为了顺应医学教育综合改革的发展趋势,推动我国医学检验技术专业的发展和学科建设,针对四年制医学检验技术专业人才的培养目标和培养模式,贯彻四年制教育思想,体现适合四年制教学需求的课程体系建设,*高等学校教学指导委员会医学技术类专业教学指导委员会、全国高等医学院校医学检验专业校际协作理事会、全国高等医药教材建设研究会、人民卫生出版社在全国广泛调研的基础上,共同决定成立全国高等学校医学检验技术专业教学教材建设指导委员会,并根据*确定的四年制医学检验技术专业教学标准,启动全国高等学校医学检验专业第六轮暨医学检验技术专业轮规划教材的编写修订工作。 本轮教材的修订和编写特点如下: 1.创新教材体系,促进学科发展 本套教材兼具医学检验专业第六轮教材修订与医学检验技术专业首轮教材编写的双重
医学检验技术是归属于一级学科医学技术类的二级学科。吕建新、王晓春主编的《临床分子生物学检验技术》为四年制医学检验技术专业的重点课程,编写内容上在不遗漏重要知识点的基础上,摈弃既往教材编写中求多求全的思想,不能以作者的兴趣或专著式编写,内容的取舍及轻重要符合教材的要求,条理清楚,简明扼要,严格控制篇幅。学生应掌握的基本知识点和技术,要明确并重点详尽介绍,切实体现“三基”,突出“检验技术”的专业特色。
本套教材为全国高等中医药教育本科中医养生学专业国家卫生健康委员会 十三五 规划教材的一个分册。教材内容紧扣课程教学大纲,并围绕课程和人才培养目标,突出专业人员写养生教材,旨在培养符合社会需求的专业的中医养生学人才
刘克辛主编的《临床药物代谢动力学(供临床药学专业用第2版)》分为总论和各论两大部分,共25章。总论18章,系统论述了临床药物代谢动力学的有关理论与方法,着重阐述指导临床合理用药的主要理论、公式的临床意义及其临床应用。 在总论中,为强化当今临床药物代谢动力学研究重点,将药物转运及转运体、药物代谢及代谢酶以及药物分布及血浆蛋白结合分为单独章介绍。在总论中增加了蛋白多肽类药物、手性药物、天然药物的药物代谢动力学。将第1版的体内药物分析方法一章融入新增的19~25章各论,详细介绍了目前国内外临床常用药物、治疗指数低的药物和已开展治疗药物监测的药物的药代动力学知识,包括药物的体内过程、药代动力学特点、体液药物浓度测定及药物相互作用等。 本教材末的附录包括常用药物的临床药物代谢动力学参数;
本版《药用动物学》教材,贯彻传统与现代结合、理论与实践结合的原则,在内容上和结构上都作了较大补充、调整,强调内容应充分体现系统性、继承性、科学性、先进性和实用性,注意吸收近年来相关研究的新成果、新资料,使内容更充实、更鲜明、更准确,易于为学生所理解,如新撰写的绪论,从八个方面较详细地论述了药用动物在我国应用的历史和发展概况、药用动物学的概念和任务、药用动物学的研究方法;在每章之前都设定了“导学栏”,扼要提示本章要点,为学生导读;为强调中药资源保护与持续利用的重要意义,专门增加了“药用动物资源开发利用与保护”一章;在各章的“药用动物举要”项目中,普遍都增补了“药用”内容,以体现现代研究进展情况。在结构上,将全书调整成为4篇(总论、药用无脊椎动物、药用脊椎动物、药用动物资源保
卢祖洵、姜润生主编的《社会医学(附光盘)》在广泛吸纳原有教材内容的基础上,注重社会医学基本构架的完整和全面,力求创新。对传统教材取舍不定的内容尽量融汇其中。与目前已出版的《社会医学》教材比较,虽然本教材的章节设置没有大的变化,但对“医学模式”、“社会医学基本理论”、“社会医学研究方法”、“健康管理与健康危险因素评价”、“社区卫生服务”等章节修改的内容较多。尤其是系列教材统一规定的编写要求,如教学建议、学习目标、各章内容小结、习题、配套多媒体课件等,具有明显的创新性,必然赋予本教材更多的特点。
本书从医学角度系统介绍了细胞生物学的基本理论、基本知识和基本技能。本书融合学科发展的*成果,从细胞整体、显微、亚显微和分子等各级水平上阐述细胞结构、功能及生命活动规律,并结合医学各专业的特点,介绍细胞生命活动机制与医学的关系。本书共分为4部分:医学细胞生物学概论、细胞的结构与功能、细胞的增殖、分化、衰老与死亡、细胞工程。
《中药资源化学(第9版)/全国中医药行业高等教育“十二五”规划教材·全国高等中医药院校规划教材》坚持以育人为本,重视发挥教材在人才培养中的基础性作用,充分展现我国中医药教育、医疗、保健、科研、产业、文化等方面取得的新成就,以期成为符合教育规律和人才成长规律,并具有科学性、先进性、适用性的优秀教材。
《内科护理学/全国中等卫生职业教育 十二五 规划教材》主要内容包括呼吸系统、循环系统、消化系统、泌尿系统、血液系统、内分泌与代谢性、风湿性、神经系统、传染性常见疾病患者的护理。在主要内容之前有绪论,之后有内科护理学实践指导、学时分配、主要参考文献和网络学习指引。《内科护理学/全国中等卫生职业教育 十二五 规划教材》着重介绍内科常见病的主要病因和诱因,患者的身心反应,诊断常用的检查项目及结果,患者常见的护理诊断及合作性问题,突出介绍常用的护理要点及措施,后阐述了健康教育内容。
刘保江等编著的《麻醉护理学》共分为六篇二十二章,篇主要麻醉科的工作任务及麻醉专科护士工作职责及如何培养麻醉专科护士。第二篇为麻醉护理学知识与技能,介绍了围术期常用药物和液体管理及监测技术与护理。第三篇为临床麻醉护理,第四篇为重症护理,第五篇为疼痛诊疗护理,第六篇为麻醉护理管理,主要介绍麻醉科药品管理、院内感染防治、信息化管理及仪器设备使用与维护等。
《局部解剖学》是临床医学的重要基础课程之一。为了适应我国高等医学教育改革和发展的需要,根据全国5年制高等医学院校学生的培养目标和要求而编写此教材。全书分为绪论、头部、颈部、胸部、腹部、盆部与会阴、脊柱区、上肢、下肢等。在内容方面除了借鉴国内外同类教材的优点外,增加了知识框、各部重要断层、临床联系和章节小结等内容,力求做到科学性、先进性和适用性的统一。
《功能解剖生理学》是供卫生职业教育康复治疗技术专业使用的一门重要的基础医学课程,其内容包括系统解剖学、应用解剖学、组织学、胚胎学、运动学和生理学等。全书共分十二章,按传统的系统解剖学内容进行编排,将组织学、胚胎学、运动学和生理学融入到各系统中,并进行了恰当的衔接,将新陈代谢、胚胎学和应用解剖学按章独立分列,保证了其知识结构的完整性。在内容上,从专业特点、康复临床和后续课程的实际需求出发,斟酌其取舍详略,以解剖学中的基本结构和康复治疗技术中必需的基本知识为重点,并插入临床康复案例,密切结合临床康复实践,强调了它的实用性和综合性,便于学生学习、理解和掌握。
沈关心、徐威编*的《微生物学与免疫学(供药学类专业用第8版)》是在第7版《微生物学与免疫学》的基础上,参考国内外相关教材,并结合编者多年的教学心得修订而成的。本书分二十一章,其中包括抗体、补体系统、细胞因子、免疫细胞、免疫应答及其调节、超敏反应、免疫学应用、细菌学概论、常见的病原性细菌、真菌学等内容。
《药用植物学(供中药学专业用全国高等中医药院校教材)》编著者熊耀康。《药用植物学》是全国高等中医药院校卫生部“十二五”规划教材之一,是中药学专业重要的专业基础课。本教材分为绪论和上、下两篇,其中上篇是植物器官形态和显微结构,主要介绍植物学的基本理论、基础知识,为后续内容的学习打下基础;下篇是药用植物的分类,重点介绍被子植物门常见各科的主要特征和代表药用植物,较为详细地描述了药用植物的突出特征、分布、人药部位及主要功效。编者结合平时教学经验,在每一章的前面编写了学习目的和学习要点,章后面编写了学习小结和复习思考题。附录中设实验指导、野外实习指导原则与要求,便于各个学校规范实验、实习指导。书中附图的图注改为直接标注。在相关章节中增加药用植物在成方、成药中的应用情况,以便学生了
根据《*关于“十二五”普通高等教育本科建设若干意见》的精神,在国家中医药管理局、全国中医药高等教育学会教材建设研究会的指导下,全国中医药行业高等教育“十二五”规划教材全面启动。《中西医结合骨伤科学》作为规划教材之一,供全国高等医药院校五年制中西医临床医学专业教学使用。 本教材是在上海中医药大学石印玉教授主编的版教材的基础上修订而成.编写结构沿袭版,主要对近年来出现的新理论、新方法和新技术进行了补充和归纳。修订了原版的一些错误和不足之处,并增加了“纤维肌痛综合征”一节。还添加了一些近年来学科内已达成共识和获得认可的新的定义和诊疗方法,以适应医学发展的需要。 本教材由来自全国20余所高等医药院校的教师联合编写而成,编写内容互有交叉,故不在书内相关内容部分一一署名。主编和副主编的
本教材组织全国30余所中、西医高等医药院校急救专业长期从事医、教、研一线工作的专家编写而成。本教材紧扣本科生急救理论教学与临床实际,突出中医、中西医结合急重症学特点。教材分四大部分,上篇总论部分重点介绍中医急重症医学的发展历史、科建设要求及标准、中医急重症治疗方法、急重症临床思维方法等;中篇突出介绍了常见的危重症,涵盖了高热、暴喘、神昏、真心痛、脱证、脓毒症、复合伤、多发伤、多器官功能障碍综合征、猝死等主要内容;下篇主要介绍了临床各科常见急症;附篇部分重点介绍了临床常用危急重症诊疗与监护技术。
本教材由三篇组成,基于西医理论的根基在于稳态紊乱,病理生理学的中心任务是探索疾病的机制和本质,所以*篇重点介绍了人体稳态紊乱与疾病关系,并对不同历史时期人类探索疾病疾病发病机制其思想观念和研究模式出现了重大不同进行了概述。第二篇根据稳态紊乱理论,选择了*基本的、*有普遍代表意义的生命异常过程进行了介绍,包括水、电解质、酸碱平衡的紊乱及氧失衡、血容量失衡、凝血与抗凝血失衡、体温失衡、胆红素代谢失衡等病理过程。也介绍了阐释生命进化与疾病发生发展的另一个重要基础理论应激学说,以及对临床出现的个别"反常"现象缺血与在灌注损伤进行了介绍。第三篇重点是前面章节所学内容在器官层面上的综合应用,包括对心、肺、肝、肾、脑单一器官功能障碍及多个器官功能障碍进行了介绍。
本教材以面向21世纪课程教材,龚非力主编的“医学免疫学”的内容和结构为蓝本,在“Medical Immunolgy”中进行相应的英文摘编。本教材主要包括三大内容:基础免疫学、临床免疫学、应用免疫学。本教材以面向21世纪课程教材,龚非力主编的“医学免疫学”的内容和结构为蓝本,在“Medical Immunolgy”中进行相应的英文摘编。本教材主要包括三大内容:基础免疫学、临床免疫学、应用免疫学。
我国的《职业病防治法》已经得到成功应用,本版教材以《职业病防治法》为主线,根据《职业病防治法》有关职业卫生监督和监测章节,将职业病防治法揉合到内容中,使学生学完后可以较快地从事职业卫生服务和管理工作。同时我们重点考虑教材的实用性,将教材分为两篇,篇教给学生基本知识和概念,第二篇教给学生怎样从事职业卫生服务与管理工作。世界卫生组织(WHO)的“基本职业卫生服务”(Basic Occupational Health Serv ies)概念和策略已经得到广泛认可和接受,本版将此概念和策略首次引入国内教材,并与我国职业卫生服务实际情况结合起来。国际上通用“职业安全卫生管理体系”已在我国得到应用,本版将此内容首次引入国内教材,以适应该项工作在国内的广泛开展。职业卫生评价是职业卫生服务与管理工作的重要部分,所以专设一节,包括预评价
本书分为绪论、上卷医学微生物学和下卷医学寄生虫学三部分,包括微生物学基本原理、细菌学、病毒学、真菌学、寄生虫学基本原理、医学蠕虫学、医学原虫学及医学节肢动物学8篇,计45章。本书阐述了各类病原生物的生物学性状、致病性和免疫性、病原学诊断方法和防治原则,并着重阐述各类病原生物引起的感染过程和机体抗感染免疫的机制、遗传变异的原理和消毒灭菌的基础知识及其应用。本书对细菌、病毒、真菌、蠕虫、原虫和节肢动物六大类病原生物,从对比的角度,阐明了其各自的基本特性与区别,既为学习后续课程打下了基础,又为今后的临床实践提供了指南。本书对近来进展飞速、对病原生物学有重大影响的新知识及新现和再现的病原体予以补充阐述。 本书可作为医学院校本科生教材,还可供医学检验、临床医学及其他相关专业科研人员及研究
本教材根据高等护理专业实用型人才培养目标,以综合性、系统性、实用性、科学性和先进性为原则编写,对每类药物均有简要概述,介绍药物的基本理论、基本知识及研究进展。为适应护理学工作的特点,对各类药物均详尽地介绍了体内过程、药理作用及机制、临床应用及不良反应;在章节及内容的处理上,对重点、难点及近来进展迅速的药物予以详述;增加了药物不良反应与护理用药对策等内容;对其他学科介绍的知识仅阐述与药物作用相关的内容。本教材内容丰富、知识性和针对性强,突出了实用性的指导思想,具有创新性,可作为大学护理专业本、专科教材使用。
中医护理学包括中医护理学的基本理论、基本知 识和基本技能。具体内容涵盖中医与中国传统文化、 中医护理学发展简史、中医基础理论概述、经络腧穴 概述、中医护理的基本特点和原则、一般护理、中医 用药护理及传统的护理技术操作、中医自我调护、常 见病证的中医调护。 郝玉芳和马良宵主编的《中医护理学》适用于中 医及西医护理院校护理研究生、本科生作为必修或选 修课程,尤其适用于涉外方向的护理本科生作为必修 课程;也适用于各类对中国传统医学感兴趣的留学生 ;也可作为各种短期培训班教材。