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中医形态学(创新教材)》既尊重传统中医学的认知结果,又合理地借用自然科学的思维模式和技术方法。将五脏、六腑、奇恒之腑、五体、官窍、经络、精气血津液7类中医学表达人体功能的结构归属于五藏,将人的生命活动过程归纳为运化、散精、统血、主肌肉、主气、卫外、主水、生育、全形、气化、藏精、疏泄、藏血、藏神和主血脉15种功能。借用解剖学等生物医学的研究成果,以15种功能为线索,明确了五藏功能的固定结构,并从动物进化和胚胎发育两个角度论证五藏功能固定结构的内在规律。进而讨论了五藏功能实现的流变结构,即精气血津液的生物学基础;五藏15种功能的神经体液调控结构、五藏功能节律的关系结构,以及五藏15种功能的体表敏感区。
《中国秘方全书》(精装)共搜集古今名家和民间的秘方3000多条,包括各种疾病的治疗和预防方法,以及美容秘诀,强身健康秘诀,食物药性大览等。每个秘方都有配方、制法、用途,以及医理、药理和疗效的说明。其中许多秘方,材料易得,配制简单,疗效显著。
《国药绝用:黄芪》为国药绝用丛书之一,经典国药,家庭常备,药食同源,治病养生。
《中药资源学:中药资源的保护与可持续利用》涉及的药用动植物,主要是珍稀、濒危物种。本书旨在为读者提供中药中使用的珍稀、濒危动植物的现状、保护和可持续利用信息、技术和原理。内容涵盖了生物类群、资源现状、保护与利用,物种的DNA分子标记、组织和细胞培养、基因工程、高通量筛选(HTS)、遗传与变异等,力求反映当今科学技术的发展水平和成就;全书共有182幅彩照,图文并茂,便于阅读和理解。本书共分三篇十章。篇总论,共八章,分别是绪论、中药资源类群、中药资源物种的生活与环境、中药资源的分布与分区、中药资源的鉴定、中药资源的质量、中药药用动植物资源与生物技术、中药资源的保护与可持续发展;第二篇濒危名贵中药选论,共两章,分述植物类中药和动物类中药;第三篇附录,包括政策与法规,以及参考文献、植物拉丁学名
《外治寿世方》为清·邹存淦所著。分《外治寿世方初编》和《外治寿世方续编》两部分。初编按病种、人体部位以及妇、儿、急救、杂治分为六十二门,载方二千四百余首;续编则以膏丹立目,收外治膏丹约八十余种。所治诸症统括内、外、妇、儿等各类疾病,并兼及养生。 此次据清光绪三年杭州执勤堂刊本为底本,以《珍本医书集成》为主校本精校而成。可供中医临床、中西医结合工作者及广大的中医药爱好者参考。
《补品经典:冬虫夏草》从识别、选购到贮藏,从补益效果到具体用法,以及服用的注意事项等相关的知识一一作了详细叙述。如果您需要识别石斛,需要炖煮阿胶,需要做鹿茸菜肴,总之只要是用石斛、阿胶、鹿茸、、枸杞子、冬虫夏草来进补,都可以在这套丛书中找到答案。《补品经典:冬虫夏草》分为八部分,即神奇的冬虫夏草、独特的滋补功能、显著的药用价值、采集、贮藏与识别、寻找代用品、有效成分研究、补益健身效果好、祛除疾病有良功、冬虫夏草备用配方。
本书共分18章,每味药按来源、产地、采收、成分、规格性状、药材鉴别、贮藏保管、性味、归经、处方名、临床使用、用量用法、使用注意、药理作用、名言、验方经方、食疗验方等18个方面进行了介绍。
《药治通义》丹波元坚所撰,共十二卷。精选诸家论述,附以作者按语,涉及用药方法治病原则、治法要旨、方剂规范、药物功用、服药宜忌等临床诊疗过程各个方面,是一部通论临床处方用药精义的著作。 作者推重汉唐古方,尤其尊崇仲景经旨,对于历代医家观点言论的判断取用,以论理妥贴、切于实用为准,是其足而非其非,扬其长而弃其短。因为疾病万端,不可胜数,故当博采兼收,以备其变。值得今日中医同仁鉴戒。
本书内药物名称以世界卫生组织拟定的国际非专利药名为主。此外,还采用我国及某些国家批准的法定药名,书末有部分药物名称对照表,前者为我国及某些国家批准的法定药物名称,后者为老药物名称或别名,供读者在临床工作中查阅参考。 本书适用于内科医生以及广大基层临床医务人员,也可供医学院校、卫生学校学生临床学习、见习时作参考。
《采摘健康护佑百姓得安康 全国中药资源普查试点工作纪实》为第四次全国中药资源普查试点工作自2011年开展以来的工作纪实,分为多方呼吁,时代之需、四项任务,科学规划、创造条件,全面推进、分期分批,逐省展开、坚持创新,成果丰硕、社会关注,反响良好六部分,采用图文并茂的方式,全方位地展示了新一轮中药资源普查的工作进展和成果,意在总结四年多来的工作成果,既作为中国中医科学院成立60周年献礼,也作为即将正式启动的第四次全国中药资源普查献礼。