本书提出了一种基于经验的全面的意识理论。这一理论对于意识的基本和普遍的性质次提出了一种科学的认识。这些性质是经验的私密性和整体性,同时又有无穷多种不同的意识状态,穷及人们记忆和想象之所能。究竟用什么样的神经过程才能解释会产生这样数量巨大的统一的意识状态呢?这种能力是今天的计算机所远远达不到的。为了回答这个问题,作者埃德尔曼和托诺尼运用了近代神经科学的全部知识和思想,从迄今建立过的的脑计算机模型,直到检测当我们意识到或并不意识到某个刺激时脑活动中实际发生变化的新实验。他们的这些论点是建立在由埃德尔曼在他的三本里程碑式的书籍 《神经达尔文主义》、《拓扑生物学》和《有记忆的现在》 所提出来的根本思想之上的,这些工作把达尔文主义的原理应用于脑的发育和心智产生方面。这一开创性工作的结
动物有千奇百怪的形态,但为什么从没出现过长着轮子的动物?无性生殖 省时省力 ,但为何代价更高昂的有性生殖才是主流?雄性动物往往有着独特的第二性征,但它们却容易因此而丧命,那这些华丽外表存在的意义是什么?繁殖对种群的延续至关重要,那为何许多动物会提前终止繁殖,甚至主动走上绝路? 以上这些看似奇怪甚至荒谬的现象都是生物界中存在的悖论。从表面上看,这些行为或性状有违逻辑,与个体的初衷背道而驰,但自然选择不仅没有淘汰,甚至还促进了它们的发展。其中的原因何在? 作为生物界的一分子,人的身上也有种种悖论。为什么本该服务于人的细胞会反过来攻击我们,引发癌症?摄入过多的糖会导致严重的健康问题,但人类为什么嗜糖如命?还有双胎、同性恋倾向、左利手等我们熟悉而又难以解释的生物学现象,它们的出现只是概
《物种起源》主要讲述了生物变异、生存斗争、杂种性质、地质记录的不完整性、生物分布等内容。在本书中,达尔文首次提出了进化论的观点,证明物种的演化是通过自然选择和人工选择的方式实现的,反对唯心神造论和物种不变论,使当时生物学各领域的概念和观念发生了巨大变化。
我们一厢情愿地认为,医学界已经从各个角度对癌症进行了审视。然而,令人难以置信的是,我们并不了解身体内的这只 螃蟹 。事实上,癌症是细胞背叛的结果。它的出现不可避免,是生命进化必须付出的代价。一旦出现,癌症遵循支配所有生命系统的规则,有着无异于其他生物的进化逻辑。既然癌症是进化的必然产物,人类是否应该放弃 战胜癌症 的逻辑,试着与体内的癌细胞共存,甚至引导癌症的发展,将其对生存质量的影响降到最低?得益于进化科学的新视角,如今,进化生物学家开启了一项新的挑战:让癌症归顺于我们,实现与癌症共存。本书是第11届法国高等教育与研究部 科学品味奖 获奖图书。
《房龙地理》它被视为出版史上的一个 奇迹 ,它不只是一本 曾经畅销 的书,也不只是一本 几度畅销 的书,而是一本 永远畅销 、 永不过时 的书。 在《房龙地理》里,房龙打破了常规地理书的写作方式,不仅简要地介绍了基本的地理知识,还视角独特地从地理的角度讲述了各国的历史演变,分析了地理对国家的历史演变、人群性格的形成所产生的影响,生动地演绎了 人文地理 这一概念。他始终站在人类生存的高度来写作,既没有罗列枯燥的数字,也没有引用深奥的理论,而是将人类的生存与发展提升至首位,论述了人类与自然相互适应的过程。他延续了一贯诙谐幽默的行文风格,从历史的高度阐释了人与地理以及地球的关系,使读者在轻松愉快之际不仅领略把握了人类厚重历史的发展,且能在掩卷之际获得不少启发。 为了更好地阐述世界地理,
19 世纪 30 年代,达尔文乘 贝格尔 号(即 小猎犬 号)舰进行了历时 5 年的环球航行,对动植物和地质结构等进行了大量的采集和观察,并于 1859 年出版了《物种起源》这一划时代的著作。在本书中,达尔文首次提出了进化论的观点,证明物种的演化是通过自然选择和人工选择的方式实现的。进化论被恩格斯誉为 19 世纪自然科学的三大发现之一,对后世影响深远。插图版选择*忠实于达尔文 进化论 思想的初版《物种起源》为母本,精选百余幅达尔文时期的手绘博物插图并配以图注,忠实呈现那个时代的博物学之昌明盛美。
本书通过系统阐述生物学的世界观、方法论及发展前景,引领读者深入探索生命的奥秘与科学的魅力。首先,本书从结构功能观、物质能量观、稳态平衡观到进化适应观,逐一揭示了生命现象背后的统一性与复杂性,展现了生物学如何以独特视角理解世界。其次,书中介绍了生物学研究中常用的逻辑与非逻辑思考方式,以及观察法、调查法、实验法等科学研究方法,帮助读者理解科学家如何发现问题、解决问题。最后,书中展望了生物学的未来发展与就业前景,鼓励读者在生命科学的新纪元中探索无限可能,为生物学的繁荣贡献力量。本书适合中学生和对生物感兴趣的读者阅读。
本书是2021年度国家出版基金资助项目。 本书通过对英国著名植物学家威尔逊于20世纪初留下的老照片拍摄地点的寻找,由中国植物学家印开蒲教授2009年、2019年先后两次历尽波折、寻找到原拍摄地并进行拍照后,将三次250余组新老照片进行影像对比,真实地展现了中国西南部百年的沧桑巨变,展现了我国在西部地区建设生态环境保护工程上取得的翻天覆地的变化。 本书亮点: (1)《百年变迁》是一部以近千幅图片和质朴的文字,真实、直观、立体展现中国生态发展的时代佳作,从一个侧面展示了中国近百年来的沧桑巨变,尤其是改革开放以来、中国西部大开发20余年来,我国在生态文明建设和环境保护方面取得的伟大成就。 (2)《百年变迁》通过对120年时间跨度的资料进行科学、严谨的科学分析,得出了中国西部近10年的变化大于过去100年的变化这样一个重要的
本书直面现今国人科学概念的误区,即要么把科学等同于技术,等同于促进生产力发展的工具,要么把科学看成一种普遍存在的人类智力成就。作者指出:科学成为推动历史发展的强大动力只是十九世纪以后的现象,科学根源于希腊人对于自由人性的追求,因而是一种十分罕见的文化现象。现代科学起源于希腊科学的复兴以及基督教内在的思想运动,对力量的追求、对自然的控制和征服成为现代科学的主导动机。在数理实验科学的意义上,中国古代并无科学。在博物学的意义上,中国古代有独特且强大的科学传统。