德国气象学家、地球物理学家魏格纳在《海陆的起源》一书中系统论述了他所提出的大陆漂移说,阐述了漂移论的本质内容以及与地球冷缩说、陆桥说和大洋永存说的关系,从地球物理学、地质学、古生物学等学科方面对漂移论的合理性进行了论证,探讨了大陆漂移的可能性以及动力。本书内容在地质学界和地球物理学界引起了巨大轰动,之后拉开了地球科学革命的序幕。
地理学是人类认识自身所处的生活环境,应对粮食生产、交通障碍、资源匮乏、气候变迁等一系列生存难题不可或缺的手段。今天,海平面上升、森林过度砍伐、物种灭绝、快速城市化和大规模移民等挑战日益严峻,地理学的意义愈发凸显。本书简明扼要地介绍了地理学的研究主题、方法、学科意义和价值,梳理了地理学的发展历程,为读者打开了地理学的大门。
德国A.L.魏格纳关于大陆漂移假说的著作,1915年出版。魏格纳在这本书里系统地阐述、论证了他在1912年提出的大陆漂移说。全书分3篇共13章。一篇论述大陆漂移的基本内容,并把它同地球冷缩说、陆桥说和大洋永存说进行对比。指出了这些学说的缺点和问题,认为只有大陆漂移说才能解释全部事实。第二篇从地球物理学、地质学、古生物学、古气候学、大地测量学等方面论证大陆漂移说的合理性。第三篇为解释和结论。从地球的粘性、大洋底、硅铝圈、褶皱与断裂、大陆边缘的构造形态等方面,讨论了大陆漂移的可能性以及漂移的动力。此书一出版,即被译成多种文字出版,引起全世界地质学界、地球物理学界的重视。
科学起源于猜想,观察和实验用于证实或证伪猜想。地理学的猜想很难通过实验去证实,但是可以通过观察进行记录和描述。本书记录了作者关于人与地球、人与世界、人与自然关系的灵感和猜想。中国人对春秋的感受为何这么深?渔猎采集、游牧和农耕,这三者发生的先后顺序是什么,有先进和落后之分吗?从地图上看,四大文明古国都与沙漠有关,难道文明是沙漠的馈赠?在以地理资源为基础进行哲学思考的同时,作者提出我们应该享受灵感、猜想的快乐,丰富自己的人生。
随着地理学在各个国家获得显著的发展,人们对作为高等教育课程之一的地理学的性质和目的等等的有关问题,日益发生了兴趣。《地理学性质的透视》是哈特向继《地理学的性质》之后的又一著作,从经验主义哲学高度总结了区域学派的理论和方法,是地理爱好者的必*书。
本书是作者长期从事教学、研究实践与野外考察之成果。全书共10章,论述系统全面、结构严谨、层次分明,突出了地理学基本原理。书中关于综合自然地理学在地理学中的地位、地理环境的结构、整体性规律、时间演化规律、地域分异规律等章节的阐述,具有创见性;同时,在论述中还应用了现代系统论观点、耗散结构理论和可持续发展原理。全书内容充实、文字流畅,并能联系中国实际,反映中国学者观点,是一部具有中国特色的综合自然地理学著作,对读者有一定的启迪作用。
随着自然地理学研究内容和应用方向的多样化,学术界对该学科的兴趣与日俱增,更加关注学科方法和哲学基础;同时,该学科也从技术进步中获益。受数量比和系统论的影响,也为了适应社会日益增长的需求,自然地理学已经发生了显著的变化,越来越重视环境过程、景观演变、年代学、人类活动的重要性和学科应用。《变化中的自然地理学性质》对此类国际学术进展作了全面的综述;介绍了相关的研究文献和技术途径;展示了自然地理学家对塑造自然地理学学科形象所作的贡献。 《变化中的自然地理学性质》主要以年代为序分成三大部分:*部分涵盖了1850 1980年的学科发展情况,回顾了自然地理学从奠基到近期的发展过程。第二部分考察了该学科近今的各种研究途径。第三部分展望了该科学在新千年的发展趋势,特别关注在全球尺度和文化层面上的创新之路
本书基于现代地理学、土地科学、景观生态学、水文气象学等相关理论,结合计算机、空间、遥感等信息技术和现代数理统计方法,以阿克苏绿洲为研究对象,遵循 格局现状 时空演变与驱动 生态安全响应 的逻辑路线,在系统分析和探讨近十年来阿克苏绿洲植被、水环境演变规律的基础上,从生态承载力、生态敏感性、景观格局和生态安全综合评价等角度分析阿克苏绿洲生态安全的时空异质性。研究成果对保护阿克苏流域水质生态安全,促进流域社会与经济发展具有指导作用,也为类似区域的农业和水资源管理、生态安全建设和可持续发展研究提供理论依据。
本书是2008年由科学出版社出版的《植物地理学》(马丹炜,张宏)的配套教材,也是四川省精品课程植物地理学的配套教材。内容包括基础性实验、综合性实验和设计性实验三部分,涵盖植物的形态结构、植物界的多样性、植物种类的野外调查、植物区系分析、植物种群的种间分布格局和种间关联、植物群落数量特征的调查与分析、植物群落的聚类分析和排序、植被分布规律、地理信息系统在植物地理学实习中的应用,以及植物地理学设计性实验的选题、设计和实施等内容。本书强调提高学生的综合素质,培养学生的创新精神与实践能力。附录部分附有高等植物标本的采集与制作、数据处理的基本方法、高等植物分科检索表,以备查阅。
《浙江地理/“十二五”国家重点出版规划项目·中国省市区地理》是《中国省市区地理丛书》中的浙江分册。浙江经济发达,科技进步,但区域地理研究比较落后。自20世纪80年代以来,区域地理专著或教材缺乏,致使不论是高校区域地理教学,还是基础教育的乡土地理教学都缺少可参考和选用的含有较新资料的教材。因此,我们非常荣幸地接受了编写《浙江地理》的任务。编写组深感担子之重,责任之大。全体成员团结协助,克服参考材料不够充分、资料零散等困难,按照《中国省市区地理丛书》的写作大纲,结合浙江的实际,写成了编写任务。 《浙江地理/“十二五”国家重点出版规划项目·中国省市区地理》分为总论、分论和专论3个部分,共13章。总论部分共3章,分别对浙江的地理位置、自然特征、资源特征、经济特征和文化特征进行详细论述,并且
本书用一元地理科学观和方法论,阐述现代地理科学的基础理论、基本研究方法、*研究成果和前沿学术思想。比较全面地反映了现代地理科学的学术地位、学术领域、社会影响和发展概貌。 本书分四大部分:部分地球系统,介绍与地理科学有关的宇宙知识、地球的运动及其地理效应、地球表层的结构、物质循环和能量转换;第二部分地理空间,介绍地理空问规律,区位理论,行为地理理论、区域理论、地缘理论;第三部分人类活动与地理环境,介绍人地关系、经济、文化与环境的关系等方面的理论;第四部分地理科学思想与方法,介绍地理学发展简史,地理科学方法论、地理科学体系、地理学方法以及地理科学的社会文化意义等等。每一节附有参考书目和讨论题,书后附有术语索引。书中配有大量生动有趣的专栏,图表丰富多样,可读性很强。
由中国地理学会编著,介绍了地理学(地理信息科学)学科发展情况,并对本学科的进展做了全面而准确的总结。学会对所负责的学科发展研究初稿进行研讨及学术交流后,为研究成果的后完成提出实质性修改意见和建议。整套丛书的特点:,确保权威性,注重研究工作的质量,确保研究报告为反映各学科发展情况的*权威性的指导性丛书;第二,体现前瞻性,学科涉及面较大的不要求面面俱到,应注重体现*热点、前瞻和重大学术进展;第三,将2007年第四季度学科发展的内容纳入进去,做到严谨、完整;第四,时效性好;第五,整体性强。
地球并不平静,时刻运动中的板块以地震和火山彰显自己的活力。作为两种自然现象,地震可能会给人类造成灭顶之灾;而喷发的火山一方面将地球内部物质送至地表,为地球上生命的起源和演化,以及现代工业的发展提供了重要的物质基础,一方面也可能给人类带来巨大的损失。生活在地球上的人们无法脱离地震与火山的影响,因此有必要在了解这两种自然现象的基础上找到合理利用自然资源、预防自然灾害的办法。本书将结合近几十年来的最新研究,探讨地震与火山活动的形成机制、相关影响,并阐释预警与预防措施,帮助读者更好地认识自然,进而保护自己的生命与财产安全。
本书为“中国湿地生物多样性保护与可持续利用项目”洞庭湖项目点实施成果之一,并凝结了著作者们30多年来在洞庭湖湿地研究中的战果。该书从洞庭湖湿地资源、环境保护的角度。总结和介绍了洞庭湖的形成与演化。洲滩湿地的发生发展规律,土地资源的时空变化,土壤资源特点。湿地动植物资源,植被生态学与动植物群落分类及其特征,植被图绘制,湿地生态服务功能与能值-货币价值评价,水环境、钉螺孳生环境、地质环境,湿地退化及其成因,湿地保护与可持续性经营策略等。该书集理论性、知识性、应用性于一体。观点鲜明、论据充分、针对性强,对洞庭湖的保护与可持续性经营具有一定的现实意义。 本书具有一定的湿地经营管理、保护利用与科学研究方面的参考价值,可作为林业、环保、国土、水利、农业等与洞庭湖湿地保护相关部门的科
本书重点介绍和普及青藏高原及其附近的山川地貌及山地灾害知识,为公众了解我国西部山地(主要是青藏高原及其边缘的名山大川)及山地灾害防治提供一本通俗的知识性读物。 本书以2000年以来的10多年间作者10余次进西藏从事科学考察的经历,对藏北、藏东、藏西、藏东南(主要是雅鲁藏布江下游其支流及帕隆藏布江流域)和邻近的川、滇、青等青藏高原东部横断山区(系青藏高原东缘)等地的泥石流、滑坡、冰崩雪崩等山地灾害、冰川和冰湖各次科考活动为线索,穿插山地地理、地貌、地质及山地灾害(泥石流、滑坡、落石、冰崩雪崩、泥石流滑坡堰塞湖及其溃决、冰湖及其溃决灾害等)科普知识进行写作,对青藏高原及其附近的自然条件和山地灾害进行介绍,使读者了解这些山地知识。
本书是在2016年8月17-21日中山大学举办的国际政治地理学前沿论坛暨第33届国际地理联合会大会政治地理委员会前置会议的成果实录。该会议是国际地理学联合会政治地理委员会和国际边境/边界研究学会*次在中国境内与中国地理学会联合举办年会。会议共有来自英国、美国、加拿大、澳大利亚、荷兰、芬兰、日本、新加坡、巴西等13个国家和地区、49所高校和科研机构的代表出席,有78人参加了本次会议的发表和评议。这是*次东西方地理学者就政治地理学研究议题进行沙龙性质的对话,也是*次国际地理联合会在中国召开政治地理学主题的会议,亦是中国地理学会*次举办政治地理学的主题会议。本书按照会议内容进行整理,共收录40篇文章,分为五个部分,分别为 东西对话:新政治地理学 、 面向多尺度的政治地理学 、 政治地理/地缘政治新前沿 、 聚焦亚洲:边境/边
“乡土”一词,具有家乡、故乡之意,并泛指地方。在中国“亲不亲,故乡人,水不水,家乡水”、“月是故乡明”等传统观念影响下,中国人的家乡观念强烈。认识家乡、热爱家乡,立志建设家乡,已成为人们的普遍心理追求。为对广大青少年进行有效的国情、省情、乡情教育,各级政府及其*门高度重视乡土教育教学,纷纷开设乡土经济、乡土历史、乡土生物、乡土旅游等乡土课程,而乡土地理是其基础。故而本着对乡土地理的理论与实践进行探讨。全书分为上、中、下三篇共十章。上篇为乡土地理的一般理论与实践,对其一般理论与方法、学科实践、乡土地理区划与乡土地理区域规划进行了概括和总结;中篇以湖南为例,对其国土和人民、自然环境与自然资源、经济和社会文化地域及乡土地理区进行了探讨:下篇为区域乡土地理专题研究,对湖南人地系统
科学起源于猜想,观察和实验用于证实或证伪猜想。地理学的猜想很难通过实验去证实,但是可以通过观察进行记录和描述。本书记录了作者关于人与地球、人与世界、人与自然关系的灵感和猜想。中国人对春秋的感受为何这么深?渔猎采集、游牧和农耕,这三者发生的先后顺序是什么,有 和落后之分吗?从地图上看,四大文明古国都与沙漠有关,难道文明是沙漠的馈赠?在以地理资源为基础进行哲学思考的同时,作者提出我们应该享受灵感、猜想的快乐,丰富自己的人生。
作为国家“863”课题成果,《高光谱技术在京津风沙源治理工程监测中应用的研究》以高新技术为支撑,以生产运行为落脚点,针对京津风沙源治理工程的需要,引入高光谱技术,配合使用星载的中分辨率光谱仪MODIS数据和陆地卫星TM数据,探索对工程进行短周期动态监测及效益评价的新方法,取得多项成果:建立了适用于遥感技术的沙化土地评价指标体系;摸索 出一套沙化土地评价因子的信息提取及定量反演技术;确立了工程效益的评价指标体系和评价方法;提出了一个基于遥感技术的、可循环的、快速的、 多阶抽样模式的京津风沙源治理工程监测技术体系。研究中还发现了干旱地区一些植被光谱的特殊现象,对干旱区植被研究有着重要意义,根据这一发 现,提出了干旱植被指数和综合植被指数的概念及计算方法,有效提取了干旱区植被信息。 《高光
为使广大读者全面准确地理解《意见》精神,国务院办公厅关于促进地理信息产业发展的意见辅导读本编写组,在测绘地理信息发展战略研究的基础上,对地理信息产业发展全局进行了深入分析,结合《意见》精神、国家有关文件以及测绘地理信息部门有关文件精神,编写了《国务院办公厅关于促进地理信息产业发展的意见辅导读本》,供学习贯彻时参考。