本书是 “十二五”规划教材,是普通高等教育“十一五” 规划教材《数字电子技术基础》一书的修订版。这本教材凝聚了作者多年的教学积累和精华,内容新颖,简明易懂。同时本书坚持以“学”为中心的教学理念,每章提出探索问题,引导学生自主学习。 教材结构由问题探究、课程导论和主体内容3部分组成。全书共分8章,第1章逻辑代数基础,第2章门电路,第3章组合数字电路,第4章触发器和定时器,第5章时序数字电路,第6章存储器及大规模集成电路,第7章数模与模数转换器,第8章模型计算机系统。书中还配有适量的习题、硬件描述语言和仿真实例。在可编程逻辑器件部分紧密与实验平台相结合阐述编程设计过程,并设有附录VHDL语言结构和语法规则供学习者参考。 本书可作为普通高等工科学校和大中专院校的电子、电气和自控类专业的教材,也
表面组装技术( SMT )是指把表面组装元器件按照电路的要求放置在预先涂敷好焊膏的PCB的表面上,通过焊接形成可靠的焊点,建立长期的机械和电气连接的组装技术。本书以表面组装技术( SMT )生产过程为主线,详细介绍了电子产品的表面组装技术,主要内容包括表面组装技术概述、表面组装材料、表面涂敷、贴片、焊接、清洗、检测与返修等,其中表面组装材料介绍了表面组装元器件、电路板、焊膏和贴片胶。 本书可作为SMT行业的工程技术人员的参考用书,也可作为电类相关专业教学用书。
本书旨在将移动通信和光纤通信中重点和难点理论知识通过实验进行验证,巩固已学知识,逐步培养和提高学生独立分析和工程应用的能力,为进一步学习专业知识、拓宽专业领域、运用新技术打下了良好基础。本书主要内容包括通信实验装置和模块的硬件结构介绍、移动通信实验、光纤通信实验,每个部分都包含基础部分和开发创新实验。全书给出实验目的、实验原理、实验结果截图和实验结果分析等内容,辅助理解和掌握通信理论中晦涩难懂的数学公式、定理尤其是频域分析的理论知识,有利于增加学生的感性认识。
本书为模拟电子技术的基础教材,比较全面地介绍了模拟电路*基本的理论知识,包括常用半导体器件、放大器基础、直流稳压电源、放大器中的负反馈、集成运算放大器及其应用、正弦波振荡电路、音频功率放大器等。本书内容简洁、重点突出、图片丰富。每章都配有贯穿本章知识点和能力点的习题,题目覆盖面广但题量精简。每章均设计1~2个电路实验,且每一个实验都配有实验报告,完成报告的过程就是把理论知识转化为实践的体验过程,以激发读者对电子技术的学习兴趣。实验和习题合并在一个小册里,便于学生完成作业和实验报告。本书主要素材均来源于电子产品的实际电路或教师多年的经验积累,特别适合作为职业教育类院校电工、电子类相关专业的基础课程教材,也适合作为电子技术从业人员的岗前培训和自学用书。本书配套立体化资源,包括PPT、电子
本书旨在将移动通信和光纤通信中重点和难点理论知识通过实验进行验证,巩固已学知识,逐步培养和提高学生独立分析和工程应用的能力,为进一步学习专业知识、拓宽专业领域、运用新技术打下了良好基础。本书主要内容包括通信实验装置和模块的硬件结构介绍、移动通信实验、光纤通信实验,每个部分都包含基础部分和开发创新实验。全书给出实验目的、实验原理、实验结果截图和实验结果分析等内容,辅助理解和掌握通信理论中晦涩难懂的数学公式、定理尤其是频域分析的理论知识,有利于增加学生的感性认识。
无线定位技术可分为广域网定位技术和无线局域网定位技术,本书全面涉及了这两个方面的内容。广域网定位分为卫星定位和基站蜂窝移动定位;无线局域网定位主要包括Wi-Fi定位、ZigBee定位、UWB定位、CSS定位技术等。本书内容涉及无线跟踪定位技术的原理、设计和工程实践,重点介绍了该领域的前沿热门技术,包括无线传播理论、信号探测方法、TOA测量技术、跟踪算法的性能测评、定位系统的基础理论、常见定位方法、定位精度、传感器网络定位技术、非视距传播技术等。各章内容为:绪论、卫星定位、蜂窝通信网络定位、Wi-Fi定位、ZigBee网络定位、UWB定位技术、CSS定位。本书可作为物联网相关专业高年级选修课教材,也可用于相关专业研究生的参考书。
本书结合 紧缺技术人才需求,根据工程教育领域的成果导向教育(OBE)重要理念进行编写。本书由7个项目组成,体现了第五代移动通信网络规划和优化的技术,包括移动系统演进及5G技术认知、5G基本原理认知、5G无线网络规划、5G无线网络信息采集、5G无线网络测试、5G无线网络信息管理和5G无线网络优化。 本书配有免费的电子教学课件、微课视频等,详见前言。
李伟英、李和平主编的《电子电路分析制作与调试》共设计了8个项目:直流线性稳压电源的设计与调试、电压放大电路的设计与调试、功率放大电路的分析与调试、波形发生与转换电路的设计与装调、简单逻辑电路的设计与装调、组合逻辑电路的设计与装调、时序逻辑电路的设计与装调、温度检测电路的设计与装调以及18个实践项目训练。每个项目均以学习情境进入,围绕多个工作任务所对应的单元电路制作与调试过程,开发学生创新性思维模式,并以满足产品的功能实现为基本任务进行电子电路的分析、设计与制作, 给出学生完成综合实践训练项目提示。教材中各工作任务技术指标的确定是以电子产品典型单元电路为载体,以典型且具有明显不同特征的电子技术基础知识领域为划分点。 本教材可作为高等院校电子信息工程、通信工程等专业的教材和技能实
本书分为3篇共15章,第一篇“地面通信系统”,对GMDSS进行了简要概述,并介绍了船用ME/HF通信设备、船用VHF通信设备、NAVTEX/SART/GMDSS设备备用电源;第二篇“卫星通信系统”,结合卫星通信基本知识及技术特点,着重介绍了Inmarsat-C/F系统及其船站,并对遇险、紧急和安全通信业务作了介绍;第三篇“船舶通信业务”,介绍了海上安全信息业务、特别业务及船舶电台管理与专项检查。 本书内容满足航海类院校航海技术和电子电气专业关于GMDSS课程的教学大纲要求,同时也满 通运输部海事局GMDSS适任考试大纲的要求,可作为航海类院校航海技术和电子电气专业GMDSS相关课程的教材,也可作为GMDSS通用操作员、无线电电子员及航运公司管理人员的参考书籍。
因为与人类的切身利益相伴,网络空间中的系统引发了很多棘手的、愁人的安全问题,如何应对?单纯分析案例是不够的,仅仅探讨原理也是不足的。本书要告诉读者,系统的形态已从单机拓展到了网络,又延伸到了云计算环境,并已然形成生态系统,应对系统安全问题需要有对抗观、发展观、系统观和生态观。本书以该理念为指引,阐述网络空间系统安全的核心思想、原理、技术和方法。 案例分析与理论阐述是贯穿全书的主线。本书在阐明系统安全的整体概念和整体应对方法的基础上,主要从硬件、操作系统、数据库系统、应用软件等方面考察网络空间系统的关键组件,分析它们的安全能力,以便帮助读者理解由它们的相互作用形成的网络空间系统的安全性。安全能力分析主要从事前防御和事后补救两个方面展开。由于身份认证机制是安全攻击要突破的 道防线
本书在分析平面波束扫描天线和人工电磁结构电磁特性的基础上,进行了新型平面波束扫描天线的理论分析与模型设计。首先,研究并设计了宽边线极化和圆极化平面波束扫描天线,实现了天线频扫特性。同时,研究并设计了窄边线极化和圆极化平面波束扫描天线,同样实现了天线频扫特性。然后,研究了印制脊间隙波导频扫天线,实现了宽边线/圆极化功能。接着,介绍了具有频扫功能的SIW背腔自双工天线阵列,实现了宽边线极化功能。 后,分析了定波束频扫天线阵列,实现了波束固定特性。本书聚焦在平面频扫天线,具有详实的天线应用实例,值得天线界的学者和工程师们分析借鉴。
本书包含光与物质的相互作用、激光器的基本原理、光学谐振腔和激光的应用4章内容。在第1章光与物质的相互作用中,重点介绍与激光跃迁有关的概念及光谱线的加宽。在第2章激光器的基本原理中,重点介绍激光产生机理的定性和定量描述。在第3章光学谐振腔中,重点介绍谐振腔中的光波模式,以及高斯光束的特性和传输变换。在第4章激光的应用中,重点介绍激光在军事、民生、航天及基础前沿科学方面的诸多应用。 本书可作为高等工科院校激光原理课程的教材,也可供从事激光相关研究工作的人员参考。
本书包含光与物质的相互作用、激光器的基本原理、光学谐振腔和激光的应用4章内容。在第1章光与物质的相互作用中,重点介绍与激光跃迁有关的概念及光谱线的加宽。在第2章激光器的基本原理中,重点介绍激光产生机理的定性和定量描述。在第3章光学谐振腔中,重点介绍谐振腔中的光波模式,以及高斯光束的特性和传输变换。在第4章激光的应用中,重点介绍激光在军事、民生、航天及基础前沿科学方面的诸多应用。 本书可作为高等工科院校激光原理课程的教材,也可供从事激光相关研究工作的人员参考。
《2022-2023 科学仪器与集成电路 装备学科发展报告》通过分析相关文献,总结和回顾了过去五年本学科发展所取得的重要成就,特别是对本学科战略地位及其转型升级有重要意义的新观点、新理论、新方法、新成果进行了评述。在此基础上,深入分析了本学科发展难点和亟待解决的问题,并预测了本学科未来发展趋势。此外,本报告还讨论了本学科的人才队伍的建设与学科建制化进程,并在多方面与国外相关学科的进展做了对比研究。本报告分为综合报告和专题报告,并提供了详细参考文献和英文摘要。
本书是基于作者在中国科学技术大学计算机学院多年的教学经验,针对“模拟与数字电路实验”课程的特点和教学需求编写而成的。 共9章,主要介绍数字电路实验开发环境、基础知识及课程设计要求。开发环境部分包含Logisim软件使用、Verilog语法、Vivado集成开发工具及两款自研平台(Vlab、FPGAOL)。基础知识部分主要包括组合逻辑电路设计和时序逻辑电路设计两个方面。课程设计部分包含ALU、乘法器与除法器、串口设计及综合设计案例等内容。 本书可作为信息、微电子、计算机等专业本科数字电路实验课程的教材或参考书,也可作为相关教师和爱好者的参考资料,助力深入理解数字电路实验的原理与技巧。