本书共收录中国气候传播经典案例76个,包括中国气候传播项目中心及重要人物案例7个,政府案例11个,媒体案例9个,企业案例15个,公益组织案例14个,社会公众案例13个以及智库案例7个。通过这些案例,全面反映了我国政府、媒体、公益组织、企业、公众、智库等单位和个人等“5+1”主体在为气候行动鼓与呼中的责任与担当、探索与创新,也可以看到我国气候传播如何从无到有、从小到大、从政府单一传播主体发展为多元传播主体的巨大变化。书中鲜活的案例展现了我国负责任大国的 形象,再现了发生在中国的低碳发展精彩故事,提供了开展气候传播的深度启示。
本书在科学总结典型城市气象灾害特点及影响的基础上,重点提炼了城市化和气候变化的演变趋势及其对城市气象灾害的影响,并对未来城市化和气候变化叠加的背景下城市气象灾害的演变和可能的风险管理措施进行了阐述。以此为基础,从应对城市气象灾害的非工程性措施角度介绍了城市气象灾害影响预报和风险预警体系,包括城市气象灾害风险普査和气象灾害预警信息发布机制等。进一步从城市气象灾害防御工程性措施的角度,介绍了靠前外弹性城市、海绵城市、城市气象灾害巨灾保险等应对方案,并提供了多个城市的气象灾害应对案例。 本书立足上海,借鉴参考靠前外其他大城市的优选做法,数据翔实可靠,结论具体明确,具有较好参考应用价值,可为、企业和公众对城市气象灾害演变和可能的影响提供参考。本书是城市决策者、管理者及相关技术人员了
该书根据1958年1月至2007年12月共50年的海洋再分析SODA资料,用经验正交函数﹑功率谱﹑Morlet小波分析﹑Mann—Kendall气候突变检验等方法,将南海声速跃层分为主跃层,双跃层,负跃层三种类型。研究南海区域声速跃层特征值分布的季节性﹑年际和年代际变化,并进一步分析了该海域声速跃层异常的空间结构与时间演变特征。 对整个南海海域海洋锋(温度锋、盐度锋和密度锋)强度进行定性的探讨和定量的深入分析。研究南海区域海洋锋特征值分布的季节性和年际变化,并进一步分析了该海域海洋锋异常的空间结构与时间演变特征。
任超、吴恩融编著的《城市环境气候图——可持续城市规划辅助信息系统工具》是本全面详细介绍城市环境气候图的书,汇集了世界上*的都市环境气候图研究信息,注重介绍其城市规划应用和工程项目的有益成果。全书分为三个部分:部分回顾了城市环境气候图近40年的研究发展历程,介绍了主要的研究方法、制作过程、信息录入、研究关注角度、相关气候规划政策和条例的制定;第二部分选取了具有代表性的城市环境气候图案例,通过介绍其采用的研究方法和思路,着重探寻局地气候环境的评估和城市规划方面的应用成果;第三部分探讨了城市环境气候图研究的未来发展趋势。《城市环境气候图——可持续城市规划辅助信息系统工具》适合职业城市规划师、环境工程人员、地理学和气候学研究者及城市规划和管理决策者使用与参考。同时它也可供专业研究机
本书通过研究降雨和洪水的耦合关系,率定了两者之间的耦合系数,即“洪水历时系数”和 “洪峰历时系数”,利用降雨历时、降雨量直接计算洪水规模(洪峰和洪量),是 一 种 与 传 统 暴 雨 洪 水 推 算 方 法 不 同 的 创 新 洪 水 推 算 方 法。通 过 对2015—2022年400多场洪水测算,按 GBT22482—2008 《水文情报预报规范》评定,其确定系数 DC 为0.972,洪水预报方案为甲级;合格率QR,洪峰为82.1%,精度等级为乙级;洪峰出现时间为97.5%,精度等级为甲级。 通过基本原理的解读和实际案例的应用,让读者能轻松运用、快速掌握。本书适合水文专业研究和技术人员研读,是洪水测报和涉水工程设计的参考书,也可作为水利技术培训教材。
随着试验手段的改进与探测技术的进步,人类对雷电的探索和认识逐渐提高。通过对雷电的监测,可以发现雷电的特征及其发生规律,为雷电防护和预警预报提供 科学、 可靠的理论依据和数据支撑。本书重点介绍雷暴与闪电、雷电探测技术、雷电监测资料的应用方法及其存在的问题。本书共9章,第1章概述人类认识与探索雷电的历史过程和成果;第2章介绍雷暴与闪电,详细分析了雷暴的生消发展及闪电发生的物理机制;第3章阐述闪电的物理特征,闪电的物理特征既是雷电致灾的直接原因,也是雷电探测的信息来源;第4章基于雷电电磁特征,重点介绍不同种类的雷电探测方法、技术与系统;第5章主要介绍大气电场仪及大气电场数据的应用方法;第6章介绍多普勒天气雷达探测雷暴,通过雷达回波分析雷暴参数的闪电特征;第7章简单介绍闪电的其他探测方式;第8章
......
为进一步加强污染源监测管理,提高污染源监测能力,规范污染源监测行为,夯实污染源监测工作基础,环境监测司编辑出版了《污染源监测管理工作手册》。本书收录了污染源监测的有关法律法规、监测管理文件、常用的监测标准和技术规范等,以便各级环保主管部门、各研究机构、企 等在实际工作中使用, 好地为环境监测服务,推动生态环境监测事业蓬勃发展。 本书由刘志全主编。
本书基于大数据的降雨径流水文模型与预报,由四个部分组成, 部分采用大数据进行下垫面特征与流域相似性分析、水文要素遥感技术分析以及蓄超组合分析。第二部分是大数据支撑的分布式水文模型,介绍网格新安江模型在湿润地区研究与应用、分布式水文模型在强人类活动地区与在半干旱地区应用研究、陆气双向耦合的网格新安江模型、考虑真实河道的新安江模型、分布式模型同化与实时校正研究以及水文模型参数率定。第三部分是智能学习方法,介绍降雨径流模式库、数据质量智能检测与控制、基于小样本的水文迁移学习方法、智能模型的可解释性分析、基于数据挖掘的水文中长期预报。第四部分是预报调度,介绍智能调度研究与预报系统应用。
现代城市化建设逐渐改变了城市气候,影响了居民的生活环境。在大城市病长期持续的城市发展进程中,老城区的气候环境危机 加严重,高建筑密度,高人口聚集度,以及公共空间与绿地植被的缺乏,导致局地气候环境持续恶化,造成了人居生活环境质量低下,阻碍了老城区中很多历史街区的可持续发展。本书的编写正是基于以上背景。本书内容包括室外热舒适度适应模型建构方法、历史街区空间热舒适度适应模型建构实践、历史街区热舒适度改善提升的应用实践三大部分,总结老城历史街区街道空间的优化策略与模式,建立热舒适度动态评估体系,为未来城市历史街区 新改造提供新思路与新视角。
本书主要内容包括:外关于沙尘暴监测研究进展概述,我国受沙尘暴影响地区的生态环境数据库研建,沙尘暴遥感监测技术研究,沙尘暴预测预报,沙尘暴监测网络系统和业务运行系统,应用与分析等。本书充分吸收先进的理论和技术,内容丰富,图、表、文并茂,可读性强。 本书的出版不仅为沙尘监测提供技术支持,促进生态、经济和社会的可持续发展,促进人与自然的和谐,而且进一步丰富、完善和提高相关学科的理论和方法。 本书适于与沙尘暴相关的管理人员,科研单位、大专院校的专家学者和学生,以及关注沙尘暴监测的人群参考使用。
本书为“大气复合污染成因与应对机制”丛书卷III下册,共11章。本卷报道了大气复合污染的关键化学过程的 研究成果,主要包括长三角大气氧化性的定量表征与化学机理开发、大气复合污染形成过程中的多相反应机制研究、过氧自由基关键化学过程及其对大气氧化性和细粒子生成的影响研究等。研究范围广泛,涉及长三角、珠三角及我国华北地区等。本卷中各章节以研究背景、研究目标与内容、研究方案、主要进展与成果四个模块展开,研究讨论部分以图文结合的形式阐述观点及结论。层次清晰、有理有据、内容详实。