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通向实在之路--宇宙法则的完全指南》是zui近 二三十年里非常重要、极富有雄心大志的科学著作。 它为物理宇宙研究提供了详尽的各种可能的解释,并 给出了其基本数学理论的要点。 罗杰 彭罗斯的目标是要尽可能清晰地描述当代 对宇宙的认识,揭示出其中深刻的美学意蕴和哲学内 涵,以及复杂的逻辑关联。《通向实在之路--宇宙法 则的完全指南》极富挑战性,语言娓娓道来,叙事非 常流畅,更兼有几百幅作者手绘的精美插图。它不要 求读者具有专门的背景知识,书的前几章提供的重要 的数学基础为探索后面的物理理论做了准备。 从这里,我们能够了解物理学各个不同门类在科 学上所起的作用;学到微积分和现代几何学的众多神 奇概念;知晓量子力学的基础和冲突;明了什么是粒 子物理学标准模型;什么是宇宙学、大爆炸、黑洞; 什么
本书由科普作家撰写,以NASA(美国国家航空航天局)的航天任务为线索,展示了艺术家为NASA在不同历史时期的航天任务创作 的近200幅艺术图,书中的每一幅图片都体现了时代的特征,来源于艺术家忠实的记录或瑰丽的想象。 本书开篇介绍了美国飞向太空的梦想,展示了太空时代的到来。第1章介绍了NASA的创立背景、美国的太空行走等早期向近地轨道探索的过程。第2章介绍了NASA历史上的高光时刻 阿波罗登月计划,展示了阿波罗计划中火箭发射、太空飞行、登月、返回的过程,以及20世纪70年代发射的美国空间站。第3章介绍了美国的航天飞机时代,展示了航天飞机飞翔在天空中或停留在太空中的多个场景。第4章是对未来NASA航天任务的畅想,艺术家表现出了NASA对未来载人登陆火星和重返月球的期望。第5章介绍了未归类到以上4章的NASA探索太空的其他项目,包括对
本书是《今日天文》第1卷,主要讲述了太阳系相关内容,包括天文学与宇宙、我们的行星系统两大部分。对广大天文爱好者来说,本书是不可多得的经典佳作。同时,本书可作为高校天文学专业的教材或教学参考书,也可作为天文通识教育选修课教材。
在人类文明流布的大背景下,探究巴比伦、古希腊、印度、中国、日本之间的文化交互,是让人着迷的话题,尤其在跨学科研究成为可能并积累日多的近二十年里,是学界越来越关注的研究课题。 本书从天文学入手,通过整理佛、道二藏中涉及天文学内涵的材料,将其与中国古代天文历法(以二十四史中的《天文志》为材料)和天文学思想进行比对,释读异同,考其流变,从时间年代和文化背景、人物线索、地理地缘等方面阐释三者之间的关联,并进一步推导演变的原因。 本书作者钮卫星常年躬耕中国古代天文学史研究,术有专长,更有其独得之秘。
《中国古代天文学的 汉范式 》通过对汉代天文学的相关研究来展现中国古代科学的特点,从而使读者对中国古代科学有更深刻的理解和更全面的认识。书中对 汉范式 天文学进行解读,涉及宇宙观、理论、模型、观察、测量计算、验证等方面,包括后来的发展和变化,还有与天文学相关的社会、政治等内容。本书研究视野新颖、逻辑清晰、架构合理、解读通俗易懂,提供了清晰的阅读思路和可读性极强的内容,是一部天文学研究的经典著作。
彝族的二十四节气与二十八宿,构成了彝族天文学中的时空框架。本书以二十四节气和二十八宿为核心探讨彝族的天文历法,从天文历法角度,展示了汉彝民族的文化认同。
本书全面阐述宇宙从哪里来,涵盖宇宙起源、发展及未来。第一章介绍宇宙的起源,讲述了描述宇宙最初阶段的大爆炸理论与暴胀理论,以及轻元素的诞生过程。第二章介绍当今的宇宙,讲述了恒星的演化、终结与形成重元素的核反应过程。第三章介绍宇宙的归宿,讲述了描述恒星、黑洞、宇宙的最终状态的理论。第四章介绍了尝试统一量子力学与广义相对论的万物理论,讲述了它的几种可能的形式。 书中巧妙地将量子和宇宙结合,尽管二者有天壤之别,但书中展示了它们之间千丝万缕的关联 最大尺度上的宇宙运转与最小尺度上的量子作用其实是紧密相连的。同时,本书还讲解了微观的现象如何影响宏观的理论。书中没有公式,而是从量子物理学的独到视角讲宇宙学,涉及了量子力学、宇宙学和自然哲学等,并用了很多巧妙、通俗的比喻,使复杂的科学原理易
天文学是一门探索宇宙中天体起源和演化的基础学科。《中国天文学 2035发展战略》面向 2035年,在对天文学的战略地位、发展规律与研究特点、发展现状与态势进行系统分析的基础上,对天文学的关键科学问题、发展总体思路、发展目标以及优先发展方向进行了深入论述,并提出了加快天文学发展的政策和措施建议。本书还分别阐述了星系宇宙学,恒星、银河系及星际介质,太阳物理,基本天文学,新兴方向,天文技术方法等天文学主要分支学科发展战略的研究成果。
本书分为上、下两册,系统介绍射电天文干涉测量与综合孔径技术的原理和方法。上册(第1~8章):第1章简要介绍射电天文干涉测量的发展历程;第2章介绍干涉测量和综合孔径的基本原理及傅里叶变换原理;第3章分析干涉仪响应和测量方程,讨论互相关函数和互功率谱的关系;第4章介绍坐标系统和一些重要参数,构建了统一的阵列定标框架;第5章介绍综合孔径阵列的天线构型和观测仪器;第6章介绍接收系统响应;第7章介绍模拟接收机设计及其主要参数对系统的影响;第8章介绍数字信号处理和数字相关器。
上海天文馆 家园 展区共有70多块陨石,上海天文馆为征集这些陨石投入了大量资金和精力,使展品质量在全国首屈一指。陨石因其形状、色彩、质地所具有的独特美学属性,从古至今都被视为装饰艺术中的重要材质,本图册精选其中具有艺术审美性的陨石精品42件,以高清图像呈现,科普性与审美性相结合,让读者可以近距离欣赏到神秘 天外来客 的原貌,并辅以多媒体手段,扫码即能欣赏到陨石的三维图像,领略陨石艺术的独特审美价值。
哥白尼的《天球运行论》是近代科学革命的开山之作,对西方近现代世界观的形成起到了至关重要的作用。作者尼古拉 哥白尼,是欧洲文艺复兴时期的一位巨人,划时代的伟大科学家,1473年出生于波兰。40岁时,哥白尼提出了日心说,并经过长年的观察和计算完成他的伟大著作《天球运行论》。1533年,60岁的哥白尼在罗马做了一系列的讲演,但直到他临近古稀之年才终于决定将它出版。1543年5月24日去世的那一天才收到出版商寄来的一部他写的书。哥白尼的 日心说 沉重地打击了教会的宇宙观,曾长期被教会列为禁书。这部伟大著作,是唯物主义对唯心主义斗争的伟大胜利。
作者在大量研究成果的基础上,将中国古代天学置于中国传统社会文化和世界天文学发展两大背景之下展开论述,又以大量史实论证了《周髀算经》与印度、希腊天文学的关系,印度、巴比伦天文学在中国和日本的传播,中国与伊斯兰天文学的交流,近代西方天文学传入中国及其造成的影响与思想冲突。作者还就天文学史的方法论问题进行了分析,讨论古代中国的宇宙理论,并借助三个引人入胜的个案论述了应如何看待古代中国的天学遗产。
本书基于北京航空航天大学科学技术研究院组织的 零壹科学沙龙 航空专题研讨活动,在14篇由青年拔尖人才基于各自取得的阶段性科研成果所做的科普报告的基础上整理、集结而成。全书主要涵盖了客机座舱空气环境、创新结构设计、电磁波的 阀门 、多尺度力学、纺织复合材料、飞行器结构、空中加油、高超声速飞行的气动奥秘、湍流、小行星探测、旋涡、飞机结构抗疲劳设计、大飞机减租流动控制、火焰中的离子风等内容。
《恒星结构演化引论》系统介绍了恒星结构演化研究的主要观测事实,恒星内部发生的主要物理过程及其处理方法,以及恒星结构演化研究的主要结果,使读者较系统地了解恒星内部结构演化研究发展的历史及现状,熟悉不同质量恒星演化的过程和结局,以及初步掌握恒星结构演化的数值模拟方法。 《恒星结构演化引论》可作为高等院校理科高年级学生和研究生的教材,也可供有关科研人员参考。
本天文年历的主要内容包括太阳表、月亮表、大行星表、天象及日月食等,可供一般天文和测量人员使用,大地测量、航海、航空等工作部门用的历书可以采用基本数据编算。天文年历从1969年开始,由中国科学院紫金山天文台历算研究室编算,经历了两次大的改动,第一次是1984年,第二次是2005年。自2009年起,岁差模型采用IAU2006年第26届大会决议推荐的P03模型;自 2010年起,天文年历增加了大行星的主要天然卫星历表;自 2012年起,太阳球面位置依据IAU工作WGCCRE2006年工作报告推荐的模型计算;自 2013 年起,天文年历刊登的天文常数取白 IAU 2009 天文常数系统;自 2014年起,太阳系大天体历表根据美国喷气推进实验室的 DE421/LE421教值历表计算。天文单位采用1AU2012决议推荐的新定义。
从20 世纪90 年代末开始,天文统计学的现代领域迅速发展。随着时代的进步,对自动分类工具的需求变得越来越重要。天文学中大数据的增长通常来自光学波段的大视场巡天,当维度或数据集的大小较高时,就需要将先进的数据分析和可视化技术与大脑思维和肉眼检查相结合,以统计上一致的方式做出聚类和分类的科学判断。本书分两部分,第一部分介绍了天文观测数据的来源以及常用的数据处理方法,如统计学基础、数据分析方法、最小二乘法、周期分析、最大似然估计、贝叶斯估计、大数据分析方法、第二部分着重介绍了虚拟天文台的实际应用。
本书讲述了恒星形成理论的基本思想和一些基本观测事实。主要讲述的是银河系内的恒星形成的观测现象、物理过程及理论模型。内容包括小质量恒星形成、大质量恒星形成,以及其他地方很少会讲到的中等质量星形成。这是一本关于恒星形成的比较全面的教科书,虽然年代有一些久远,但书中的内容多数并未过时,是为数不多(如果不是唯一的话)可用的恒星形成教科书。
本书分为上、下两册,系统介绍射电天文干涉测量与综合孔径技术的原理和方法。下册(第9~17章):第9章对VLBI的特点和工作原理进行介绍;第10章介绍如何测量可见度函数并反演亮度分布;第11章主要分析图像处理算法,包括压缩感知技术;第12章介绍取得极大进展的天体测量技术;第13章介绍传播路径上的湍流等中性介质对干涉测量的影响;第14章介绍传播路径上的电离层等电离介质对干涉测量的影响;第15章介绍范西泰特?策尼克定理,以及空间相干和散射;第16章介绍射频干扰的来源、影响以及分析抑制方法;第17章扩展讨论了干涉测量的其他应用。
诺贝尔奖是当代科学界的荣誉。自1970年开始,天文学不断获得诺贝尔物理学奖的青睐,更是在2019年、2020年连续两年获奖。这些获奖天文项目往往开创了新的研究领域,带给我们关于宇宙的全新知识。本书梳理获得诺贝尔奖的天文项目以及回顾20世纪前70年的重大天文学成就,介绍这些璀璨成果诞生的故事,让我们一览现代天文学发展的脉络和那些杰出天文学家的迷人风采。作者更在书末总结我国天文学发展的现状,回答诺贝尔奖离我们有多远的问题。
对黑洞系统的吸积与喷流现象的研究是天体物理的前沿领域。本书系统介绍了黑洞天体物理、吸积盘理论以及几种主要的大尺度磁场提能机制,并结合作者多年来的研究工作详细介绍了吸积与喷流模型在解释黑洞双星、活动星系核、γ射线暴、潮汐粉碎现象等高能天体物理观测中的应用,并对有关问题作了专题讨论。