本书涵盖了当前海洋遥感技术的主要研究领域,第1章 海洋动力过程SAR遥感应用 介绍了SAR发展历程以及内波、海浪、海面风场SAR遥感的机理、方法和应用,第2章 典型海上目标SAR探测 主要介绍海冰、溢油、船只目标SAR探测的机理与方法,第3章 高度计数据处理及应用 介绍了星载微波高度计发展历程、高度计数据处理以及高度计数据在海浪、潮汐、中尺度涡等方面的应用,第4章 微波辐射计海表参量反演技术与应用 主要介绍微波辐射计发展历程、微波辐射计海表温度和海面风场反演技术与应用,第5章 海洋水色遥感 主要介绍海洋水色卫星发展历程、水色遥感机理、信息提取方法、应用案例,第6章 高频地波雷达探测技术 ,主要介绍地波雷达发展历程、海态遥感及应用、海上目标探测等内容。
为适应海域使用管理的新形势和要求,全面提高海域使用论证相关人员的理论修养和业务素质,使其更全面的理解、掌握和应用海域使用论证的相关法律法规、导则、标准和技术方法,帮助其系统地学习和掌握相关知识,国家海洋局组织国内海域使用论证方面的知名专家和管理工作者,对多年海域使用论证的经验进行了总结和归纳,编写了一套考试系列参考教材。《海域使用论证案例评析》是该套教材中的一册。《海域使用论证案例评析》收集和整理了大量海域使用论证报告,并从中选取了具有代表性的15个不同用海类型项目海域使用论证案例,在分析点评基础上汇编完成的。本册教材在编制中注重分析总结了各类型用海项目海域空间资源开发利用的特点、国家相关行业产业政策与海域使用管理政策的把握、根据项目用海类型与海域资源环境条件特征海域使用
《中国走向海洋》是一本译著,原著者为美国海军军事学院的专家学者。 近些年,中国在造船、海上贸易、近海能源勘探、捕鱼以及海军的现代化建设等方面取得了惊人的成绩。本书将中国作为潜在的海洋强国进行了公正综合的分析评价,回顾了明清以来中国的海洋政策,讲述了当代中国海上转型的情况。更为难能可贵的是,本书将中国置于更大世界历史背景下进行评述,通过分析不同历史时期从陆地大国向海洋大国转变的案例 从波斯帝国时代到前苏联时代,总结了其成功与失败的原因及经验教训。 该书用比较法进行研究,研究结果表明中国已经转入海上转型阶段,尽管仍有人对此持怀疑态度。如果这样的转型证明是正确的,作者们认为这会是中国过去两千年历史长河中的非凡事件。另外,本书还提供了几十幅详细的地图以及积极分析框架,从而使读者
本书是我国*份关于海洋经济的年度报告,总结 十二五 以来我国海洋经济发展的总体情况、成就、经验和存在的问题,重点阐述2014年我国海洋经济发展的新特点,分析了发展面临的新形势,对2015年及今后一个时期我国海洋经济发展趋势进行了展望。
本书是《中国区域海洋学》丛书之一——海洋地貌学分册。《中国区域海洋学》是一部全面、系统反映我国海洋综合调查与评价成果,并以海洋基本自然环境要素描述为主的科学著作。本书为“海洋地貌学”分册,系统阐述了我国四海一洋海疆及毗连区的海岸海洋地貌、沉积与动力环境特点,其范围涵盖海岸带、河口、岛屿、陆架至大陆坡麓,即整个海陆过渡带的表层动力地貌过程与人类活动效应,以及晚第四纪以来海岸、海底地貌发育演变历史与发展趋势。
王曙光主编的《中国海洋发展研究文集(2014)》选录了中国海洋发展研究会近年来的研究成果,还特约了研究会部分研究员为本文撰写了论文。本书严格按照科学研究的规范开展科研管理工作,以我国海洋发展的重大理论和时间问题为主要研究方向,注重围绕海洋资源与环境、海洋管理、海洋经济、海洋权益与安全、海洋科技、海洋教育、海洋文化等重大问题开展研究。
《蓝色经济研究丛书:海洋经济与管理术语手册(版)》共收录术语2151个,吸收了海洋经济与管理相关领域近年来在活动、理念方面的新进展,反映海洋经济与管理领域的前沿成果,形成海洋经济术语的统一规范表述。 术语多数为词,如“海洋”;也有固定短语,如“层化海洋”。 每个术语都附有对应的英文,一个规范术语,一般只对应一个英文词。若有一个以上英文表达方式时,均列出,其间用;号隔开。 凡英文词的首字母大小写均可时,一律小写。
李铁刚、熊志方、翟滨著的《低纬度西太平洋硅藻席沉积与碳循环(精)》共分11章,第1章重点总结了海洋硅藻与碳、硅循环的关联,海洋硅藻研究中运用的微体古生物学和同位素地球化学手段以及硅藻席沉积的时空分布、形成机制及研究现状等;第2章简要介绍了东菲律宾海的海底地形地貌、构造环境、洋流体系和水文、气象等区域地质和海洋背景;第3章首先介绍了本专著的研究材料和方法,其中重点讨论了海洋沉积物中硅藻的提纯方法和ICP.OES测定海洋沉积物中生物硅的技术;第4章勾勒了东菲律宾海硅藻席沉积的时空分布;第5章运用微体古生物学方法确定了成席硅藻的种类以及非成席硅藻的群落组成,并由此讨论了其指示的古海洋环境信息;第6章利用黏土矿物组成以及提纯的E.rex硅同位素确定了E.rex勃发所需营养物硅的来源和利用状况;第7章通过生源组分研
黄晓琛主编的《浙江省海域使用调查与研究》从自然环境、海洋资源、海洋经济、海域管理等多个方面描述了浙江省海域使用背景,重点阐述了浙江省海域使用管理的现状、发展、特点及存在问题;专题研究了浙江省海域使用结构与布局、海域开发强度、用海类型多样性、海域使用协调性、海域利用可持续性等海域使用特点;分析评价了浙江省海域9个典型功能区的自然禀赋、海域使用现状及开发利用特点。本书的研究成果旨在为浙江省海洋管理部门制定海洋经济发展规划、海洋资源开发与保护、海洋生态环境保护等宏观政策方面提供科学合理的参考依据,为海域使用管理技术支撑工作提供丰富的数据资源、现状趋势分析和研究方法经验。
合成孔径雷达(SAR)是一种目标成像雷达,搭载于飞机和卫星之上。利用雷达天线相对目标的运动信号,SAR提供比传统波束扫描雷达更精细的空间分辨率。这是自20世纪70年代末发展起来的高新技术,已成为从广袤海洋获取动力信息的强有力工具。 本书旨在介绍SAR探测亚中尺度海洋动力过程的理论和方法,共有11章。主要介绍了海洋过程雷达成像原理,亚中尺度动力海洋涡列、海洋螺旋、海洋近惯性震荡、海湾射流、海洋内波、海底地形和海气边界层过程及SAR在这些方面的应用。对于通过SAR的图像解译和应用,用统计和动力学分析的方法来探测海洋动力过程等方面,具有很好的参考价值和指导作用。 该书为高科技专著,内容专深,资料翔实,图文并茂,基础理论和前沿应用并重,可作为从事卫星SAR工程设计和SAR海洋遥感应用的科研人员的工具书和前沿研究参考
中国工程院“中国海洋工程与科技发展战略研究”重大咨询项目研究成果形成了海洋工程与科技发展战略系列研究丛书,包括综合研究卷、海洋探测与装备卷、海洋运载卷、海洋能源卷、海洋生物资源卷、海洋环境与生态卷和海陆关联卷,共七卷。
海洋约占地球表面积的71%,对经济和社会发展具有重要作用。海洋是生命的摇篮,是地球上早生物的诞生源地;海洋是风雨的故乡,对全球气候起着巨大的调控作用;海洋是交通的要道,为人类物质和精神文明交流作出了重大的贡献;海洋是资源的宝库,蕴藏着极为丰富的生物资源、矿产资源、化学资源、水资源和能源;海洋是国防前哨,海洋环境对海上军事活动有很大影响;海洋还是认识宇宙、发展自然科学理论的理想试验场。
马丽卿、朱永猛编著的《产业融合背景下的海洋旅游综合管理体制研究--以浙江为视点》既立足于海洋旅游经济实际,以发展的眼光审视我国海洋旅游产业,全面梳理现行旅游管理体制的弊端和问题,提出切合未来趋势的创新型海洋旅游综合管理体制和运行机制,是发展理念的创新,也是我国海洋发展战略中内涵建设的重要举措;同时,本书还将研究视野投向浙江,以浙江海洋旅游管理实践为研究蓝本,通过梳理浙江海洋旅游管理体制的现状、存在问题、产生原因等,提出了构建浙江“大海洋旅游”管理体制的框架、实施路径以及运行模式。
费岳军主编的《宁波-舟山港海域海洋倾倒活动环境影响分析研究》是在各倾倒区监测工作的基础上,凝练各倾倒区跟踪监测影响评估结果,分析各倾倒区多年来使用对海洋环境影响情况,为有关部门倾倒管理提供技术依据,同时,为倾倒区影响研究及倾倒区选划技术领域研究提供借鉴。
李乃胜等编*的《经略海洋(2016)》是一部研究 海洋经济战略的专*,全书分为三篇,分别为 海洋 强国建设 、 海洋科技进步 、 海洋新兴产业发 展 。 海洋以其生命的摇篮、风雨的温床、资源的宝库 和商贸的通道,在新世纪显现出愈益重要的战略地位 。在海洋商业文明向海洋工业文明跨越的伟大时代, 新一轮蓝色圈地和新一轮海洋资源开发乘时而动,风 生水起,几乎所有发达经济体都制定了宏大的海洋方 略。党的十八大首次提出 建设海洋强国 ,中共中 央政治局就建设海洋强国研究进行第八次集体学习会 ,*总书记于2013年10月访问东盟国家时提出建 设 21世纪海上丝绸之路 ,都预示着一股蓝色经济 浪潮正在神州大地渐次铺开并扩展至全世界。面对新 形势,青岛国家海洋科学研究中心组织人员开展以深 耕海洋为主题的战略性研究,内容涵盖海洋科技前沿 、一带
欧盟渔业及海洋事务委员会编著的《蓝色增长(大洋海洋和海岸带可持续发展的情景和驱动力)》通过阐述海洋经济活动的重要性,提出了在普通背景下对世界未来海洋经济的发展的四大预想,重点分析对欧洲“蓝色经济”具有至关重要性的11项海洋经济活动。通过研究和分析7个不同地理特征的欧洲海洋盆地和4个集群区的海洋经济活动案例,提出了协同效应是加速“蓝色增长”的前提条件,并指出海洋经济发展的终驱动力是新兴海洋政策的制定和支持。