李成光教授是全国老中医药专家学术经验继承第四批、第五批指导老师,海南省名中医。王欢、李景君、何军雷主编的《杏林散叶(李成光名老中医临床经验集)》是李成光的学术经验集,包括三部分:学术总结、临床验案、学术传承。其中临床验案涵盖了内科(包括儿科)、妇科、五官科、皮肤科、男科等多科,共100余则案例。本书比较全面地记录和阐释了李成光教授的学术经验,对中医师、中医院校师生有很好的学习、借鉴意义。尤其是岭南地区的特殊地理气候造就了不同的疾病特征和医疗特点,李成光教授于此有相当丰富的经验,对相应地域的医师、学生有重要的参考价值。
《赖氏脉案》,又名《碧云精舍医案》,清代赖元福著。分上、下两卷,上卷载医案00则。下卷载医案113则,所录医案系赖元福平素应诊脉案纪实,以内科为主,兼及妇科、儿科、皮肤科等。每案均记录脉症、立法、处方,用药剂量齐全。本次整理以清光绪三十二年(1906)巢氏剩馥居抄本为底本。
周耀庭教授是 名老中医,第二批全国老中医药专家学术经验继承工作指导老师;李明是周耀庭教授的传承人。《跟师录(国医名师周耀庭临证实录)》是李明在跟师过程中,记录、积累的周耀庭教授临证验案集,涉及内、妇、儿、皮肤、血液等科的常见病和疑难杂病。每一例医案都有详尽的诊疗记录;并且对医案进行了深入、全面的研究分析,以“继承人按语”形式在书中体现;每则医案的 ,有周耀庭教授亲笔“评阅”。本书医案完整清晰,按语详尽入微,评阅深刻精粹,是一本难得的中医理论与实践结合的临床指导性著作。
《赖氏脉案》,又名《碧云精舍医案》,清代赖元福著。分上、下两卷,上卷载医案00则。下卷载医案113则,所录医案系赖元福平素应诊脉案纪实,以内科为主,兼及妇科、儿科、皮肤科等。每案均记录脉症、立法、处方,用药剂量齐全。本次整理以清光绪三十二年(1906)巢氏剩馥居抄本为底本。
《医略》4卷,清·钱一桂撰。本书从《内经》、叔和、仲景以及后市名家著作中撷取精华,辨其偏驳,考古今之异同,分诊治之优劣,而以己意为之仲裁。本书引述诸书,但录其要,一切古方概不备载。卷一脉法、治则及杂论,在汇集前人论述精要之同时,阐发了个人的见解。卷二内科、妇科主要疾病诊治,重点阐述病因、病理和辨证;卷三为五脏六腑考、十二经并奇经八脉考;卷四经验简易方。全书纲目清晰,论述简明。今据中国中医科学院图书馆所藏嘉庆二十三年戊寅慎余堂藏版影印。
《脉镜须知》由清代医学家梅江村所著,分上、下两卷。《脉镜须知》在前人脉法理论的基础上,结合个人心得体会,分门别类,综合证因,对脉之形态、部位、主病及四时脏腑病脉等方面详加论述,在阐明脉理的基础上联系临床实际,对脉诊中存在的错误或不当之处进行辩驳质疑。卷上阐述十二经络总论,左右手寸关尺脉及二十八脉;卷下详述浮沉迟数主属、七袭八里九道脉、七危症脉、奇缀脉、搀门脉、反关脉、五脏平脉、五脏相克韵生死脉、四时平脉死脉、孕脉、小儿反关斜行等。本次整理以清光绪八年(1862)铅印本作为底本。
《脉经直指》共七卷,脉学著作,明代医家方谷著。卷一主要论述撰写一脉经直指论一的目的,即为使后学“言谈有论,治病有法,切脉有验”。卷二、卷三、卷四从“火”“热”“虚”等角度对各脉象之形、对应之病证、治法、方药进行阐述。卷五、卷六、卷七则分别对“七表”“八里”“九道”之脉的具体性状、对应病证、治法、方药进行详细介绍。诊脉应用所列病证均先脉后因,次辨证,次治法,条理清晰。对具体脉象的鉴别体会常结合《脉经》中的具体内容予以阐述。本次整理以明万历二年甲戌(1574)刻本为底本。
周耀庭教授是 名老中医,第二批全国老中医药专家学术经验继承工作指导老师;李明是周耀庭教授的传承人。《跟师录(国医名师周耀庭临证实录)》是李明在跟师过程中,记录、积累的周耀庭教授临证验案集,涉及内、妇、儿、皮肤、血液等科的常见病和疑难杂病。每一例医案都有详尽的诊疗记录;并且对医案进行了深入、全面的研究分析,以“继承人按语”形式在书中体现;每则医案的 ,有周耀庭教授亲笔“评阅”。本书医案完整清晰,按语详尽入微,评阅深刻精粹,是一本难得的中医理论与实践结合的临床指导性著作。
《医林改错》, 我国清代伟大的医学科学家王清任的著作,它反映出的解剖学思想和创立的活血化瘀学说,对后世医学的发展和进步有积极的推动作用。《医林改错识要》一书,是作者学习、研究《医林改错》的心得,包括《医林改错》的初刻本校释、理论溯源、方剂说略、药法探析和版本简积五部分,比较全面地再现了《医林改错》的学术思想和王清任所创立学说的科学价值。 本书着重于对原著医理的揭示,就《医林改错》版本的沿革和变化、《医林改错》与以《黄帝内经》为代表的中医理论体系的渊源关系、《医林改错》用药和立方的规律及特点等进行了广泛的探讨。 本书在新的角度上,用新的视野、新的观点、新的资料,写出了新意,其资料之丰富、内容之全面在同类著作中是不多见的,适于对《医林改错》研究有兴趣的中西医药工作者、医学爱好者阅
《针灸全生》由清末道光年间僧医萧福庵所辑撰,成书于清道光四年(1824)。又名《同人堂针灸》《同人针灸》《同人灸法》。全书分为卷首、卷一、卷二共三部分。卷首收载经络腧穴定位,并配有经穴图22幅。卷一、卷二收录内科、妇科、小儿、外科约150余种病证的辨证分型、针方灸方和针灸忌宜,以诸风、伤寒、厥逆、虚劳、血症等为主,乃萧氏参合前贤经验再结合自身临证所得之总结,对临床有很好的指导作用。本次整理以清道光十二年(1832)读书堂刻本为底本。
《医方约说》为综合性临证方书,由明代鲍叔鼎撰于嘉靖三十六年(1557)。全书分上下两卷,共78篇。卷上包括中风、头痛等35种内科病证,卷下包括心痛、疮疡、妇人证、小儿证、目病等43种常见病证,涉及内、外、妇、儿、五官诸科。全书以病证分篇,每篇多立一主方,后列常用附方,所选方药多效验便廉。《医方约说》融会仲景、东垣、河间、丹溪四子之说,而以丹溪为宗,对了解丹溪流派观点有一定帮助。本次整理以明嘉靖三十八年刻本为底本。