全书分为8个单元,内容包括与观鸟活动有关的观鸟文化、相关的观鸟活动器材使用、户外鸟类分类技巧,以及在户外观鸟时遇到的如何找鸟、如何听声辨鸟等问题,以及鸟类的生理特点、生活习性等。 本书以课本的形式进行编排,除了有知识点,还设计了各种有课程目标的实践活动,以及根据相关的理论要求完成的课程作业,并设计了课程考核的标准。
保罗 劳伦斯 法伯著的《发现鸟类--鸟类学的诞生(1760-1850)(精)/博物学文化》是俄勒冈州立大学科学史教授法伯的博物学史经典著作。通过分析18 世纪末和19世纪初鸟类学这一科学学科的诞生过程,作者阐述了博物学如何在那段时期分裂为多个独立的、专业的分支学科。相较于其他鸟类学史著作,本书跨越了科学内史和外史的鸿沟,揭示了许多令人惊叹的历史细节。 相关推荐 博物学文化丛书(北京大学刘华杰教授主编) 纳博科夫的蝴蝶:文学天才的博物之旅(纳博科夫,一位倍受争议的小说家,从默默无闻到享誉世界;一位蝴蝶分类学家,坚守古典博物学的底色,沉寂科学界达半个多世纪,如今终获高度评价。) 玫瑰之吻:花的博物学(花在自然万物中似乎独特,它不像五谷般满足人们的生存,又不像树木一样可作为木材那样实用
本书是全国“普通高等教育生命科学专业系列教材”之一。在第一版的基础上,由编者参考当前国内、外动物学最新的相关教材和文献资料,结合教学实践进一步编写、修订而成。全书共分22章,全面、系统地介绍了无脊椎、脊椎动物在内的共25个门的动物形态学、分类学和生态学,着重反映形态学和分类学最新研究成果。特别设立了无脊椎动物起源与演化、脊椎动物起源与演化及动物地理分布三个章节,介绍当前关于动物起源、进化和动物分子进化等研究的最新研究进展和新成果。各章之前设有内容提要,章末设有思考题以供掌握、复习和巩固之用。
在遵循学生职业能力培养规律的基础上,本教材以真实工作任务及其工作过程为依据,按照学生从初学者、有能力者、熟练者到专家的职业生涯层次,将其内容整合、序化为5个情境、16个任务。 情境l:动物细胞培养的准备工作,包括动物细胞培养常用设备和器材的使用与保养,动物细胞培养用品的清洗、包装和灭菌,动物细胞培养液及培养用液的配制三项任务; 情境2:动物细胞培养,包括动物细胞的取材与分离、动物细胞的原代培养、动物细胞的传代培养,动物细胞的常规检查四项任务; 情境3:动物细胞的冻存和复苏,包括动物细胞的冻存和动物冻存细胞的复苏两项任务; 情境4:病毒的细胞培养与鉴定,包括病毒的细胞培养和病毒的鉴定技术两项任务; 情境5:单克隆抗体制备,包括动物免疫,细胞融合及杂交瘤细胞的筛选,单克隆抗体的
你是否知道羽毛绚丽的山雉善走却不能久飞,头部翠绿的野鸭竟然是除番鸭外所有家鸭的祖先,貌似热情奔放的火烈鸟并非生下来就有一身红色的羽毛? 除了课本上能学到有关鸟类的简单知识,你还能从哪里了解这些千奇百怪的小生灵?也许你不能去实地探索它们的秘密,也许你知道某些鸟类濒危珍稀却无缘看见,而 咕咕啾!浙江鸟类笔记 正好带你探索鸟类生活密码。绚丽多彩的手绘图与简练又不失幽默的文字,向你展示一个又一个生动有趣的小精灵,带领你们走近这些与我们人类生活在同一个星球上的生命。
好莱坞很奇幻的想象,都无法与自然选择的奇观相提并论,本书将带你见识生物圈里那些身怀绝技、怪癖十足、残忍却又迷人的奇特角色:连续五年不吃不喝的缩头水虱,在海参肛门里反客为主的隐鱼,被砍掉任何部位都能复原的钝口螈,激情至死的袋鼩……它们上演了无数刺激、烧脑的生存戏码,令本书充满让人折服的生物智慧。同时,书中穿插了大量可爱又令人毛骨悚然的精美插画。作者马特·西蒙是有名科技杂志《连线》的专栏作者,他天才的故事视角和机智的洞察力,使得本书成为近年来十分新潮的趣味生物读本。
张海、孟德荣主编的《河北水鸟》对于开展湿地和鸟类资源保护工作无疑是很好重要的。该书图文并茂,介绍了河北省湿地水鸟188种(含4种远洋性海鸟),包括分类地位、留居型、形态特征、生态与分布、识别要点、相似
巴勒斯一向以观察鸟类、花卉和自然景观的细致入微和文笔优美著称,他的文章又渗透着深深的哲学和神学反思,他继承了惠特曼、爱默生、梭罗的自然主义文化传统。他尤其以描摹自己所居住的加斯克尔山的自然环境而闻名,体现了博物学的本地性特征。 本书所记录的就是巴勒斯与各种鸟类邂逅的故事,他在细腻的观察中,表现出的不是一种人类中心主义的居高临下,也不是对研究对象的冷漠的客观,而是一种深挚的移情,视这些鸟类为同类,可以在对视中相互抵达心灵的深处。
鸟类看似毫不起眼,却总能唤起人类深刻的情感共鸣。我们在杜鹃的叫声里听到夏日临近的脚步,从家燕的剪影中看到乡愁。 《鸟鸣时节》以BBC同名精品广播节目为蓝本,选出247种深受人们喜爱的鸟类,用优雅而生动的笔触描述了它们的外形、鸣声和生活史。书中穿插民间传说、诗歌、艺术,呈现出鸟类在人类文化中扮演的重要角色。它还介绍了英国鸟类保育的经典案例,为我们理解人与自然的关系提供了深刻的启示。 本书含有274帧精美插图,扫码可欣赏鸟类的照片与鸣声。
本书是一本面向青少年的大熊猫知识读物,是强化青少年教育的具体行动,使他们更好地了解大熊猫,从而参与到保护大熊猫的事业中来。本书语言简练,表述准确,科学性和知识性强,而且图文并茂,图片唯美。青少年朋友们阅读本书之后,会对大熊猫这个珍稀物种有一个轮廓性的了解和认识。这会提升青少年的生态环境保护意识,也会增强保护大熊猫的责任感。总之,本书是一本有益青少年健康成长和普及生态保护知识的读物,开卷有益,值得一读。
为了解长江中下游主要湿地水鸟情况和环境变迁 情况,国家林业局和WWF组织相关部门和志愿者团体在 湖南、湖北、江西、安徽、江苏五省范围内进行了长 江中下游水鸟同步调查,陶旭东、雷进宇、理查德 赫伦、雷刚*的《长江中下游越冬水鸟调查报告 (2015)》是此次调查的成果汇总。 本书探明调查区域越冬水鸟的种类数量和分布情 况,分析越冬水鸟年度变化规律和对水鸟造成威胁的 因素,为长江中下游地区湿地和水鸟保护提供科学依 据。
《秦岭火地塘常见动物图鉴》收录了秦岭火地塘生物学实习基地常见昆虫和脊椎动物 261种,配有彩色图片 398幅,每种动物都配有 1~3幅能反映其分类学形态特征和野外生境的彩色照片,并有简明的文字叙述。本《秦岭火地塘常见动物图鉴》也使用了一些红外感应自动照相机拍摄的图片,其中部分影像只显示了动物的大概轮廓,这为野外识别快速运动的动物提供帮助。
狼作为这个世界上仅存的为数不多的大型食肉兽类之一,其生理、行为、生态等各个方面无不体现出自然选择的完美结果。并且,由于没有哪种动物能像狼一样接近人类并演化出如此多的故事,试图在一本书中阐述清楚狼的方方而面是很难完成的任务。作为一种尝试,本书尽力从进化、分布、解剖、行为、生境以及文化等方面对狼这种生存的强者进行了比较全面的剖析。针对于当前沸沸扬扬的狼文化现象,作者站在研究者的角度,客观理性地分析和讨论了这种现象的产生的根本原因以及发展趋势。 本书是作者多年在狼的研究上积累的大量的重要数据和文献资料的总结,可供广大科技工作者学习和参考,并提供给有兴趣了解这一领域的读者。
本书作者之所以写这本关于螯虾的书,是希望能够向读者展示一种认识途径。也就是说,对一种 普通、 不起眼的小动物所做的细致研究,是怎样引导我们从简单常识出发,进而一步步深入,直达动物学乃至普通生物学的 精炼的概括和 奥妙的难题的。 如果本书的读者手头恰好也有一只螯虾,那他就必定会去亲自把书中的种种描述和事实对照一番,并由此直面那些至今仍能激发人们对动物学浓厚兴趣的精彩问题。他也会因此而明白,为得到这些问题的满意答案,我们 可寄予厚望的手段便是科学,并由衷感叹狄德罗的那句断言——“要掌握事物的原理,你要么擅长艺术,要么精通科学”确实所言不虚。