本书是当代职业科学史家为非专业的读者和大学生们编写的一本世界科学技术通史读物,旨在提供一幅 全景图 ,以满足那些受过良好教育的人士的需要。 通过考察从文明之初到21世纪早期科学与技术之间的关系,本书阐明:科学和技术的关系是一个历史过程,而非总是一成不变地结合在一起的。作者循着科学和技术的沿革,从史前期直到当前,查找出说明两者有时结合、有时分离的那些史实,检讨了那种技术即应用科学的流行观点。而且证明:事实上,在19世纪以前的大多数历史条件下,科学和技术一直是在彼此要么部分分离要么完全分离的状况下向前发展的,而且在智识上和社会学上都是如此。技术作为 应用科学 出现是相对晚近的事情,是随着工业界和政府开始资助那些能够直接转化为新技术或改良技术的科学研究才出现的。 本书的一大特色是:摒弃了 欧洲
《科学与文化》旨在构筑科学与文化的桥梁,传递 科学就是文化,科学创新要有文化元素 的理念。科学既是生产力,又是文化。作为生产力,科学是有用的;作为文化,科学是有趣的。科学创新的潜力要到文化源头去发掘和释放。 本书试图从历史的深处回答 李约瑟之问 ,回顾现代科学的产生和在中国遇到的困难;从人类的视野、世界的海洋、科学家的好奇心等角度,展现大自然的奥秘与美丽,说明科学和艺术之间的共性,解释什么是科学家精神;选取教育、文化和语言三个着眼点,解读东西方科学与文化的差异,提出我们当前的任务是要把传统文化和现代科学结合起来,创造海陆皆顾的中华民族现代文明;末章谈地球的未来,这也是当代科学家提出的政治、文化问题,探讨人类可持续发展的前景和陷阱。 《科学与文化》以科学家的立场,逾越文
李约瑟是 20 世纪中英科技文化交流的桥梁人物,二战后期来华援助中国科教事业,走访了 300 多所大学、科研和企事业机构,被称作 雪中送炭 的朋友。 提到李约瑟,除了皇皇巨著《中国科学技术史》外,他本人的经历和见闻也非常值得深入研究,而战时来华的几年(1943 1946)更是堪称传奇。他不仅广泛搜集中国科技史料,考察各地风土人情,而且尤为重要的是,他用当时在中国颇为稀有的相机,记录下流落在穷乡僻壤的文化遗迹和科教星火。在中国现代科技史上,这一时期的文献资料尤其是照片资料一直十分缺乏,李约瑟保存下的这批资料显得极为珍贵。在剑桥李约瑟研究所网站首页上, 李约瑟的战时中国照片档案 被作为馆藏特色资源,予以郑重地介绍和描述。 《李约瑟镜头下的战时中国科学》经李约瑟研究所董事会授权,由中科院大学人文学院刘晓教授
从远古到20世纪,技术改变世界的全景记录 一部人类社会技术与文明的百科全书 首次推出中文全译本 200余位国际专家联袂撰写 15位权威专家领衔中文译校团队 1000余万字 3000余幅手绘插图 牛津大学出版社30年鸿篇巨制 《技术史》(全八卷)是一部世界技术与社会发展通史,涵盖自远古至20世纪中叶人类技术的历程,是目前权威性、篇幅、资料全的技术史类丛书。全书1000万字,拥有3000余幅珍贵的照片和专门绘制的插图。全书各章均由相关领域的200余位国际知名学者撰写,内容翔实,材料丰富,观点新颖,富有思想性。英文原版图书由牛津大学出版社在30余年间出齐。 全书共八卷,分别为: 技术史第I卷:远古至古代帝国衰落 技术史第Ⅱ卷:地中海文明与中世纪 技术史第Ⅲ卷:文艺复兴至工业革命 技术史第Ⅳ卷:工业革命 技术史第V卷:19世纪下半叶
著名英籍科学史家李约瑟花费近50年心血撰著的多卷本《中国科学技术史》,通过丰富的史料、深入的分析和大量的东西方比较研究,全面、系统地论述了中国古代科学技术的辉煌成就及其对世界文明的伟大贡献,内容涉及哲学、历史、科学思想、数、理、化、天、地、生、农、医及工程技术等诸多领域。本书是这部巨著的第三卷,内容包括中国古代数学、天文学、气象学、地理学和制图学、地质学(及相关学科)、地震学及矿物学的基本方面、主要成就和特征,它们的传播和影响,以及与西方相应学科发展的比较等。
著名英国科学史家李约瑟花费近50年心血撰著的多卷本《中国科学技术史》,通过丰富的史料、深入的分析和大量的东西方比较研究,全面、系统地论述了中国古代科学技术的辉煌成就及其对世界文明的伟大贡献,内容涉及哲学、历史、科学思想、数、理、化、天、地、生、农、医及工程技术等诸多领域。《李约瑟中国科学技术史 第五卷 化学及相关技术 第十二分册 陶瓷技术》是这部巨著的第五卷第十二分册,内容包括:中国古代陶瓷技术研究的基础及准备,黏土、窑炉、制造方法和工艺、釉、颜料和釉上彩料及饰金,中国陶瓷技术向世界的传播及其在世界陶瓷技术发展进程中的重要作用等。
无
这本书讲述了自殖民时代至今,美国的科技和社会是如何相互影响的。作者以非常宽广的视角看待科技,不仅关注工业领域的创新,还关注家庭、办公室、农业、运输、建筑、服务和媒体的创新。同时考虑了技术变革的原因,以及其产生的影响。虽然按时间顺序撰写各章,但本书并不局限于逐年的事件记录。相反,每一章都对一个特定的技术趋势进行了全面和综合的处理。因此,有些章节所涉及的时间跨度会有重合,长度也不尽相同。期待本书能为读者带知识和思想上的收获。
本书是 十四五 国家重点出版物出版规划项目 人工智能重大基础研究丛书 图书,针对目前脑科学研究领域的热点问题,系统阐述了脑电信号分析处理及脑机接口技术的理论方法及实际应用。全书共8章,分为3部分。第1部分为第1章绪论,概述脑电信号处理及脑机接口相关知识、研究现状及应用前景。第2部分包括第2 4章,介绍脑电信号的分析及处理方法,主要内容包括脑电信号的采集、预处理、特征提取及特征分类。第3部分为脑机接口技术分析和应用,由第5 8章组成,主要介绍脑机接口技术现有的应用,包括癫痫检测、运动想象、专注力训练和情绪脑电信号识别等。本书可以作为通信与电子工程、信号与信息处理、控制科学与工程、生物医学工程等专业的教学参考书,也可供相关专业研究人员及工程技术人员参考使用。
本书是论述中国长达万年的陶瓷科学技术史专著。《BR》 重点根据近代对我国陶瓷的考古发现和科技研究结果讨论其工艺发展,总结其科技成就和对世界陶瓷发展的影响。书中着重阐述了中国名窑胎釉的物理化学基础、形成机理及烧制工艺的进步历程。
无
本书是 十四五 时期国家重点出版物出版专项规划项目 人工智能重大基础研究丛书 图书,从计算机体系结构、编译系统、操作系统、作业管理等多角度,对程序实现中的算法、数据结构、程序设计语言特性、资源占用及程序运行过程等多维度,全面探讨程序性能优化的理论和方法。 全书共12章,分为上下两篇。上篇第1-6章为基础部分,主要对程序性能优化的意义、度量指标、常用流程及如何进行程序性能的分析与测量进行阐述,并从程序编码和编译的角度介绍多种优化方法。下篇第7-12章为进阶部分,结合系统硬件特性讲述更深层次的优化方法,包括单核优化、访存优化、OpenMP程序优化、CUDA程序优化、MPI程序优化,以及多层次并行程序优化。 本书适用于具备一定程序设计基础并致力于程序性能优化的程序设计人员,也可以作为高等教育计算机程序设计的学习使用
工程师是帝国的建设者,即政治和经济帝国的活跃代理人。他们致力于建立和扩大工程技术的个人和商业帝国,这些帝国建立在持久的信任和专业知识网络的基础上,并由其维持。本书旨在从内部重新审视帝国大规模技术的文化建设路径。从勘探、测绘和测量维度,分析集体冒险精神;从蒸汽技术维度,彰显煤与火在蒸汽文化中的作用和影响;从蒸汽船技术维度,拨开蒸汽笼罩的迷雾;从铁路建设维度,书写了大英帝国铁路文化发展的篇章;从电报维度,揭示了电力及其应用进行调查和控制的通信机制。本书内容新颖,深入挖掘了工业革命全盛时期的技术及其文化相互作用的丰富内涵和思想意蕴。该书不仅适合科技史研究者和学生参考,而且是对科学史感兴趣的大众读者相关知识的补充。
《希腊黄金时代的古代科学(修订版)》本书分为三个部分。第一部分从史前时期的数学、天文学以及其他科学的最早证据入手,描述了埃及和美索不达米亚的成就、希腊文化的黎明以及公元前6世纪爱奥尼亚科学的繁荣;介绍了泰勒斯、阿那克西曼德、色诺芬尼以及其他著名思想家的理论,并用一整章的篇幅介绍了颇有影响的毕达哥拉斯的学说。第二部分从公元前5世纪雅典的辉煌开始,展现了希腊人在诗歌、艺术、哲学和科学方面的显著成就。作者清晰地描述了赫拉克利特、阿那克萨戈拉、普罗泰戈拉、芝诺、巴门尼德、德谟克利特以及其他许多人前所未有的贡献。同时,作者还以敏锐的眼光讨论了公元前5世纪的地理学家和史学家(如希罗多德、修昔底德以及其他人),以及公元前5世纪(以希波克拉底医学为主)的希腊医学。第三部分集中讨论了公元前4世纪那
这部《美国科学史》讲述了美国科学从世界边缘到中心的历程。《美国科学史》中文版根据原著内容,划分为综合卷和学科卷。综合卷包括美国科学概况、美国政府的科研与管理机构、综合性科学组织与期刊、大学与科学教育、科学与工业等,从历史、体制、组织和机构等角度描绘出美国科学的框架和全景;学科卷分别从数学与天文学、物理学、核能与航空航天、化学与化工、生物学、地理学与地质学、医学/生理学与心理学、农业/气象与环境保护等从不同的领域反应美国科学的不同侧面。这样两卷册的划分也方便读者梳理和理解美国科学史的脉络和全貌。
人工智能的发展需要对所解决问题的深入数学理解,矩阵代数正是一种的基本数学工具,在人工智能学科的研究中具有根本性的意义。本书的目的正是为人工智能的研究和实践提供坚实的矩阵代数理论基础。全书共9章,分矩阵代数导论、应用两部分讲述矩阵代数方法在人工智能中的应用。部分《矩阵代数导论》包括第1?C5章,提供矩阵代数的基础理论;第二部分《人工智能的矩阵代数应用》包括第6?C9章,详细阐述在机器学习、神经网络、支持向量机和进化计算4个人工智能领域中矩阵代数方法的应用,并总结有80余种人工智能算法,第二部分是全书的重点所在。本书内容全面,实例丰富,可供电子信息技术、计算机、应用数学等专业的高年级本科生和研究生教学使用,也可作为从事人工智能研究的专业人员和工程技术人员的参考资料。
本书聚焦美国技术的发展历程,以及在美国环境中塑造了这一伟大的人类活动的重要人物。技术是人类行为的一种基本形式,其过程为首先是人有了想法,然后设计流程,发明制造机器,继而建立了机构,承担技术变革的成本与风险,获得技术变革的收益与回报。本书关注的人物皆是叱咤风云的英雄,他们犹如天神下凡改变着人间的世界。然而,本书并不是英雄主义历史观,本书只是把这些人物当作一个个窗口,通过这一系列的窗口,让我们观察思想和制度的相互作用,观察技术与文化的深度结合,观察一个个伟大的时代的诞生和国家的崛起。
激光雷达作为一种新兴遥感技术,为森林资源调查、地形勘测、电力巡检、地质灾害勘查等提供了一个全新的三维视角。本书简要介绍激光雷达数据处理和应用的技术原理及方法,基于LiDAR360软件,详细讲解激光雷达数据的标准处理流程,包括数据输入与输出、数据显示、点云和栅格数据预处理、航带拼接、点云分类、地形生产与分析、矢量编辑、点云与影像融合处理、森林结构参数提取等,并列举了激光雷达技术在植被研究及综合减灾中的一些典型应用实例。本书既可作为高等学校激光雷达技术应用实验课程教学参考书,也可供测绘、遥感、地理信息系统、地理学、生态学、林学、农学及相关应用领域的科研人员和技术人员参考。