本书是教育科学“十五”规划课题之一——“21世纪中国高等学校应用型人才培养体系创新与实践”的研究成果,在认真吸取全国高等学校机械类、近机类专业近十年来的教育教学改革和创新经验的基础上,为了更好地培养学生的机械加工工艺规程和机床夹具的工程设计能力,结合教学要求,密切联系生产实际,采用的国家和行业标准,对设计资料进行精选,根据课程设计的进程,以图、表和实例的模式进行编排,有目的地引导学生建立正确的设计思想和方法。全书内容包括机械加工工艺规程、机械加工工艺过程设计、金属切削机床的技术参数、机械加工工艺装备(刀具、量具、机床附件、辅具)、机械加工工序设计、机床夹具设计、机械制造技术基础课程设计实例、课程设计题目的零件图样选编等。本书可作为高等学校机械类和近机类专业机械制造技术基础或机械制
本书为“工程训练”(金工实习)课程的教材,全书分为5篇15章,内容包括工程材料基本知识、铸造、锻压、焊接、车削、铣削、磨削、刨削、钳工、数控加工基础、数控车削、数控铣削、电火花加工、3D打印和激光加工等。 本教材适合于高等工科院校机械类和近机械类专业本、专科学生“工程训练”课程教学使用,对非机械类专业,可根据其专业特点、学时和后续课程需要,有针对性地选择其中的部分内容组织教学。本书还可作为有关工程技术人员和职业技术院校的教学和自学参考书。
本书是一本介绍敏捷制造以及当今企业如何实施敏捷制造的实践指南。 全书共分4章。章介绍了敏捷制造的研究目的,研究意义及来源,敏捷化理论的发展概况,敏捷化理论的研究现状、敏捷企业的集成基础结构的关键使能技术等几个方面的内容;简述本书在集成基础结构及其模型、集成基础结构基于网络的敏捷化制造技术等多个方面的主要研究内容。第2章研究了敏捷企业的集成基础结构及其模型,提出了基于MXL的MVC模型优化程序设计和算法;第3章给出笔者多年来为企业设计综合信息化平台的部分程序,第4章对敏捷制造的研究和发展做了简单的总结和展望。 本书适合想要了解敏捷制造的读者阅读,也适合对先进制造、智能制造等技术感兴趣的读者参考。
本书由上篇:液压基本回路(增加了电液比例和电液伺服回路的比重);中篇:典型液压件及其技术特点分析;下篇:名优机械液压系统及其修理三部分组成。书中所述各种机械绝大多数为国产的获得市级以上评定的名优产品,技术含量高,有些是产品和、国际专利产品。读者可藉以学习、借鉴。 本书可作为高等院校液压课程的教材或补充教材,还适合液压机械制造与修理、自动控制、计算机开发应用等专业的有关人员阅读与参考。
本书密切结合载人航天工程,从交会对接基本轨道原理与姿态运动出发,深入系统地研究了交会对接过程中轨道动力学模型、交会对接的飞行策略、导引与控制规律、发射窗口等问题,全面完整地绐出了工程实用的理论模型和工程仿真算例。主要内客包括:交会运动理论;远程段变轨、调相与导航过渡段设计;近程段制导与轨迹控制;最终逼近段的相对状态测定、估计与控制;联接机构与联接动力学;对接后的分离与轨道转移;交会飞行程序设计与发射时间选择。 本书是广大航天科技工作者学习和掌握航天器交会对接技术的一本教材和科技参考书,主要读者对象为载人航天设计师以及高校航天专业研究生。
《"十二五"江苏省高等学校重点教材:焊接机器人技术与系统》主要介绍焊接机器人技术与系统。全书共分为10章,内容涵盖焊接机器人系统组成、机器人运动学、机器人驱动器、机器人轨迹规划与编程、焊接机器人传感技术、焊接机器人通信和系统集成、焊接机器人配置、焊接机器人工作站等内容。《"十二五"江苏省高等学校重点教材:焊接机器人技术与系统》还利用ABB公司的RobotStudio离线编程仿真软件实现相关技术的仿真和应用。
《再制造技术与应用》是《材料延寿与可持续发展》丛书之一,是我国再制造专家徐滨士院士等创作的一本再制造理论与实践的新著。全书分两篇,上篇“再制造——战略型新兴产业”清晰地阐明再制造产业的概念、重大意义和基本理论,介绍汽车再制造等产业的发展状况;下篇“再制造实用技术”系统地阐述了再制造成熟的技术体系,即再制造拆解、清洗、检测、表面工程、机械加工、涂装和包装等技术原理和技术应用。 全书结构清晰,概念清楚,可供从事机械产品设计、制造、使用、维修、再制造、资源化的工程技术人员、管理人员、研究人员参考。
本书系统地介绍了机械自动化装配技术的基础知识、自动化装配系统的典型机构、机器人在自动化装配技术中的应用。全书内容主要包括:自动化装配技术基础、装配机的结构形式、自动化供料系统、工件的分隔与换向、工件的定位与夹紧、装配机器人、装配流水线节拍与工序设计、面向装配的产品设计、汽车的自动化装配、装配系统的可靠性与监控系统等。 本书详述了机械自动化装配系统分析、设计方法,所选实例丰富、具有代表性,对实例内容的分析具体、透彻。本书内容的阐述深入浅出,便于自学和实践。 本书可供智能制造领域的工程技术人员参考,也可作为机械工程及自动化、机械电子工程以及相关专业师生的参考书。
本书主要总结了智能制造中产品数字孪生体的基本内涵,提出了产品数字孪生体的体系结构,并从物理融合、模型融合、数据融合和服务融合4个维度,系统分析柔性制造系统与数字孪生技术之间的关联,充分分析了实现数字孪生车间信息物理融合的基础理论与关键技术并阐述了产品数字孪生体在产品设计阶段、制造阶段和服务阶段的实施途径,以及数字孪生技术在工业 4.0和智能制造领域中的定义,并总结了以工业机器人为代表的柔性制造系统中数字孪生技术所承担的角色,为智能制造领域的研究人员提供了重要参考和借鉴。
本书为“工程训练”(金工实习)课程的教材,全书分为5篇15章,内容包括工程材料基本知识、铸造、锻压、焊接、车削、铣削、磨削、刨削、钳工、数控加工基础、数控车削、数控铣削、电火花加工、3D打印和激光加工等。 本教材适合于高等工科院校机械类和近机械类专业本、专科学生“工程训练”课程教学使用,对非机械类专业,可根据其专业特点、学时和后续课程需要,有针对性地选择其中的部分内容组织教学。本书还可作为有关工程技术人员和职业技术院校的教学和自学参考书。
围绕《国家智能制造标准体系建设指南(2018年版)》,主要编写基础共性、关键技术、行业应用等三部分标准内容。基础共性标准作为整个标准体系的支撑,包括通用、安全、可靠性、检测、评价等五大类。关键技术标准包括智能装备、智能工厂、智能服务、智能赋能技术、工业网络等五大类,分别对应智能特征维度的资源要素、系统集成、新兴业态、融合共享、互联互通。行业应用标准面向行业具体需求,对基础共性标准和关键技术标准进行细化落地,指导各行业推进智能制造。本书为机械类专业的课程教材,亦可作为智能制造从业者的工具书。
本书是按照冲压工应该掌握的生产知识和操作技能的要求所编写的。现代社会要求冲压工人应该掌握较全面、深入的岗位知识技能,即冲压常见工艺现象的计算分析处理技能、冲压模具的安装使用维护技能、冲压设备及其辅助装置的操作调整维护技能,以及对现代先进的冲压生产方式、生产装备和生产工艺的了解。内容主要包括:冲压常用基础资料,剪切和冲裁,拉深,弯曲、胀形和翻边,覆盖件冲压,低熔点合金模具冲压,冲压压力机和冲压机械化与自动化,冲压模具的制造、装配及维修,冲压生产安全技术等。本书适用于冲压生产技术工人,也可供从事冲压生产的工程技术人员参考。
本书是有1983年出版的高等学校辅助教材《冲压设计资料》的基础上,根据1986年10月全国高等工业学校锻压专业教材分编审委员会审定的修订大纲修订的。 本手册共十一章,主要内容包括冲裁、弯曲、拉深、成形、挤压工艺、简易模具、材料及热处理、压力机和冲模标准件等。对于非金属材料的冲裁、冲压生产的环境保护和安全防护、模具结构、冲压加工的经济性、材料性能、成形极限等方面的内容均作了适当的介绍。还编入了典型零件工艺设计计算实例、一般设计数据和公式、弹性元件的选用等方面的内容。 本手册为高等院校锻压、模具专业学生进行冲压工艺及模具设计的主要教学参考书,同时也可供从事冲压生产、研究单位的工程技术人员参考。
本书以各种机械设计、加工制造、质量检验及相关技术参考文献为依据,集作者自身的生产技术经验为一体,以图文对照的形式,全面总结了机械制造过程中,含材料选择、加工制造、操作规 范及检测手段等具有典型性的禁忌问题,共计2600条。旨在为读者提供一本理论联系实际、有实用价值、能指导生产实践的工艺禁忌类工具书。 全书按机械制造工种,将其工艺禁忌问题分为铸造、锻造、冲压、焊接与切割、热处理及切削加工等六部分,以便利读者结合各自的专业需要,进行选择性使用。 本书主要供机械制造行业中相当于中级技术职称的工程技术人员和技术工人使用,亦可作为培训教材和生产管理人员的参考书。
全书共分七章,内容包括基本概念、工件的装夹及夹具设计、机械加工工艺规程的制订、机械加工精度、机械加工表面质量、机器的装配工艺及现代制造技术。 本书为高等工科院校(包括职工大学、电视大学、业余大学、函授大学)机械设计制造及自动化专业本科生教材,也可供工厂、院、所从事机械制造、机械设计工作的工程技术人员学习参考。
本书介绍了再制造技术与工艺的概念内涵、技术特点、工程应用及发展方向,系统地构建了再制造技术与工艺体系,阐述了再制造技术与工艺的典型工程应用方法。具体内容包括再制造性设计与评价技术、再制造拆装技术与工艺、再制造清洗技术及工艺与检测技术、表面再制造加工技术与工艺、再制造机械加工技术与工艺、再制造产品试验和涂装技术与工艺、先进再制造工程管理技术与方法、智能化再制造技术等,对生产实践具有较强的指导意义。本书可供从事机械产品设计、制造、使用、维修、再制造、资源化的工程技术人员、管理人员、研究人员参考,也可作为机械维修、再制造、资源化等专业的教材