我们生活在一个对气候变化充满恐惧的时代。孩子们排着队上街抗议,成年人则在反思生养后代是否合乎道德。环保活动家警告我们,地球正在面临 “屠杀、死亡和饥饿”,媒体则反复告诫读者,对于人类的未来“要担忧,要 担忧”。气候变化是真实存在的,但它并不像过去数十年间媒体、政客和气候活动家所极力告知我们的那样,是世界末日般的威胁。在人为煽动的巨大恐慌中,人们背离了科学的立场,在错误的应对之路上盲目前行。普通人被迫改变自己的生活方式,世界各国 则承诺实施耗资巨大的减排政策,但这些政策不仅无法解决气候变化问题,还挤占了从温饱、医疗到教育等其他方面的紧迫投资,压缩了后发 以廉价化石能源实现经济繁荣的发展空间,加剧了世界范围内的不公。我们当然需要解决 变暖,但气候变化并非事关人类未来的 议题。营养、健康
本书主要关注过去 46 亿年来地球气候演化的自然过程,了解这些对我们来说至关重要,因为这有助于我们充分理解目前人类活动造成的气候变化。当洞悉了古老的过去,我们会发现,过去一个世纪所发生的气候变化 是受人类活动的影响,而不是自然气候强迫的结果。 本书以各种自然现象的时间尺度为线索来组织成篇。 章 概述了 地球现在和过去气候的物理机制。 一章,即第十一章总结了我们可以采取哪些措施来减少个人和群体对气候的影响。 第二章着眼于过去数十亿年间太阳辐射强度的演化,尽管其增加了 40%,但地球及其生态系统却一直调节着气候,将其控制在适宜生命生存的范围内。 第三章聚焦极为缓慢的板块构造过程。在过去数亿年间,大陆漂移控制着太阳能转化为热量的效率,板块构造过程影响着洋流,山脉的形成影响着大气成分的变化,进而都可以影
二十四节气,是我国古人通过观测太阳运动规律,认识一年中时令、气候、物候变化所形成的知识体系。二十四节气始于立春,终于大寒,周而复始,既是指导农业生产的指南针,也是人们日常预知气候变化晴雨冷暖的参考。2016年11月30日,中国的“二十四节气”正式列入联合国教科文组织人类非物质文化遗产代表名录。感时应物,该书从中国农历的历法源头(晋南地区)说起,以影像并《月令七十二候集解》的解读说明二十四节气和七十二物候的特点和来龙去脉,同时将与每个节气有关的天文、气象、物候、农事、民俗等知识娓娓道来,把中国传统文化的诗意与现代生活方式相结合,揭示了自然的魅力和农业生产中的趣味。全书图文并茂,各节气都有与之相对的自然景观照片,并附有拍摄心得,是一部将摄影艺术和科学紧密联系在一起的作品,颇具科学性、知识
气候变化是人类面临的优选环境挑战,中国是受优选气候变化影响优选的国家之一。本书针对目前应对气候变化工作,适应明显滞后于减缓的现状,全面论述了气候变化对我国自然系统与社会经济系统的影响,阐述了适应气候变化的意义、内涵、机制与技术途径,分析了目前适应气候变化工作存在的误区及原因,提出了科学有序适应气候变化的基本原则。在总结靠前现有研究成果的基础上,提出了不同领域、行业和地区适应气候变化的基本对策,试图通过初步建立具有中国特色的适应气候变化理论与技术体系的框架,以推动适应气候变化行动在全社会的开展。为便于公众理解,采取问答的形式,共分九大部分210个问题。本书是一本不错科普读物,可供从事应对气候变化管理工作的各级干部、应对气候变化相关科技人员和具有高中以上文化程度的公众阅读。
金传达编著的《细说二十四节气(插图珍藏本)》介绍了二十四节气的形成和发展的历程,二十四节气的科学含义,二十四节气与天文、历法、天气气候、农业生产的关系以及二十四节气与干支、八卦、阴阳五行的关系,讲解了由二十四节气延伸出的七十二候、社日、入梅和出梅、一二伏、数九、节气谚语和民俗知识。重点按春、夏、秋、冬四季顺序,依次叙述了各节气天文、气候、农事、谚语,并介绍了这些节气的渊源、传说、民俗风情、诗词、趣闻,以及顺时保健养生常识。书稿内容全面,资料翔实,图文并茂,便于人们全方位了解中华二十四节气文化知识。
干支,在我国传统文化中属于天文、历法、年代学范畴,最早应用于历法,接着应用于年代学和天文学等方面,绵延至今3000多年,是我国特有的文化遗产。刘鸿玉、刘炳琳编著的《实用干支万年历》介绍了天干地支的由来及其在天文、历法、阴阳五行、八卦九宫、中医学、民俗文化等方面的应用,附有2016—2050年通用干支历,历表项目包括公历、农历、星期、干支、日建、星宿、五行、八卦、五气、五脏、五汁、时辰、节气、生肖等,有助于人们了解干支文化的源流与应用等知识。
本书以雷达站日常业务工作为主线,系统地论述了CINRAD/SA天气雷达测试技术维护保障方法、业务软件及其他相关业务工作,分8个章节。靠前章详细描述了雷达接收机系统、发射机系统的关键测试点电气特征及测试方法;第2章根据ASOM平台维护项目总结了雷达周维护、月维护和年维护等重点指标的维护方法;第3章对雷达业务软件的安装、注意事项及其操作应用等方面做了相应的介绍;第4至7章汇集了雷达资料整编、基数、报表、备件等相关业务工作;第8章结合采集的典型故障个例,总结了闪码和定位两类典型问题的诊断方法。附录对雷达开关机流程、雷达参数、产品、基数据格式、CINRAD/SA报警信息、备件清单、业务质量考核办法以及加密观测管理办法等内容进行了介绍。本书可供天气雷达技术保障人员及高校相关专业师生参考使用。
本书从1470—1996共527年气象资料中及18年预测试验中,总结出冬季(11月—翌年2月)大气层温度变化与夏季降水形成的三条统计性规律:①2月气温特征是夏季旱涝特征的萌芽态。②冬季20层大气中,每年仅有一层具备①的功能。③具有功能①的11月—翌年2月气温演变必须结合“最小熵产生原理”,才利于预测分析的进行。
本书在对比了2012年全国雷电活动情况下,对国家雷电监测定位网监测到云地闪的位置和密度进行时空分析统计,逐月总结了我国2013年全年雷电活动情况,详细统计了2013年全年雷电(回波)密度、雷暴日、雷电小时数、雷电极性、雷电频数、平均强度和雷电发生规律等各项雷电气候参数及2013年全国雷电探测站运行情况。
雷勇、王柏林、杜建苹编写的《中国雷电监测报告(2012)》对2012年国家雷电监测网监测到云地闪的位置和密度进行了时空分析统计。首先,介绍了2012年全国各月雷电活动情况,统计分析了2012年全年雷电(回击)密度、雷暴日、雷电小时数、雷电极性、雷电频数、平均强度和雷电发生规律等各项雷电气候参数。其次,详细分析了全国各省(区、市)的雷电活动特征。很后,本书总结了2012年中国气象局针对其他部门和行业开展的雷电监测公共服务和专项服务工作。 本书是一部2012年雷电活动的资料和工具书,可供气象领域的科学研究、教学人员使用,也可供电力、农业、航天航空、交通、地理等部门进行防灾减灾决策等参考。
本书以准确计算、科学评估太阳能资源,为合理、有效地开发利用太阳能提供科学依据为目的,立足学科前沿,从太阳辐射的机理入手,应用多种新技术、新方法,将地理信息科学、遥感科学与技术等现代空间信息技术与大气科学等多种学科融合,改进并提出新的太阳能估算模型,设计太阳能评估指标体系和评估方法,建成太阳能资源评估业务系统,并以陕西为例,计算了全省太阳能资源分布,为有关部门开发利用太阳能资源提供科学依据。 本书内容丰富,图文并茂,学术性与实用性并举,可供从事太阳能应用、研究、设计等工作的专业科技人员使用,也可作为研究机构和高等院校相关专业师生的参考用书。
碳成本是企业存实施低碳经营战略中 为关注的经济指标。麦海燕编著的《基于供应链视角的碳成本管理研究》预通过将低碳经济与供应链管理的 理念与手段相结合,以“碳成本差异”的形成与消除为线索,从分析供应链碳成本动因入手,通过构建碳成本致因模型、碳成本决策模型等具体研究方法,构建了供应链碳成本管理的二维五度框架。 本书的主要特色: (1)以供应链成本动因理论为基础,运用结构方程致因模型等方法,在分析供应链碳成本管理的核心特征,剖析供应链宏观、微观各维度碳成本差异形成的基础上,通过构建供应链碳成本致因模型,对供应链碳成本动因及主因子分析进行仿真研究。 (2)构建基于边际减排成本理论的供应链产品目标层碳成本决策模划,考察边际碳排放权交易价格与供应链边际碳成本的波动规律,研究不同碳成本策略
《暴雨洪涝预报与风险评估》分为两编:上编从灾害的定义出发,首先介绍了如何进行灾害风险识别,确定产生气象灾害的临界气象条件,然后基于气象灾害的预报分析了灾害影响范围,评估受灾害影响的灾体数量和价值量以及可能造成的损失;下编为方法实践编,介绍了有关省中小河流洪水,山洪和广州市城市内涝预报和灾害风险评估方法。 章国材等著的《暴雨洪涝预报与风险评估》可供从事气象、水文、地质的科技人员和防灾减灾的有关部门参考。
本教材围绕水文气象学和气候学的基本理念、基本思想和 的科技动态进行了阐述和解释。全书设置了8章内容,包括绪论、水文气象要素、气候系统与水分循环、大气水与地表径流、暴雨与洪涝、干旱与旱灾、气候变化及其影响、气候变化趋势预估和径流预测。 本教材可以作为水文水资源、气象学、地理学和大气科学等专业的研究生教材,也可以作为水利院校、气象院校、农业院校、师范院校学生的辅助教材,同时可作为相关专业的广大师生和科学研究者的参考书和工具书。