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伤寒论》是两千年来中医汤液学的基础。目前解读《伤寒论》一般都采取漫谈或者概述的方式来解读。《大医至简 刘希彦解读伤寒论》一书用严谨专业的态度,本着完全尊重原著的立场,逐条逐句解读汉代医圣张仲景的《伤寒论》。汉代经学*的成就是以经解经,完全用经书的语境和文化背景来解。本书也继承这一传统,在解读立场上本着严谨的态度,完全尊重医圣立场,绝不引入医圣不涉及的概念。力求将这本经典用现代人的语汇,清晰而准确的传达给今天的读者,为《伤寒论》的研究增添新的内容。
本书系统归纳了糖尿病的临床证治,是仝小林院士临证多年的诊疗心得。本版以第1版、第2版为基础,在上篇理论研究部分,针对糖尿病中医理论体系,紧密结合糖尿病领域最前沿研究进展,更新了相应中医糖尿病理论认识,从现代医学角度进一步阐释糖尿病中医理论,增加科学性;中篇临床验案部分,对一些章节病案进行合并,或增加了新的典型病案,以及对原有病案的跟踪随访,旨在为糖尿病及内科疑难杂病治疗提供临床指导。同时,本版还增加了近年来仝小林院士团队在临床及基础研究方面的最新进展。
张士杰 国家级名老中医、中国针灸学会荣誉理事、鼓楼中医医院京城名医馆主任医师,因善用太溪穴治疗多种疑难杂症,故得名 张太溪 。 张老擅长针灸兼通方脉,在近50年的临床实践中,不断总结提高,遵循《易经》、《老子》、《黄帝内经》等著述,运用阴阳离合、开阉枢等理论,结合临床提出了许多独特的学术思想。
胡希恕经方医学,让我们能够系统、完整地学习胡希恕 六经、八纲、方证 经方医学体系,还能够有所感悟:如果放眼历代医家研究经方的累累硕果,我们会发现,胡希恕先生研究经方的成果,只是经方医学发展过程中的一小部分。对《伤寒杂病论》乃至 经方医学 的深度化研究,须要下大力气进行继承和弘扬。 经方医学 仍然存在许多问题亟待研究、探讨和突破,须要一代又一代医家进行理论思考和临床实践,既须要历史的循证,亦须要集体的努力!
中医诊断学是中医学各专业的基础课,也是基础理论与临床各科之间的桥梁课程,具有承上启下的作用。本教材内容包括中医四诊(望、闻、问、切)、八纲辨证、病性辨证、病位辨证、诊断综合应用等内容,并附有中医古籍经典原文摘录。全书体例简明,层次分明,内容通俗,重点突出。
本书是系统论述国医大师徐景藩教授脾胃病临证经验的学术著作,全书分六篇。第一篇为医论篇,“纵论”从脏象、病因病机等方面纵论脾胃的生理病理;阐述了脾胃病的诊治要论,尤其对食管病、残胃炎等常见而又较为疑难的疾患,详细介绍了作者自己独特的经验,“三脘”腹诊颇有临床参考价值;对胃病用药选择、刚柔配伍,以及胃病夹湿、夹瘀等都作了较为详细的叙述;介绍了与脾胃有关的疾患如肝胆胰等一些常见病及难治病的诊疗特点及经验;对历代前贤诊治脾胃病的经验及学术思想,进行了系统总结,并有自己的认识和观点。第二篇为医话篇,介绍作者临床诊治、用药等经验和体会,有助于拓宽思路。第三篇为歌括篇,收录脾胃(消化系)病诊治歌括 12 首及舌诊简歌1首,是对脾胃病症的理论认识与实践经验的概括,言简意赅。第四篇为医案篇,选择了
《中医医案学》1982年由北京中医药大学鲁兆麟教授率先在全国开创了中医医案学课程,编写了《中医医案学》教材。此后,我社出版的《中医医案学》(姜德友、胡方林主编),纳入全国中医药行业高等教育 十三五 规划教材。 我社重点作者刘力红老师之团队,今年年初刚刚成立由北京市中医管理局为业务主管单位、北京市民政局登记注册的非盈利组织 北京同有三和中医教育研究院(下简称教育研究院)。教育研究院利用 三和书院 医道传承 在全国的数千名学员、全国医药院校老师几十名的学术资源,编写《中医医案学》(六经医案)等系列创新教材。首套教材是刘力红主编的 十个六经医案与临床带教 。 数据:刘力红主编的创新教材《黄帝内针讲义》,已经销售约6万册。《黄帝内针》一书已经销售20万册。 对于《中医医案学》(六经医案)等系列创新教材,
《中医湿病证治学》是凝聚了国医大师路志正教授及其编委会近20年心血的我国第一部中医湿病专著。2013年本书第2版荣获第三届中国出版政府奖图书奖提名奖,第3版也在广大读者需求声中应运而生。全书分上、中、下篇和附篇。上篇全面阐述了湿病的概述、病因病机、诊断、常见证候、治疗及湿病的研究进展、湿病的预防与护理;中篇分内科、妇科、儿科、皮科、外科、五官科等,集中介绍常见湿病证治;下篇为名家论湿精粹,首先介绍了中医名家干祖望、邓铁涛、朱良春、颜德馨、何任、张琪、李今庸、萧熙、康良石、杨春波先生治疗湿病的宝贵经验,然后具体介绍国医大师路志正教授治疗湿病的学术思想和临床经验;附篇介绍湿病常用中药、湿病常用中成药、方剂索引。第3版新增了湿地、雾霾的相关内容,强调了保护自然环境是人类健康之本的思想。
本书为 十一五 国家重点图书 中国中医药名家经典实用文库中的一种,由东直门医院徐荣谦教授主编。 全书分上下两篇,上篇中医儿科学基础,共分三章。*章为中医儿科学发展简史,第二章为中医儿科疾病辨证论治纲要,第三章为中医儿科疾病辨证论治特点。 下篇临证辨治,共分十章。分别为肺系病证、心系病证、脾胃病证、肝系病证、肾系病证、时行疾病寄生虫病、小儿杂证、小儿急证及新生儿疾病等共计58种疾病。 徐荣谦主编的《刘弼臣实用中医儿科学(精)》分为上、下两篇。上篇为中医儿科学基础,重点阐述刘弼臣教授所倡导的 少阳学说 ;下篇为临床篇,按五脏证治分为肺系病证、心系病证、脾胃病证、肝系病证、肾系病证以及时行疾病、寄生虫病、小儿杂证、小儿急证、新生儿疾病十章进行编写,同时对每一入选病案进行客观的点评,以达发微明理,
本书是“十二五”国家重点图书出版规划项目《国医大师临床研究》丛书之一,获得国家出版基金资助。 本书是在首届国医大师邓铁涛教授及广州中医药大学陈群教授主持下编写的关于中医诊断学的修订著作,全书以融古通今的方式,增加了书的实用性、科学性、易读性、厚重性,方便中外学者对中医诊断的理论与方法、历史与进展有一个全面的了解。 全书内容分为三篇:绪论与发展历史的回顾、诊法与辨证、现代研究概况;共 12 章,分别为概论、发展史略、诊法、辨证、辨证方法的综合应用、临床各科诊断概要、常见症状鉴别诊断、诊断步骤与思维方法、病案书写、诊法的现代研究、辨证的现代研究以及计算机在中医诊断学中的应用研究等。
*底层乡村医生,真心挚爱中医,默默践行经方,用真实、确切的疗效赢得尊重,获得赞誉,也得到快乐。所记录的卫生室一个个真实、鲜活、生动的案例故事,质朴、平实、真切,干货满满,别开生面,让你不得不由衷地钦佩、赞叹。从他们身上看到中医的根,看到了经方复兴的希望,正如黄煌老师所说的:真正能够传承中医、传承经方的,就是这些基层医生!
本书的主要内容包括四个部分,部分为总论,从艾灸历史、艾灸功效、艾灸技法、艾灸要点、艾灸宜忌、艾灸选穴、艾条选择、如何提高艾灸疗效等方面介绍艾灸相关知识点。第二部分为艾灸在肿瘤治疗中的应用,内容包括治癌灸法、癌症功能艾条、艾灸治癌机理、艾灸治疗肿瘤并发症、艾灸降低肿瘤标志物、艾灸防治肿瘤复发或转移等方面,采用理论与病例相结合的方法进行详细阐述。第三部分为艾灸常见疑问答疑,汇总了艾灸过程中常遇到的97个问题进行解答。第四部分为常用艾灸穴位的介绍。 重要观点:1.肿瘤疑难重症要灸:如胸腹水、骨髓抑制、肿瘤复发转移等必须艾灸; 2.肿瘤虚证要重灸:艾灸改善虚证效果远胜人参,李延文(李时珍父亲,曾撰蕲艾传、人参传)曾云 艾有参之功,参无艾朴实之德 。其温补作用也非针刺所能比。 3.艾灸改善肿瘤患者基础
本书是“十二五”国家重点图书出版规划项目《国医大师临床研究?张琪临床医学丛书》分册之一,获得国家出版基金资助。本书系国医大师张琪教授数十年来诊治肾脏疾病的经验集锦,从其对肾病的认识、论治肾病的学术思想和临证经验三篇进行整理和总结。在简要介绍中医肾病学基本理论的基础上,从病因、病机、治则治法探究张琪教授对肾病理论的认识,并系统总结其治疗肾病的学术思想以及运用中医药诊治原发性肾小球疾病、继发性肾小球疾病、尿路感染、尿路结石和肾衰竭等肾脏疾病的经验及部分临床医案。本书理论与实践相结合,从理、法、方、药不同的角度阐明老中医的经验,实用性较强。
列入胡希恕医学全集。本书根据著名经方大师胡希恕先生的讲课录音及笔记整理而成。讲述《伤寒杂病论》张仲景医学特点,强调它是有别于《内经》而成独特的中医理论体系。分上下两篇,上篇讲解《伤寒论》原文,下篇讲解《金匮要略》原文,其特点是以八纲释六经及方证,并结合临床解读,易于理解和应用。
作者吴鲁辉山东中医药大学针灸专业毕业生,基本上一毕业就独立门诊工作,书不断看,所应用的理论也不断更新。看过、用过很多书,目前作者认为黄龙祥老师的针灸三大纲,即《经脉论还原与重构大纲》、《中国古典针灸学大纲》、《新古典针灸学大纲》可以解释最多的的临床现象,并能指导新问题的临床治疗。《三大纲》既难又易,难在《三大纲》之前的大量阅读,思考、总结、实践,易在我们可以拿过理论来直接应用。本书是作者践行黄龙祥老师针灸理论的临床实践之作。针灸治病 先柔筋 ,柔筋或说 寻找痛症的常见应动之穴 ,黄老师推荐了《黄帝针经 经筋》以及现代的《肌筋膜疼痛与机能障碍:触发点手册》等书。柔筋前后治疗也依照三大纲根据情况选用刺血通脉法、刺脉调经法、分刺法、募刺法即可。
《胡希恕医论医案集粹》是作者精心为广大读者朋友们编写而成的此书。《胡希恕医论医案集粹》仍本着学习研究、挖掘继承的精神,将编者段治钧、冯世纶当年聆师讲课中的学习笔记(胡希恕先生讲常见病的治疗),课余采撷资料(胡希恕先生医案卡片手抄本),现在已出版或未出版的资料中胡希恕先生精粹的医论和丰富的治疗经验,汇集整理成册。
本书是“十二五”国家重点图书出版规划项目《国医大师临床研究》分册之一,获得国家出版基金项目资助。本书是从段富津教授近年来临床医案中精选典型验案,整理而成,包括发热案、胸痹心痛案、消渴案、痹证案、月经不调案等。段富津教授是第二届国医大师,首届***教学名师,全国老中医药专家学术经验继承指导老师。从医六十余载,善治疑难杂病。《BR》依据中医辨证论治原则,每例医案下列初诊、病史、辨证、治法、方药、按语等项。按语部分重点阐述辨证要点、组方原理、用药特点及医案之间的关联与辨疑,经段富津教授字斟句酌修撰而成,凝结了其大量心血,甚为珍贵,集中反映了段富津教授遣药组方特色及其学术思想。
《通俗伤寒论》是清代名医俞根初著,经何秀山选按整理后,又经其孙何廉臣校勘增订 ,后由曹炳章重为参订,将原书增为四编、十二卷 、十二章。俞氏生活地方地处江南卑湿,外感湿邪为患,多夹杂证,该书以外感病立说,折衷仲景之学,参以朱肱、方中行、陶节庵、吴有性、张介宾等医家的医学理论,以六经辨证的理论用于各种外感病(包括寒、温两类感证)的论治,参以八纲辨证、气血辨证、三焦辨证,详细论述了外感病的诊断方法、辨证原则、方药配伍及病后调理方法。内容包括伤寒要诀、病理诊断、证治各论(伤寒本证、伤寒兼证、伤寒夹证、伤寒坏证、伤寒复证)、调理诸法。全书内容系统,论述详明,具有很强的临床实用性,被后世称为绍派伤寒的奠基之作。本次整理以浙江省中医药研究院图书馆馆藏的1934年《何氏医学丛书》上海六也堂书局铅印本
李仲愚(1920--2003),四川省彭州市人,*名中医临床家、针灸学家。长期从事中医、针灸教学和临床工作。临证深求古训,博采新知,施术时能取各家之长,因时、因地、因人、因症而活法用之。精于方术,善用针灸,常以中医传统的汤液、针灸、角、砭、导引、按摩、薄贴、膏沫、浴熨等方法治疗内、妇、儿、外及五官各科疾病,尤擅长使用***招杵针、气功等法,内外合治、针药结合,治疗多种常见病及各种奇难杂证,疗效显*。多次进京给中央首长治病,多采用杵针、指针之法,收到了满意的疗效。 马烈光编*、钟枢才整理的《李仲愚气功灵源发微》为《巴蜀名医遗珍系列丛书》之一,是李老早年皈依海慧禅师所学习的内养秘功。该功法取佛、道两家锻炼之精华,与中医哲学思想相吻合,不仅有利于疾病的治疗,又有利于强身健体、延年益寿。李老本人和他的许多患