本书阐述了遥感数字图像处理的概念、原理和主要方法,覆盖了光学遥感数字图像处理的主要内容。本书以图像的获取和存储、图像统计和描述、图像显示、图像校正、图像变换、图像滤波、图像分割、图像分类和遥感信息提取为纲,以 理论-方法-应用 为目,便于读者理解和学习。
本教材内容共9篇,每篇针对地理信息系统(GIS)的一类功能或一种数据结构;篇中分章,每章为若干相对独立的练习,除了通用的查询、显示、分析,还包括数据输入、编辑、维护,使初学者通过循序渐进式的练习掌握GIS基本功能、数据类型,对GIS产生兴趣,进而理解GIS原理。所有练习均采用ESRI公司的软件ArcGIS10.1forDesktop的中文界面,有专门的练习数据相配套,并附带试用版软件。本教材内容涉及空间、属性信息查询,专题地图显示,属性数据管理,地图布局,空间数据的输入、编辑、校正、转换,空间插值,考虑成本的空间距离,缓冲区分析,叠合分析,邻域分析,空间统计,不规则三角网、三维多面体的生成,视线、视域分析,网络分析,地图注记,制图综合,基于元数据的搜索和维护及模型构建器等,涉及GIS各种数据模型、处理功能,并有综合练习帮助学习
本书围绕空间数据来源、采集手段、处理方法、质量控制、数据集成、数据组织与管理、数据服务与应用这一主线,在回顾空间数据采集与管理相关知识的基础上,将地理空间数据来源分为实测数据源和派生数据源,构建了空间数据采集与管理技术体系。较为系统、全面地阐述了从空天遥感到地面实测、从对陆地探测到对水下探测、从实地调查到既有数据再利用及新型传感器网络等多种空间数据获取手段以及由此采集包括水下地形在内的基础地理数据、自然和社会经济等专题数据、三维场景模型数据的一般原理、数据处理方法和过程。阐述了在典型空间数据库支持下,进行多源空间数据的组织、管理和更新以及数据安全服务的基本原理和方法。还以全国地理国情监测、水利普查和第二次土地调查为例,简要介绍了其空间数据采集与管理的基本方式。
本书内容分为四部分,共10章:卫星测高技术原理部分,系统介绍传统海洋卫星测高基本原理,重点介绍如何利用双星跟飞卫星测高模式的轨道特点;高度计测量原理部分,系统介绍微波雷达高度计测量原理(包括传统雷达高度计和合成孔径雷达高度计测量原理)和GNSS-R海面高测量原理;重力场和海底地形反演部分,主要介绍确定垂线偏差的黄金维求解法、桑德韦尔法和奥尔贾蒂法以及卫星测高数据与重力异常的误差传播关系;海洋重力场应用部分,介绍海面高 定标和相对定标方法以及建立海上定标场的若干考虑,重点介绍海洋重力场信息在低空扰动重力场赋值、潜载惯性导航系统重力场补偿、重力匹配辅助惯性导航和 高程基准统一中的应用。
明末,西方天文学传入中国,在此影响下,中国天文学发生了一场深刻的转变。这场转变涉及天文学理论、仪器制造、历法推算以及天象观测等方面。学界相关研究基本上是以西方天文学为参照考察中国天文学或中国天文学转型。本书从宇宙论、计算与观测相互关系这 文学的内在理路入手,通过具体的案例的考察,包括望远镜、岁差、节气注历的改编、圭表测影、日躔十二宫(次)算法的转变、明清岁次历书的变革等,探讨明清之际中国天文学的转型。
本书系统、完整地介绍地图学的原理和方法。主要内容包括地图与地图学的基本特征及定义、基本内容、学科体系及 地图学的发展历史与趋势,以及地图的数学基础、地图内容表示方法与制图综合、现代地图制图的技术方法、地图分析与应用等。作为地球空间信息科学的组成部分,本书强调原理与方法相结合、理论与实际相结合、经典与现代相结合,内容具有可读性、客观性和便于自学等特点,为培养学生的抽象思维和视觉思维能力提供了一个平台。
地理空间数据可视化是地理信息科学理论和技术的重要内容之一,是把地理空间数据转化为可视的表示形式,以提升人类地理空间认知能力。这是一个心智过程,成为近年来地理信息科学与技术研究的热点。本书全面介绍了概论、地理空间数据可视化基础理论、计算机可视化环境、图形可视化基本算法、图形映射变换和图形开窗与裁剪,论述了点状地物、线状地物、面状地物数据可视化和专题地理数据可视化的方法,详细讨论了三维地理空间数据可视化和地理时空数据动态可视化,最后介绍了图形交互技术与用户界面和地理空间数据可视化设计。
本书以无源测向与定位为主题,总结提炼该领域的基本原理,整理作者所在研究团队的一些研究成果。全书介绍测向定位的应用背景、系统基础、测向方法以及定位原理技术,既包含基础理论方法,也包含一些近期新的研究进展
本书主要介绍了干涉合成孔径雷达海浪遥感理论与应用研究方面的工作,主要内容包括干涉合成孔径雷达成像机理、顺轨干涉合成孔径雷达海浪成像数值模拟与验证、交轨干涉合成孔径雷达涌浪干涉相位模拟及数值模拟、交轨干
本书在编写过程中,注重虚拟仿真测绘地理信息教学实习实训的特点,紧扣测绘地理信息技能竞赛规程和指南,强化测绘实践能力和操作技能训练,融入了测绘新设备、新工艺、新技术,体现了测绘工作的精益求精的职业精神和踏实规范的专业素养培养。全书共八章,主要介绍了虚拟仿真与测绘地理信息技能竞赛的基本知识和技能,包括虚拟仿真概述、虚拟仿真在测绘地理信息教学中的应用、虚拟仿真工程测量、虚拟仿真数字测图、虚拟仿真无人机航测、虚拟仿真激光点云测量、虚拟仿真地图制图、虚拟仿真测绘地理信息技能竞赛平台和实践等内容,为测绘地理信息专业实践能力提升所需要的场景还原、动手练习、效果评价注入新动能。 本书主要供测绘地理信息相关课程教学以及参加测绘地理信息技能竞赛的师生使用,也可供参加测绘地理信息1+X证书考试人员
本书共分为六章, 章地球椭球体有关的参数与公式,包括椭球的基本参数、椭球的几种曲率半径、椭球面弧长的计算、椭球面上特殊性质的曲线以及椭球面梯形面积的计算。第二章侧重于地图投影的基本理论,包括投影的分类与方法、地图投影参数、投影常用纬度及其相互关系、球面坐标及其应用、地球椭球面在球面上的描写,椭球变换理论与方法等。第三、四、五章侧重于地图投影方法,基于圆锥投影、圆柱投影以及方位投影三个层面,从实用的角度介绍测量与GIS在 范围内较常用的投影方法,其中对一些使用频度较高投影方法(如等角圆锥投影等、横轴墨卡投影等)从理论上做了详细的推导,对于使用频度较低的投影方法(如Hotine投影、Laborde投影等)给出了计算的数学模型。除此之外,考虑到工程独立坐标系建立的特点,本书详细研究了斜轴圆锥投影与斜轴墨