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海陆的起源》是大陆漂移说创始人阿尔弗雷德 魏格纳的经典论著,系统地阐述并论证了他在1912年提出的大陆漂移说。全书共分三个部分。*部分论述大陆漂移的基本内容,并把它同地球冷缩说、陆桥说和大洋永存说进行对比,指出了这些学说的缺点和问题,认为只有大陆漂移说才能解释全部事实。第二部分从地球物理学、地质学、古生物学、古气候学、大地测量学等方面论证大陆漂移说的合理性。第三部分为解释和结论,从地球的黏性、大洋底、硅铝圈、褶皱与断裂、大陆边缘的构造形态等方面,讨论了大陆漂移的可能性以及漂移的动力。此书一问世,即被译成多种文字出版,引起全世界地质学界、地球物理学界的重视。
这是一本利用户外线索辨别方向、预测天气、寻找水源、追踪动物的实用徒步指南。作者在本书中为读者分享了诸多观察和解读自然的技巧与心得。这些技巧与心得是他二十多年来行走在世界各地,通过观察自然现象所积累的知识与经验。无论漫步在乡村还是城市,行走在海边还是山地,只要你善于观察,掌握解读自然的技巧,太阳、月亮、星星、云朵、土地、植物、动物等,都会变得更加有趣!
本书是一本对初学者非常实用的指导书,针对生态学领域的研究生和青年学者面临的许多具体问题,简明扼要地论述了如何做生态学,如何做好的生态学。书中对如何成功组织和从事一项生态学研究,如何选择一个科学问题,如何与他人共事,如何有效地在学术期刊上发表论文,如何做有吸引力的学术报告,如何利用墙报进行交流,如何对待负面结果,以及如何撰写基金申请书和研究项目书等具体问题给出了实用和富有建设性的指导和建议,并提供了颇有借鉴价值的经验和方法。对生态学工作者来说,这是一本难得的指导性参考书。
2016年,第二届中国高校地理科学展示大赛由湖北大学承办,来自全国80余所高校超过110支队伍参加比赛,学术影响力进一步扩大。大赛一方面突出地理特色,培养学生用地理学的视角和地理学方法去理解、解释、解决生产生活工作中的问题,推进学生学术科研、专业思考等方面的素质。另一方面大赛突出综合素养,学生可以通过这一平台,将其专业学术研究结果简明清楚地展示给观众,培养学生演讲答辩、团队协作等方面的综合能力以及良好的精神气质。由各参赛高校派出教授组成的专家评审小组,对参赛作品的学术性、创新性以及参赛选手的展示风貌、表达能力、逻辑能力等进行综合考察,对学生的学术科研能力和综合素质都有较高要求,参赛作品和选手的水平也逐年提升,为培养地理类及其他各相关专业学生的学术创新能力、团队协作能力、演讲答辩能
《地球的来龙去脉/探索地球演化奥秘科普系列丛 书》主要分为 揭开地球的面纱 地球的物质世界 永不安稳的大地 大自然的雕塑家 人与地 球的未来 5个专题。该本科普读物主要介绍了地球的 起源、自然资源、地质灾害、特殊的地球风貌等内容 ,以及当前 瞩目的 人与地球的未来 的可持续 发展战略研究。通过大量的事例和现象分析人类在当 前社会快速发展中的弊端,旨在以生动活泼的语言宣 传和倡导人与地球的关系。加强大众对地球演的认知 ,强调保护人类生存和发展所需要的自然资源的理念 ,从而保护和改善地球,正确地贯彻可持续发展的理 念,让人与地球和谐发展。
《浙江地理/“十二五”国家重点出版规划项目·中国省市区地理》是《中国省市区地理丛书》中的浙江分册。浙江经济发达,科技进步,但区域地理研究比较落后。自20世纪80年代以来,区域地理专著或教材缺乏,致使不论是高校区域地理教学,还是基础教育的乡土地理教学都缺少可参考和选用的含有较新资料的教材。因此,我们非常荣幸地接受了编写《浙江地理》的任务。编写组深感担子之重,责任之大。全体成员团结协助,克服参考材料不够充分、资料零散等困难,按照《中国省市区地理丛书》的写作大纲,结合浙江的实际,写成了编写任务。 《浙江地理/“十二五”国家重点出版规划项目·中国省市区地理》分为总论、分论和专论3个部分,共13章。总论部分共3章,分别对浙江的地理位置、自然特征、资源特征、经济特征和文化特征进行详细论述,并且
中国与世界的关系正在经历一场历史性的变化。这场变化不仅体现在中国与这个世界更为深入地融合在一起,而且也体现在中国对世界和世界对中国认识的变化上。首批推出的《解说中国》系列丛书,就是为想要深入了解中国的中外读者提供一个对当代中国比较全面的描述,以娓娓道来的方式,把一个承载着几千年文化传统,在经历了灾难深重的存亡危机之后快速赶超上来的现代中国多侧面地展现在读者面前,让读者自己去思考和判断:什么是当代中国。《钟灵毓秀:中国自然与人文地理》是此书系列中的一本。
本书论证了景观是一种美学现象,梳理了美学的规律、景观的分类、内在的原理以及可能性。为景观学构建了更为理性清晰的基础原理,并疏通了景观和生活之间的关系。
第六届中国人文地理学学术沙龙在华南师范大学举行,会议内容非常广泛,涉及人文地理学的方方面面。从文化地理学到网络地理学;从人文一地理的空间研究,到文化冲突和环境变迁中的心理研究;从快速城市化下的乡村衰退,到环境变迁下的生态健康;从中国崛起给人文地理学带来的机遇和挑战,到人文地理学研究的本土化和全球化。此外,还涉及区域研究的走向、转型经济地理研究、长江三角洲经济一体化问题,等等。朱竑主编的《地理学评论》便是第4辑,是第六届人文地理学沙龙纪实的汇总。
本书按照 国家重大战略需求与科学前沿引领相结合 的原则,在地球系统科学思想的指导下,充分发挥国内科学家的集体智慧,加强顶层设计,提出一些跨学科、跨领域,有望在近期取得重大突破的科学问题,形成《中国极地科学创新研究发展报告》,为未来中国极地科学持续创新研究提供指导。
本书结合了作者在全球环境基金(GEF)资助的“中国湿地生物多样性保护与可持续利用项目”中的工作成果,以及近些年来在资源环境领域研究的积累。全书由三部分构成,分别介绍了洞庭湖区域背景和存在的问题,评估了洞庭湖湿地生态系统经济价值,并从政策层面探讨了洞庭湖湿地保护与管理的生态补偿制度。尽管本书在编写过程中尽可能地考虑周全,尤其在湿地评估方法的选择和运用上,在重要的基础数据的采集和计算上,但某些观点和结果仍可能存有偏差。因此本书仅仅是从资源环境经济学的角度,对目前洞庭湖湿地生态系统价值进行评估和提供政策研究的粗浅尝试。
本书针对高职高专院校资源勘查类专业及其他相关专业教学需要,较为系统地介绍了地貌学和第四纪地质学的基本知识。地貌学部分着重介绍了各种地貌的形态特征、物质组成、成因及其发展与分布规律;第四纪地质学部分着重介绍了第四纪的有关概念、第四纪气候变化对古环境的影响、第四纪沉积物的基本知识和基本特征、新构造运动和新构造的基本理论,并结合特定地质作用和地貌条件,阐述了各种沉积物成因类型的主要特征和分布规律。在此基础上,介绍了地貌及第四纪地质工作的主要内容和基本工作方法。
中国的文化特别是山水文化受道教哲学思想的影响较深。中国人制定礼仪规则,但又崇尚自然,老子的“人法地,地法天,天法道,道法自然”的哲学思想深受人们认同,山水文学和山水画能直接体现这一哲学思想的影响之大。管子认为水是万物之本源,老子则说,上善若水,水善利万物而不争,处众人之所需,故几于道。这自然而然地注定中国山水文化发轫于斯。