本书通过对《伤寒论》《金匮要略》有关条文的比较分析,结合作者的临床经验,探讨了汉代著名医学家张仲景常用的50味药物的临床应用指征,每药一般设有原文考证、仲景方根、药证发挥、常用配方、文献摘录等项。书末列有《伤寒论》《金匮要略》方剂总览、本书常用配方汉语拼音索引等附录。全书思路新颖,内容朴实简捷,切合实用,可供中医临床医生、中医院校师生、中医药科研人员以及中医爱好者学习与参考。
物精油疗法是当前治未病防治中最为推崇的一种自然疗法。2015年理疗级植物精油正式进入国内,目前已经有近百万人在尝试着把精油运用到日常保健与康复理疗中。本书将从中医角度来探视植物精油的应用,试图给精油使用者及爱好者、中医爱好者一个全新的视角。
医药分家,是中医的现状,中医师只管开方,中药师只管药物。为了让更多的人能更好地运用中药,作者姬领会编写了此书。《逐层讲透中药:揭示中药用法不传之秘》分上下两篇:上篇探寻中药功效来源之秘,从中药的阴阳属性、五气、五味、物质构成等方面揭示了中药的功效。下篇揭示中药临床应用之律,包括单味药应用之律,药物配伍应用之律,处方用药之律,处方的谋略等内容。语言生动、平实,重点鲜明。本书适合中医临床医师,及中医爱好者参阅。
方剂学是研究和阐明治法与方剂的理论及其临床运用的学科,是中医学重要的基础学科之一。全国普通高等教育中医药类精编教材《方剂学》第3版,是在2012年8月出版的第2版基础上,经过修订编写而成。前一版教材在使用过程中,受到了各中医药院校师生的广泛好评。但在使用过程中,各中医药院校师生也发现了一些问题,提出了不少宝贵的意见。故本着精益求精的精神,对前一版教材进行修订,期冀在保持前一版教材特色的基础上,突出精编教材应有的精炼、准确、实用的特点,体现继承与完善的统一。本教材主要分上、下两篇及附录三部分。上篇总论着重介绍方剂学发展简史、治法与方剂概述;下篇各论主要根据治法、功用,将方剂分为解表、泻下、和解、清热、温里、补益等20类,选入基础方、代表方及临床常用方共381首,其中正方207首,复方174首;附录包
本书是对《辅行诀五脏用药法要》的全新解读,其根于衣之镖“《辅行诀》整订稿”(是从医理出发,直抵陶氏创作此书时的精神主旨,提供了学理层面上相对准确的一个文本),并力求进一步阐释其中的深意。本书重要突破之处,在于将《辅行诀》的“五味化生”学说,由方药推广至脏腑。作者依照《神农本草经》气味化生学说制成五味化生图,展示了从药物的气味化生到与五脏的气化功能相结合全过程;又依陶氏五行气化图表,制成五脏各自的五味五行图,勾画出了阴阳五行及五味相互变换潜规则。
中国是中草的发源地,本书结合《本草纲目》等多部权威典,收录现实生活中所常见的中草药512种,按药性功效划分为18大类,配合大量高清中草药植株、成品实图及手绘彩图,收入了数百个中医古典原方,详细介绍了不同中草药的性味、来源、成分、植物形态、生长特性、采集方法、药材性状、药理作用、功效、用法用量、方剂选用等相关专业药物知识,便于人们随时查找、阅读和研究。
《内》《难》《本》《伤》,中医四维,不通不可以为大医。然方出《伤寒》,药归《本经》,乃临证之基,在实操层面更重于《内》《难》。《本经》乃《神农本草经》之简称,论药之本,世无第二,后世诸家,基本循此书之筋骨,各凭经验羽翼其上,但时增术繁,瑕瑜共见。各代精研中药之大家,无不在这个轮回里来来去去,书越多,术越繁,道越隐。说一千,道一万,无非数据之搜集、整理、分析、归纳、关联。古人皓首穷经,亦不免喟叹书山无顶、临证无边。工欲善其事,必先利其器,AI问世之后,很多学习研究之法,亦需应时而变。本书之精髓,正是以AI之利,阅尽书山,海纳众医经验,提炼出简练、高效、可靠的中药使用路径,为众说纷纭的中药界树立一些路标,令深入杏林者有道可循。
本书基本归纳和总结了祁宝玉教授从事中医眼科临床工作近50年所积累的经验与心得,全书由三篇组成。绪篇简要介绍了祁宝玉教授的成才之路和学术思想。上篇介绍了祁宝玉教授在临床中常用的200余味中药的用药心得,药物分类上基本遵循传统,并结合眼科实际略有调整,如祛风药、退黯明目药。在药物分类项下比较精练地描述了此类药物在眼科临证中的使用要领,而具体药物项下除介绍了传统用法外,还补充了祁老的使用心得和适当评述。下篇按经方和传统名方、眼科专用方、自拟方分类共选方30首进行介绍。除介绍了该方的历史渊源、组成解析、使用宜忌之外,还附有祁老对该方的评述和相应的医案。
《本经疏证》是一部注释《神农本草经》的著作,全书十二卷,共载药173味。《本经疏证》取《神农本草经》《名医别录》为经,《伤寒论》《金匮要略》《千金方》《外台秘要》等为纬,交互参证,逐味疏解药物。书中多以《本经》分析古方配伍运用,以经方解释《本经》药物主治。
“中国中成药名方药效与应用丛书”包含3种子书,共10卷。子书一以现代病症分类介绍我国中成药名方,共8卷,分别为①心血管神经精神卷,②呼吸消化卷,③内分泌代谢、风湿免疫、泌尿男生殖卷,④外科皮肤科卷,⑤妇产科卷,⑥五官科卷,⑦肿瘤血液卷,⑧儿科卷;子书二共1卷,为子书一的精华本;子书三共1卷,为子书二的英文版。本丛书是由院士、国医大师、全国名中医、教授、主任医师等科研和临床一线的几百位中西医药工作者合作编纂的大型专著丛书,英文版邀请了中医药大学的专业英语教授担任翻译。 本丛书将中成药药效与现代医药学基础理论相结合,将中成药临床应用和现代研究成果相结合,使读者在理解药效原理基础上,正确使用中成药。《中国中成药名方药效与应用丛书:精华本 全2册》有药效机制示意图,图文并茂,体例新颖。
庞国明教授从事中医临床工作三十余年,近十年来一直在从事纯中药治疗2型糖尿病的临床研究。《纯中药治疗2型糖尿病实践录》系其将临床研究的部分经验心得及理论认识上的创新点汇集,形成的纯中药治疗2型糖尿病的专著。本书在第一版基础上,增加了《2型糖尿病及其并发症常用验方》等内容,并更新了部分医案。全书分上、下篇。上篇为基础篇,计9章,分别阐述了2型糖尿病的中医病名、形成因素、病机特点、提高疗效的思路方法、精准治疗三要素、“三辨诊疗模式”与“序贯疗法”的构建与应用、慢性并发症的证治及纯中药调控血糖的三大纪律八项注意;下篇为临床篇,选载了纯中药治疗2型糖尿病及并发症的部分验案,展现了上篇理论在临床中的充分应用,具有不错的示范效果。本书立题新颖,论理充分,贴切临床,其验案疗效确切,用数据说话,真实地
《长沙药解》四卷,载药一百六十一种,方二百四十二首,为黄元御总结《伤寒论》《金匮要略》中方药运用的心得之作。其写法每先论该药药性药理,然后细述其经方中运用及方解。论述详细,疏证精当,是学习伤寒方药的之作。供中医研究人员、中医临床工作者、中医爱好者参考学习之用。
本书是“十二五”职业教育国家规划教材及北京高等教育精品教材,是第3版全国高职高专医药院校规划教材(供中药学和药学类专业用)之一。全书内容分总论和各论两部分:总论介绍了中药的起源和中药学的发展、产地与采集、炮制、性能和应用;各论按照分类系统地介绍了中药的性味、归经、功效、主治病证等基本知识;书后附有应用中药学教学基本要求。本书的编写突出高等职业技术教育的特点,坚持体现三基(基本理论、基本知识和基本技能)教学,注重教学内容的科学性、系统性和实用性。
王清任(1768-1831年),清朝河北玉田县人,著名中医学家,医术精深。《王清任传世名方》(作者张冬梅)全面收录了王清任自创医方,并对古今医家应用王清任方剂的医案及临床报道进行筛选,撷英取华,汇编而成。《王清任传世名方》内容丰富,资料翔实,具有极高的临床应用价值和文献参考价值,能够帮助读者开阔视野,增进学识。
11
本书简要介绍文献检索的基本理论和基础知识,以加深查检者对文献检索原理的理解,有利于提高查检者的检索能力和效率;重点介绍常用的中医药检索工具的功能特点、使用方法和检索技巧,结合大量图片、图表、检索示例及思考题,便于查检者掌握检索要领;最后介绍运用检索结果的相关知识,包括文献信息管理与分析的方法和工具、学术规范与学术论文写作、撰写综述等内容,有利于帮助查检者实现查与用的衔接。《BR》本书的特点是不乏检索理论的铺垫,简明扼要,易于理解;重在检索工具和检索技巧的介绍,突出实用性和资料性;注重查与用的结合,体现检索效率。最终的目的是培养和提高查检者的信息素养,增强查检者获取、处理和利用信息的能力,提高综合素质。
运用经方的特色是,辨六经,辨方证,运用经方必用原方比例,所有病者必用经方,尊重原方原量,认为经方以少合方,少加减,不改变原方药物比例为宜,此既能发挥经方之很好疗效,又可使经方学术经验得到客观传承。如现已以柴胡加龙骨牡蛎汤原方原量治疗百余种病,并创新性地应用于下肢顽固性水肿、严重的心衰等。临床每遇危重病人,不计个人得失,必亲为诊治。 常不辞辛苦受邀赴各地讲授经方医学,针对不同层次的学生循循善诱,今有弟子多人与先生一道弘扬经方学术。
《藏药志》是一部介绍藏医药学的经典著作,堪称藏药百科全书。全书分植物药类、动物药类和矿物及其他药类三部分,近600种。分别从考证、原植物、药用部位、采集加工、性味功用几方面科学、系统地对每一种藏药材进行了详细记述;精美、逼真的手绘图和对每种藏药材都有藏医药学经典著作的考证研究,是这本书的一个亮点。每个品种都有其藏文名、藏文译音、原植物名(有些还有别称)、拉丁学名。此外,为了方便鉴别,植物药类还有植物检索表。此书编著过程中,在调查研究所获材料的基础上,进一步作了鉴定分析,并考证了《晶珠本草》《蓝琉璃》《四部医典系列挂图》等名著的有关记载,与藏医共同确认藏药的原植物、原动物、原矿物,分辨正品与代用品,力图剔弃讹误,澄清混乱,同时还吸收了国内外有关研究成果的精要。
三七是我国特有的名贵中药材,被赋予“金不换”“南国神草”“参中之王”等美誉。本书对三七的历史、炮制、经典名方及其现代应用进行了详尽的阐释,探讨了与其他活血化瘀类药材的区别,汇总了三七总皂苷化学成分、药代动力学、药理作用机制等相关研究,整合了三七药理、药效学基础理论体系,分析了三七用于心脑血管疾病及神经退行性疾病治疗的关键药效物质、作用机制,对三七临床现代应用给予了阐释。结合已发表的研究成果,从心脑血管等多个疾病角度阐述其临床应用,并梳理了三七皂苷类制剂与化学药联合、药物安全性以及使用禁忌等内容。从“三七全产业链”视角出发,追本溯源,从历史渊源到现代应用,从田间种植到工业生产,从化学成分到作用机制,从临床价值到使用禁忌等,都做了全方位的解读。使我国大众更清晰地看到三七的功效与
张仲景(150―219年),东汉末年著名医学家,被称为医圣,其所著《伤寒杂病论》被称为“方书之祖”。《张仲景传世名方(金匮要略卷)》(作者钟相根、郑子安)全面收录了张仲景《金匮要略》中所载医方,并对古今医家应用张仲景《金匮要略》方剂的医案及临床报道进行筛选整理,撷英取华,汇编而成。《张仲景传世名方(金匮要略卷)》内容丰富,资料翔实,为中医界提供了一份极其珍贵的临床文献资料,具有很高的临床应用价值和文献参考价值,能够帮助读者开阔视野,增长学识。
本教材从便于学习、掌握、应用的角度出发,以化学成分的结构类型为主,兼顾生源途径和来源,并体现中药学的特点。*章概要介绍中药化学的研究对象、任务和主要研究内容,重点强调了中药化学与天然药物化学、植物化学的主要区别;中药化学成分研究在中医药继承、发展、提升、创新中的作用;以及药用植物次生代谢产物的生物合成途径。第二章主要介绍中药化学成分提取、分离和结构的鉴定的一般研究方法,在保留主要的经典研究方法的基础上,吸收了很多中药化学成分的现代分离、分析技术。第三到第十三章分别介绍了中药中常见的各类化学成分。第十四章介绍中药活性成分的筛选与评价,中药化学成分活性研究的意义、基本思路和常见的研究方法。