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植物显微图解》是与《植物学》《植物学实验》《植物显微技术》配套使用的参考教材和工具书。全书共分三篇:第一篇被子植物,第二篇孢子植物,第三篇裸子植物。书中选用显微图片来诠释植物的形态解剖结构,展示了植物细胞组织和器官的形态特征与结构原貌。全书共有彩色显微图片700余幅,包括主要农作物、油料作物、观赏植物、果蔬林木等植物学实验教学常用植物。所有图片经过精心挑选,代表性强,显微结构特征明显,并附有相应的文字图注,图文并茂,一目了然。书前列出详尽的图片名录,使每一张图片均可直接从图片名录上快速查找;书后附有英汉名词对照表,便于读者查阅。
《影响世界的中国植物》纪录片同名图书由纪录片主创团队编写,图书在精编解说词基础上增加了丰富史料和300余幅高清图片,是典藏级国民植物科普书。 全书力图把跨越了46亿年历史长河,在中国境内形成的异彩纷呈的植物图景通过图文形式展现给大众。全书系统、完整地讲述了水稻、茶叶、竹子、桑树、大豆、柑橘、杜鹃等数十种植物是如何塑造中国文明,又如何影响世界的故事。这是一次对中国植物的朝圣之旅,是一部中华文明的寻根行动,是一次对自然生灵的致敬,是一次对大众自然知识的普及,是一次关于生命之间如何平衡的思考。 文字,是经久不衰的艺术;图像,是佐证经典的方式。全书将纪录片以饱满的图文形式定格,这不只是一场植物的视觉盛宴,也是一次植物带给人类的灵魂震撼。以植物生命为尺度,渴望人们对生命做一次沉思。
本书是编著者在云南大学从事“植物分类学”教学的资料总结。使用了1238张彩色照片,直观介绍种子植物163科669属1100种(包括变种和变型等)。全书共分五章:第一章绪论,介绍植物的多样性与分类学的必要性、植物分类学简史和植物分类学的方法等内容;第二章《国际植物命名法规》简介,介绍《国际植物命名法规》简史、《国际植物命名法规》的原则、规则和辅则等内容;第三章植物学拉丁文基础,介绍拉丁文字母和发音、植物学拉丁文语法和植物学拉丁文句法等内容;第四章裸子植物分类,介绍裸子植物11个科的常见种类或代表种类;第五章被子植物分类,介绍被子植物152个科的常见种类或代表种类。书后附有拉丁名索引。
本书根据藻类显微结构、光合色素组成和超微结构特征及分子系统学研究新成果、新观点,论述了藻类演化系统,并按13门分类系统,收录了我国已发表的绝大多数科、属及淡水习见的1572种(变种、变型)每一分类单元均有形态特征描述并附有检索表,每个物种附1幅至几幅图和分布的生态环境。本书还简要地论述了浮游藻类生态及水质监测问题。
本书介绍了植物功能性状的概念、内涵及其发展历史,梳理了植物功能性状的指标体系及其主要分类、制定了适用于植物功能性状的野外调查样地设置规范,以及植物不同器官的样品采集和测量技术规范。同时,本书原创性提出概念体系,如植物群落功能性状、生态系统功能性状、植物功能性状网络、基于功能性状的生产力预测框架等,实现了植物功能性状在复杂生态系统中的多维度拓展(单性状?多性状、单器官?多器官、单物种?多物种),形成了通过植物功能性状探究群落维持机制和生态系统功能优化机制的新思路,构建了以功能性状为核心的生态系统生态学研究和整合生态学研究的新理论框架。
本书全面系统地记录了新疆北部(天山以北)地区的野生维管植物,共1602种(含29亚种,28变种),隶属于104科、569属。其中在我国仅分布于新疆的有825种(含种下分类等级),占书中物种总数的51.5%;中国特有种80种(含12变种),其中新疆特有种64种(含9变种);新疆新记录10种,其中5种为我国新记录;编著者近期发表、联合发表的新种4种。每种植物均提供学名、原始文献、形态识别特征、生境、分布和凭证标本,部分物种附有别名、异名、模式产地,部分类群给出检索表。书中展示植物彩色照片5299幅,部分物种为首次拍摄。书中采用克朗奎斯特系统,对于本书收录的物种,书后附有克朗奎斯特系统、APG Ⅳ系统、恩格勒系统科属对比表,以及中文名索引和拉丁名索引。
本书共收集长江下游地区常见浮游植物(除硅藻)7门103属397种(含种下分类单位),其中蓝藻门14属40种1变种,金藻门5属12种,黄藻门4属4种1变种,隐藻门2属4种,甲藻门5属8种,裸藻门6属62种19变种,绿藻门67属201种43变种2变型。书中记录了每个种的中文名、拉丁名、引证文献、形态特征、生境等信息,并附有展示其鉴别特征的彩色光镜照片。
本套图鉴精选中国境内野生高等植物和重要栽培植物1万余种,配以图片近2万张,每一物种以中英文形式简要介绍植物的中文名称及拉丁学名、形态特征、花果期、生境和分布。图鉴共分为9卷,收载苔藓植物100科、蕨类植物40科、裸子植物11科、被子植物232科,共计383科,且除苔藓植物之外,已收全所有科。本套图鉴是继《中国高等植物图鉴》、《中国植物志》、FloraofChina之后,又一部大型植物分类学巨著。
本书由欧洲著名植物分子生物学研究所John Innes Center的七位杰出植物生物学家合作撰写。全书共分九章,首先介绍现代植物起源研究,并简述植物基因组和遗传学的特征,随后阐述植物细胞、代谢和发育等方面的基础知识和研究进展,以及植物对环境信号的接受和应对生物胁迫和非生物胁迫的策略,最后讨论植物学研究发展与人类社会的关系。本书内容全面、系统、权威,反映了当前人们对植物学在分子层面上的最新、最前沿的理解。全书结构简沽,语言深入浅出,图文并茂,编排有序,是植物生物学领域的一部全新的重要著作。
《中国北方植物种子图鉴》共四卷,介绍了中国北方草原带、森林带、荒漠、草甸等群落中的主要建群种、优势种、伴生种的种子,珍稀濒危、特有植物和其他具有生态、经济价值的植物种子,以及青藏高原高寒草原部分植物的种子。《中国北方植物种子图鉴(**卷)》为**卷,共收录了37科333种(包括变种),其中裸子植物5科9属19种,被子植物32科145属314种(包括变种);通过种子实体全景深堆叠显微原色照片,对每一种植物的果实(种子)及胚的形态进行了展示说明,并对果实与种子形态特征做了详细的描述,还对植物地理分布与生态生物学特性、主要应用价值方面做了简要介绍。
《中国常见植物野外识别手册(古田山册)》介绍了浙江古田山及其邻近区域的维管植物,共计140科394属677种下包括种以(分类单位),约占古田山地区维管植物种类的45%,植物的选择主要考虑该地区常见种类,同时兼顾一些重要或特色的种类。 由于古田山地理位置的特殊性,方腾和陈建华主编的《中国常见植物野外识别手册(古田山册)》收录的植物种类绝大多数同时见于福建、江西、安徽等地,从这个角度看,本册对浙、闽、赣、皖等地的常见植物识别也具有参考价值。
本教材主要包括植物的形态结构,植物界各大类群的主要特征及系统演化,植物区系地理,植物与环境的相互关系及其植物的生态适应,植物种群的特征及其动态,植物群落的种类组成、外貌与结构、群落生态、群落动态等,世界植被分布的规律及世界主要植被的环境特点、群落特征及其分布。
读者朋友,您也许是喜欢户外运动和野外观花的驴友,也许是植物分类学的爱好者,也许是需要进行样方调查的生态学工作者,总之,只要您需要在野外识别植物,本书就会成为您的好帮手。本书介绍了山东野生维管植物711个分类群(含665种,10亚种,36变种),约占野生种类总数的一半,山东常见的植物在本书中均能找到,包括房前屋后、路旁或田边生长的常见杂草。
本书共收录我国湿地维管植物211科1321属5923种120亚种285变种。其中,石松类植物3科9属47种;蕨类植物30科100属449种4亚种18变种;裸子植物2科10属15种6变种;被子植物176科1202属5412种116亚种261变种。每个种、亚种和变种的内容有中文名、学名、习性、生境和 地理分布,外来种还给出原产地。 本书可供湿地学、生态学、环境科学、地理科学、海洋学、植物学等学科的研究人员,农业、林业、水利、海洋、环保、旅游等领域的工作者,以及自然保护区管理人员和大专院校师生阅读和参考。
本名录是上海植物现状全面调查及历史资料收集整理的*成果。为了获得手详细资料,课题组将上海市行政区范围内的17个区县划分为约320个5kmx5km的网格,详细调查每个网格中的植物,重点区域进行多次调查,拍摄所见全部植物的照片,并采集标本,记录生境、群落特征、GPS等基本数据。本研究历时3年,共计野外采集1300余人次,调查样方320余块,采集标本28000余号(所有标本存辰山植物标本馆,CSH),收集历史标本信息18000余条;其中,上海辰山植物科学研究中心植物分类学课题组野外采集标本500余人次,调查样地170块,采集标本8000余号,遍及上海西部和北部远郊地区;合作单位华东师范大学采集标本800余人次,调查样地150余块,采集标本20000余号,遍及上海近郊东部和南部地区。课题组获取复旦大学植物标本馆历史标本信息5300余条、上海科技馆植物标本馆标
植物学是生物学类和种植业类各相关专业的重要基础课程。增强学生对植物学知识、技能和方法的学习,引导学生会学、能学、爱学,培养学生自主学习、合作学习和探究性学习的好习惯,提高学生科学核心素养和促进学生成才。这是编者多年的夙愿,本书也因此而成。全书分为三篇。篇是学习植物学的科学方法,让学生入门,为他们指点迷津、传道授技;第二篇是植物学主要知识梳理、习题与答案,突出了知识要点,且围绕重点、难点设计习题并配备了参考答案;第三篇选配了6套植物学综合考试模拟试卷,让学生复习参考,了解考试题型、内容广度和深度,帮助学生自我评估学习效果。
本书依据高等师范院校植物生理学教学大纲,在多年实践和研究的基础上编写而成?全书分基础性实验?综合性实验和研究性实验三部分,共81个实验,涉及植物生理学的基本原理?基础知识和基本实验技能,以利于培养学生分析问题和解决问题的能力?
本书围绕中国植物科学在粮食、衣物、医药、环境等方面,尤其是近30年来解决国家重大科技问题和需求方面,积极响应国家关于粮食安全、乡村振兴、大食物观等号召,选取了10个典型案例,从时代背景出发,讲述了中国植物科学发展中的理论突破和创新实践,重点反映了中国植物科学对于改善人民生活和社会经济发展作出的重要贡献。
《观赏植物种质资源学》由宋希强主编,本书的主要特点如下:,内容丰富,适用面广。综合国内外先进成果,反映了国内外观赏植物资源保护与开发利用的学术水平。本书从观赏植物的起源、演化、分类、研究方法、资源收集、引种与驯化、鉴定与创新、保护与可持续利用等各层次,介绍了观赏植物种质资源学的基本原理和研究手段。第二,基本原理与区域特色兼顾,这也是本教材的一大特色。本书以热带地区为例,介绍了地带性植被、区域气候及观赏植物资源的关系,并就常见的种类做了详细的介绍,内容包括地理起源分布、栽培演化历史、主要品种和类型,以及同属其他主要种类的资源利用状况,便于读者全面理解为了满足人类的需求,种质资源从单一或少数的野生型发展成千姿百态、各式各样的栽培品种的必然途径。