本书以鱼体色彩鲜艳、花纹美丽、体型或鳍形独特、具有特殊水族功能、有趣生物学习性等作为选择原生观赏鱼的标准,从14个科中选择观赏价值明显、中国原生、较为常见和具有代表性的原生观赏鱼编写成书。对每一种原生观赏鱼主要介绍中文名、别名、拉丁学名、分类地位、分布水域、形态特征、生活习性、观赏价值、利用概况等内容,并配置1-4张彩色图片。中国原生观赏鱼物种资源丰富,分布区域广泛,本书选择140种中国原生观赏鱼,以图片配合文字说明,既提供鉴定物种的要领,也为中国原生观赏鱼的学术研究、资源保护及开发利用奠定良好的基础。
本书是一部介绍中国鸟类分类系统以及种和种下分类与分布的专著,在编写中参考了鸟类分类学研究的昀新进展。全书共收录中国鸟类1507种(2571种及亚种),隶属于26目115科506属。书中给出了每个种的中文名和英文名,以及种和亚种的拉丁名、分布区(包括动物地理亚区和省级行政区)和国家重点保护野生动物级别。为便于国际交流,书中列出分布区的英文名。本书还对中国鸟类特有种名录进行了核定,以便读者能够更好地了解我国鸟类。书末附有参考文献以及拉丁名、英文名和中文名索引,以便读者检索。
本书较全面系统地收集和整理了我国用现代科学方法研究鱼类系统分类学的中外文献资料,在此基础上,回顾了我国近、现代内陆鱼类系统分类研究的发展历史;同时,整理出截至2014年上半年,我国记录的内陆鱼类有效种1384种(包括亚种),剔除21引入种,原产于我国内陆的鱼类1362种(包括亚种),隶属于17目47科303属,包括37单型属,84特有属,878特有种(包括亚种),250濒危种。绪论部分结合内陆鱼类物种多样性统计,对不同分类阶元的物种多样性进行了分析;利用GIS技术,分析探讨了我国内陆鱼类物种多样性,以及特有种和濒危种的分布格局;探讨了我国内陆鱼类物种多样性分布格局与气温、降水等环境因素的关系,特别是与人口密度的关系;分析了中国内陆鱼类物种多样性、特有种和濒危种的热点地区。名录部分按分类系统分种记述了我国内陆鱼类,记述内
本册志书为偶蹄目(下册),内容包括中国境内已发现且研究过的(截至2021年)鹿科与牛科化石,共计2科70属185种。科级阶元包括分类、主要特征、演化历史与地理分布等方面的论述;属、种级分类阶元均有较详细的厘定,包括异名录、鉴别特征以及产地与时代等,并对其中存在的问题进行了评注。《中国古脊椎动物志 第三卷 基干下孔类 哺乳类 第九册(下)(总第二十二册下) 鲸目 偶蹄目II: 偶蹄目II》附有插图206幅。
《南海底栖动物常见种形态分类图谱》(上册)是在对南海近岸采集的海洋底栖动物常见种进行整理和鉴定的基础上,结合海洋底栖动物分类学领域国内外*新研究进展撰写而成的。共收录了7门79科223种底栖动物,包括多孔动物(3科5种)、刺胞动物(13科23种)、扁形动物(2科4种)、纽形动物(6科8种)、线虫动物(11科27种)、环节动物(42科153种)、星虫动物(2科3种),反映了南海近海常见底栖动物的主要面貌。《南海底栖动物常见种形态分类图谱(上册)》对每个物种的形态特征、生态习性及地理分布等进行了详细的描述,对以往鉴定有误和有争议的物种进行了修订。《南海底栖动物常见种形态分类图谱(上册)》所列物种大部分配以原色彩色照片图,力求表现其三维形态和分类特征。
《东海底栖动物常见种形态分类图谱:全2册》作者在团队研究成果的基础上,根据历年来搜集的东海海域常见的底栖动物标本,收录并整理鉴定了东海常见底栖动物共13门229科522种,在详细描述了各物种的标本采集地、形态特征、生态习性和地理分布等鉴定资料基础上,同时附有每个物种的图片及参考文献。
《黄河(河南段)鸟类图鉴》约计65万字,配图758幅,尽可能涵盖每种鸟的雌与雄、成鸟与亚成鸟,冬羽与繁殖羽等物种鉴别的关键信息。记录该区域鸟类20目、64科、329种,其中 一级保护鸟类有青头潜鸭、中华秋沙鸭、大鸨、东方白鹳、黑鹳等18种, 二级保护鸟类有大天鹅、灰鹤等64种。 该书系作者及河南省鸟类学会会员们在河南省林业厅(局)的支持下,20余年来对河南段黄河湿地鸟类坚持不懈的调查、监测、研究与保护的具体成果,填补了黄河河南段鸟类研究的空白。该书的出版不仅丰富了河南的鸟类研究, 有助于推动河南省自然保护地鸟类的监测、研究、保护与生态文明建设,进一步推动河南省鸟类研究与保护,助力黄河流域生态保护和高质量发展。
《黄海底栖动物常见种形态分类图谱》分上、下两册,内容涵盖了环节动物、软体动物、节肢动物和棘皮动物等大型底栖生物的主要类群,以及刺胞动物、底栖鱼类等常见的较小门类,对小型底栖生物线虫也有较翔实的描述。上册共包括六部分,分别为多孔动物1科1种、刺胞动物9科22种、扁形动物2科2种、纽形动物7科10种、线虫动物19科73种、环节动物44科138种;下册共包括七部分,分别为星虫动物2科2种、软体动物42科76种、节肢动物43科76种、苔藓动物7科7种、腕足动物2科3种、棘皮动物19科29种、脊索动物22科45种。各部均以文字和图片(主要为实体图,部分是线条图)相结合的形式,描述相应门下各科常见于黄海的底栖种类形态特征,略述其生态习性、分布和参考文献,遇一科下有多属或种的情况编有分类检索表。
造物界中体形 庞大的动物——鲸,一直令人类生出无尽的惊奇和敬畏。由于能亲眼一观其真身太过难得,围绕鲸产生的各种猜测和幻想也层出不穷。鲸究竟该被归为何类?是庞大的鱼类还是海洋哺乳动物?几个世纪以来,动物学家们一直未能拨开笼罩着这种非凡生物的迷雾。 自新石器时代起,人类已经开始捕鲸,但直至17世纪,人类对这种动物的了解才初获进步。捕鲸活动带来了丰富的产品,催生了繁荣的贸易活动,也逐渐成为一项真正的产业。直至20世纪人们不得不限制捕捞数量、制定捕鲸配额,甚至实施严格的捕鲸禁令以弥合捕鲸业造成的巨大创伤。 与此同时,鲸的象征意义也发生了变化。它从忠诚于恶魔的骇人怪兽、水手的头号敌人,如赫尔曼·梅尔维尔笔下凶猛的白色抹香鲸,逐渐变成令人怜爱的动物,甚至是因人类的贪婪与邪恶而无辜受害的
《中国生物物种名录.第二卷,动物.脊椎动物.V,鱼类》系统收集整理了1758年以来(海洋鱼类截至2014年,内陆鱼类截至2018年)中外鱼类学研究者对分布于我国境内海洋及内陆的鱼类分类、分布等的研究成果,包括与鱼类分类、区系、动物地理等研究相关的文献资料等。《中国生物物种名录.第二卷,动物.脊椎动物.V,鱼类》分绪论和名录两部分。绪论部分主要介绍了过去260余年间研究者对我国鱼类分类、区系研究等所做调查的过程及取得的重要成果。名录部分收录了已报道的产于我国的鱼类,包括4纲52目339科1576属5058种(包括亚种),其中,内陆鱼类超过1400种(包括亚种及引入种),海洋鱼类超过3600种(包括亚种);种名之后还提供了尽可能详细的同物异名、引证文献、分布(海洋鱼类列到海区,内陆鱼类尽可能列到水系或小支流)等信息。书后附有收集引用的主
《渤海底栖动物常见种形态分类图谱》是在海洋公益性行业科研专项“我国近海常见底栖动物分类鉴定与信息提取及应用研究”的资助下完成的“中国近海底栖动物多样性丛书”之一,是一本能为渤海底栖生物多样性研究和生态系统监测提供基础资料的工具书。《渤海底栖动物常见种形态分类图谱》图文并茂,共包括12门151科260种常见底栖动物。
本书不仅系统介绍动物病毒反向遗传学的原理、发展历程、研究方法以及在病毒学研究领域中的应用等;而且详细介绍各科动物病毒反向遗传操作系统构建的一般原理或策略,并结合具体实例进行详细阐述。与第一版相比,本书不仅更新了各科动物病毒反向遗传学研究领域的部分内容,而且新增加了动物病毒的反向遗传学研究进展,使得本书能反映当前动物病毒反向遗传学研究领域的新发展,也使得该书更具有参考价值。
本书是全国“普通高等教育生命科学专业系列教材”之一。在第一版的基础上,由编者参考当前国内、外动物学最新的相关教材和文献资料,结合教学实践进一步编写、修订而成。全书共分22章,全面、系统地介绍了无脊椎、脊椎动物在内的共25个门的动物形态学、分类学和生态学,着重反映形态学和分类学最新研究成果。特别设立了无脊椎动物起源与演化、脊椎动物起源与演化及动物地理分布三个章节,介绍当前关于动物起源、进化和动物分子进化等研究的最新研究进展和新成果。各章之前设有内容提要,章末设有思考题以供掌握、复习和巩固之用。