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天工开物》是世界上部关于农业和手工业生产的综合性著作,也是中国古代的一部综合性的科学技术著作,外国学者称它为 中国17世纪的工艺百科全书 。该书对中国古代的各项技术进行了系统的总结,构成了一个完整的科学技术体系。它收录了农业、手工业、工业 诸如机械、砖瓦、陶瓷、硫磺、烛、纸、兵器、火药、纺织、染色、制盐、采煤、榨油等生产技术。尤其是机械技术,在书中有非常详细的记述。 《天工开物》作者在书中强调人类要和自然相协调、人力要与自然力相配合。本书是中国科技史料中内容丰富的一部著作,反映了中国明代末年出现资本主义萌芽时期的生产力状况。
爱因斯坦是二十世纪有很大影响的自然科学家。他一生的活动时多方面的,其思想也是非常庞杂的。长期以来,人们对他的科学工作和哲学思想的评价有所争论。《爱因斯坦文集》的编纂就是为了进一步开展爱因斯坦研究和讨论提供一手的材料。本书收录了爱因斯坦关于自然科学哲学问题和一般自然科学方面比较有代表性的论述,内容主要是爱因斯坦自己写的文章、讲稿和通信,也包括别人写的爱因斯坦的谈话记录。此外,还收了几封别人写的有关的通信,作为附件。
本书系钱学森英文原著《Engineering Cybernetics》(工程控制论)一书的第三版。原书曾荣获中国科学院1956年度一等科学奖金。本版对第二版中的文字、符号等错误进行了补正。第三版分上、下两册共二十一章。上册十二章,下册九章。 本书保留了原书的基本内容。在叙述方法上,也保持和发扬了原书的特点,由浅入深,既重视物理概念,又注意理论上的严谨性,把一般性概括性的理论和实际工程经验很好地结合起来。在讨论系统分析和设计问题时,传递函数和状态空间的描述方法并重,互相补充。
《从存在到演化》对耗散结构理论作了简明扼要又较系统的介绍,是一本关于耗散结构的入门书。不可逆性及时间在描述物质世界深化过程中的作用是该书的主题。作者认为,不可逆性可能正是有序的源泉、相干的源泉和组织的源泉。全书分上中下三篇。上篇是存在的物理学,包括经典力学和量子力学;中篇是演化的物理学,包括热力学、自组织和平衡的涨落;下篇是从存在到演化的桥梁,包括动力论、不可逆过程的微观理论、变化的规律、不可逆性与时空结构。
如今已是信息时代,但我们依旧孤陋寡闻。无知正在成为一种趋势:不学无术却引以为傲的风气大行其道;阴谋论和伪科学甚嚣尘上;人们轻易接受假新闻和反复出现的谬误,并形成了坚定的信念。从某种程度上说,我们都生活在无知中。未知事物究竟会带来怎样的影响?在本书中,哲学家德尼科拉探讨了无知,展现了无知的丰富性、持久性以及带来的后果。 本书旨在理解无知,乍一看有些自相矛盾 未知事物怎么会变得已知,同时仍然是未知的?德尼科拉认为,无知不只是一种缺乏或虚空,它与知识有着动态而复杂的相互作用。他采用广泛的哲学方法,使用住所、边界、限度和视界作为隐喻,探究了不同形式的无知,并描述了滋长各种无知的文化。 无知既不纯粹也不简单。无知既是指责和祸害,又是辩解和护身符。本书对无知进行了深入研究,不仅思
对称是数学中的重要概念,它的起源非常早。在人类的生产生活中相当常见,比如建筑、服装、装饰图案等各种领域中都能看见对称的现象。 《对称》是关于对称在数学上的总结与论述,内容包括:双侧对称性、平移对称性、旋转对称性和有关的对称性、装饰对称性等。对称性对现代物理学以及整个现代科学的重要性是众所周知的。外尔作为一位伟大的数学家和对称性在现代物理中的应用的开拓者之一,用深入浅出的笔调,既通俗易懂但又不失严谨地论述了这个在一般人看来十分抽象和难懂的课题,使一般读者也从中可以体会到现代数学内在的魅力和深刻。
羽毛是演化中的奇迹,它涉及空气动力学、绝热、欺骗和引诱。它的起源可以追溯到 10亿年前,然而有关它的故事,却尚未完整地呈现给读者。本书中,生物学家托尔 汉森详尽地搜罗了自然史中关于羽毛的故事,在演化的历史时空里,羽毛被用来飞翔、保护、吸引和装饰。在综合了古生物学家、鸟类学家、生物学家、工程学家甚至艺术史家的研究成果后,作者给出了一个问题:羽毛是什么?它们是如何演化而来的?对我们来说有什么意义? 工程师将羽毛视为目前发现的*有效率的隔热材料,而且它们还是生物学上不断争论的根本所在。羽毛不仅让猫头鹰飞起来悄然无声,而且能让企鹅在冰面上保持干燥。它们还被女王、弄臣和神职人员用来作为身上的装饰,以及用在从宪法文书到小说的页面装饰。而书中要探究的就是这些美丽而吸引人的羽毛。
为何纵使有严格的医师培训流程和先进的科学技术,美国每年仍有5万 10万人因医疗错误而丧生?为什么数十亿美元的援助也没能给发展中国家带来真正的发展?为什么一小撮恐怖分子就能向美军发起挑战?为什么美国的教育系统令人如此不满?更重要的是,面对医疗、国际发展、军事冲突、教育等复杂系统中出现的难题,人们该如何摆脱困境? 作者以全新视角展现了如何利用复杂系统理念,来应对人们目前面临的各种复杂挑战。每个人都能从本书诸多实用、有启发性的解困之道中有所收获。
科学研究在发表之前是不存在的,好的写作会增加研究成果发表的机会, 而且发表是进行研究的一个主要目标。 本书旨在帮助STEMM研究人员,尤其是非英语母语的科研人员,写出可供发表的论文,以及其他与研究有关的文本,如博士论文、技术报告或会议摘要等。 作者提出了 逆向工程 的写作方法,该方法由伦敦帝国理工学院与STEMM研究人员通过解构不同学科2500余篇已发表的研究论文而合作开发,一步一步教读者如何总结出适合自己的写作模板,并提供了有效操作这些模板所需的写作工具。 本书结构清晰、叙述简练、重点突出,用简洁而清晰的例子详细讲解了如何写好一篇论文的引言、方法、结果、讨论、结论、摘要和标题等部分,同时结合写作内容阐述相关的语法问题,教会读者如何用正确的英语表达自己想要表达的意思。
科技论文是知识创新链中的重要一环,是科学家科学思辨的成果。科技论文写作应体现科学性、逻辑性和严谨性,做到基本的规范化要求。本书在介绍英语科技论文各部分特点的基础上,以国际生态与环境领域一些主流期刊上发表的论文为范文,仔细剖析论文不同部分的写作要点。本书还详细介绍了投稿细节,细心归纳了审稿回复的要点,配备了视频等拓展资料,可供读者参考。
《美苏科技交流史》共分三部分。部分以时间为主线,讲述了美苏从深度冷战到科技交流项目的兴起,经历了大规模合作协议签订的繁荣时期,之后两国又发生了一系列的制裁与改革;苏联解体后,两国继续合作一直至2015年的历程和故事。第二部分描述了主要见证者的回忆。作者采访了62位参与项目的科学家、项目组织者和政府官员,是他们对双边合作的深切感悟和真实感受、他们的叙述为美苏科技交流合作增加了民间色彩,充满了科学性,也富有戏剧性。第三部分是作者的总结。作者从不同角度总结了60年来美苏科学合作的成果,并以此为基础,为现在和以后的其他国际科学合作项目提供经验和教训。
技术哲学是一个有较长历史的学科,但是有关技术哲学的研究还停留在表面上,或者主要是做技术的外在研究,而不是内在研究,本著作是华南理工大学科学技术哲学研究团队的一个成果,具有前沿性和学术性,特别采用分析哲学的方法展开研究。本著作具有极高的学术价值,具体内容包括:一、技术的实在论;二、技术与科学的关系;三、技术的本质;四、技术解释;五、技术理论;六、技术演化的模式;七、技术的进步与预见;八、技术实践;九、技术理性;十、中国古代技术与文化;十一、核心技术问题;十二、认知技术;十三、量子技术;十四、技术与人的关系;十五、技术的价值论。
《自然的体系》是一部纯粹的哲学著作,但又绝不是一部塞满艰深晦涩的奇特术语的不可思议的天书。它是通俗易懂的、情文并茂的、有血有肉的。它是一个生活在十八世纪法国革命前夕的进步思想家思想情感的真实反映。作者对当时的暴政和宗教所表现的强烈的憎恨、对备受压迫和愚弄的不幸的广大人民所流露出的深厚的悲悯心情,使人受到感动;而且人们也几乎透过字面隐隐听到革命的战斗号召,从字里行间嗅到强烈的革命气息。《自然的体系》这部书所具有的这种独特的魅力,也许正是另一种原因,使得统治阶级读了感到惊惶失措、寝食不安,进步的人民读了感到欢欣鼓舞、勇气倍增的缘故吧。
本书展示了苏联自成立至解体的典型发明创造和技术革新。作者的视角宏大,有独到见解。作者认为苏联虽然没有美洲狮,但是有西伯利亚虎,对苏联的诸多发明和发明家充分肯定。同时,又与西方的发明环境做对比,反思苏联在科技创新方面的不足。本书不是发明通史,而是专题案例的形式,可读性非常强。另外,本书的序言充满了理性的思考,表达了作者的基本观点。本书对领导干部、科学史专业内人士,以及广大青年学生都有很强的现实意义。