本书系《中国古代天文知识丛书》之一。中国古代天文学家将星空划为三垣二十八宿共三十一个天区,对每一个天区的星座、星名及其功能都做了安排,但对今人而言,这些星座、星名显得佶屈聱牙,它们的功能更是难以理解。本书作者积数十年研究,以齐全的资料、缜密的思考,以十二月昏中星为线索,对全天肉眼能见的主要星座的位置、大小、形状及其功能做了系统介绍。本书是学界揭示中国星座文化内涵的部著作,含有独到的见解和深厚的学术底蕴,书中还结合星名引用了近百个神话故事,佐以几十幅插图,对中国古代星空、星名的含义和来历做了详细的分析,内容丰富,图文并茂,生动有趣,是一部帮助读者认识中国古代星空的很好的入门书,也能给天文学史研究者、历史研究者提供新的视角。
本书是全世界*著名的星图。这本集星图和参考手册于一身的里程碑式的著作,堪称星图领域的 无敌舰 。《诺顿星图手册》的传奇性成功很大程度归因于其独一无二的图片排版形式:几条天区的切片通过拼接构成全天星图,每条切片大致相当于五分之一的星空。星图给出了在*晴朗的天空下,人类肉眼可见的每一颗恒星(*暗星等达6.5等),还标出了星图、星云以及星系。与精确绘制的图片同时展现的还有丰富的数据表格,详尽地列出天文爱好者感兴趣的天体信息。星图之前的部分是独特而权威的参考手册,内容包括计时和天球位置的测量;太阳、月亮以及其他太阳系天体;望远镜和其他观测、星空照相设备;恒星、星云以及星系。 全书通过简洁、基础、实用的介绍,引领读者深入夜空。在国外经历经百年,至今已经20版(2003年出版),是*经典的星图手册。
这是一册自然科学家爬梳历史文献,探讨中国气候变化及其规律的图书。作者是我国 科学家竺可桢,他不仅西学渊博,国学功底也极深厚,善于从我国浩如烟海的古代文献中发掘有用资料,以中国五千年来的的气候变迁作为研究资料,借助现代科学理论进行分析、比较,创造性地提出自己的观点,构拟出充满文史趣味的科学论文。从古文献中发掘资料,借助现代科学理论进行分析比较,创造性地提出观点,是一篇篇充满知识、趣味盎然的科学小品。
中国古人以太阳的运动周期作为年,以月亮圆缺周期作为月,以闰月来协调年和月的关系。古人根据太阳一年内的位置变化以及由此引起的地面气候的演变次序,把一年又分成二十四节气,分列在十二个月中,以反映四季、气温、物候等情况。中国是个农业大国,农业生产与季节、天象有着极为密切的关系,中国古代的天文历法知识,就是在农业生产的实践中不断积累起来、又直接为农业生产服务的。二十四节气及天文历法的基础是太阳中心连续两次经过春分点所需的时间--回归年,故又称阳历。格里历的平年为365天,闰年在2月末加一天,为366天。本书把现在人们常用的年、月、日、时、季节变化的特性特征、产生发展等科学的梳理,有利于大家更好的生活和工作。