本书是为学习朗道和栗弗席兹《理论物理学教程》*卷《力学》所编写的辅导书,是作者在广泛调研相关文献资料和在南京大学匡亚明学院多年从事理论力学课程教学的基础之上完成的。 书中每节包含内容提要,内容补充和习题解答三个部分: 内容提要部分概括介绍了力学中的基本方法、基本原理和重要的结论; 内容补充部分包括对基本概念、基本方法的详细讨论,一些结论的完整导出过程和补充说明,方法和结论在其它问题中的一些应用,与物理学相关进展之间的联系等;习题解答部分给出《力学》中原有习题的详细求解过程,并补充了一些习题以说明相关概念、方法等。 书中还讨论了一些问题的矢量力学处理方法, 注意到了与非线性物理、量子力学等其它物理学分支学科之间的一些关联性。特别是,为了方便读者深入学习和理解有关内容,书中列出了许多参考文献。 本书可
在大数据科学快速发展的时代背景下,随着海量数据处理技术的积累以及人工智能算法的逐步成熟,数据驱动型创新应用研究将成为推动科技进步、迭代行业发展的有效途径。本书围绕材料学、金融学、流行病学等学科实际应用数据驱动下的系统动力学研究,探讨了动力学理论、人工智能、神经网络等前沿热门方法的精准开发与应用。内容包括系统动力学演化性质的定量刻画、动力学演化机制的预测设计、稀疏动力学方法对数据中隐含的数学模型提取,以及数据驱动的研究方法在高熵合金塑性锯齿流动力学的演化分析、类流感疾病暴发情况的时空动力学分析与预测、非晶合金纳米划痕机制下的数学模型提取等实际问题。本书内容主要是作者与合作者近几年的科研成果。
本书原是德国科学家普朗特的名著,自第六版起由他的学生加以增补修订出版。内容丰富,物理概念清楚,论述深入精辟,旨在为初学者、高年级大学生及航空、水利、气象等方面有关工程技术人员提供一个流体力学的导引。 全书共分九章。前三章是基础部分,后几章论述在航空、水利、气象诸方面的流体力学理论和应用。书中排印小号字的内容系用以提供进一步的知识,以便对有关问题获得更为深刻的见解。 与一般的流体力学的数学理论不同,书中尽可能地避免复杂的数学分析,而着重物理直观,旨在阐明流体力学的基本概念及问题的力学本质,培养读者的独立思考能力,强调工程应用是本书的又一特点,对于诸如航空、水利、气象等工程技术领域的许多重要问题均有叙述。 本书在每章末都给出了许多文献,书末并列出参考书,以供进一步查
本书是数学天元基金和高等教育出版社共同推出的《俄罗斯数学教材选译》系列中的一本。 本书以*美的现代数学形式讨论经典力学问题,是适合数学专业学生学习理论力学的教材,被译为多国文字出版,并由Springer收入GTM丛书,以英文广泛发行。本书已修订为第四版,主要内容包括牛顿力学、拉格朗日力学和哈密顿力学三大部分,通过经典力学的数学工具,考察了动力学的所有基本问题。特别是16个附录,使原书的主题更为鲜明: 辛几何与辛拓扑,它们反映了几十年来数学科学在一个方面的发展。这些附录都属于专题介绍性质,是作者和他的学生们在有关方面近年来研究工作的总结。 本书可供综合性大学的数学力学系大学生、高等院校的力学和应用数学专业大学生、力学教师和研究生使用参考。
陈浮、权晓波、宋彦萍编著的《空气动力学基础 (工业和信息化部十二五规划教材)》较为全面阐述了 空气动力学的基本概念、规律和计算方法,尤其是将 矢量分析、场论等方法引入到空气动力学基本方程的 推导中,以实现数学描述、物理内涵与力学原理三者 之间较为严格的统一。全书始终贯穿了基础、严谨、 实用的方针,力图做到深入浅出。 本书可作为高等工科院校有关专业的专业基础教 材,尤其适合于飞行器设计、航空宇航动力、发射工 程、航天运输等专业,也可供相关专业的科技人员参 考。
本书以通俗有趣的方式讲述振动力学,包括线性振动的传统内容,从单自由度振动到多自由度和连续体振动。也讲述非线性振动的必要知识,如干摩擦阻尼、自激振动、参数振动和混沌振动等内容。在叙述方式上力图避免或减少数学公式,着重从物理概念上解释各种振动现象。一些必要的数学推导在附录中给出,以加深对物理过程的理解。本书除作为科普读物供阅读以外,也可作为理工科大学振动力学课程的导论教材或课外辅助教材。本书第一版曾获得中国力学学会科普教育奖。
《湍流问题十讲——理解和研究湍流的基础》就如何看待和理解湍流问题简明扼要地论述了湍流问题的主要内容,共有十讲,包括:湍流——世纪难题;流态——N-S方程;Reynolds方程——平均场和脉动场;方程的闭合问题——模式理论;动力学途径——Karman-Howarth方程;谱方法——Kolmogorov的理论;实验发现——间歇性和拟序结构,非线性动力学方法;标度律——层次结构模型;湍涡能量耗散——同步级串模型;自然界中风洞——大气湍流。《湍流问题十讲——理解和研究湍流的基础》图文并茂,叙述简练,物理解释详细,数学表述的难度适中,各讲之间既紧密联系又相互对立,便于随时阅读,具有很好的可读性,是一本了解和探究湍流问题的有价值的参考书。
本书是《力学与理论力学(上册)》,即普通物理力学部分,也是“中国科学技术大学国家基础科学人才培养基地物理学丛书”的第一本。本书是作者在给中国科学技术大学学生上课时所用讲稿的基础上,经过十几年的教学实践不断修改而成的。其特点是注重归纳法教学、物理直觉能力的培养和物理方法的阐述,这对在大学中初学物理的学生是有益和重要的。本书内容精练,物理概念准确清晰,着力用现代观点审视教学内容,并为当代前沿开设了一些窗口和接口。
《航空航天精品系列:气体动力学基础》主要阐述了可压缩流体动力学的基本概念、规律和计算方法。全书特别注意将矢量分析、场论等方法引入到气体动力学基本方程的推导中,以实现数学描述、物理内涵与力学原理三者之间较为严格的统一,始终贯穿了基础、严谨、实用的方针,力图做到深入浅出。
本书把流体力学看成牛顿第二定律对流体连续介质的应用,尽可能用熟悉的物理概念和现象作类比,启发式讲述流体力学的基本概念和基本思想,不追求过深的数学分析。对于理想流体,主要内容包括欧拉方程、伯努利方程、涡
混凝土电阻率法可以对水泥水化过程进行动态监测,还可反映水化体系中整个范围内孔的形成及变化过程,为测试微观结构特征和宏观性能提供了一种有效的研究手段。电阻率与水化特性、动力学参数、凝结时间、化学收缩等密切相关。魏小胜著的《用电阻率表征水泥混凝土结构形成动力学及性能(精)》基于电阻率的发展趋势与孔结构变小和强度增加的趋势相似的特征,设计出一种试验方法,即用电阻率的变化来表征混凝土内部结构的变化,得到了所见即所得的认知效果,达到了认识水泥混凝土水化过程,并能预测体积变形的目的,也就是“电阻率发展速率越快”,就表现出“单位体积内水化产物多”,“强度高”,“自收缩大”的特点。
北京市高等教育精品教材《计算固体力学原理与方法(第2版)》系统论述了固体力学的计算原理和基本方法,重点强调了各种近似方法的理论基础、特色及其应用技术。其内容包括三部分: 部分以变分原理和加权残量法为基础,详细讨论了有限元方法、边界元方法、无网格方法和微分求积有限单元方法的力学基础和单元构造方法及性能,深入分析了几种方法的特点及其应用范围;第二部分讨论了求解动力学常微分方程的时间积分方法和线性动力学系统的特征值求解技术,重点介绍了几种常用和新发展的求解方法的格式和特点;第三部分论述了非线性问题的基本理论和计算技术,重点是弹塑性问题、几何大变形问题、弹性稳定性问题和结构热应力问题。 本书是上述教材的配套用书,概述了教材的知识要点,并对教材中的习题给出了解答过程,针对部分题目还给出
《塑性力学基础(第3版)》介绍了塑性力学的基本理论和研究各种塑性力学问题的基本方法,主要内容有:应力和应变;屈服条件;塑性本构关系(增量理论和全量理论);简单的弹塑性问题(弯曲梁、扭转圆轴、受压球壳、
本书注重强化学生的工程意识,注意培养学生解决工程实际问题的能力。编写中,针对专业岗位的工作任务、工作过程对工程力学的要求,设计学习性工作任务,突出了应用性。本书内容涵盖“工程力学”课程大纲的基本要求。全书共3个模块,20个典型工作任务,模块一刚体静力学包括静力学基础、平面汇交力系平衡问题、平面力偶系平衡问题、平面任意力系平衡问题和空间力系平衡问题。模块二运动力学包括刚体上一点的运动学、刚体的基本运动、点和刚体的复杂运动、质点动力学基础、刚体动力学基础、动力学普遍定理简介和达朗贝尔原理。模块三材料力学包括轴向拉伸与压缩、剪切与挤压、圆轴扭转、弯曲、应力状态与强度理论简介、组合变形、压杆稳定和动载荷与交变应力。书后附录部分有热轧型钢常用参数表,每章后均有思考与练习和习题答案。本书采
本书研究了单盘单跨转子不平衡连续动力学分析方法以及不平衡量和轴承刚度阻尼系数辨识方法。提出了基于Euler—Bernoulli和Rayleigh模型的转子不平衡连续动力学分析方法,通过数值实验比较了与传统Ricatti传递矩阵法和有限法计算不平衡响应的异同,验证了本方法;进而提出了转子不平衡量和轴承刚度阻尼系数辨识方法:第4章提出的不平衡量识别方法需测量转轴上包括偏心转盘测点在内的4个点的不平衡响应;第5章提出的滚动轴承系数辨识方法需测量转轴上包括两个轴承测点在内的4个点的不平衡响应;第6章提出的微调转速四测点频域融合辨识方法无须测量偏心转盘测点处的不平衡响应,只需测量转轴上轴承测点及其附近4个点的不平衡响应,实现了转子不平衡量和轴承刚度阻尼系数同时辨识,既适用于滚动轴承转子系统,又适用于滑动轴承转子系统,但需微调一
本书共分为10章,概括介绍了路面材料的分类和性能;详细介绍了路面材料研究的基础力学知识,包括弹性力学和流变力学基本理论;结合目前常用的多尺度测试表征手段,介绍了工业CT扫描和数字散斑等路面材料研究方法的基本原理和应用;根据目前常用的数值模拟方法——有限元模拟、离散元数值仿真、分子动力学模拟等,分别介绍其基本原理、关键问题和实际应用; ,针对多尺度问题和多场耦合问题介绍了路面材料数值模拟方法的应用实例。 本书内容丰富、系统,结合实际应用,反映了道路工程学者多年的教学和科研成果,可作为道路与铁道工程专业本科及研究生相关课程的教材,也可供相关科研人员参考。