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植物显微图解》是与《植物学》《植物学实验》《植物显微技术》配套使用的参考教材和工具书。全书共分三篇:第一篇被子植物,第二篇孢子植物,第三篇裸子植物。书中选用显微图片来诠释植物的形态解剖结构,展示了植物细胞组织和器官的形态特征与结构原貌。全书共有彩色显微图片700余幅,包括主要农作物、油料作物、观赏植物、果蔬林木等植物学实验教学常用植物。所有图片经过精心挑选,代表性强,显微结构特征明显,并附有相应的文字图注,图文并茂,一目了然。书前列出详尽的图片名录,使每一张图片均可直接从图片名录上快速查找;书后附有英汉名词对照表,便于读者查阅。
《影响世界的中国植物》纪录片同名图书由纪录片主创团队编写,图书在精编解说词基础上增加了丰富史料和300余幅高清图片,是典藏级国民植物科普书。 全书力图把跨越了46亿年历史长河,在中国境内形成的异彩纷呈的植物图景通过图文形式展现给大众。全书系统、完整地讲述了水稻、茶叶、竹子、桑树、大豆、柑橘、杜鹃等数十种植物是如何塑造中国文明,又如何影响世界的故事。这是一次对中国植物的朝圣之旅,是一部中华文明的寻根行动,是一次对自然生灵的致敬,是一次对大众自然知识的普及,是一次关于生命之间如何平衡的思考。 文字,是经久不衰的艺术;图像,是佐证经典的方式。全书将纪录片以饱满的图文形式定格,这不只是一场植物的视觉盛宴,也是一次植物带给人类的灵魂震撼。以植物生命为尺度,渴望人们对生命做一次沉思。
本书介绍了植物功能性状的概念、内涵及其发展历史,梳理了植物功能性状的指标体系及其主要分类、制定了适用于植物功能性状的野外调查样地设置规范,以及植物不同器官的样品采集和测量技术规范。同时,本书原创性提出概念体系,如植物群落功能性状、生态系统功能性状、植物功能性状网络、基于功能性状的生产力预测框架等,实现了植物功能性状在复杂生态系统中的多维度拓展(单性状?多性状、单器官?多器官、单物种?多物种),形成了通过植物功能性状探究群落维持机制和生态系统功能优化机制的新思路,构建了以功能性状为核心的生态系统生态学研究和整合生态学研究的新理论框架。
本书全面系统地记录了新疆北部(天山以北)地区的野生维管植物,共1602种(含29亚种,28变种),隶属于104科、569属。其中在我国仅分布于新疆的有825种(含种下分类等级),占书中物种总数的51.5%;中国特有种80种(含12变种),其中新疆特有种64种(含9变种);新疆新记录10种,其中5种为我国新记录;编著者近期发表、联合发表的新种4种。每种植物均提供学名、原始文献、形态识别特征、生境、分布和凭证标本,部分物种附有别名、异名、模式产地,部分类群给出检索表。书中展示植物彩色照片5299幅,部分物种为首次拍摄。书中采用克朗奎斯特系统,对于本书收录的物种,书后附有克朗奎斯特系统、APG Ⅳ系统、恩格勒系统科属对比表,以及中文名索引和拉丁名索引。
本书共收集长江下游地区常见浮游植物(除硅藻)7门103属397种(含种下分类单位),其中蓝藻门14属40种1变种,金藻门5属12种,黄藻门4属4种1变种,隐藻门2属4种,甲藻门5属8种,裸藻门6属62种19变种,绿藻门67属201种43变种2变型。书中记录了每个种的中文名、拉丁名、引证文献、形态特征、生境等信息,并附有展示其鉴别特征的彩色光镜照片。
本套图鉴精选中国境内野生高等植物和重要栽培植物1万余种,配以图片近2万张,每一物种以中英文形式简要介绍植物的中文名称及拉丁学名、形态特征、花果期、生境和分布。图鉴共分为9卷,收载苔藓植物100科、蕨类植物40科、裸子植物11科、被子植物232科,共计383科,且除苔藓植物之外,已收全所有科。本套图鉴是继《中国高等植物图鉴》、《中国植物志》、FloraofChina之后,又一部大型植物分类学巨著。
《中国北方植物种子图鉴》共四卷,介绍了中国北方草原带、森林带、荒漠、草甸等群落中的主要建群种、优势种、伴生种的种子,珍稀濒危、特有植物和其他具有生态、经济价值的植物种子,以及青藏高原高寒草原部分植物的种子。《中国北方植物种子图鉴(**卷)》为**卷,共收录了37科333种(包括变种),其中裸子植物5科9属19种,被子植物32科145属314种(包括变种);通过种子实体全景深堆叠显微原色照片,对每一种植物的果实(种子)及胚的形态进行了展示说明,并对果实与种子形态特征做了详细的描述,还对植物地理分布与生态生物学特性、主要应用价值方面做了简要介绍。
《中国常见植物野外识别手册(古田山册)》介绍了浙江古田山及其邻近区域的维管植物,共计140科394属677种下包括种以(分类单位),约占古田山地区维管植物种类的45%,植物的选择主要考虑该地区常见种类,同时兼顾一些重要或特色的种类。 由于古田山地理位置的特殊性,方腾和陈建华主编的《中国常见植物野外识别手册(古田山册)》收录的植物种类绝大多数同时见于福建、江西、安徽等地,从这个角度看,本册对浙、闽、赣、皖等地的常见植物识别也具有参考价值。
本教材主要包括植物的形态结构,植物界各大类群的主要特征及系统演化,植物区系地理,植物与环境的相互关系及其植物的生态适应,植物种群的特征及其动态,植物群落的种类组成、外貌与结构、群落生态、群落动态等,世界植被分布的规律及世界主要植被的环境特点、群落特征及其分布。
读者朋友,您也许是喜欢户外运动和野外观花的驴友,也许是植物分类学的爱好者,也许是需要进行样方调查的生态学工作者,总之,只要您需要在野外识别植物,本书就会成为您的好帮手。本书介绍了山东野生维管植物711个分类群(含665种,10亚种,36变种),约占野生种类总数的一半,山东常见的植物在本书中均能找到,包括房前屋后、路旁或田边生长的常见杂草。
本书为全国高等院校生物、农学、园艺、植物保护、土壤农化、林学、草业、资源环境、生态等专业学生使用的基本教材。全书共分1篇13章.按照 细胞生理与信号转导植物代谢生理植物生长发育生理植物逆境生理 的框架编排。主要介绍植物细胞的生理基础,基因表达与信号转导。水分生理.植物矿质与氮素营养,光合作用,呼吸作用,有机物的代谢、运输和分配.植物生长物质,植物的营养生长和运动,成花和生殖生理,成熟和衰老生理及逆境生理等方面的基本内容。本教材注重现代植物生理学发展的趋势.理论联系生产实践并考虑相关专业教学的特点,内容翔实,重点突出.脉络清晰,图文并茂,编排合理。各章前有学习提要,后有提纲挈领的小结和复习思考题,书术附有植物生理学常见汉英名词对照,方便学习查阅
《生态系统科学与应用》系列之一。本书介绍了土壤和植物分析的方法,将减少在森林中因不当操作引起的风险,同时强调质量保证和质量控制,使研究人员有信心相信他们分析获取的森林土壤信息是可信的。书中讨论了用于采样设计、收集、分析土壤的化学和生物特性的基本物理测定过程。这些流程大多对于理解生态系统和环境的土壤特性至关重要,如营养循环,土壤固碳和危险废物处置等,其分析结果有助于制定更合理的资源管理决策。本书可供研究土壤和植物分析的师生作为教材使用,也可作为实验室分析指南和环境科学研究人员的参考书。
本书是一部论述中国维管植物系统演化的专著。著者利用多基因序列数据重建了中国分布的目、科、属的生命之树,在此基础上提出了中国维管植物的分类系统。篇总论部分介绍了生命之树的概念、研究历史、建树方法和应用前景,以及中国维管植物的生命之树和系统排列等。第二篇按目、科演化顺序,以鉴别特征为线索,结合树图生动展示了中国分布石松类植物3目、蕨类植物11目、裸子植物7目和被子植物57目,共78目、328科、3114属维管植物的亲缘关系,各科、属鉴别特征,科内属、种数目和地理分布,各属配置了彩色照片或线条图。
本书围绕中国植物科学在粮食、衣物、医药、环境等方面,尤其是近30年来解决国家重大科技问题和需求方面,积极响应国家关于粮食安全、乡村振兴、大食物观等号召,选取了10个典型案例,从时代背景出发,讲述了中国植物科学发展中的理论突破和创新实践,重点反映了中国植物科学对于改善人民生活和社会经济发展作出的重要贡献。
海南岛位于我国南海的北部,地处108°37′—111°03′E,18°10′—20°10′N,是仅次于我国 岛的第二大岛屿,全岛面积约33920km2。海南岛是 热带海洋气候特色的岛屿,全年暖热,雨量充沛,干湿季节明显,且由于高温季节和多雨季节相结合,降温季节和少雨季节相结合,水热平衡状况较好,水分效应较高,植被的地带性代表类型是一种热带季节性阔叶林,加之特殊的地理位置,复杂的自然条件和各地生境的差别很大,从而孕育了大型真菌的多样性。作者依据系统生物学和资源学的原理和方法,对海南的大型真菌资源进行野外考察,并以实物标本为依据进行物种鉴定、系统分类,研究与阐明了海南岛大型真菌的种类形态特征、种类组成及分布特点,并以现代分类系统为依据,对海南岛地区真菌可疑种类进行澄清,订正错误名称、疑难种和有争议种的分类地位,在此基础
本书对稻作多样性产出的组成、经济特征和生产方式进行了分析,对稻作的多种非市场产出开展了定性和定量评价,分析了建立稻作绿色补贴激励机制的必要性,量化了绿色补贴标准,并构建了绿色补贴机制。提出了 机会生态系统 这一新概念;将非市场产出纳入能值分析框架,拓展了能值分析的范畴;创新了生态补偿理论,为人们深入认识稻作农业提供了新知识。
本书由我国著名植物分类学家、北京大学教授汪劲武编著,教读者科学识别和趣味鉴赏身边的植物。全书共收录植物近500种,涵盖常见科属,以花卉和草药为主,包括野生和栽培种类。每种植物一般先介绍种名、两三句简言,扼要说明该植物的重要特征;接着描述其详细特征、分布地区、用途、入药功效等;然后是识别要点,挑出该植物*重要识别属性提供给读者;*后,部分植物增加了趣味拓展,包括诗词、典故、传说和故事等,旨在增强趣味性,加深对该植物的认识。本书可供植物爱好者野外识别植物时参考,也可供园林园艺工作者参考。
《观赏植物种质资源学》由宋希强主编,本书的主要特点如下:,内容丰富,适用面广。综合国内外先进成果,反映了国内外观赏植物资源保护与开发利用的学术水平。本书从观赏植物的起源、演化、分类、研究方法、资源收集、引种与驯化、鉴定与创新、保护与可持续利用等各层次,介绍了观赏植物种质资源学的基本原理和研究手段。第二,基本原理与区域特色兼顾,这也是本教材的一大特色。本书以热带地区为例,介绍了地带性植被、区域气候及观赏植物资源的关系,并就常见的种类做了详细的介绍,内容包括地理起源分布、栽培演化历史、主要品种和类型,以及同属其他主要种类的资源利用状况,便于读者全面理解为了满足人类的需求,种质资源从单一或少数的野生型发展成千姿百态、各式各样的栽培品种的必然途径。
这是一本非常有趣的多肉植物专业图书。“多肉达人秀”主要介绍三位达人与多肉植物的情缘故事和他们对多肉种植的心得。“了解常见文艺多肉”和“多肉植物DIY”是全书的主体。前者以属为单位介绍生活中常见的多肉植物;后者手把手教你做出既文艺范儿又创意十足的多肉组合盆栽。