电极过程动力学主要研究电极与电解质溶液接触形成的界面的基本物理化学性质,特别是通过电流时这一界面上发生的过程??电极过程。 本书由两部分组成:第一部分(第一至六章)为基础篇,主要阐述“电极/电解质溶液”界面的基本结构和性质、电极过程的基本动力学性质、动力学参数的测定方法、控制步骤及研究方法等;第二部分(第七至十章)为应用篇,侧重实际电极过程和电极体系的介绍与分析,包括在化学电源、工业电解、金属表面处理及防护等应用领域中的一些重要电极过程和电极体系。
十三五 国家重点出版物出版规划项目。以力学超材料所展现出来的超常规的新奇力学性能为主线,以不同设计原理和结构研发为辅线,论述力学超材料的设计与应用。根据力学超材料所调控的模量不同进行分类,结合作者团队对负泊松比和负热膨胀材料的研究,建构了超强低密度,可调节刚度,负压缩性,反胀、拉胀和零剪切模量超常力学特性,构筑了这些奇异力学性能的人工材料及其几何结构,并给出其制备及应用方法,发展了固体人工微结构的一个新方向。 可供机械类、力学和材料科学相关专业本科生、研究生及科研人员阅读。
流体与流体力学介绍流体的基本性质及流体力学与固体力学的区别。流体静止时的力简明扼要地介绍流体静力学的基本概念。流体运动的描述从运动学角度来分析流体的运动规律。流体动力学基本方程集中精力理解主要的流体力学方程的推导和物理意义。无粘流动和势流方法对无粘流动的基本方法给予简要的介绍粘性剪切流动主要讨论粘性的作用本质以及处理方法,最后讨论流动阻力这一有趣的话题。可压缩流动基础讨论气体在高速运动时的规律,讨论音速、激波等有趣的话题。流动相似与无量纲数列举流体力学中很有用的几个无量纲数,并简明扼要地介绍它们的物理意义。一些流动现象的分析这一章通过20多个生活中的例子来介绍流体力学的应用,这些例子网上有很多解释,但其中谬误也不少,这里给出的是比较专业的解释。
连续介质力学作为工程科学的“大统一理论”,是工程科学的基础。本书为著者在中国科学院力学研究所和中国科学院大学多年授课的基础上凝练而成。该书系统地阐述了近代连续介质力学的基本概念和原理,突出地反映了该学科近年来的一些新发展。 本书共由十篇33章和3个附录构成。前三篇为基本概念和原理,突出了公理体系、守恒律和本构关系。第四篇讨论了流变学的理性力学基础;第五篇针对DNA、液晶、生物膜、液滴等软物质,讨论了熵弹性和曲率弹性;第六篇则讨论了非协调连续统理性力学、位错连续统等理论;第七篇讨论了连续介质波动理论;第八篇则结合广义连续介质力学,讨论了非局部、梯度、偶应力和表面弹性等热点问题;作为连续介质力学的两个典型应用,第九篇讨论了大脑结构成像中的扩散张量成像以及多孔弹性介质的Biot本构关系。
本书是一本介绍非线性动力学现象与分数阶动力学效应及其应用的专著,总结了近年来作者在相关领域的研究成果。全书内容包括:非线性动力学与分数阶动力学基础知识;整数阶与分数阶的随机共振与振动共振行为;单一Brown马达与耦合Brown马达的定向输运:一类分数阶非线性Langevin方程的初值问题解的存在、专享性条件;分数阶混沌系统的控制;分数阶Rayleigh-Duffing类系统的同步;一类含噪混沌信号的降噪新方法;基于推广Duffing振子的弱信号测频方法;基于分数阶双稳系统随机共振的弱信号检测方法。本书可供为物理、生物、工程、应用数学等专业本科生和研究生使用,也可供非线性动力学、分数阶动力学研究领域相关的科技工作者使用。
本书是一部讲述近代流体力学成果的英文专著,本书认为数学方法和模型是应用数学和理论物理学的分支。本书致力于阐释流体力学建模的相关内容,由四章组成,其中包含大量有用的练习和解决方案。我们在每章末尾的参考书目中提供了相关主题的相对完整的参考资料。
本书是在十余年讲义的基础上,根据交叉学科人才培养的实际需要,参考 外多部 教材编写而成的。首版曾获第四届中国大学出版社图书奖 教材一等奖。内容主要包括:“时间”和“空间”以及“测量”中的一些重要问题、牛顿经典力学、振动与波、以“质点”模型为基础构建的不同“体”模型。作为对经典力学的补充,还简单介绍了狭义相对论的时空观。本次修订:为了使读者理解所谓的物理理论实际上是对真实世界的一种描述,每一章都试图从自然界的实际现象或需要解决的问题出发,引入物理学上对这些现象或问题的描述方式或办法,以及所建立起来的相应的理论体系。这实际上 接近物理学研究处理实际问题的方式。书后附有丰富的习题,供读者有针对性地选择练习,以加深对教学内容的理解与认识,掌握用所学理论、知识解决实际问题的方法。修订比例达
本书系为大学物理类专业学生编写的普通物理力学教材,适用于综合性理科大学和师范类大学,也可用作工科类大学的力学教学参考书.全书分为运动学和动力学两部分.其中第1章为质点运动学,第2章至第4章讲解牛顿定律和动量、能量、角动量定理,第5章讨论质心和刚体,第6章介绍流体,第7章专述振动与波,第8章为狭义相对论导引,第9章阐述狭义相对论中的运动学和质点动力学内容.本书在阐述经典力学时采用传统的方式展现主体结构中内在的系统性,在狭义相对论章节的引文中,尤其注意内容之间的逻辑关联.全书在陈述方式上,始终顾及大学一年级学生的可接受性.考虑到课后练习的重要性,本书编写过程中刻意为学生编制和选录各章习题,按易、难程度分成A,B,C组,并将全部题解汇集成册,书名为?力学习题与解答?,与教材配套出版,供学生解题后参考.
随着超材料市场需求的增加,超材料领域逐渐表现出多学科交叉与多功能一体化的发展趋势,超材料在新型功能材料的研发、应用拓展方面具有广泛的应用前景。本书是一本关于力学超材料的专著,系统地阐述了力学超材料设计与性能调控理论。主要内容包括绪论、复合折纸超材料的设计和波动特性、折纸蜂窝超材料的设计和力学性能、双功能超材料的设计及其力学性能、基于机器学习的超材料设计与性能优化。本书汇聚了作者近年来在力学超材料领域取得的研究成果,编排上遵循由浅入深、由简单到复杂的原则,内容层层递进,便于读者阅读。
本书汇集了2017年8月28日至9月2日期间, 知名科学家在意大利维特博圣马蒂诺阿尔西米诺(San Martino al Cimino, Viterbo, Italy)开展的2017年夏令营“卫星动力学和空间任务:天体力学的理论和应用”课程的讲义,旨在教授卫星动力学和空间科学的 理论、工具和方法。本书主要涉及与卫星动力学和空间任务设计相关的重要主题。
本书作为工科学生流体力学基础课程的双语教材,内容包括流体力学的基本原理和方程。该书各章节都配有丰富的案例详解、习题及相关知识在工程中的应用案例分析和研究,尤其增加了关于流体传动装置、液压系统及元件的实例分析,可使读者认识并理解如何将流体力学知识应用于工程实践。本书共六章,包括流体的基本性质,流体静力学,流体运动基本内容,流体动力学基本方程及其应用,量纲分析和相似原理,黏性不可压缩流体在孔口、狭缝中的内部流动(泵-涡轮系统的能量方程分析及应用,流体传动系统功率和效率的计算等)。本书可作为普通高等学校工科各专业,特别是机械类相关专业流体力学课程双语教学教材,也可供相关专业的工程技术人员参考。This book is a bilingual textbook for engineering students on the fundamentals of fluid mechanics, covering fundamental principles and
本书是一部讲述近代流体力学成果的英文专著,本书认为数学方法和模型是应用数学和理论物理学的分支。本书致力于阐释流体力学建模的相关内容,由四章组成,其中包含大量有用的练习和解决方案。我们在每章末尾的参考书目中提供了相关主题的相对完整的参考资料。
本书系统地叙述了固体介质中应力波传播理论的基础知识,这对于涉及 、冲击和地震等动载荷条件下的国民经济建设、军事技术、科学研究、安全和环境保护等,都有着广泛的应用价值。为适合初学者,本书由浅入深地包括五方面内容:首先从杆中一维应力弹性波、塑性波、冲击波、卸载波等,逐步讨论到线性粘弹性波,非线性粘弹性波和弹粘塑性波。然后讨论三维应力作用下的一维应变平面波,球面波和柱面波。第三部分讨论了横向冲击载荷作用下柔性弦中弹塑性波和梁中弹塑性波的传播理论,先后涉及弦中互相耦合的纵波与横波的传播和梁中互相耦合的弯矩扰动与切力扰动的传播。接着介绍了一般的弹性波理论。 为适应当前计算机数值模拟的迅速发展和广泛应用,概括地介绍了应力波的数值方法,包括特征线法、有限差分法和有限元法。
本书系统地论述了转子的动力学模型、转子的临界转速和不平衡响应计算、轴承的动力学特性、转子-支承系统的动力学特性、转子的平衡技术、旋转机械的振动测试与故障诊断等内容,力求清晰地呈现转子动力学的基础理论与工程应用。各章节注重基础理论的应用与公式推导,并配以实例进行讲解,以帮助读者 好地理解和掌握转子动力学所涉及的基本理论和基础知识。 本书的读者对象为力学、机械、电力、冶金、石化、交通、航空与航天等部门从事旋转机械设计、制造、运行、振动分析与故障诊断等工作的工程技术人员,亦可供高等院校师生、科研院所相关科技人员从事转子动力学课题研究使用。
本书以计算流体力学(CFD)的应用为主线,重点介绍了CFD在大气环境领域中应用的基本理论,并用实例对CFD在大气环境领域中的应用进行详细验证及分析。本书分上下两篇,共10章:上篇为基础篇(第1章~第5章),主要介绍了计算流体力学的基础知识、湍流模型、控制方程的离散、流场数值计算等;下篇为应用篇(第6章~ 0章),主要介绍了大气边界层与大气扩散、CFD在大气边界层中应用实例等。本书具有专业性强、应用范围广的特点,可供航空航天、动力工程、建筑、水利及环境领域的科学研究、管理和设计等从业人员参考,也可供高等学校环境科学与工程、大气科学、气象学、海洋科学与工程及相关专业师生参阅。