硅光子技术在电信通信、数据中心、高性能计算、传感、航空航天等领域的广泛应用,特别是随着CMOS(互补金属氧化物半导体)技术的持续发展,光子技术与电子技术的融合有望最终取代电子技术。 本书详细地介绍了硅光子技术,从光无源器件到光有源器件,从功能结构设计到芯片制造,从制造到测试,从器件回路到系统回路,从理论分析计算到仿真等,涵盖器件结构原理、设计、制造、封测、仿真等全流程,结合大量实例详细说明硅光子从器件到系统各个环节的关键要素,并辅以仿真计算源代码供学习和参考。本书共四篇,第1篇介绍硅光子发展及其应用,包括硅光子研究现状、技术挑战和发展机遇;第2篇介绍光无源器件,包括光学材料和光波导、基本功能结构和光输入/输出结构;第3篇介绍光有源器件,包括光调制器、探测器和激光光源;第4篇介绍系统设计
硅基光电子学是作者遵循半导体科学和信息科学的发展规律,在微电子、光电子、光通信领域数十年教学科研成果的总结。本书分为基础篇和应用篇。基础篇由第1章~第10章组成,包括绪论、硅基光电子学基本理论、硅基光波导、硅基光无源器件、硅基光源、硅基光学调制、硅基光电探测、硅基表面等离激元、硅基非线性光学效应、硅基光电子器件工艺及系统集成等。应用篇由第11章~第18章组成,包括硅基光通信和光互连、硅基光交换、硅基光电计算、硅基图像传感、硅基片上激光雷达、硅基光电生物传感、硅基光信号处理、硅基光电子芯片的设计与仿真等。
本书系统介绍了超快激光的相关原理与技术、常用器件及典型应用。全书共12章,第1和第2章概述了超快激光的发展与特性,使读者能够快速地对超快激光有大致了解;第3章叙述了测量飞秒激光脉冲的主要方法;第4和第5章讲述了激光锁模的原理与技术及典型的超快激光光源,通过该内容读者可进一步增强对超快激光的认识;第6和第7章介绍超快激光的频率变换与展宽,通过该技术不仅可极大地丰富超快激光可覆盖的波段,也能有效地扩宽光谱宽度;第8和第9章是有关飞秒激光的非线性脉宽压缩、相位锁定、同步及相干控制与合成的内容,是实现少周期及光波电场可控极端脉冲的重要技术;第10章介绍了基于啁啾脉冲放大原理的飞秒超强激光技术与装置;第11章是目前超快科学的最前沿??阿秒脉冲的原理与技术;最后一章结合典型案例介绍了超快激光的多学科应用。
本书是一本介绍飞秒激光加工原理、技术和应用的著作。全书分20章。第1章和第2章是飞秒激光脉冲产生和放大的原理以及飞秒激光与物质相互作用的基本原理;第3~6章是飞秒激光加工系统、干涉技术、脉冲整形技术;第7章是表面加工技术;第8章是双光子聚合技术;第9~19章是内部加工技术;第20章是溶液中制备纳米颗粒技术。
本书系统介绍了红外与太赫兹探测器件中的电子信息理论、物理内涵、光学知识,以及器件制备与应用中所涉及的材料、结构和制冷系统等多方面的内容,对红外与太赫兹器件制备、应用研发以及实际工程使用人员具有很高的参考价值。全书分为5个部分,包括红外与太赫兹探测基础、红外热探测器、红外光子探测器、红外焦平面阵列以及太赫兹探测器与焦平面阵列。其中红外热探测器部分单列了气动探测器一章,红外光子探测器部分分列了多种近十年开始进入成熟期的器件类型,太赫兹探测器从原来的一章扩充为一个部分,并对近期的一些进展做了详细的介绍。
微纳光子器件是光子集成系统的核心元件,应用于通信和计算机系统,可降低系统的功率消耗、减少信号串扰、改善系统的安全性。本书主要介绍了集成光子系统中的硅基混合集成激光器、硅激光器、集成锁模激光器、光放大器、微环谐振腔光开关器件的结构与运行原理;对部分器件的制作工艺作了介绍;引入了新近报道的光子集成硅基激光器和光放大器,如硅、铟镓砷磷混合激光器、拉曼激光器、单块量子点激光器和硅基混合放大器、拉曼放大器和高增益布里渊光放大器的结构、原理;介绍了多种微型光网络和芯片光网络的结构、原理、设计方法和技术;对掩模版设计作了简要介绍;介绍了量子级联激光器(含超短脉冲量子级联激光器)的结构、工作原理和特性,太赫兹量子级联激光器、放大器的系统结构和工作原理;还介绍了量子点激光器、半导体量子点单光
集成光电子器件以集成光电子技术为基础,采用与集成电路(Integrated Circuit,IC)制造工艺完全兼容的工艺制造而成,具有光处理与传输功能的器件,是实现大容量、高速率信息传输的关键。“集成光电子器件制造学”是介绍支撑及引导光电子发展的基础学科,本书是其配套学习教材,以案例示教,重在实操,巩固理论学习和加深理解。本书共三篇13个案例,第1篇主要介绍典型无源和有源光电子器件/芯片的设计及其优化,包括平面光波导设计及优化、平面光波导分路器芯片设计及优化、波分复用/解复用芯片和可调光衰减器设计及优化;第2篇主要介绍集成光电子器件的制造技术,包括二氧化硅光子集成技术、绝缘衬上硅光子集成技术、磷化铟光子集成技术和绝缘衬上铌酸锂薄膜光子集成技术;第3篇主要介绍集成光电子器件封装、测试与可靠性,包括光波导芯片与光
本书提出微波光子多学科协同设计思想与方法,首先从微波光子的跨域交叉融合出发,分析了其多学科特点,探讨了微波光子多学科协同设计的技术挑战;接着,基于微波光子多学科设计的内涵,将需求-功能-逻辑-物理(RFLP)系统工程论方法引入微波光子系统的设计中,形成了基于RFLP的微波光子系统仿真设计的一般方法。同时,深入研究了微波光子器件、处理单元和系统的建模方法,阐明了微波光子跨域特点和时空频多维映射原理,并以微波光子干涉仪系统模型为例,详细阐述了多学科协同设计和建模仿真的思路及方法;最后,本书探讨了不同专业工具所建立的异构模型的统一封装方法,并针对微波光子跨域带来的海量数据处理问题,探讨了多核心、多进程分布式并行计算方法对仿真效率提升的有效性。
本书主要介绍红外光电子物理研究的基本原理和技术。论述红外功能物质系统中光电转化、电光转化、光光转化过程及其规律和控制方法的研究。讨论人们对自然界物质运动形态转化过程的认识,既是器件研制的基础,又是红外功能材料设计与制备的指导。人们在深入研究红外功能物质材料及其异质结、低维系统光电子物理过程的微观机制的基础上,深入研究光电激发和转换、电光激发和转换、光光激发和转换,包括现象、效应、规律以及各类器件应用。由于,物质中每一种光电间相互转化都可能对应着光电器件及其应用,红外探测、红外光发射、非线性光学元件、红外传输是四大类典型的应用。对这些红外光电器件物理的研究,以及器件的设计、制备、性能提高及其应用,构成红外光电子物理和技术科学体系。书中对于当前人们关注的重要器件及其应用,如大规
采用激光相干合成技术,一方面能在保持光束质量的同时,提高激光器的输出功率(能量);另一方面,相干合成装置的模块化结构,克服了热造成高能激光平均亮度下降的影响。目前激光相干合成技术已经成为高能激光技术发展的重要方向之一,在激光加工及军事应用等领域具有广阔的应用前景。本书从介绍激光相干合成理论的基础知识出发,全面、系统地讲述半导体、光纤和固体激光器的相干合成技术。全书共6章:第1章介绍激光相干合成的理论基础;第2章介绍激光相干合成技术及装置;第3章介绍半导体激光器相干合成;第4章介绍光纤激光器相干合成;第5章介绍固体激光器相干合成;第6章介绍其他激光器的相干合成。
《微结构光纤设计、制备及应用》在对微结构光纤基础知识及发展历程概括的基础上,基于作者多年的研究成果,详细介绍微结构光纤设计和制备的基础理论,以及实际微结构光纤特性的分析模型、制备手段及应用方法。其中包括大模场面积微结构光纤、双芯微结构光纤、侧漏微结构光纤、空芯微结构光纤、太赫兹微结构光纤,以及基于材料填充微结构光纤器件的设计、制备及应用。大量新型微结构光纤、器件及应用方面的进展和研究成果,穿插在各个章节中,内容深入、具体、细致、翔实。
本书以微纳光学传感机理与技术为基础,系统总结了作者十余年来在微纳光学传感领域的研究成果。内容涵盖各类基于表面等离子体谐振(SPR)波导、定向耦合器、马赫-泽德干涉仪(MZI)与光子晶体的新型传感器件及技术的仿真、设计和应用方案。这些微纳光学传感机理的提出拓展了一些崭新物理现象的应用领域。同时,这类具有新型物理机理的微纳光学传感技术能够实现传统光学传感器件无法达到的高灵敏度、高灵活性、低成本和小型化。
2001年,香港科技大学唐本忠教授基于实验结果在国际上首次提出了 聚集诱导发光 (aggregation-inducedemission,AIE)概念。这一概念顺应分子聚集这一自然过程,丰富了光物理和光化学的基础理论,是一个少有的、由我国科学家引领、多国科学家跟进的新研究领域。本书邀请活跃于该领域的部分作者撰写。全书共9章,以翔实的图表与文献报道,深入浅出地向读者系统介绍了AIE的发展历程和机理、多种AIE体系以及AIE在化学传感、生物诊断与治疗、光电器件等领域的应用。
本书总结了作者多年来的工作经验和近期研究成果,系统地介绍了高速光电子器件测试和微波封装设计方面的实用技术,先进性、学术性和实用性兼备。全书共12章,内容包括半导体激光器、光调制器和光探测器三种典型高速光电子器件的微波封装设计,网络分析仪扫频测试法、小信号功率测试法、光外差技术等小信号频率响应特性测试方法及测试系统校准方法,数字和模拟通信光电子器件大信号频率响应特性测试方法,光电子器件本征响应特性分析和应用,光谱与频谱分析技术,光注入技术及其应用。
《大气环境下偏振光传输特性研究》系统介绍大气环境下偏振光传输特性理论模型、环境模拟、测试技术、典型应用等。第1章主要介绍大气环境下光传输特性研究目的与意义、国内外研究现状,以及大气环境特性。第2章主要介绍大气环境光学传输模型与仿真。第3章主要论述偏振光传输模型与仿真。第4章主要研究大气环境模拟技术,从对流式大气湍流模拟,水雾、烟雾环境模拟两方面进行论述。第5章主要介绍大气环境偏振光传输强度特性测试。第6章主要介绍大气环境偏振光传输偏振特性测试。第7部分主要介绍偏振光的应用,从基于微偏振片阵列的多谱段偏振成像、基于光源初始参数控制的部分相干部分偏振激光通信两个方面进行论述。
本书为 聚集诱导发光丛书 之一。 聚集诱导发光 是我国科学家率先提出的原创性概念,开辟了发光材料的新领域。目前,全世界已经有80多个国家和地区超过2000个研究单位的科学家进入该领域。聚集诱导发光在基础科研和应用等方面都取得了丰硕的成果。本书从聚集诱导发光研究的历史、现状和未来三个方面全面概述了这一领域的发展,为聚集诱导发光研究的方方面面做好基础铺垫,引领广大读者对聚集诱导发光进行深入学习和研究。本书中的诸多实例也可激发初学者对聚集诱导发光物理机制的兴趣,加强学生的理论基础并开拓其科学视野。本书有助于发光材料领域的学生和年轻学者对聚集诱导发光的研究进行全面了解,以便他们更好地开展专业领域方向的研究。
本书以一种新的模式,提出综合光学和机电一体化技术的技:术融合——光机电一体化技术,首次将利用该技术开发的设备、产品、机器、工艺、系统称为光机电一体化系统。本书共分五大部分23章,涵盖光机电一体化系统的基本要素和应用,通过介绍光机电技术的定义、技术基础和应用领域,使读者综合了解光机电一体化系统及其在总体系统性能中的作用和协同效应,以达到消除光学和机电一体化两大技术领域之间隔阂的目的。 本书可作为从事机电工程领域或其他工程领域中光机电一体化技术应用和开发人员的技术参考书,也可作为大专院校光学、机电工程类相关专业本科生和研究生的学习参考书。
《激光雷达森林生态应用:理论、方法及实例》系统介绍激光雷达技术及其在森林生态学研究中的应用和前沿发展,同时包括外相关领域的典型研究实例。全书分为基础原理、技术方法、应用与前沿展望部分,共15章。部分包括~3章,重点阐述激光雷达遥感技术的基本概念和类型、扫描测距原理、数据获取工作流程和误差来源;第二部分包括第4~10章,详细介绍激光雷达森林生态应用的技术基础,针对森林生态关键参数阐述了激光雷达遥感定量分析方法,并就具体的参数提取给出了应用程序代码;第三部分包括1~15章,结合实例阐述了激光雷达在森林生态学研究中的应用热点,介绍了新兴起的移动激光雷达平台,力图反映激光雷达技术的未来发展方向及其森林生态应用前景。 《激光雷达森林生态应用:理论、方法及实例》从广阔的视角介绍激光雷达主动遥感技
《多谱段偏振成像探测技术研究》系统介绍多谱段偏振成像探测基础理论、目标特性、传输特性、图像处理、典型应用等,旨在使读者深入了解偏振成像探测的相关内容。《多谱段偏振成像探测技术研究》共9章。第1章介绍多谱段偏振成像探测研究的目的意义和国内外研究现状。第2章阐述偏振成像探测基础理论。第3章阐述目标偏振二向反射特性。第4章介绍红外偏振成像探测基础理论。第5章阐述偏振传输特性。第6章和第7章阐述偏振图像去雾算法和图像融合方法。第8章和第9章分别从透雾霾多谱段偏振成像、机载高分辨多谱段偏振成像两个方面进行论述。
本书为 聚集诱导发光丛书 之一。本书邀请了数十位相关研究方向的学者,全面而系统地介绍了聚集诱导发光(AIE)材料在光电器件开发中的应用。本书是一系列原创性成果的系统归纳和整理,对聚集诱导发光材料在光电器件中的应用发展有着重要的推动意义和学术参考价值。内容主要包括有机发光二极管(OLED)、经典AIE材料及其OLED器件、聚集诱导延迟荧光材料及其OLED器件、基于空间电荷转移的热活化延迟荧光材料及其OLED器件、基于AIE材料的荧光/磷光混合型白光OLED(WOLED)、圆偏振AIE分子、太阳能集光器和电致荧光变色器件。