岩石是时间机器,也是地球历史的见证者。本书可以看作一次地质实地考察,作者带我们穿越地球上令人难以置信的岩层和它们所承载的历史,教我们破译身边的岩石 从后院的石头到山脉,并逐层追溯地球的历史。 从史前地球大陆板块的移动,到当代人类的影响,再到太空探索的未来表面,本书涉及了一系列非凡的主题,包括钻石火山,古老的海岸线、河流、沙漠和珊瑚礁,动物如何改变岩石,泥浆的制作,城市岩层,人造岩石和矿物,当前的石灰岩危机以及技术化石等。 书中的230幅精彩图片捕捉了地球的强大力量、雄伟景观和厚重历史。岩石承载了恐龙时代的地貌景观和消失的海洋的记忆,展示了地球绿化和自然力量影响的证据,并传达了有关气候和能源消耗的线索。
一卷论述地质学发展史和地质现象古今变化的原理;第二卷论述无机界现时正在进行的各种地质变化;第三卷论述有机界在自然选择、地理分布和移徙 ,以及在人工驯养 、培植等条件下所引起的变化;第四卷为地质学的基本内容。
本书讲述了一种理解和学习微积分的新思路。书中通过探索微积分发展历程背后的数学动机,展现了这一数学基本工具的魅力。作者根据自己研究和教授微积分的丰富经验,结合多年从事中学和大学数学教育的心得体会,对传统的微积分教学方式,即大多按照从极限、微分、积分到级数的顺序进行学习的方法提出了异议,探讨了一种更有趣、更易被接受和理解的学习方法。作者写过不少富有启发意义的微积分教材,此次利用自己在教学与研究方面的特长,写成了这本内容丰富、风格有趣的“小书”。本书适合中学以上水平的数学爱好者、学生和教师阅读。
本书通过图解的形式,在逻辑上穿针引线,讲解了大学公共课程“线性代数”的相关知识点,包含经典《线性代数》教材中的绝大多数知识点。这些知识点是相关专业的在校学生必须掌握的,也是相关从业人员深造所应推荐的。本书引入了矩阵函数,从函数角度讲解了向量空间、线性方程组求解、矩阵的秩、行列式、相似变换、特征值、特征向量、二次型等知识,逻辑上一以贯之,再辅以很多生活案例,大大降低了学习门槛。
《高等构造地质学》按照“思想方法与构架?新理论与应用?专题知识与实践?知识综合与运用”思路构思,分四卷先后出版。本书为第一卷,主要涉及科学哲学与地质学思维、地球科学革命的发展过程和启示及板块构造理论的基本框架、主要内容和发展趋势。并对一些前沿性和有争议的问题进行了深入剖析,同时注意与其他相关学科的衔接与延伸。
说到今日社会的两性问题,大家纷纷把目光集中在女性身上,很少有人探究我们这个物种的男性生物,探究他的强项和弱点。《裸男》旨在为大家提供一个基本的出发点,以便重估人类男性的本性。 首先会讲到他成功的演化历程,然后会对男性的身体进行一番从头到脚的审视——眼睛、鼻子、胡子、胸膛,直到臀部、腿和脚。在逐个罗列这些生物学特征的同时,也会讲到地方习俗和变化的社会风尚对这些特征的影响,以及它们修正、压制或助长这些特征的种种方式。从某种意义上说,《裸男》是关于“赤裸裸的男性”的一部自然史,也是一幅动物学性质的肖像,视“裸男”为一个引人入胜的样本,代表一个远非稀有却依然濒危的物种。
几个世纪以来,阐明光的性质一直是一项与现代科学的诞生和发展密切相关的历程。在经历了许多令人惊讶的曲折之后,最终引出了相对论和量子物理学,这两个理论深刻地改变了我们在微观和宇宙尺度上对世界的看法。在《光的探索:从伽利略望远镜到奇异量子世界》一书中,诺贝尔物理学奖得主、物理学家塞尔日·阿罗什将自己的求学、职业生涯置于科学发现的丰富谱系中,从伽利略、牛顿到爱因斯坦和费曼,从光速的早期测量到量子纠缠的前沿工作,阿罗什教授对光在我们如何观察和理解宇宙中所扮演的角色进行了深入的探讨。《光的探索:从伽利略望远镜到奇异量子世界》由两部分交织而成:第一章和最后两章,回顾了作者本人在原子分子光物理(原分光)的实验领域中历经半个世纪的科研生涯,这部分同时也是光的科学史在过去几十年中的近期新篇章;第
《页岩气:沉睡的能量》系统地总结了国内外页岩气研究的理论成果,介绍了世界上页岩气资源及勘探开发的概况、页岩气及其富集机理、勘探评价及开发的主要技术、中国页岩气地质特点及勘探开发情况,并总结了国外页岩气产业发展的经验。全书内容囊括页岩气的资源、地质、机理、勘探、开发和政策等多个方面,对国内页岩气的理论研究和勘探开发工作具有一定的指导意义。《页岩气:沉睡的能量》可供从事页岩气理论研究和勘探开发的科研人员阅读,也可供从事新能源研究的人员及石油院校相关专业的师生参考。
我国是世界上海洋灾害严重的少数国家之一,类型多,分布广,理论和实践工作任重道远。近一二十年,我国重视海岛地质灾害调研工作,不但在人力物力逐步加大投入,在立法方面也给予了保障。我国还组织实施了一些重大海岛调研工作。2003年-2012年国家海洋局组织实施了“我国近海海洋综合调查与评价”专项(简称908专项)。该专项中海岛作为子课题,各省对辖区内所属海岛(礁)进行了调查,编写了报告及图件,单独成册。2011年国家海洋行业公益项目中,设立了“我国典型海岛地质灾害课题”。2014年开始的第二次全国海岛调查,对海岛的调查的规模和强度达到空前。海岛地质灾害工作必将进入一个新阶段。目前,我国公开出版的海洋地质灾害专*屈指可数。《中国海岛典型地质灾害类型及特征(精)》作者刘乐军、徐元芹、高伟、李萍、李培英为多年从事
艾米莉·莱维斯克,华盛顿大学天文学教授,以大质量恒星的演化与死亡为主要研究方向。6岁起痴迷于太空,在麻省理工学院求学期间与志同道合的同学和教授一起欣赏美丽纯粹的天空,立志以天文学为毕生追求。在她精彩的处女作中带领读者踏上天文朝圣之旅,探访遍布世界各地的天文台。她将记忆与大型望远镜交织在一起,生动地描述了自己与他人的惊奇冒险故事。 莱维斯克曾用地球上许多大型望远镜观测天体,总观测时长达50多个夜晚,并发现了索恩-祖特阔夫天体候选者HV 2112的存在。获得过多项学术奖项,包括安妮·坎农天文奖、科特雷尔学者奖、牛顿·莱西·皮尔斯天文学奖等。
本书一方面立足于对大陆边缘多年的地球科学研究,另一方面立足于对《公约》第七十六条的深入理解与实践,开展了对大陆边缘地质地球物理的特征研究,提出了主要三类大陆边缘对划界影响的不同要素,通过分析研究三类大陆边缘的地形地貌、地球物理、构造、板块边界、沉积发育及大陆边缘演化等特征,结合各沿海国提交的200海里以外大陆架划界案例的分析,深入浅出的阐释了大陆边缘对外大陆架划界的影响。
物候学是研究自然界植物、动物和环境条件的周期性变化之间相互关系的科学。本书介绍了什么是物候学,中国古代诗文中的物候学知识,物候学的规律,物候学的历史及发展。本书通俗易懂,特别是大量运用了中国古代文献中的材料包括诗词,证明了中国历史上气候是变化的,气温在春秋汉唐时代高,南北朝,宋元时期低。在汉唐时代北方或中原的不少物种在宋元以后由于气温下降不能生存,逐渐移植到了南方。是我国著名科学家、教育家、气象学界、地理学界的一代宗师竺可桢先生及安徽气象事业创始人宛敏渭先生关于物候学的研究资料及研究成果,也是一部难得的科普佳作。
自海洋卫星发射以来,星载合成孔径雷达获得了广泛的应用,已成为重要的遥感装备。与此同时,星载合成孔径雷达技术也在不断发展。本书重点介绍了最近十年来星载合成孔径雷达新技术,全书共分8章。第1章概述了合成孔径雷达基本原理,主要技术指标和常用工作模式,分析了目前星栽合成孔径雷达发展现状和应用,指出了发展方向;第2章重点介绍了分布式InSAR系统及其关键技术;第3章介绍了星载超高分辨率SAR成像算法和影响成像性能的因素;第4章阐述了高分辨率宽幅成像技术;第5章讨论了星载SAR地面动目标检测技术;第6章介绍了中高轨成像雷达的特点及处理技术;第7章重点分析了星载SAR抗干扰技术;第8章讨论了宽带星栽合成孔径雷达系统技术,重点介绍了宽带相控阵天线技术、宽带信号产生和处理技术。本书适用于从事雷达系统工程和微波成像领域科技
“Greiner理论物理教程”共有13册:《经典力学:点粒子和相对论》《经典力学:质点系和哈密顿动力学》《经典电动力学》《热力学和统计力学》《量子力学导论》《量子力学:对称性》《相对论量子力学》《量子力学专论》《量子电动力学》《场量子化》《弱相互作用规范理论》《量子色动力学》《核模型》。这是一套内容完整实用面向大学生和硕士研究生的现代物理学教材。它以系统的、统一的、连贯的方式阐述了现代理论物理学的各个方面。这套教材面世后,在德国产生了巨大的影响,其英文版的及时推出,对全世界理论物理学的教学也起了很好的促进作用。本册《量子力学:对称性》讨论高等量子力学的一个重要主题——对称性。在简要介绍了经典力学中的对称性之后,本书重点介绍其在量子力学中的表现、旋转对称性的结果和李群的一般理论。书中还深
张经主编的这本《胶州湾集水盆地生源要素的流失与海湾的富营养化演变》的内容是基于国家自然科学基金委员会资助的重点项目:“胶州湾流域生源要素的流失与海湾富营养化演变过程”(项目编号:40036010)研究项目的结果写成,其中也包括对前期研究工作的归纳和总结。书中涉及的内容包括物理海洋学、近海沉积动力学、化学海洋学与生物地球化学、生物学等诸多领域,集中体现在对胶州湾的富营养化的演变过程的分析和认知方面。 《胶州湾集水盆地生源要素的流失与海湾的富营养化演变》读者对象是大学高年级的学生、研究生,从事近海环境科学研究和管理的专业人员。
本书由国际著名的不确定度分析专家科尔曼教授和斯蒂尔教授合著,是一部有关不确定度分析的经典著作。本书直接服务于科研工作,从不确定度的基本概念和分类出发,涵盖了不确定度分析的泰勒级数方法和蒙特卡罗方法,也涉及总不确定分析、详细不确定度分析、回归的不确定度分析和模拟的确认等内容。同时,本书汇总了大量来源于实际科研工作的实例,弥补了相关领域图书“重理论轻实用”的不足。 本书对于从事实验研究及其不确定度分析工作的专业技术人员和相关工程技术人员、高校科研工作者及相关专业学生具有重要的参考价值。
本书为中国林业出版社1983年出版《梁希文集》的复刻版,书中收集了梁希先生精选的文章。梁希(1883.12.28-1958.12.10),林学家。浙江吴兴人。1913-1916年在日本东京帝国大学农学部林科学习,1923年赴德国塔朗脱高等林业学校(现为德累斯顿大学林学系)研究林产制造化学,1927年回国。林业部部长、研究员。提出了全面发展林业,发挥森林多种效益,为国民经济建设服务的思想,亲自深入调研,领导制订了建国初期的林业工作方针和建设规划,在全国范围内初步建立了林业行政、科研、教育及生产体系,促进了新中国林业的蓬勃发展。长期从事松树采脂、樟脑制造、桐油抽提、木材干馏等方面的试验研究,创立了中国林产制造化学的学科。