本书主要介绍了仪表维修常用仪器及工具的使用、自动化装置故障诊断方法、压力测量仪表、物位测量仪表、流量测量仪表、温度测量仪表、在线分析仪表、调节阀、安全栅等辅助单元仪表、控制系统、DCS、PLC与ESD、旋转机械状态监测系统等的维护、常见故障与处理及故障实例分析。 本书可作为仪表维修人员的参考用书,也适合职业院校自动化仪表专业学生职业技能训练参考。
本书综合了近几年来国内外对高精度静力水准系统的研究和作者本人的研究成果,综述了*的静力水准传感器所采用的技术手段,分析了影响静力水准系统测量精度的各种因素,并结合作者本人主持研究的静力水准课题,以静力水准系统的实际应用例子,展现静力水准系统在科学和社会发展中的重要性。《静力水准系统的*发展及应用》理论和实践并重,可作为从事精密工程测量、位移仪器制造、工程建设(如桥梁、铁路、高层建筑、大科学工程建设等行业)等有关工程技术人员的参考书,也可以作为高等院校与精密工程测量有关的专业教材或选修教材。
本书是在 1988年版《仪器分析实验》的基础上,为适应21世纪中等职业教育的需求而编写的第二版教材。 全书共四章,主要内容包括常用分析仪器操作技术、维护保养知识以及常用仪器分析实验24个。对分析仪器的介绍,着重于目前分析检测中常用的分析仪器;实验内容也是按技工教育的特点,从生产实际中典型的分析项目中选出的。在每一种分析方法的实验之后,都安排了一个技能考核,其目的在于给实验的教与学提供一个细分、明确、具体的目标以及对技能培训的结果作一个客观、量化的评价。 本书除可作为中等职业技术学校分析专业学生以及分析工人培训的教材之外,也可供与分析化验有关的其他专业或在职化验人员学习参考。
前言 1 范围 2 规范性引用文件 3 标度的基本要求 3.1 标度方向 3.2 零标度线 3.3 标度线 3.4 标度单位 4 标度的分划 表1 标度线宽度 表2 外壳公称直径φ40mm、φ60mm,精确度等级为2.5级、4.0级的仪表标度示意 表3 外壳公称直径φ100mm,精确度等级为1.6级、2.5级的仪表标度示意 表4 外壳公称直径φ100mm,精确度等级为1.0级: 外壳公称直径φ150mm、φ200mm、φ250mm,精确度等级为1.0级、1.6级、2.5级的仪表标度示意 表5 外壳公称直径φ150mm、φ200mm、φ250mm,精确度等级为0.4级的仪表标度示意 表6 外壳公称直径φ150mm、φ200mm、φ250mm,精确度等级为0.25级的仪表标度示意 表7 外壳公称直径φ250mm,精确度等级为0.1级、0.16级的仪表标度示意
本书是在版《仪器分析》的基础上,根据目前中等职业教育改革的需要进行修订的。 全书共六章。主要内容包括电位分析法、电导分析法、比色分析和分光光度分析法、原子吸收光谱分析法、气相色谱分析法及其他几种仪器分析法简介(火焰光度分析法、红外线气体分析法、恒电流库仑滴定法及高效液相色谱分析法)。每章节后都附有思考与练习,题量和难易程度适中,有利于教与学。书后的附录还给出了常用的一些仪器分析数据。 本书适用于中等职业学校化学检验专业的学生和化学检验中级工使用,也可供开设仪器分析课程的其他专业学生选用,还可供有关人员学习和参考。
有色金属工业安装工程质量验收统一标准GB50654-2011 ,中国有色金属工业协会,中国计划出版社 【新华正版书籍】 作者 中国有色金属工业协会 原价 ¥14.00 出版社 中国计划出版社 出版时间 2011-12-01
本书共分8章,针对国产陀螺经纬仪定向精度不稳定问题进行了系统的理论与实验研究。书中用达朗伯原理推导了陀螺定向运动方程;用模糊数学原理建立了陀螺经纬仪稳定性评价数学模型,提出了一种定量分析陀螺经纬仪稳定性的有效方法,正确地评价了几台GAK-1、TJ84、JTl5、FT90陀螺经纬仪的稳定性类型;研究了影响陀螺马达转速稳定的供电电压、频率及其对陀螺摆动中值稳定性的影响;研究了温度变化、磁场变化、振动、磁屏蔽等对陀螺摆动中值稳定性的影响;研究悬挂带、导流丝、陀螺马达等对零位进而对陀螺摆动中值稳定性的影响。后提出了提高陀螺经纬仪定向精度及稳定性的具体措施。 本书可作为矿山测量、工程测量等相关专业本科生及研究生的参考书,同时可供从事陀螺经纬仪研究与制造的相关人员参阅。
本书阐述了现代光学零件CAD设计和加工的基本原理与方法,由“光学零件CAD设计”和“光学零件加工工艺”两部分所构成。 上篇是“光学零件CAD设计”,共六章,包括光学系统设计的具体步骤、数学原理,光学系统像差综述和像质评价方法,并结合通用工程光学设计软件ZEMAX,针对不同类型的光学系统,讲解光学系统的优化设计过程。 下篇是“光学零件加工工艺”,共九章,详细讲述了光学零件加工中粗磨、精磨、抛光、定心磨边、镀膜、胶合、检验等各个流程的关键技术。 本教材科作为高职学生的教材或自学用书,也可供有关的技术人员参考。
为提高架空光(电)缆通信杆路工程建设水平,落实国家“电信基础设施共建共享”相关政策,制定《GB/T 51421-2020 架空光(电)缆通信杆路工程技术标准》。本标准适用于新建、改建和扩建的架空光(
测量技术基础知识的掌握和常用仪器仪表的熟练使用是顺利开展工程实践及科研活动的关键。对于建筑环境与设备工程专业而言。测量技术在实际工程的验收、运行调节过程中都起着重要作用。在课程体系中,该课程是联系理论知识与实践应用的关键环节。张志刚、王宇、由玉田主编的《测量基础及常用仪器仪表教程》编入了建筑环境与设备工程专业、热能与动力工程专业所涉及的测量技术基础,同时编入了温度、压力、流速、流量等热工测量参数的常用测试方法及测量仪表,室内环境污染物测量仪表及建筑声光环境测量仪表。为专业实验教学内容的顺利开展奠定了基础。
本书主要讲述空调监控系统仪表柜设计与装配、冷热源监控系统仪表柜设计与装配内容。 本书可作为职业院校楼宇智能化、建筑电气、物业管理等相关专业的教材,同时也可作为仪表柜工程技术人员的参考书。
铁合金工艺及设备设计规范GB 50735-20 ,本社编,中国计划出版社 【新华正版书籍】 作者 本社编 原价 ¥12.00 出版社 中国计划出版社 出版时间 2012-04-01
先进制造远不只是金属切削、晶片刻蚀和装配过程,而是具有“大制造、全过程、多学科”的一门科学、技术、艺术、商务。首先它的研究对象是 “大制造”,即它应包括光机电产品的制造、工业流程制造、材料制备等,是一种广义制造;其次它是机械、信息、材料、生物、物理、化学及现代管理技术等“多学科”交叉;后它涉及从产品开发与设计、制造、检测、管理及售后服务到报废处理的制造“全过程”。 本书是一本介绍先进制造科学与技术的总论型教材。它以先进制造科学和技术理论为基础,以先进制造技术的体系结构为总框架,对制造及制造系统本质、先进设计群、制造理念和模式、先进制造中的管理模式、新一代加工技术进行了介绍,使机械相关学科的学生能全面、系统地认识先进制造技术。
朱士忠主编的《精密测量技术常识(第3版)》是数控技术应用专业领域技能型紧缺人才培养培训系列教材之一,是根据《中等职业学校数控技术应用专业领域技能型紧缺人才培养培训指导方案》中核心教学与训练项目基本要求编写的。 《精密测量技术常识(第3版)》主要内容有:机械精度设计基础、尺寸的公差与配合、形状与位置公差、测量技术基础常识、轴套类零件的测量、键与花键的测量、螺纹的测量、盘类零件的测量、箱体类零件的测量、表面粗糙度的测量、三坐标测量机简介,且附有相应的实验报告与习题。 书中编入的相关新知识、新工艺和新技术,贴近数控技术应用专业领域培养技能型紧缺人才的教学需求。在附录中还介绍了测量常用计算方法,以及量具、量仪的保养常识。 本书可作为中等职业学校数控技术应用专业领域技能型紧缺人才培养
《医疗器械系列教材·医用电气安全工程》以国际医用电气安全标准IEC606.1和国家标准GB9706.1的检测标准为主线,紧紧围绕医用点电气安全检测与性能检测两个方面,全面地阐述了医用设备电气安全检测的基本原理和方法,分析了典型备电气安全性和故障发生的原因,研究运用电气安全检测、电气控制的方法获得安全的条件。同时,将*电气安全标准和更新的医疗设备安全以及安全检测设备内容编人教材,对提高医用电气设备操作人员和于安全意识有较大帮助,也有助于减少仪器设计和使用不当所引起的医疗事故。《医疗器械系列教材?医用电气安全工程》适合医疗器械相关专科生的教学使用,也可作为医用电子仪器制造技术人员和医疗现场对医用电子仪器进行保养检查的临床安全技术人员及管理人员的参考书。
自动化仪表和控制系统是生产装置的神经中枢、运行中心和安全屏障,生产中,仪表故障时有发生,能否快速、准确地判断、熟练及时地处理故障关系到生产的安全、优质、高效,同时也反映了仪表维修人员的技术水平和操作能力。 生产实践中,仪表故障千差万别,但也有一定的规律性,而处理各类仪表故障的一些成功经验,能给仪表维修人员日常工作提供解决问题的捷径和一定的帮助,促进仪表维修人员技能的提高,有益于生产安全运行。 本书结合生产实际,以仪表维护一常见故障处理一故障实例为 主线,第1、2章简单介绍了仪表维修常用的仪器及工具的使用、自动化装置的故障诊断方法,第3?13章分别介绍了压力测量仪表、物位测量仪表、流量测量仪表、温度测量仪表、在线分析仪表、调节阀、安全栅等辅助单元仪表、控制系统、DCS、PLC与ESD、旋转机械状态
本书是高等工科院校机械类、近机械类各专业的专业基础课教材,内容包括:互换性、标准化等的基本概念,尺寸精度设计,形状和位置精度设计,表面粗糙度,几何参数检测技术基础,常用典型件的精度设计,渐开线圆柱齿轮的精度设计和尺寸链的精度设计基础。 本书内容全部根据*国家标准编写,所涉及的公式、数据、图表准确可靠,具有很强的实用性和可操作性。 本书可供高等工科院校机械类、近机械类各专业的学生使用,也可供从事机械设计、机械制造等工程技术人员参考。