原书经多年、多版本的磨砺沉淀,已成为一部享誉世界的自然地理学经典权威著作,兼具高端地理学科普特点。自原书英文版(第1版)出版发行以来,影响力和知名度遍及各大洲, 而且已有韩文版等其他版本译著先后问世。本书以地理学要素为开篇,以独特的编写结构对最新学科前沿动态及科技成果进行全方位系统展示。 本书为广大读者,尤其是青少年读者及高校学生构建了一个完整的地理学知识科普体系。全书分为“大气能量系统”“水、天气和气候系统”“地表-大气的界面”“土壤、生态系统、陆地生物群系、地球资源与人口增加”四个部分,逻辑清楚严密,除了介绍每个人需了解的自然地理学科普知识之外,通过“地学报告”等栏目设置,以及在线测试资源和数字资源下载,为教师尤其是新任教师提供最大限度的帮助和指导,从而使得本书将成为学生和教
本书是《中国自然地理系列专著》之一,是在1980 年出版的《中国自然地理?历史自然地理》一书的基础上重新编写而成的。根据20 世纪80 年代以来发掘的大量历史文献资料,吸收最新的资料和研究成果,包括考古研究以及现代化的科学技术方法,如抱粉分析、沉积物分析、树木年轮以及14C测定、遥感和卫星像片判读等,全面反映历史时期中国各自然地理要素的演变和发展的概貌。论述中国气候、植被、珍稀动物、主要河流、湖泊、海岸、沙漠等自然地理要素在历史时期的发展和演变过程,进一步探讨中国历史时期自然环境发展演变的规律。
三十年来“全球变化”的研究,把地球科学推上了一个新台阶。地球上的大气圈、水圈、岩石圈和生物圈连成一个完整的系统,牵一发而动全身,甚至地球内部和表层的物质和能量交换,也在影响着人类享用的环境与资源,而这就是地球系统科学的研究对象。本书是在二十年教学科研实践基础上编写而成,前五章介绍各圈层的构成与来历,后五章讨论不同时间尺度的地球系统演变,最后两章介绍地球系统科学的研究方法和理论。全书以圈层间相互作用为主题,重点突出机理追究和问题探讨,不以灌输知识为目的。
这是一套老少咸宜、雅俗共赏的精美图书知识礼盒。 “这里是中国”系列紧紧围绕“中国”这个主题,由星球研究所历时多年打造。它从地理的视角出发,书写中国的地理变迁,从人文的角度,书写中国人的智慧创造。《这里是中国》从空间的角度,讲述中国广阔地域和自然之美;《这里是中国2》从时间的角度,讲述百年中国的建设和发展;《这里是中国3》从文明的角度,悉数华夏大地上的城池家园、智慧创造与人文精神。 中国这片广袤的土地,到处是景致,处处有故事。这套书以广阔的地理视角和宏大的时间尺度,解读中国故事;以唯美的照片、专业的地图、深情的文字,描绘祖国山河,让我们在享受视觉盛宴的同时,了解中国的过去、现在,以及充满希望的未来。
为保护人类居住星球的健康和子孙后代的生存,1989?1990年,一支由六个国家六名队员组成的国际科学考察队首次徒步穿越了冰雪覆盖的南极大陆,秦大河为中方队员。本书记录了这次人类有史以来穿越南极活动策划、筹备、训练及实施的全过程,读者从中不仅可以感受到人类此次代价高昂的南极穿越所经历的各种艰难险阻,考察队员们大无畏的英雄气概、科学家精神和友谊,而且可以领略到南极洲的自然风光和绮丽的冰雪世界。根据秦大河穿越南极日记绘制的包含217个宿营地的详细的行进线路图,以图文并茂的形式重现了这一段历时220天、跋涉5896公里的艰险征程。本书还将穿越过程的精彩章节录制了声音文件,感兴趣的读者可以扫码听书。
本书是一本对初学者非常实用的指导书,针对生态学领域的研究生和青年学者面临的许多具体问题,简明扼要地论述了如何做生态学,如何做好的生态学。书中对如何成功组织和从事一项生态学研究,如何选择一个科学问题,如何与他人共事,如何有效地在学术期刊上发表论文,如何做有吸引力的学术报告,如何利用墙报进行交流,如何对待负面结果,以及如何撰写基金申请书和研究项目书等具体问题给出了实用和富有建设性的指导和建议,并提供了颇有借鉴价值的经验和方法。对生态学工作者来说,这是一本难得的指导性参考书。
本书系《中国自然地理系列专著》第一分册,也是本系列专著的综述。由郑度院士主编。内容包括5篇21章。第一篇,中国自然地理环境概述。综合分析了中国自然环境的主要形成因素。分章阐述了气候、地貌、海洋、地表水与地下水、土壤地理、植物地理、动物地理等自然地理要素的特点和分布规律,以及各要素之间的相互联系与作用。第二篇,中国综合自然地理区划。论述了中国综合自然地理区划的方案与系统。第三、四、五篇,为东部季风区、西北干旱区和青藏高寒区,综述了不同区域的自然环境、发展方向、治理途径与生态环境保护等。书中附有丰富的图表资料。
本书是一本关于黄河的综合性、系统性著作。全书分为九篇,共二十七章。以黄河约3亿年的地质地理史开篇,讲述了现代黄河面临的水资源、洪凌泥沙、水生态环境等方面的情势与挑战,以及应对挑战的工程方略,包括黄河干流水沙综合调控的七库骨干工程体系,作为国家水网主骨架的跨流域南水北调工程,黄河流域绿色水电能源开发以及对未来智慧黄河的憧憬,还从历史文化视角探讨了黄河变迁与中华文明的关系,为读者图文并茂地展现丰富多彩的黄河过去、现状与未来。本书内容突出黄河的新变化与高质量发展,集自然、人文、科学、技术、工程为一体。
《徐霞客游记》是中国早的一部详细记录所经地理与人文环境的日记体游记,也是世界上早记述喀斯特岩溶地貌并详细考证其成因的典籍,其科学价值、历史价值与文学价值并重是这部游记为突出的特点,堪称一部百科全书式的巨著。这部游记曾被明末清初的文坛领袖钱谦益称誉云:“唯念霞客先生游览诸记,此世间真文字、大文字、奇文字,不当令泯灭不传。”论者一般将徐霞客一生壮游行迹分为前、后两期,即名山游踪与万里遐征。本节选本根据《中华传统文化百部经典》丛书的编纂要求,选取有代表性的前、后两期游记文字24篇(名山游记占10篇),注释除对地理、地貌与名物、掌故的诠释外,尽量多引用相关稗乘或正史材料,并对某些地名尝试用方志有关著录或清初顾祖禹所著《读史方舆纪要》来佐证《徐霞客游记》,同时注意引证霞客前人、同时人或后人
本书原著被称为 一生的东西 ,指只要是从事生态学研究,都有任何时候需要放在手头的参考书。从一版至今已经有20余年,本书一直是本领域世界性的标准参考书,囊括了从生物个体的基本生理到生物之间的相互作用和保育等广泛的内容。第四版修订和更新的内容包括:?应用生态学的三个全新章节,介绍了如何用科学严谨的方法处理人类所面临的生态问题?750多个*研究的讨论,全面更新了全书?人性化的页边注与每一章的小结,便于读者学习?专题网站:www.blackwellpublishing.com/begon?《生态学》易于使用,阐述简单易懂并与时俱进,所有生态学专业的学生以及应用生态学家都应将本书作为重要的参考
湿地生态系统是介于陆地系统和水体系统之间,水体、土壤与生物相互作用所形成的特殊地理综合体,同时兼有水陆两种系统的特点。湿地与森林、海洋一起并列全球三大生态系统,与其他生态系统同步维持着地球的生态平衡,其独特的生态功能是不可替代的。本书系统阐述湿地生态学的发展历程,全面汇总和梳理国内外湿地生态学研究进展,并总结当前我国湿地生态研究领域存在的问题;同时详细介绍湿地生态系统的群落结构、功能、生态过程、演化规律及其与理化因子和生物组分之间的相互作用过程、机制及生态效应等;并提出针对我国湿地生态学研究的展望。本书可供生态学、地理学、环境科学及湿地科学的研究生、教师和科研人员以及从事湿地保护的管理人员参考使用。
本书从生态学的角度对湖沼学的历史和主要内容进行了系统性介绍,主要包括水的化学与物理学,从淡水微生物到大型生物中常见的生物类群,种群与种群动态,生物群落中的多样性、物种间相互作用与群落的变化,淡水生态系统中的物质循环与能量流动,不同空间尺度上的湖泊和河流景观结构,湖泊与河流的形成、发育与消亡,*后讨论了公共湖沼学工作者如何参与水与人类的相互作用,在*后一章中为本科生设计了野外生态调查与室内实验,并给出实验湖沼学的操作实例和方法。
本书在第二版的基础上进行了修改,全面论述了数量生态学的理论、方法和新进展,重点介绍了数量生态学的概念和重要分析方法的计算过程,对多种新方法进行了分析论述。本书内容丰富全面,涉及数量生态学的各个方面,反映了数量生态学的发展概貌和最新发展水平,也反映了我国数量生态学的研究进展和成果。全书共12章,分别介绍了取样与群落特征、数据处理、基础分析方法、种-面积关系、物种多度格局、物种多样性、种间亲和性、生态位、排序、数量分类、空间格局分析、植物群落的演替等。书后还有4个附录。
本书是著名湿地科学家William J. Mitsch的代表作之一。本书分为五部分。第一部分介绍了历史上人们对湿地的认识、利用和湿地科学,以及一些国家和组织对湿地的定义,湿地在全世界分布的情况;第二部分主要介绍了湿地生态系统的环境条件,包括湿地的水文条件、土壤条件、生物地球化学循环,以及湿地的植被和演替;第三部分从地理分布、水文地貌、土壤、植被、消费者、生态系统功能等几方面介绍了各种类型的湿地生态系统;第四部分介绍了湿地的分类体系、人类活动对湿地的影响和管理,以及与湿地相关的法律和对湿地采取的保护活动;第五部分介绍了湿地生态系统服务、湿地与气候变化、湿地建造与恢复、湿地对水质的净化。
地理学是一门古老的学科,起初仅指地球的绘图与勘查,但发展到 已经逐渐成为一门范围广泛的学科。 阿瑟·格蒂斯、朱迪丝·格蒂斯、杰尔姆·D.费尔曼著的《地理学与生活(插图 1版)》共十三章,分四篇,囊括自然地理学、人口地理学、文化地理学、城市地理学等分支学科。全书以介绍地理学的发展、核心概念,以及四种系统性传统为开端,四大传统独立成篇。前三篇专门介绍地理学的分支学科,而区域分析传统作为全书第四篇,通过相互参照的方式对前三种传统和主题进行综合。 相对于其他地理学书籍,本书特别突出了地理学与生活的相关性,并涉及对人体有害的天气现象、城市土地利用模式、城市垃圾与危险废物的处理等与我们生活密切相关的问题。平实、生动的文字与丰富的实例使本书可读性强,读者通过本书亦会获得一种新的思维方式。
陆地生态系统被公认为是大气的碳汇,增强陆地生态系统的碳固定、减少碳排放、提高生态系统碳汇功能是全球温室气体管理的重要技术途径。本书基于中国科学院战略性先导科技专项生态系统固碳项目群取得的最新研究成果和进展,以及国内外科学家在陆地生态系统增汇技术研究中取得的研究进展,系统论述了中国区域主要陆地生态系统的增汇技术途径及其原理。全书共分十四章,主要内容涉及生态系统增汇的原理、技术途径及其潜力概念,社会经济背景及我国温室气体排放状况;不同类型生态系统、典型区域增汇技术途径、模式及其潜力与可行性;中国温室气体排放和减排技术对策等。
《青藏高原生物地理与自然保护》是一部紧密结合高原地域特色的学术专著,不仅解释了高原生物的分布规律,还阐明了高原生物的分布起因。**章综述青藏高原生物地理的基础知识及对青藏高原的再认识;第二章重点论述青藏高原的区域特征和内部差异;第三章着重介绍高原生物分类的基本原理和类群划分;第四章全面探讨高原生物与环境的相互关系;第五章重点阐述青藏高原生物区系与生物地理区划;第六章主要介绍青藏高原生物多样性;第七章着重介绍青藏高原的生物资源;第八章全面归纳青藏高原的主要生物群落。
本书是2008年由科学出版社出版的《植物地理学》(马丹炜,张宏)的配套教材,也是四川省精品课程植物地理学的配套教材。内容包括基础性实验、综合性实验和设计性实验三部分,涵盖植物的形态结构、植物界的多样性、植物种类的野外调查、植物区系分析、植物种群的种间分布格局和种间关联、植物群落数量特征的调查与分析、植物群落的聚类分析和排序、植被分布规律、地理信息系统在植物地理学实习中的应用,以及植物地理学设计性实验的选题、设计和实施等内容。本书强调提高学生的综合素质,培养学生的创新精神与实践能力。附录部分附有高等植物标本的采集与制作、数据处理的基本方法、高等植物分科检索表,以备查阅。
本书首先界定了生态系统服务地理学的学科内涵、研究范畴和研究议题,阐述了生态系统服务的分类与分区、空间结构、流动和尺度效应,论述了生态系统服务与气候变化、土地利用/土地覆被变化的关系,并用国外案例对生态系统服务空间制图过程与可视化方法进行了解释。其次,建构了北京市社会经济系统的可计算一般均衡化模型,模拟了生态系统服务与区域人类福祉藕合关系。通过制定不同的政策情境,对京津冀地区的多种生态系统服务进行了权衡与协同分析,并提出了相应的管理对策。在总结国内外实践案例的基础上,对生态系统服务付费的理论及应用途径进行了归纳。最后,介绍了两种生态系统服务研究常用的模型与工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