人工智能海洋学是一门融合人工智能和海洋学的新兴交叉学科,本书旨在详尽充实地介绍人工智能海洋学的相关知识。本书共分9章,介绍了海洋大数据、Python语言、人工智能基础(神经网络、深度学习、卷积神经网络和循环神经网络)、海洋特征智能识别、海洋参数智能预测、动力参数智能估算和模式误差智能订正等,深入浅出地介绍了人工智能技术在海洋学中的应用。
《海水淡化技术与工程》是海水淡化领域的权威著作,在介绍水资源、膜分离、传热、传质知识的基础上,对热法和膜分离技术的各种过程和工艺做了重点阐述,内容包括海水淡化工程水预处理技术、热法淡化技术与工程、反渗透和纳滤淡化技术与工程、电渗析淡化技术与工程、核能、太阳能和风能淡化技术与工程、集成海水淡化技术与过程优化和其他淡化技术,系统总结了这些技术近年来的创新进展。此外,《海水淡化技术与工程》还结合社会对海水淡化的饮用水生产和环境影响的关注,对海水淡化后处理、海水淡化后浓海水综合利用、海水淡化对环境的影响及评价与对策等做了详尽阐述,针对海水淡化存在的问题,指出了海水淡化技术和产业的发展方向。 《海水淡化技术与工程》汇聚了国内海水淡化领域权威专家和单位在科学研究和工程实践方面的诸
甲壳动物物种多样性很高,是重要海洋底栖动物;胶州湾是北方典型的温带海湾。本书是胶州湾及青岛邻近海域高等甲壳动物十足目珍贵资料的累积和多样性资料的完整总结。本书*部分详细介绍了真虾总目以后的底栖甲壳动物**分类系统;主体部分详细描述了胶州湾及青岛邻近海域十足目物种多样性,共计43科90属152种,包括每种的异名、标本采集地、形态特征和地理分布等,附有形态学特征图和整体照片。书后有参考文献、中名索引和学名索引,便于读者查询。
《三亚蜈支洲岛珊瑚礁的现状、生态修复及保护对策》阐述了三亚娱支洲岛珊珊礁生态系统的生物多样性和分布。其中,造礁石珊珊13科40属90种,多孔腿2种:海参11种,海胆7种,海星5种,碎碟2种,海螺8种;珊珊礁鱼类33科52属75种。书末为所述大部分海洋生物配有彩色实拍照片,便于图文对照。《三亚蜈支洲岛珊瑚礁的现状、生态修复及保护对策》还系统分析了珊珊礁退化的原因,介绍了在三亚螺支洲岛开展的珊湖礁生态修复工作,*后提出了保护对策与修复建议。
为适应海域使用管理的新形势和要求,全面提高海域使用论证相关人员的理论修养和业务素质,使其更全面的理解、掌握和应用海域使用论证的相关法律法规、导则、标准和技术方法,帮助其系统地学习和掌握相关知识,国家海洋局组织国内海域使用论证方面的知名专家和管理工作者,对多年海域使用论证的经验进行了总结和归纳,编写了一套考试系列参考教材。《海域使用论证案例评析》是该套教材中的一册。《海域使用论证案例评析》收集和整理了大量海域使用论证报告,并从中选取了具有代表性的15个不同用海类型项目海域使用论证案例,在分析点评基础上汇编完成的。本册教材在编制中注重分析总结了各类型用海项目海域空间资源开发利用的特点、国家相关行业产业政策与海域使用管理政策的把握、根据项目用海类型与海域资源环境条件特征海域使用
《海洋产业培育与发展研究报告》是中国工程院于2011年年底启动的“战略性新兴产业培育与发展战略研究”重大咨询项目中“海洋战略性新兴产业培育与发展战略研究”课题的成果。《海洋产业培育与发展研究报告》针对培育和发展我国海洋战略性新兴产业的重要意义、海洋战略性新兴产业的内涵、海洋战略性新兴产业在国家战略性新兴产业中的地位、国外海洋战略性新兴产业发展的现状等问题进行了论述和分析,指出我国海洋战略性新兴产业发展的主要问题。同时,提出我国海洋战略性新兴产业发展的原则和目标、发展重点以及有关政策建议。
本书剖析了国家对地球科学中有关薄弱学科的战略需求,凝练出相关薄弱学科适合国际发展趋势、符合我国经济社会发展、具有我国地域特色的亟待这些薄弱学科解决的重大科学问题和战略研究方向;系统梳理各薄弱学科发展历史,总结各学科历史地位和发展规律,分析各学科现状与适应国家重大需求所存在的差距,提出各学科发展的主要瓶颈及其薄弱现状产生的主要原因;以国家战略需求为导向,围绕经济社会发展重大需求和学科前沿重大科学技术问题,有针对性地提出促进我国地球科学中薄弱学科发展的政策建议。
本书系统介绍了海洋环境分析监测领域的相关仪器、方法、技术及发展动态。全书主要包括七个部分:对海洋环境监测的定义、对象、类型和发展趋势进行概述;介绍海洋常规环境,包括针对水文气象、营养盐和叶绿素等的监测技术;介绍海洋典型污染物,包括针对典型重金属、有机物、赤潮毒素和油类的分析监测技术;介绍环境总毒性的生物可视化分析与新型污染物分析监测技术;介绍现代海洋环境立体监测体系的构成与平台,包括立体监测集成系统的基本组成,多元化的监测平台及数据与信息服务网络建设等,以及国内外生态环境立体监测系统;介绍海洋环境业务化的分析监测方案;针对我国未来海洋环境分析监测所面临的挑战,给出了相应的解决思路和建议。
野外实习是生物学、生态学、海洋学教学和学习的重要一环,然而由于动物种类繁多、形态万千、移动迅捷,识别和区分它们十分困难。《海洋常见动物门类及海滨动物学野外实习指导图册》作者通过长期积累和艰苦努力,结合多年野外实习心得和教学实践,精心编成此书。它用生动的图片和简洁的语言对海洋,特别是海滨常见动物门类和种类进行展示和介绍,并图示它们的识别特征和野外观察要点。文中所有图片大都为作者亲自拍摄和绘制而得,并辅以指导性观察项目,是不可多得的海滨动物学野外实习指导教材。
本书主要由中国海洋大学等单位中从事海洋微生物学教学和科研的人员结合自己的教学和科研实践并参考国内外**文献编写而成。全书共分16 章,包括海洋微生物学概论、海洋原核生物的结构及特性、海洋细菌、海洋古菌、海洋真核微生物、海洋病毒、深海和极地海洋微生物、海洋微生物在生态系统中的作用、海洋环境中活的非可培养(VBNC)状态细菌、鱼类的微生物病害、海洋微生物的开发利用、海洋微生物的采样技术、海洋微生物的多样性研究技术、海洋微生物的分离与培养技术、海洋细菌的分类与鉴定技术、现代生物技术在海洋微生物研究中的应用。本书内容丰富,图文并茂,力求从个体和群体水平上阐述海洋微生物学的基本规律,突出该学科的重点、难点和生长点。
本书主要介绍海洋水声环境效应研究的基础理论、基本方法和应用。全书共分8章,章是绪论,介绍了水声环境效应研究的对象、历史和方法,水声环境基本参数及水声环境效应研究的重要意义;第2章介绍了水声传播建模理论及其高性能并行仿真、海洋噪声场和浅海混响建模;第3章介绍了宽带水声信道波形预报问题;第4章主要研究了水平非均匀介质和海底对声传播的影响及深海会聚区声传播;第5章分析和研究了水声环境效应的不确定性规律及捕捉方法;第6~7章介绍了水声环境效应评估模型及信号级水声环境效应仿真系统;第8章介绍了水声环境效应技术在辅助决策方面的应用。书中内容反映了近年来该领域的发展和研究成果,叙述详尽,理论分析力求系统,注重理论与应用的紧密结合,实用性强。《海洋水声环境效应建模与应用(精)》可供从事水声物理、水声技术
本书为国家社会科学基金2010年度重大项目“环中国海海洋文化遗产调查研究”中期成果汇编,涉及聚落、港市与经济,多元文化史迹,海防与海疆,舟船与航技,族群与民俗,涵盖不同时空的调查研究,代表了我国海洋文化遗产多学科探索的*进展。
本书分为上、下两册,是介于海洋地质学、大地构造学和地史学之间的一门针对区域海底构造演化史的交叉学科。本书以地球系统科学思想为指导,从大洋盆地演化和洋底多圈层相互作用出发,条理化、凝练性介绍了太平洋、印度洋、大西洋、北冰洋四个主大洋的构造单元划分、典型构造分析及洋盆演化过程,并介绍了大火成岩省与深海深部演化过程的关联,继而拓展到古大洋演化的板块重建和古洋陆格局恢复,探讨了特提斯洋、古亚洲洋和古太平洋变迁,以及超大洋与超大陆的演化历史。下册侧重北冰洋板块系统演化、大火成岩省、历史大洋变迁、超大洋与超大陆。
许长新等编著的《全国海岛县 区 产业发展报告(2012)》一共分为三个部分:篇理论篇,第二篇行业篇和第三篇区域篇。“理论篇”阐述了产业布局理论、产业演进理论、产业结构优化理论及产业周期理论等相关理论。通过历史数据的统计分析,将海岛县(区)产业演进模式分为三类:平稳演进模式、维持演进模式和跳跃演进模式。同时借鉴国际成熟海岛产业结构模式的经验,梳理海岛产业发展的理念。“行业篇”研究海岛包括捕捞、养殖、旅游、临港工业等特色行业的发展现状,分析当前行业发展存在的问题,结合行业未来发展的趋势与方向,给出了相应的政策建议。“区域篇”分别针对黄渤海区域、东海区域与南海区域各个海岛县(区)的产业发展状况及区位特点,探讨了产业发展规划。
本书围绕我国典型海草生态系统的碳汇通量展开研究,将为科学研究、进一步综合评价我国海岸带对碳吸收的贡献等方面提供基础数据;也为进一步分析海草碳汇通量在降低区域CO2浓度以及缓冲海洋酸化中的作用提供精准数据。由于海草生态系统的重要性,本书也将为推进和加快我国建立一套比较完善的海草生态系统管理体系提供依据,同时也使国家相关管理部门加强对海草的重视和保护工作,使海草生态系统得到保护和发展。
地球上3.6亿平方千米的海洋蕴藏着丰富的生物资源。海洋环境复杂多样,理化性质独特;微生物群落结构新颖多样,包含了细菌域、古菌域、真核生物域和病毒等多个类群,估计物种有2-10亿种。新奇独特的海洋微生物是发现新材料、新功能、新基因、新机制的理想资源。《中国海洋微生物多样性》共10章,按环境多样性、生态多样性、物种多样性、遗传多样性、化学多样性、生物活性多样性、生物功能多样性、生物机制多样性和多样性的利用等介绍海洋微生物的多样性及其利用。
我国海带繁育及养殖技术的突破和产业化,促进了海带产业的大发展,经济、社会和生态效益显著,被国内水产界称为海水养殖业的“第一次浪潮”,这也为其他水产动植物的养殖提供了借鉴。《海带养殖学》一书从1962年的第一版到今天新版问世,经历了50多年。本书本着继承与发展的原则,在对已有的海带繁育、养殖技术的原理与方法进行更新补充改写的基础上,对相关的基础生物学研究成果,特别是海带繁育、养殖及加工技术所取得的最新进展也重新总结。本书共分为三篇,第一篇为海带生物学基础,包括第一章至第十一章,分别介绍了海带分类地位与形态结构,海带繁殖、发生和生活史,海带细胞学特征,海带起源、分布及引种驯化,海带孢子体生长发育与环境条件,海带配子体生长发育与环境条件,海带的光合作用,海带对碳、氮、磷的利用与代谢,海带
欧盟渔业及海洋事务委员会编著的《蓝色增长(大洋海洋和海岸带可持续发展的情景和驱动力)》通过阐述海洋经济活动的重要性,提出了在普通背景下对世界未来海洋经济的发展的四大预想,重点分析对欧洲“蓝色经济”具有至关重要性的11项海洋经济活动。通过研究和分析7个不同地理特征的欧洲海洋盆地和4个集群区的海洋经济活动案例,提出了协同效应是加速“蓝色增长”的前提条件,并指出海洋经济发展的终驱动力是新兴海洋政策的制定和支持。
《中国区域海洋学》是一部全面、系统反映我国海洋综合调查与评价成果,并以海洋基本自然环境要素描述为主的科学巨著。内容包括海洋地貌、海洋地质、物理海洋、化学海洋、生物海洋、渔业海洋、海洋环境生态和海洋经济等。《中国区域海洋学》按专业分八个分册。孙松主编的《中国区域海洋学——生物海洋学》为“生物海洋学”分册,系统叙述了我国近海叶绿素a和初级生产力、微生物、浮游植物、浮游动物以及底栖生物等方面的生物海洋学特点,并对一些特定生境的生物海洋学特征进行了概述。《中国区域海洋学——生物海洋学》可供从事海洋科学,以及相关学科的科技人员参考,也可供海洋管理、海洋开发、海洋交通运输和海洋环境保护等部门的工作人员及大专院校师生参阅。