弟子的录音,进行逐条增补,使冯世纶教授的录音能够完全还原,从而做到中日合璧,完整再现胡老的学术思想。全书稿按照《金匮要略》原文的顺序,将胡老对原文的讲解依次道来,理论联系实际,内容深入浅出。适合于中医临床工作者与研究者,中医院校师生,中医文化爱好者及经方爱好者阅读参考。本书市场潜力很强,深受读者欢迎。
国医大师朱良春先生是中医临床大家,十分重视经典理论,反复强调:“振兴中医,必须回归中医,坚持中医理念,以中医经典、中医基础理论为指导。”此书的编写就是一次围绕朱老从痰瘀论治复杂疑难病的探寻,由“痰瘀学说窥见”(理论结合临床)、“治法方药应用”(经验用药解析及专病临证详谈)、“验案实录探微”(风湿、肿瘤、杂病)三个篇章展开。另外,在“同道体悟心得”中选取朱老为主的国医大师的传承人学习老一辈学术思想的心得体会;在“大师经验参学”中则遵循朱老“博采众长”的治学精神,选录了16位国医大师及2位全国名中医有关痰瘀学术思想的论文,从不同广度与深度来学习大师们的临证经验。
本书系经方大师胡希恕先生晚年《金匮要略》讲课的“完全现场”,是在2008年出版的《胡希恕金匮要略讲座》基础上,加入日本弟子的录音,进行逐条增补,使冯世纶教授的录音能够完全还原,从而做到中日合璧,完整再现胡老的学术思想。全书稿按照《金匮要略》原文的顺序,将胡老对原文的讲解依次道来,理论联系实际,内容深入浅出。适合于中医临床工作者与研究者,中医院校师生,中医文化爱好者及经方爱好者阅读参考。 本书发行以来,深受读者欢迎。
《中医大辞典》由李经纬,余瀛鳌,王振瑞主编
本书开篇绪论提出了中华传统文化的核心观念及其与心理学理论构建的关系,之后分上、中、下三篇,即上篇基础理论、中篇临床应用、下篇科学研究。上篇是移空疗法创立的学术基础,重点在于提出基于中华传统文化的三层次人格理论以及具象思维、无象思维理论,体现了中华民族数千年来探索人类内心世界的独特视野、视角和深邃内涵,阐明了移空疗法之所以不同于许多现代心理咨询与治疗技术的认识论与方法论根源。其中的一些内容也可以看作是对现代心理学人格理论和思维理论的拓展与补充。中篇介绍移空疗法中已经应用于临床的移空技术和空技术,是对临床实操技术的系统化说明。下篇是科学研究,包括理论研究与实验研究,提供了符合现代科学规范的理论阐释与实验研究的相关成果。本书是第一部对于移空疗法进行完整的、系统化论述的专业著作。适
章次公,名成之,号之庵,江苏镇江人。我国杰出的中医教育家、临床家。毕业于上海中医专门学校。师从名医丁甘仁、曹颖甫及国学大师章太炎。行医后与陆渊雷等合办上海国医学院,并任教于中国医学院。对药物与医史亦颇有研究。长期在上海从事中医教育及临床工作,新中国成立后应召赴任中央卫生部中医顾问。同时,他又是最早的中国医学科学院院务委员,亚非团结委员会委员,第三届全国政协委员,对中医事业作出过重要贡献。 本书共分四篇,汇集先生遗著,辑为“医论篇”;整理诊疗病案,编为“医案篇”;谨选药物按语,作为“药物篇”;“缅怀继承篇”则是先生门人和有关人士所撰先生之生平、学术思想及学习先生经验的体会。书中次公先生“发皇古义,融合新知”的治学理念:“崇古不泥,博采众方”的临床实践:“革故鼎新,中西结合”
洞明医理,活用经方,历来是学习中医的正路。但是,经方之理很深,众医解说纷纭,初学者不仅难以把握,反倒有误入歧途之忧,而采取方证对应是比较切实的捷径,可以快速获取较好的临床疗效。不过,很多中医生对经方并不熟悉,鉴于此,就有了《AI岐黄:中医大脑医案集》这本书。本书讲述了几十个案例,都是利用人工智能对经方进行解读,抓取主证建立经方数据库,利用特殊算法与临床证候联系起来,再由计算机给出基本推荐方,医生在此基础上加减。由于计算机具有准确记忆,海量数据,迭代进步的优势,随着时间的推移,数据积累越来越多,疗效也会越来越好,结合人脑擅长模糊抽象思考的优势,对中医学的未来意义巨大,虽短期内难以达到国医大师的水平,但作为临床中医师的有力工具是完全没问题的。作为中医的一个崭新发展方向,人工智能中医
汉方医学,是日本的一种传统医学,主要是在中医学的基础上发展而来。汉方的治疗方法以草药为主,但也包括传统的中医治疗手段,如针灸、按摩等。 中医在大约7世纪至9世纪时从中国传至日本,江户时代时,为与从欧洲传入的"兰方医学"以及日本自有的"和方医学"相区别,便将源自中医的传统治疗方法称为"汉方医学"。汉方医学以《伤寒杂病论》、《伤寒论》和《金匮要略》为主要经典。
《汉方诊疗三十年》是日本汉方医学大家大塚敬节三十多年临床经验的精华,中国科学院院士陈可冀教授为本书题写书名。《汉方诊疗三十年》共十一章,收录了大塚敬节诊治的374则验案及用方,对弘扬汉方医疗有非常重要的价值和深远的意义。收集的验案以治疗所使用的方剂为中心进行分类编集,例如第一章从桂枝汤开始,列举了桂枝汤及其加减方的验案。其他章亦如此。但是在一个病案治疗过程中,有时随着病情的变化,方剂也随之改变。为了阅读检索方便,另外设列了证候、病名索引和方剂索引。证候、病名索引各项下的数字,是病案的序号,表示在该序号所示的病案中出现该证候或病名。在书稿中,大塚敬节先生还为了方便读者阅读和理解,专门撰写了“致本书读者的阅读说明”,书后有证候、病名索引和方剂索引。
全书由理论到实践,从基础理论、核心理论、脉诊训练、脉诊实践四方面入手,对经典脉学进行拓展和深化,把脉学研究划分为“经典脉学”与“现代脉学”两个历史阶段,开拓性地运用系统论来探讨“脉象系统”、“脉象的系统特性和规律”,以及“病因脉象系统”、“病机脉象系统”、“体质和个性脉象系统”等,对脉象和脉藏的复杂性机制进行了深入探讨,基于此并提出了“方脉相应”规律,使“方依脉立”的思路更加清晰,为临床应用提供了诊疗模式,同时以图画的方式描述脉诊能够有效地促使形象思维、逻辑思维以及灵感思维的相互耦合,彼此协同,打破了“意会多于言传”的脉诊学习模式,突破了脉诊“指下难明”的,提出脉诊可以“情景记忆”着手,还原诊脉过程,真正解除脉诊“心中易了,指下难明”的难题,为广大中医临床工作者、脉学研究者
本书是《AI岐黄——中医大脑医案集》的姊妹篇。在前书治疗临床常见案例基础上,本书着重选取临床重症治疗效果较好的案例,如肺癌、脑瘤、白血病、帕金森、癫痫、肾功衰、冠心病等,以体现中医人工智能的专业水平与进步速度。
本书是2007年初版、2012年再版的简体横排《皇汉医学》的修订版。 《皇汉医学》是日本人汤本求真原著,成书于1927年,内容以中医理论为基础,阐述中医治疗的效用。 原著者在序中说他本来是一个西医,后来转而学习中医,所以全书很多是作者结合西医学说,来注释中医理论,故此书可作为西医学习中医的参考,中医参阅此书,亦可得到一定的提高。 全书基本上是以我国医圣张仲景所著的经典著作《伤寒论》与《金匮要略》两书为主,总论加以综合性的注释,如将两书的中心思想阴阳、虚实、表里予以分析,再分述中医治疗法则,又述及中医诊断学如脉学、腹诊等,使读者对中医理论系统先有一个概念。别论再以方剂为主,分述各方的主治证候,并于每方后注明该方所用药的效能,而更广泛地搜罗我国及日本对中医学说和治验病例为旁证,必要时作者还加
经方医学,是中医治病拥有科学性的经典医学理论体系,其代表著作是《伤寒论》。胡希恕先生提出:“仲景书本与《内经》无关。”标明中医有两大理论体系,《伤寒论》的六经来自八纲,并探讨了病位类方证。冯世纶教授在整理胡希恕先生论著的基础上,又紧密联系临床实践,解读《伤寒论》每条条文和方证,在病位类方证的基础上,又探讨了六经与方证。本书不但能解读《伤寒论》六经的实质,而且能理解每一个方证,这样在临床可以做到先辨六经,继辨方证,求得方证对应而治愈疾病。
本书阐述了卢永定老师所传授的郑卢医学中维护正气,维护阳气的医理医法。它突破了上千年不辨阴阳、错辨阴阳,背时方、成方的状态。认为“历代注家俱未将‘一阳潜于水中’底蕴搜出,以致后学懵然无据,滋阴降火,杀人无算,真千古流弊,医门大憾也”。非常重视辨别阴阳,阳虚不用阴药,诊断辨证中要达到“心手相应,人我相合”。指出辨证的准则是“洞鉴阴阳,显微毕露”,立法遣药要注重维护正气,要随守“法有章法,法无定法,法随证变,法定药随”的原则。出方则强调“病解灵法,法解灵方”。
扶阳派历经近200年的传承,探索,总结和升华,至今已形成了一套完整成熟的扶阳医学理论体系,以及用之于临床实践而皆效的理法方药。扶阳医学的学术思想可谓博大精深,其理法方药始终体现了《黄帝内经》“谨守病机”的思想,理论根基和辨治原则是与河洛、易、内、难以及伤寒一脉相承的。 在临床实践中,扶阳医学重视阳气,强调扶阳。以火立极,扶正护阳是扶阳医学的理论核心;善用姜、桂、附,是扶阳医学的显著特点;坎离既济,延年益寿是扶阳医学的终极目标。 扶阳医学作为一个学术流派,其受关注程度与日俱增,特别是近十年来学习扶阳医学已经形成了一股潮流。
本书所阐释的正脊体系全称为“圣洁脊柱全息手法”(简称为正脊手法或正脊心法)。该手法以脊柱为核心,倡导整体观思维,将人体经筋与骨、脏腑、形神一线贯穿,骨正筋柔,阴阳自和。 本书由“正脊心法”传人高圣洁老师传讲。高老师从1990年跟师修习中医五术之“按跷”,致力于中医推拿手法研修与传承。浙江中医药大学附属第一医院胡雪琴博士、广西南宁同有三和中医门诊部陈喜健医师长期学用“圣洁脊柱全息手法”,将高圣洁老师传讲的正脊心法进行了基于临床实践的整理。
《张梅芳眼科六十年医论医案精华》汇聚了中医眼科的深厚底蕴与张梅芳教授六十年临床精粹,是一部集理论、实践、验方于一体的权威著作。本书不仅是对中医眼科悠久历史的致敬,更是对现代中医眼科发展的有力推动。 上篇:眼科理论,构建坚实基石。 系统梳理:全面阐述中医眼科基础理论,深入剖析眼科血证思想,为学习者搭建起清晰的理论框架。 独特见解:张梅芳教授结合个人临床心得,深度解析眼与气血津液的关系,以及瘀血、痰瘀等病理因素在眼科疾病中的作用,为临床诊治提供坚实的理论基础。 下篇:临证医案,展现诊疗风采。 精华荟萃:精选69篇经典医案,从常见病到疑难杂症,全方位展示张梅芳教授的诊疗智慧。 同病异治,异病同治:每篇医案详尽记录,生动展现中医眼科的灵活性与科学性,让读者深刻理解中医整体辨证与个性化治疗的精
本书探讨了早期自然哲学、宗教民俗、神仙信仰及国家意识形态等在形塑中国传统医学主要观念的形成过程中所扮演的重要角色,描绘了一幅中国医学起源及其早期发展的崭新而丰满的历史图景。作者注重历史文本的批判分析,针对《黄帝内经》等中医古典著作的形成过程,提出了迄今为止最为新颖的解释,将历史论述建立在严谨的史料基础上。本书极具国际视野,揭示了中国传统医学史研究的新方向,对探究中医理论整合、碰撞及成熟的过程具有重要的借鉴价值。
田合禄“五运六气系列图书”由北京中医药大学临床特聘专家田合禄亲笔撰写。 五运六气学说是中国古代研究气候变化及其与人体健康和疾病关系的学说,在中医学中占有比较重要的地位。运气学说的基本内容,是在中医整体观念的指导下,以阴阳五行学说为基础,运用天干地支等符号作为演绎工具,来推论气候变化规律及其对人体健康和疾病的影响的。在现存中医书籍中优选论述运气学说的见于《内经》的天元纪大论、五运行大论、六微旨大论、气交变大论、五常政大论、六元正纪大论、至真要大论等七篇。他如六节脏象论,《黄帝内经素问遗篇》的刺法论、本病论等也有论述。运气学说涉及到天文、地理、历法、医学等各方面的知识。田合禄学术观点多有创新,为五运六气学术的代表性人物。其“五运六气系列图书”从中医学各种角度,对伤寒、金匮、内经、