安靜地凝視自己的身心 遁入悠然寬廣的禪境 生活在現世的人們,忙碌異常,有如走馬燈似地不停的工作,最後面臨死亡。此時,我們應該安靜地凝視自己的身心,傾聽它們的需求。禪,不僅可以解開心的煩惱,更能調適身體的問題;簡單地說,禪可以匡正生活。若您想使身體保持理想狀態、心胸悠然寬廣,不妨就由閱讀這本禪書開始吧!
在儒家思想中,人被看作是五倫關係網路中的一個關係項,「我」是「道德主體」 ,其個體性常容易遭受忽視。而對佛、道二氏而言,「我」是「存在主體」,遠重於 其所處的五倫關係網路。 晚明時,儒釋道三教合一的趨勢越來越甚,思想的調和是一重要課題。卓吾身處 其中,他是個儒者、更是個佛教徒,這使得他傾向於把人看作是「存在主體」,而非 「道德主體」。 最重要的是,卓吾的「自然之性」,使得來自佛、道二氏的「存在主體」不像以 往一樣,會被消解融化掉。 他的「自然之性」愈見發揚,「個體性」也愈益確立。當卓吾擷取了佛、道「存 在主體」的觀點時,他勢必得用「苦海」與「彼岸」的形式來表現其「超越」、「內 在」的性質。 結果在他的思想中發展出儒家前所未見的緊張性,同時也將這股思潮推向最高峰。
马克思的感性活动概念是其实践概念的原初形态及哲学变革的枢轴。由刘贵祥著的《马克思的感性活动论研究--一个生存现象学视角的探索/兰州大学敦煌学与人文科学系列研究哲学丛书》致力于追问感性活动作为实践概念的原初形态“如何可能”。为此,作者分别从发生线索、文本依据、主要内容、通达视域、理论意义五个方面对该主题予以探讨。全书自觉将马克思哲学重置于中西两大哲学系统之中,以生存现象学为视角,指证马克思学说的性质本质上是历史现象学的。这一指证既超出马克思主义研究中的“三种对立”,也构成创新马克思主义研究的基本前提。
吉田松陰是在成為近代日本出發點的明治維新著名的人物,亦為眾多的日本人引以為人生之楷模,至今猶敬仰不止的志士。本書敘述松陰生活的時代與環境;從思想史的立場上,介紹在貝利來航前後動亂的時代中,松陰嚴 肅地開拓人生,安然奔赴刑場的三十年生涯;分析占據松陰思想核心,同時又成為明治維新運動指導思想的尊王攘夷理論,目的在於闡明松陰的天皇觀-並非現實的天皇,而是理想的天皇究竟應該是如何一種存在。卷末所附補注及 簡略年譜大概會對讀者理解松陰有所幫助。