岩石是时间机器,也是地球历史的见证者。本书可以看作一次地质实地考察,作者带我们穿越地球上令人难以置信的岩层和它们所承载的历史,教我们破译身边的岩石 从后院的石头到山脉,并逐层追溯地球的历史。 从史前地球大陆板块的移动,到当代人类的影响,再到太空探索的未来表面,本书涉及了一系列非凡的主题,包括钻石火山,古老的海岸线、河流、沙漠和珊瑚礁,动物如何改变岩石,泥浆的制作,城市岩层,人造岩石和矿物,当前的石灰岩危机以及技术化石等。 书中的230幅精彩图片捕捉了地球的强大力量、雄伟景观和厚重历史。岩石承载了恐龙时代的地貌景观和消失的海洋的记忆,展示了地球绿化和自然力量影响的证据,并传达了有关气候和能源消耗的线索。
一卷论述地质学发展史和地质现象古今变化的原理;第二卷论述无机界现时正在进行的各种地质变化;第三卷论述有机界在自然选择、地理分布和移徙 ,以及在人工驯养 、培植等条件下所引起的变化;第四卷为地质学的基本内容。
随着信息技术的迅猛发展,Web GIS理论不断丰富,技术快速更新,应用领域也日益广泛和深入。为了融入Web GIS的进展,本书在上一版本基础上做了系统性的修订完善。 本书以ArcGIS平台为例,从服务器端到浏览器、移动端和桌面客户端,全面而系统地解析Web GIS,兼顾理论介绍和实践操作。书中提供了大量生动有趣的案例和详细的操作步骤,使用配置模板,快速搭建各种形式的Web应用。基于JavaScript的定制开发,可以使用和修改示例代码快速实现,即使没有编程经验,也可快速上手。为加深读者对Web GIS的全面把握,结合灾害评估、公共安全管理、国情教育等现实问题,每章都设计了具有一定挑战性的实训项目。针对每章的重点和难点问题,也都做了详细解答。书中使用的大量数据,可以通过指定的资源网站下载获取。本书适合高等学校Web GIS相关课程教学,也可用于个
中国是世界地质公园申报建设的创始国之一,至今获批的世界地质公园数量已达47个,居各国之冠。党的十八大以来,在习近平生态文明思想和文化思想的指引下,世界地质公园的申报和建设工作进入一个新的阶段,成为生态文明思想、建设人与自然和谐共生现代化和美丽中国建设的典型案例。世界地质公园在创建过程中,既符合国际标准,又体现了中国特色。本书图文并茂,对我国的世界地质公园进行了梳理和归类,文字简介,图片优美,是一本可读性强、读者面广的通俗读物。
本书将概率论和统计推断融合在一起,用新的观点生动地描述了概率论在物理学、数学经济学、化学和生物学等领域中的广泛应用,特别阐述了贝叶斯理论的丰富应用,弥补了其他概率论和统计学教材的不足,全书分为两部分:第一部分包括10章,讲解抽样理论、假设检验、参数估计等概率论的原理及其初级应用;第二部分包括12章,讲解概率论的高级应用,如在物理测量、通信理论中的应用。本书还附有大量习题,内容全面,体例完整,本书内容不局限于某一特定领域,适合涉及数据分析的各领域工作者阅读,也可作为本科生和研究生相关课程的教材。
博物学源于人对周围事物的观察、认知和利用,它是世界上古老的学科。早先它只服务于人类果腹蔽体的实际需求,演进至今,成为对植物、动 物、矿物及周遭环境的系统性认知。本书作者约翰?G. T. 安德森是博物学家和生态学家。他通过讲述一群了不起的博物学家的经历和贡献,勾勒出博物学兴起、繁荣、衰落和复兴的历史。从约翰 雷、缪尔、达尔文到卡森,一代代博物学家突破艰难困顿,只为增进人对世界的了解。安德森汇集大量罕为人知的史料,用引人入胜的叙事风格书写从史前到当代的博物学历程。在生态环境急剧变化的当今世界,本书旨在唤醒人们心中的博物精神,重建人和大自然的紧密联结。
本书从科学探索的角度和物理学原理出发,详细介绍了气象学的基本概念和原理:地球主要组成圈层、大气组成、物理性质、空间结构、要素变化;大气运动各种过程的物理原因;地球上各种天气和气候现象、形形色色的云和降水的形成原因;气压和风、气团、气旋和锋面天气的形成;强对流、雷暴、龙卷风和飓风(台风)等灾害性天气;人工影响天气的各种途径、天气分析和预报的方法、卫星在天气预报中的应用;空气污染及其原因;气候变化与气候系统、人类对全球气候的影响、全球变暖的可能后果、世界气候和气候分类及大气中各种奇特的光学现象和形成的原理等。全书内容丰富、概念清楚、深入浅出、图文并茂,可读性强。 本书可作为对气象学感兴趣的人们学习了解大气变化奥秘的入门读物,也可作为高等院校非大气科学专业学生的通识课程参考教材,
全书共由五篇三十章组成,*篇总论共两章,表明了沉积岩的基本概念和沉积岩的形成与演化;第二篇共八章,讨论碎屑岩及火山碎屑岩岩石学特征,叙述了碎屑岩的成分、结构、沉积构造和岩石特征;第三篇共四章,分析了碳酸盐岩岩石学特征,叙述了碳酸盐岩的成分、结构、沉积构造和石灰岩、白云岩特征;第四篇共一章,介绍了煤、油页岩和蒸发岩的基本特点;第五篇共十四章,阐明了碎屑岩和碳酸盐岩不同沉积相类型和沉积相模式;第三十章探讨了沉积作用的控制因素。附录为沉积相和岩相古地理研究方法提纲,每章提供了导读、核心知识点和思考题。
《地质钻探手册》为“十二五”国家重点图书出版规划项目, 120万字。本书是一部全面介绍和反映我国岩心钻探领域理论、技术、工艺、设备、材料和标准等的技术手册。由该领域专家结合当前钻探技术理论研究和实践经验,对国内外岩心钻探进行全面的总结,融会贯通于各个章节之中,反映先进、实用的成果资料,展示可靠、成熟的经验数据,汇集*、全的技术标准,以反映我国的钻探现状及发展为主,兼论国外有关成果的*应用及进展。 手册分为19章,章基本概念及术语;第二章岩石钻进特性与碎岩机理;第三章地质钻探设备;第四章管材与钻具;第五章钻头与扩孔器;第六章金刚石与硬质合金钻进;第七章绳索取心钻进;第八章取心技术;第九章孔底动力钻进;第十章空气钻进;第十一章钻孔弯曲与测量;第十二章定向钻进;第十三章钻孔冲洗;第十
此刻闪耀的星系之光,是亿万年前的宇宙,写给未来人类的情书。 我们身处一个由亿万星系构成的宇宙网络当中。每一个星系本身,都是一个绝**有而无比迷人的世界,它们是宇宙中闪烁着微光的“岛屿”,是宇宙的基本构成单元;它们体积庞大、数量众多、意义非凡,呈现出令人心醉的壮丽景象。 对这些古老星系的眺望,意味着对宇宙演化史的回溯,令我们人类得以窥见宇宙的最初。正所谓,目之所及最深远处,便是时光最久远时。一本书就是一对翅膀,一架望远镜就是一台时光机,带我们飞到时空边缘,置身于万物起源、鸿蒙初辟时。我们会看到宇宙的风起云涌、星云的聚散离合,新生恒星如萤火般在黑暗中亮起,超新星在绚烂的爆发中走向死亡。 这本星系的画传将带我们“亲历”众多星球的诞生、成长与消亡,让我们在赞叹宇宙之美的同时,逐步掌握宇宙
证明是数学思想中最重要,也是极具开拓性的特征之一。没有证明,就无法谈论真正的数学。本书讲述了证明的演变及其在数学中的重要作用和启发意义。从古希腊几何学时代开始,涵盖代数、微积分、集合、数论、拓扑、逻辑等几乎全部数学分支中的证明故事。我们将看到欧几里德、康托尔、哥德尔、图灵等数学大师的精彩发现和发明。这本书不是教材,它是在讲数学的历史,更是在讲数学思想的演变。作者揭示了数学学习和研究的底层方法和逻辑,让读者看到在数学中什么定理可以被证明,如何证明,什么问题可以(或无法)被解决,为数学研究和发展打开全新的视角。
《高等构造地质学》按照“思想方法与构架?新理论与应用?专题知识与实践?知识综合与运用”思路构思,分四卷先后出版。本书为第二卷,主要涉及岩石变形的新理论与应用。本卷以岩石的变形、应变和流变分析为基础,以最大有效力矩准则的分析和应用及其拓展为核心内容,进而探讨广义断层模式和岩石不同变形准则的联合与应用等。
用简洁优雅的信息图呈现宇宙,一部艺术化的太空百科全书!在这本由英国天文学家、航天专家、科普作家、平面设计师扎克·斯科特一手包办内文、绘图与设计的图书里,从宇宙大爆炸到黑洞“蒸发”,从发现暗物质的神奇力量到探测遥远的系外行星,原本繁杂晦涩的天文知识被转化成一幅幅简明易懂的信息图,宇宙的历史、天体的运作一目了然。书中涵盖了太阳系的结构、恒星的性质、系外行星探测、星系天文学一直到大爆炸理论乃至宇宙的死亡等所有关键天文主题。无论你是天文学小白还是资深爱好者,都能以“读图”的方式轻松理解宇宙之精妙。
本书通过图解的形式,在逻辑上穿针引线,讲解了大学公共课程“线性代数”的相关知识点,包含经典《线性代数》教材中的绝大多数知识点。这些知识点是相关专业的在校学生必须掌握的,也是相关从业人员深造所应推荐的。本书引入了矩阵函数,从函数角度讲解了向量空间、线性方程组求解、矩阵的秩、行列式、相似变换、特征值、特征向量、二次型等知识,逻辑上一以贯之,再辅以很多生活案例,大大降低了学习门槛。
《阿基米德全集》(第3版)收集了已发现的阿基米德著作,它对于人们了解古希腊数学,研究古希腊数学思想以及整个科技史都十分宝贵。书稿中阿基米德给出了“阿基米德公理”,使与极限有关命题证明的“穷竭法”更加紧密,最后完成了圆面积、球表面积以及球体积的证明。本书的汉译本依据的是1912年英国出版的《THE WORKS OF ARCHIMEDES WITH THE METHOD OF ARCHIMEDES》,这部著作是由T.L.希思编辑而成,由朱恩宽、常心怡先生参考多种文字版本,数易其稿翻译出,体现了原著精神,是学习、研究《阿基米德》可信赖的汉文译本。
几个世纪以来,阐明光的性质一直是一项与现代科学的诞生和发展密切相关的历程。在经历了许多令人惊讶的曲折之后,最终引出了相对论和量子物理学,这两个理论深刻地改变了我们在微观和宇宙尺度上对世界的看法。在《光的探索:从伽利略望远镜到奇异量子世界》一书中,诺贝尔物理学奖得主、物理学家塞尔日·阿罗什将自己的求学、职业生涯置于科学发现的丰富谱系中,从伽利略、牛顿到爱因斯坦和费曼,从光速的早期测量到量子纠缠的前沿工作,阿罗什教授对光在我们如何观察和理解宇宙中所扮演的角色进行了深入的探讨。《光的探索:从伽利略望远镜到奇异量子世界》由两部分交织而成:第一章和最后两章,回顾了作者本人在原子分子光物理(原分光)的实验领域中历经半个世纪的科研生涯,这部分同时也是光的科学史在过去几十年中的近期新篇章;第
莱昂哈德·欧拉的多面体公式V-E+F=2被数学家们誉为第二优美的数学定理。从足球和宝石到美妙的穹顶建筑,这一公式描述了许多物体的结构。本书围绕欧拉多面体公式及其数学思想,从古希腊数学讲起,直到当代拓扑学的前沿研究,介绍了这一公式的发现及其对拓扑学研究的深远影响。书中包括丰富的插图与例子,展示了多面体公式的许多优雅而出人意料的应用,例如说明为什么地球上总有一些无风的地方,如何通过数树来测量林地的面积,以及为任何地图涂色需要多少支蜡笔,等等。在书中,读者将看到一群质疑、完善多面体公式和为这个非凡定理的发展做出贡献的杰出数学家,在数学史的长河中,他们都多面体的研究和拓扑学的发展做出了自己的贡献。 本书适合对数学,尤其是拓扑学及数学史感兴趣的读者阅读。
本书共4章,主要内容包括等离子体技术中的基本概念与特性、等离子体生成方法、等离子体实验技术和诊断技术、小型等离子体设备的试验实例等。本书作者对等离子体的基本概念、理论、规律和研究方法的阐述与讨论既简明直观,又不失其严谨性;书中介绍的等离子体生成技术,包含了不同放电机理和不同等离子体源条件,内容完整具体;书中介绍等离子体实验和等离子体诊断技术,给出了等离子体的电特性测量、密度测量、温度测量、组分测量等各种等离子体诊断的原理,数据获取设备、数据判读和数据处理的方法,结果全面实用。本书可作为从事等离子体技术研究和实验工作的研究人员与大学生、研究生的入门参考书籍,还可为从事等离子体技术相关工作的非等离子体专业人员提供全面的专业基础知识。
北极是气候变化的中心。地球上没有哪个地方的变暖速度比北极更快。在这里,气候变暖的速度至少是地球其他地区的两倍。但是我们对北极的生态环境和复杂气候过程知之甚少…… 海冰究竟是怎么形成的?当冰层破裂,相对温暖的海水与极冷的空气接触时,会发生什么?在极夜的特别条件下,在春日阳光越来越强、冰层下出现迸发出新生命之前,生态系统会发生什么变化?北极在多大程度上受到了气候变化的影响,又在多大程度上是气候变化的推动者?…… 为了回答这些问题,有史以来蕞大规模的极地探险项目MOSAiC(北极气候研究多学科漂流计划)启动了。2019年9月20日,“极星号”破冰船从挪威特罗姆瑟港口出发,去往冰冻的北极,随着浮冰开始为期一年的漂流。来自20个国家的科学家登上了这艘船,研究北极海冰和气候变化的后果。 本次考察由著名纪实摄影
本书以飞行力学、飞行动力学基本原理为逻辑起点,以大气环境、发动机以及各种典型飞行阶段飞机性能为研究对象,突出工程计算方法的实用性,重点介绍固定翼飞机的飞行性能计算理论与方法,继承了传统飞机性能分析计算的全部内容体系,同时适应技术新发展,融入了以下新特点:一是研究对象不仅涵盖常规三翼面气动布局,还包括隐身外形、飞翼布局、多操纵面、机翼前掠等众多新技术;二是综合考虑了设备升级、外挂物增强、外形结构改进以及各种新式气动修型(如针对反潜雷达天线的机尾修型、预警机雷达及其支架、硬式加油杆等)和新式外挂物(如拖曳诱饵弹、空中加油软管锥套系统)对飞机飞行性能的影响,弥补了传统飞机飞行性能计算理论盲点;三是配套有飞行性能分析数值仿真实例,对于工程实践具有很强借鉴意义,适应飞机性能分析数值仿
本书以教材的笔调、专著的风格系统地阐述了地层学主要基础与前沿分支学科的形成发展过程和科学精髓。全书包括总论、地层学基础分支学科与方法、地层学前沿分支学科与方法、结语和附录5部分,由19章和3个附录构成,其中插图202幅、表37幅。从夯实基础与兼顾前沿相结合的基础上全面阐述了地层学的形成与发展。主要内容包括:沉积作用与地层形成,地层单位与层型,地层区划;岩石、生物、年代、磁性、层序、化学、事件、旋回地层学,地层的数字定年方法;生态、气候、非史密斯、分子地层学,GBDB数据库在地层研究中的应用;时间与地层学;国际与中国地质年代对比表,中国各纪生物地层序列,沉积岩岩性花纹、沉积构造与化石图例。本书有介有述有评,尚有丰富的例析,每章均附有详细的参考文献、关键词与主要知识点及其中英文对照,以便感兴趣的
本书由国际著名的不确定度分析专家科尔曼教授和斯蒂尔教授合著,是一部有关不确定度分析的经典著作。本书直接服务于科研工作,从不确定度的基本概念和分类出发,涵盖了不确定度分析的泰勒级数方法和蒙特卡罗方法,也涉及总不确定分析、详细不确定度分析、回归的不确定度分析和模拟的确认等内容。同时,本书汇总了大量来源于实际科研工作的实例,弥补了相关领域图书“重理论轻实用”的不足。 本书对于从事实验研究及其不确定度分析工作的专业技术人员和相关工程技术人员、高校科研工作者及相关专业学生具有重要的参考价值。