为了顺应医学教育综合改革的发展趋势,推动我国医学检验技术专业的发展和学科建设,针对四年制医学检验技术专业人才的培养目标和培养模式,贯彻四年制教育思想,体现适合四年制教学需求的课程体系建设,*高等学校教学指导委员会医学技术类专业教学指导委员会、全国高等医学院校医学检验专业校际协作理事会、全国高等医药教材建设研究会、人民卫生出版社在全国广泛调研的基础上,共同决定成立全国高等学校医学检验技术专业教学教材建设指导委员会,并根据*确定的四年制医学检验技术专业教学标准,启动全国高等学校医学检验专业第六轮暨医学检验技术专业轮规划教材的编写修订工作。 本轮教材的修订和编写特点如下: 1.创新教材体系,促进学科发展 本套教材兼具医学检验专业第六轮教材修订与医学检验技术专业首轮教材编写的双重
医学检验技术是归属于一级学科医学技术类的二级学科。吕建新、王晓春主编的《临床分子生物学检验技术》为四年制医学检验技术专业的重点课程,编写内容上在不遗漏重要知识点的基础上,摈弃既往教材编写中求多求全的思想,不能以作者的兴趣或专著式编写,内容的取舍及轻重要符合教材的要求,条理清楚,简明扼要,严格控制篇幅。学生应掌握的基本知识点和技术,要明确并重点详尽介绍,切实体现“三基”,突出“检验技术”的专业特色。
本套教材为全国高等中医药教育本科中医养生学专业国家卫生健康委员会 十三五 规划教材的一个分册。教材内容紧扣课程教学大纲,并围绕课程和人才培养目标,突出专业人员写养生教材,旨在培养符合社会需求的专业的中医养生学人才
刘克辛主编的《临床药物代谢动力学(供临床药学专业用第2版)》分为总论和各论两大部分,共25章。总论18章,系统论述了临床药物代谢动力学的有关理论与方法,着重阐述指导临床合理用药的主要理论、公式的临床意义及其临床应用。 在总论中,为强化当今临床药物代谢动力学研究重点,将药物转运及转运体、药物代谢及代谢酶以及药物分布及血浆蛋白结合分为单独章介绍。在总论中增加了蛋白多肽类药物、手性药物、天然药物的药物代谢动力学。将第1版的体内药物分析方法一章融入新增的19~25章各论,详细介绍了目前国内外临床常用药物、治疗指数低的药物和已开展治疗药物监测的药物的药代动力学知识,包括药物的体内过程、药代动力学特点、体液药物浓度测定及药物相互作用等。 本教材末的附录包括常用药物的临床药物代谢动力学参数;
本书分总论、各论两部分。总论部分重点介绍各种病因所致皮肤病的特点,皮肤病自觉症状及他觉症状(皮损)的辨证,皮肤病、性病的诊断与检查,皮肤病的中医内治、外治疗法,以及美容疗法、皮肤毛发的保健等。各论为临床篇,以中医病名为主,无确切中医病名的用西医病名,按疾病的性质分章。介绍了70多种常见皮肤病性病的病因病机、诊断与鉴别诊断、辨证论治、外治疗法等,以及名老中医经验、历代相关的文献。突出实用性,辨病有条理,辨证分型及治疗方法体现古代及现代中医的临床经验及研究成果。
《中医骨伤科学》是一门运用中医学理论和诊治方法研究骨、关节及周围组织损伤与疾病的课程。本教材根据国家中医药管理局、全国中医药高等教育学会召开的新世纪全国高等中医药教材建设工作会议精神与制定的教学大纲,并结合七年制教学的特点和实际需要进行编写。 学习本课程的目的是使学生在系统学习中医学各门基础课程的基础上,了解与掌握中医骨伤科的基本理论和常见疾病的诊断和防治方法,从而为从事中医或骨伤科临床与科学研究工作打下较扎实的基础。全书系统地论述了有关中医骨伤科学的基本内容,共十三章,分总论与各论两大部分:总论介绍中医骨伤科学发展简史、损伤的分类与病因病机、损伤辨证、临床检查、治疗方法、创伤急救、骨伤科实验、骨伤生物力学基础;各论包括骨折、脱位、筋伤、内伤及骨病。在章、节或疾病之后大多附
本版《药用动物学》教材,贯彻传统与现代结合、理论与实践结合的原则,在内容上和结构上都作了较大补充、调整,强调内容应充分体现系统性、继承性、科学性、先进性和实用性,注意吸收近年来相关研究的新成果、新资料,使内容更充实、更鲜明、更准确,易于为学生所理解,如新撰写的绪论,从八个方面较详细地论述了药用动物在我国应用的历史和发展概况、药用动物学的概念和任务、药用动物学的研究方法;在每章之前都设定了“导学栏”,扼要提示本章要点,为学生导读;为强调中药资源保护与持续利用的重要意义,专门增加了“药用动物资源开发利用与保护”一章;在各章的“药用动物举要”项目中,普遍都增补了“药用”内容,以体现现代研究进展情况。在结构上,将全书调整成为4篇(总论、药用无脊椎动物、药用脊椎动物、药用动物资源保
本书的主要内容有随机信号分析基础、平稳随机信号的线性模型及谱估计、维纳滤波器与卡尔曼滤波器、自适应滤波、时频分析与小波变换、主成分分析与独立成分分析。为加深对基本概念和基本理论的理解,加强对基本方法和基本技能的掌握,本书第1章对现代信号处理理论及其数学基础进行了扼要的复习,并在各个章节末安排了习题,书中还给出了某些重要公式的推导过程。现代医学信号处理是一门理论和技术发展十分迅速、应用非常广泛的前沿交叉性学科。因此在使用本教材时,要特别注意对基本概念、基本理论、基本方法和基本技能的掌握,在此基础上努力把理论和实际应用很好地结合起来,不断跟踪本学科本领域的新发展。这样,才有可能在自己的工作和学习中争取作出创造性的成果。
本书以临床康复的流程为主线,从临床实用性的角度出发,选择康复医学科常见的疾病来进行编写,并且引入了案例与教学内容相结合的编写模式,每一章节中通过具体案例分析导出关键知识点,融典型案例于教材中,旨在提高学生的学习兴趣、培养学生临床思维与解决问题的能力。全书内容共分5 章,系统地介绍了神经系统疾病、骨科疾病、内科疾病及其他疾病等临床常见疾病的康复流程、康复措施等内容。
本书将卫生应急管理的理论与实践紧密结合,积极吸收本领域国内外*研究成果,力图体现卫生应急管理作为一门新兴学科的特色。本书主要包括两大部分:*部分为卫生应急管理的理论篇,系统阐述和介绍卫生应急管理的学科内涵、性质、任务和基本理论与方法,主要包括卫生应急风险管理、应急沟通管理、社会心理行为管理、应急要素管理等内容。第二部分是卫生应急管理的实践篇,主要包括卫生应急预防与准备、卫生应急响应与处置、卫生应急中的恢复与重建、卫生应急管理评估、卫生应急协同治理、中外卫生应急管理体系建设等内容。 本书可用于预防医学、卫生管理、卫生监督、公共事业管理等专业的本科和硕士教材。此外,还可作为各级各类卫生管理和专业技术人员职业化培训教材以及相关决策者、管理者和研究者的参考用书。
卢祖洵、姜润生主编的《社会医学(附光盘)》在广泛吸纳原有教材内容的基础上,注重社会医学基本构架的完整和全面,力求创新。对传统教材取舍不定的内容尽量融汇其中。与目前已出版的《社会医学》教材比较,虽然本教材的章节设置没有大的变化,但对“医学模式”、“社会医学基本理论”、“社会医学研究方法”、“健康管理与健康危险因素评价”、“社区卫生服务”等章节修改的内容较多。尤其是系列教材统一规定的编写要求,如教学建议、学习目标、各章内容小结、习题、配套多媒体课件等,具有明显的创新性,必然赋予本教材更多的特点。
本书是在*版的基础上进行全面、系统的修订。根据目前寄生虫病的流行特点在撰写我国常见寄生虫的基础上,增加一些食源性寄生虫和人兽共患寄生虫,并选择地介绍国外流行的重要寄生虫。全书包括总论、医学原生动物、医学蠕形动物,医学节肢动物和医学寄生虫学实验技术,共5篇22章。 《医学寄生虫学(第2版)》注意反映国内外学科发展的新内容,采用国际新的Cox生物学分类系统。 《医学寄生虫学(第2版)》保持和发扬了第1版的特色,具有编写模式新颖、重点突出、简明扼要、基础与临床结合和突出教材用书的特点
孔令义编*的《波谱解析(供药学类专业用第2版)》在人民卫生出版社《波谱解析》**版的基础上,根据目前我国药学、化学等专业对本科生培养的新形势进行了修订。修订的目的是将波谱解析学科的发展和本科生教材的特点相融合,既注重基础知识和基本技能的培养,又注意介绍波谱解析的新技术和新方法,侧重培养学生实际解析图谱的能力,使学生能适应后期专业课程的学习和实际工作的需要。同时,还增加了有机化合物立体结构测定相关方法的介绍。使本教材既能满足本科生的学习要求,同时还可作为考研究生和研究生学习的重要参考教材。本书分十一章,其中包括紫外光谱、红外光谱、氢核磁共振谱、碳核磁共振谱、二维核磁共振谱、经典质谱技术、现代质谱技术、圆二色谱和旋光谱等内容。
《计算机应用基础(供基础、临床、护理、预防、中医、口腔、药学、医学技术类等专业用 第7版)》共分为六章,*章网络信息时代与计算机,从计算机起源到网络发展,从医学信息到智能医疗领域的介绍,并增加了医学信息伦理与安全内容的编写;第二章软件系统;第三章为常用应用软件介绍,仍保留了常用办公软件以及图像、视频编辑软件的介绍;第四章以程序设计为内容,采用目前较流行的Python为语言环境,讲解程序设计的方法,为人工智能基础教学打下基础;第五章数据管理,采用桌面数据库管理系统Access,讲解了从数据获取、组织管理,到数据检索及分析,用一个完整数据处理流程进行讲解;第六章医学大数据分析,从数据的准备、预处理,到模型构建及训练,乃至预测,用浅显易懂的方式诠释了大数据分析的方法和原理。全书之后为每一章节,编
本教材系统、简洁地叙述了组织学与胚胎学的基本内容。在既保证了教材的准确性、科学性和严谨性,又体现了学科的*进展的基础上,在全书中加入了要点提示,指导学生的学和教师的教;在每章节中增加了一定量的真实病例或标准化病例,目的在于引导学生学习,培养学生的临床思维能力和分析问题能力;同时,有相关案例的组织学基础,目的是加强基础学科与临床学科的联系和结合;并附有英文概要(Summary);每章后均附有相关进一步阅读的文献,便于学生自学和进一步的学科拓展;配有精心挑选、精美制作的图片,全彩印刷,图文并茂,使学生能够更加直观、准确地学习和掌握组织学与胚胎学知识。
生物技术制药是指利用基因工程、细胞工程、发酵工程、酶工程、蛋白质工程等生物技术的原理和方法,研究、开发和生产用于预防、治疗和诊断疾病的药物的一门科学。王凤山、邹全明编*的《生物技术制药(供药学类专业用第3版)》共分十章,其中包括基因工程制药、动物细胞工程制药、抗体工程制药、疫苗及其制备技术、酶工程制药、发酵工程制药、微生物转化、蛋白质药物的化学修饰等内容。
军事劳动卫生学是军事预防医学的骨干学科,是军人的职业卫生学。军人在其职业活动中,可能接触到特有的严寒、酷热、高原、沙漠等地域、气候大环境和武器装备如坦克、雷达、坑道、数据处理室等具体作业小环境,大小环境中的物理与化学因素对人员精神、心理状态及智力、体力均产生影响。本书主要介绍军人在执行军事任务的职业工作时,特殊的职业环境对军人的工作效率与健康可能产生的影响,进而提出卫生学防护对策与评价,预防职业危害因素,并采取相应的技术措施,提高军人对人-机-环境的适应性、保障工作效率、增强身体素质。 本书适用于作为军医与预防医学本科学员专业教材,并可作为教员教学和部队卫生科技人员的参考书。
《局部解剖学》是临床医学的重要基础课程之一。为了适应我国高等医学教育改革和发展的需要,根据全国5年制高等医学院校学生的培养目标和要求而编写此教材。全书分为绪论、头部、颈部、胸部、腹部、盆部与会阴、脊柱区、上肢、下肢等。在内容方面除了借鉴国内外同类教材的优点外,增加了知识框、各部重要断层、临床联系和章节小结等内容,力求做到科学性、先进性和适用性的统一。
中国医药学是世界现存医学中与自然、人文关系为密切的一种,也是一门富哲学思想的医学科学。中医药学之所以能始终保持其独特的风格,历百代而绵亘,其原因也正在于此。 自从《黄帝内经》《难经》《伤寒杂病论》和《神农本草经》等中医经典著作问世以后,其所点燃的不灭的中医学术思想之炬,照耀千载,历代医学家承先启后,传薪续焰,使中医学术不断发扬光大。 可以设想,如或没有以中华传统文化为载体的中医学术思想作为根本维系,那么,所谓中医也仅属一种“方术”而已。同样,如果不掌握中医学术思想,即使有一些神方妙药,也只如散系的项链,仅存零珠碎玑。 因之,了解并掌握历代医家的重要学说及学术经验,探究其学术思想,且从而进一步研究中医学术思想的形成、演变和发展,实是学习中医药学的一门重要课程。《中
本教材以西医疾病体系为纲,融合中医对该病的认识及治疗方法,从病因及发病机制、病理、临床表现、实验室及其他检查、诊断与鉴别诊断、中医病因病机、中医诊断及病证鉴别、治疗、转归、预防与调护几个方面阐述各类疾病。本书包含了呼吸、循环、消化、泌尿、血液、内分泌、风湿、神经系统疾病与精神疾病、理化因素所致疾病等。
《卫生法律制度与监督学》由樊立华主编,全书分为二十三章,包含了五个方面的内容。章阐述了卫生法基础理论。第二至九章是卫生监督的基本理论部分,第十章至二十一章以现已施行的卫生法律、法规及其调整的内容为准,第二十二章论述了卫生行政复议、卫生行政诉讼、卫生行政赔偿责任等。第二十三章论述了卫生监督文书的制作与规范、常用的卫生监督文书、文书示例等方面的问题。每章编人了典型卫生监督案例,供案例教学和文书制作使用。通过案例教学,有助于学生对卫生监督理论的进一步理解以及更好地理论联系实际。本教材可供高等院校预防医学专业作为教材,还可作为卫生监督人员的培训教材和参考书。
中医护理学包括中医护理学的基本理论、基本知 识和基本技能。具体内容涵盖中医与中国传统文化、 中医护理学发展简史、中医基础理论概述、经络腧穴 概述、中医护理的基本特点和原则、一般护理、中医 用药护理及传统的护理技术操作、中医自我调护、常 见病证的中医调护。 郝玉芳和马良宵主编的《中医护理学》适用于中 医及西医护理院校护理研究生、本科生作为必修或选 修课程,尤其适用于涉外方向的护理本科生作为必修 课程;也适用于各类对中国传统医学感兴趣的留学生 ;也可作为各种短期培训班教材。
本书从医学角度系统介绍了细胞生物学的基本理论、基本知识和基本技能。本书融合学科发展的*成果,从细胞整体、显微、亚显微和分子等各级水平上阐述细胞结构、功能及生命活动规律,并结合医学各专业的特点,介绍细胞生命活动机制与医学的关系。本书共分为4部分:医学细胞生物学概论、细胞的结构与功能、细胞的增殖、分化、衰老与死亡、细胞工程。