內容簡介 STS×社會理論,迸出哪些新滋味? 眾多技術物案例,捕捉社會與「非人類」的交引纏繞 人類世時代必讀的科際研究入門書 「人性始於物。」──賽荷(Michel Serres) 「若是物質性、人造的世界不存在……我們這些解剖學意義的現代人類,幾乎不可能慮及社會。」──拉圖(Bruno Latour) 何謂技術?技術與社會的關係是什麼?是新技術的出現,無情地推動社會變革,抑或,技術僅僅是社會的工具,受到人類意圖的擺佈,正所謂:科技始終來自於人性? 上述兩種想法分別反映出技術決定論及社會決定論的觀點。前者對科技抱持「反人文主義」(anti-humanism)的立場,認為技術具有絕對的自主性,位於社會關係之外,技術帶給文化的後果則是線性的,像是「網路必能摧毀極權政府」之宣稱即屬
費登奎斯*受歡迎的一本書 兼顧理論與實務的*佳入門指引 「讓不可能的成為可能;讓困難的成為容易;讓容易的成為愉悅。」――摩謝.費登奎斯 《動中覺察》是費登奎斯*受歡迎的著作,為成千上萬人引介了費登奎斯方法,大大改變了許多人的生活。各個年齡的人都可以從這本書學習身心整合,逐步發展出更完整、更有活力的自我。 「動中覺察」意為「透過動作來增進覺察的能力」。日常的許多行動,常常只是個人習慣的模式,而行動本身並非獨立的,每個動作皆透過感官、感知、思考而形成,若是細細覺察,會發現看似單純的動作其實牽動了全身各個部位,甚至引動內在的情緒和感受;所以改變動作,也將改變我們感知及思維的方式。 本書分為兩部分,*一部分介紹費登奎斯的核心觀念,如自我意象、發展階段、覺察與進化的關係等,並
粵語承中古漢語而來,保留不少古詞古義,但口耳相傳的粵語中常用的大多數非成語,而是表達形象生動的四字詞。本書從狀態氣氛、行為動作、人物稱呼,以及人物性格等方面收集了六類香港常用粵語四字詞90例,附註粵普讀音、詞語釋義,為粵語學習者提供地道的生活語境例句,勾畫並串聯出香港職場、家庭生活中常用粵語四字詞的使用場景,為語言學習增添文學閱讀的親切和趣味,方便讀者理解和使用。
人類的獨特性是來自先天基因還是後天教養? 愛的本質是什麼?男女差異從何而來? 精神分裂症和同性戀的真正原因為何? 學習與記憶有何關鍵?文化和語言是如何發展出來的? 二○○一年二月,科學家宣布人類基因體中只含有三萬個基因,而不是原先預期的十萬個。這個驚人的衝擊讓某些科學家開始相信,光是基因不足以讓人類成為萬物之靈,我們的獨特性是經由後天教養而來的。於是,生物學界又陷入削足適履的先天與後天爭論中。 廣受好評的科普作家馬特.瑞德利認為,不斷出現的新證據遠比這個迷思有趣多了。後天教養必須依賴先天的基因,而基因仍需要後天的教養才能發揮作用。基因不只是建造大腦構造的工程師,它也會吸收發展中的經驗,對社會線索做反應,甚至參與記憶的過程。基因對人類心智而言,是原因也是結果。 《天性與教養》一
祥物,又稱「吉物」、「吉祥物」,作為福善、嘉慶的文化象徵,是俗民生活中充滿意志力量和美學情感的藝術符號,它遵循物物、物事、物人相感的生成邏輯,主要服務於祈福的功利目標。 祥物既是情趣濃郁的民藝物品,又是心願寄託的俗信憑物,它始終保有藝術與生活的風韻,構成中國民間文化中最精采、最有價值的類型之一。 作者為中國大陸第一位民俗文化學博士,已出版《中國紙馬》、《中國鎮物》等專著。本書為其新作,以圖文並茂見長,讀者若將此書與《中國鎮物》作為姊妹篇閱讀,必將受益匪淺。
國際甲骨文權威學者、加拿大皇家安大略博物館 專聘學者 許進雄教授 以其 bi生之研究 傾囊相授 國內 跨文字學 *人類學*社會學 有系統且分門別類介紹甲骨文的叢書 古代人想盡辦法透過圖象表達抽象的概念,若能了解一個字的創意,就能了解造字的社會背景,與當時的生活經驗。 對於古人來說,白天四處尋找食物,晚上有一個安全的地方睡覺,是生活中的最重要的兩件事。為了避免雨季水漲的災難,古人選擇比較高亢而可避免水災,又接近水的地點生活。人口增多之後,農業逐漸發展,需要擴充耕地時,就得遷移到河流兩岸的高地,這些地點沒有自然的洞穴可以藏身,便漸漸構築起自己的房子了。 當人們尋找食物的範圍不斷擴大,活動的距離較遠,與他人的接觸機會增多,更可以促進經驗的交流,使得文明發展加快