本书是《今日天文》第1卷,主要讲述了太阳系相关内容,包括天文学与宇宙、我们的行星系统两大部分。对广大天文爱好者来说,本书是不可多得的经典佳作。同时,本书可作为高校天文学专业的教材或教学参考书,也可作为天文通识教育选修课教材。
本书主要讲述了星系和宇宙学相关内容,包括银河系、星系、星系和暗物质、宇宙学、早期宇宙、宇宙中的生命等。对广大天文爱好者来说,本书是不可多得的经典佳作。同时,本书可作为高校天文学专业的教材或教学参考书,也可作为天文通识教育选修课教材。
中国古人以太阳的运动周期作为年,以月亮圆缺周期作为月,以闰月来协调年和月的关系。古人根据太阳一年内的位置变化以及由此引起的地面气候的演变次序,把一年又分成二十四节气,分列在十二个月中,以反映四季、气温、物候等情况。中国是个农业大国,农业生产与季节、天象有着极为密切的关系,中国古代的天文历法知识,就是在农业生产的实践中不断积累起来、又直接为农业生产服务的。二十四节气及天文历法的基础是太阳中心连续两次经过春分点所需的时间--回归年,故又称阳历。格里历的平年为365天,闰年在2月末加一天,为366天。本书把现在人们常用的年、月、日、时、季节变化的特性特征、产生发展等科学的梳理,有利于大家更好的生活和工作。
本书讲述了恒星形成理论的基本思想和一些基本观测事实。主要讲述的是银河系内的恒星形成的观测现象、物理过程及理论模型。内容包括小质量恒星形成、大质量恒星形成,以及其他地方很少会讲到的中等质量星形成。这是一本关于恒星形成的比较全面的教科书,虽然年代有一些久远,但书中的内容多数并未过时,是为数不多(如果不是唯一的话)可用的恒星形成教科书。
本书是引力波领域国内外广泛使用的教材和参考书之一。本书回顾了引力波的理论基础广义相对论,介绍了引力波的传播及其物理性质,阐述了引力波的产生和波形的计算方法(包括四极矩公式、后牛顿近似、微扰法和数值相对论)。本书介绍了引力波天文学和宇宙学中的各类波源、引力波的探测原理和不同频段的探测器,以及探测器的数据分析中所涉及的数理统计学理论和方法。结束语部分展望了引力波天文学的前景及其重要意义。书中包含许多例题,以阐述正文中的特定知识点,或者补充额外的技术细节。大部分章节的末尾包含了一定量的习题以及简短的参考文献列表,以方便读者进一步加深所学内容。书末包含两个附录和一个中英文名词索引。
在所有阐述物理定律的复杂而强大的数学结构中,都蕴藏着简单而深刻的真理。科学家在揭示自然规律时,所追求的正是这些简单的真理,而不是复杂的技术细节。幸运的是,这些核心思想通常可以用简单的数学谜题来说明。这些谜题是如此简单,人们不需要使用任何复杂的数学,就可以解决它们并理解其意义。 本书旨在通过有趣的谜题,带领读者解开宇宙规律之谜。本书包括100多个谜题及解答,并阐释它们如何与物理学和数学的深刻思想相关联。本书为一般读者而写,阅读它不需要广博的数学或物理知识,只要有一颗好奇心即可!
本书系统介绍了现代宇宙学的基本概念与基础理论知识。特别对一些经典的基础概念和理论方法进行了较为详细的介绍,例如,线性扰动理论中的规范变换、非线性扰动演化中的普雷斯-谢克特(Press-Schechter)质量函数、高斯(Gauss)随机扰动场及其统计性质等。全书主要内容包括:标准宇宙学模型及热大爆炸宇宙简史,小扰动的线性演化理论,宇宙各主要组分(冷暗物质、重子物质、光子及有质量中微子)密度扰动的线性演化方程以及密度扰动功率谱,宇宙微波背景辐射的各向异性,扰动的非线性演化与密度扰动场的统计分析,张量扰动与引力波,高红移天体与宇宙再电离,引力透镜原理与观测等。每章之后都附有相应的习题。
本书从天文学科发展的自身规律、现状和国家战略需求出发,对未来10年天文学学科发展战略进行了系统论述。特别是天文学未来10年需要重点发展的领域,需要优先发展的领域进行了重点论述,并针对实际战略需求,提出了天文学科发展的保障措施与建议。
《宇宙物理基础(英文版)》通过分析经典力学和狭义相对论的基本概念和理论架构,指出弯曲的物理位形空间中的广义坐标不是时空坐标;爱因斯坦的“弯曲时空”是一个束缚了基本物理学和宇宙学发展的错误假设,广义相对论的场方程描述的只是现象——引力场的弯曲,并不揭示新的引力规律,更不能用于描述均匀的宇宙;建立在广义相对论基础上的标准宇宙学,是一个不自洽的理论,存在诸多根本性的疑难。《宇宙物理基础(英文版)》陈述了完整表述局域引力规律的引力场方程,以及符合宇宙学原理和物理学基本规律的引力中性宇宙模型。将宇宙视为被重力支配的单极世界是广义相对论的世界观。广义相对论场方程的方法论类似于绘画或处理大数据的机器智能,并不是探寻与表述普遍规律的科学方法。 《宇宙物理基础(英文版)》指出,只有接受宇
暴胀宇宙学在过去20年发展历程中已经解决了宇宙的标准热大 模型中存在的许多严重问题.利用其原创的方法,本书解释了现代宇宙学的基础,并且阐明了理论结果的来源.本书分为两个部分: 部分处理均匀及各向 的宇宙模型,而第二部分讨论初始不均匀性如何解释我们观测到的宇宙结构.本书为一些传统上高度依赖于数值计算的论题,例如原初核合成、复合、宇宙微波背景辐射各向异性等,提供了解析处理方法.暴胀以及量子宇宙学扰动理论讲述得尤为详尽.通过讨论 具推测性质的想法,本书将读者 到目前宇宙学研究的前沿.
“中国学科发展战略”丛书是中国科学院组织数百位院士专家联合研究的系列成果,涉及自然科学各学科领域,是目前规模**的学科发展战略研究项目。《中国学科发展战略.基本天文学》从以下7个方面介绍了基本天文学及其应用的发展战略框架,发展举措与建议;战略地位、发展规律与发展态势,发展现状、发展目标与建议、优先发展领域与重要研究方向、国际合作、保障措施。书中不仅对国内外基本天文学及其应用的发展现状和态势进行了详细的评述,更对未来十年我国基本天文学及其应用的发展战略和措施提出了一些重要、有意义的思考和建议。
《移动性》围绕主题设置章节,讨论了:移动的含义、政治、实践、媒介。首先,采用多学科综合方法,总结、剖析了对“移动性”这一主题有贡献的关键著作和著作者,从理论争论的角度阐释了移动的内涵及其演化。然后,通过探索各种和移动性政治相关的工作,追踪了政治和移动性之间的关系;并用文本框的形式呈现当代重要的研究案例,以探讨移动性复杂的政治维度。其次,讨论了移动的实践和方法:阐释了各种和身体移动、实践相关的理论,如梅洛庞蒂的身体现象学等;探索了移动的视觉、触觉和多感官维度;也探讨了常被忽视的、和移动相关的感觉和情绪。最后,探讨了移动的媒介,即回答“移动是怎么进行的,或移动是怎么携带一些东西的”这个问题。
近年来,月球的空间探测进入新发展时期,其重要任务之一就是研究月球的起源演化史。嫦娥飞船探月工程以来,我国关心月球的天文爱好者日益增多。本书作为中高级科学普及读物,图文并茂,深入浅出,兼顾趣味性、通俗性与科学性,为一般读者,尤其青少年进入月球世界打开便捷通道。全书分为十二部分,从神话传说到月球文化谈起,介绍月球的观测研究简史,接着概述月球与地球及太阳的关系、月球的基本特性、月球物质和月球陨石、月球的物理场和内部结构、太阳系起源与行星形成,在这些观测研究结果的基础上,主要篇幅论述月球的起源月球的地质过程和年代学、月球的热演化和岩浆活动、月球的地质历史,后总结给出月球演化史概述。
本天文年历的主要内容包括太阳表、月亮表、大行星表、天象及日月食等,可供一般天文和测量人员使用,大地测量、航海、航空等工作部门用的历书可以采用基本数据编算。
本书是《今日天文》第2卷,主要讲述了恒星及其他星系相关内容,包括恒星和恒星演化、星系和宇宙学两大部分。对广大天文爱好者来说,本书是不可多得的经典佳作。同时,本书可作为高校天文学专业的教材或教学参考书,也可作为天文通识教育选修课教材。
牛顿作为伟大的科学家,用力学原理构建了人类历 个关于宇宙运行的完备的科学体系。正是在这部《宇宙体系》中,牛顿用通俗流畅的文笔,阐释了从地面上到天空中所有宏观物体运动的规律和原因,不仅展现了他的科学成就, 让人看到了他的博学多才。
本书为胡塞尔现象学中有关时间研究的三部书稿中的第二部,完成于1917-1918年。本书是在其前“内时间意识讲稿”的基础上完成的,被视为三部时间研究书稿中较为成熟者。 胡塞尔称本书是其 重要的作品之一。如果说其前的时间研究和意识研究属于现象学研究的静态分析阶段的话,本书所开启的新方向的时间研究则属于现象学的动态分析阶段。胡塞尔的内意识时间研究为其在奥古斯丁、布伦塔诺等时间分析方向上的 科学性发展,其分析的精细性可谓迄今无出其右者。但因内意识时间现象极其抽象和复杂,胡塞尔的时间思考也表现出了明显的尝试性与艰困性,作为其思考轨迹的论述话语也就不免过于抽象与晦涩。中译本根据本著作集的统一词汇系统进行移译,以期在忠实于原文的基础上使中译本增加其可读性。
数学文化小丛书精选对人类文明发展起过重要作用、在深化人类对世界的认识或推动人类对世界的改造方面有某种里程碑意义的主题,深入浅出地介绍数学文化的丰富内涵、数学发展史中的一些重要篇章以及一些著名数学家的历史功绩和优秀品质等内容,适于包括中学生在内的读者阅读。