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天真的人类学家》诚实但又不失风趣地记录了作为人类学家的作者在非洲喀麦隆多瓦悠人村落两次进行田野工作的经历,将人类学家如何克服乏味、灾难、生病与敌意的真实田野生活拍案叫绝地呈现在读者面前。不同于一般的人类学研究报告,这是一部令人捧腹不止的人类学笔记,透过幽默的笔调,读者看到了人类学者如何与研究对象进行互动,在互动中如何调整他的学术成见,以及田野工作上的琐事如何影响后来研究结果、研究的盲点与反思。因此不管是严肃的读者、无聊地只想打发时间或者是向往非洲原始部落的异国情调而蠢蠢欲动的旅人,巴利《天真的人类学家》绝对是一个有趣的选择。
媒体中无所不在的中产阶级,有时被形容为一个雄心勃勃的群体,被触手可及的成功牵引;有时又被描述为一个缺乏安全感的群体,时时陷入坠落的恐惧。将他们团结起来的并不是繁荣,而是挥之不去的不安全感.负债资产和强制过劳。 当我们举债获得的财产的价值变得过于难以预测,当初决定投资时得到的关于未来的承诺显得不再可信时,我们就会迎来从中产阶级意识形态中觉醒的真正转折点。 不管中产阶级性创造了何种关于“自力 生”的乐观说法,我们都不是——也从来不曾是——中产阶级。 人类学家魏斯通过对德国、以色列和美国等国的民族志调研,勾勒出中产阶级这种观念是如何在身份政治乃至私人生活中对普通人的家庭施压的。这项极富原创性的研究将人类学和批判理论的研究路径熔炼一炉,通过对资本主义世界中典型行动者的分析,重新阐
《天真的人类学家》诚实但又不失风趣地记录了作为人类学家的作者在非洲喀麦隆多瓦悠人村落两次进行田野工作的经历,将人类学家如何克服乏味、灾难、生病与敌意的真实田野生活拍案叫绝地呈现在读者面前。不同于一般的
本书寻求解释为什么人们信任陌生人,为什么这样做是重要的。信任是一种价值,它不取决于个人经验,也不取决于人们在公民群体中与他人的交往和非正式的社会交往。我们是从父母那里学到信任的,信任在时间尺度上是稳定的。信任取决于乐观主义的世界观:世界是一个美好的地方,我们能使它更好。具有信任感的人更乐于从事慈善捐赠和志愿工作,更强有力地支持都些面临歧视的群体。具有信任感的社会很有可能对资源进行从富人向穷人的再分配,它的政府也会有更高的效率。在美国的最近三十年中,人们之间的信任在衰落,其根源可以追溯到乐观主义的衰落和经济不乎等的加剧,作者记录了美国和其他市场经济体制中有代表性的数据随各种时间序列变化的趋势。
龙脑香科是一个大科,是东南亚热带雨林中的主要树种,约占林木蓄积量的70%,占我国进口材的3/4。本书共涉及3亚科、15属、365种。为了正确了解当地的树种名称,为了提高木材的利用率,本书从木材归类和木材系统解剖的角度对龙脑香木材进行了比较详细的研究。在木材利用方面:包括有拉丁名、中名、树高和直径、商品材名称和供材情况;本材的宏观和微观构造;木材的密度、干缩和膨胀性质;顺纹抗压强度、顺纹抗拉强度、抗弯强度等主要木材物理力学性质;干燥、加工、耐久等加工性质以及木材用途等。在植物系统解剖方面:考评了树林拉丁名称的正名和异名;并在描述的基础上对龙脑香亚科、美洲香亚科和非洲香亚科的木材,从木材构造的角度加以比较。本书对木材力学强度数据处理方面有新的方法,即利用各国根据木材力学强度试验标准而得的数据,
本书是最前线病毒学家的亲身经历,包括麦科明克在“美国疾病控制中心”一手策划进的“热实验室”,也包括他们在地球上最原始落后的地区追踪病毒的故事。在那些地方,恶劣的气候、贫瘠的土地、动乱的政治和疾病一样致人于死地。 他们在刚果民主共和国、苏丹的村落,巴西的贫民窟与热带雨林,巴基斯坦的荒漠游牧部落里,以无穷的好奇心、无畏的勇气、侦探的技巧与诚挚的热情追踪危险的毒。麦科明克与费雪贺区不仅是夫妻,更是同事,也是举世闻名的病毒学家,他们在本书中以人称口吻,带领读者深入世界不毛之地,让我们见识了赤道非洲的美丽,也带领我们一起摸索电子显微镜下神秘的病毒世界。当其他的病毒学著作局限在“热实验室”、病猴与枯燥乏味的实验数据,《第四级病毒》却巧妙地将病毒世界的苦难、死亡与存活结合在一起。
《进化认识论》的内容十分广泛,它涉及到了逻辑学、先验哲学、行为研究、生物进化论、神经生理学、语言科学与语言哲学、心理学、人类学、科学理论等等方面。这些方面既可以看作是由各门具体的学科进入进化认识论的通道,又可以看作是进化认识论在各个专门知识领域中的具体运用,从而《进化认识论》一书就不仅可以看作是对于现代自然科学中有价值的成分的系统的结合,而且可以看作是运用进化认识论对于各个知识领域中长期悬而未决或始终没有得到恰当说明的问题的系统的回答。
从1901年开始颁发的诺贝尔奖,可以说是对世纪物理学、化学和生命科学发展的缩影。它记录了百年来这学科的几乎所有重大成就,对世界科学事业的发展起了很大的促进作用,被公认为科学界的荣誉。人们崇敬诺贝尔奖,赞叹诺贝尔奖得主们的科学贡献,并已出版了许多相关书籍。 那么,我们为什么还要策划出版这套《诺贝尔奖百年鉴》丛书呢? 这是因为,有许多热爱科学的读者,很希望有这样一套书,它以具体的科学内容为基础,使社会公众也能对科学家们的成就有的感性认识;它以学科发展的传承性为主线,让读者领略科学进步的永无止境;它还是简明扼要、通俗易懂的,令读者能轻松阅读,愉快受益。 基于这种考虑,本丛书将百年来学科的诺贝尔奖按具体获奖内容分为26个领域,每个领域写成一卷8万字左右的小书,以该领域的进展为脉络,以相