本书第3版较第2版在内容结构上做了更新,从问题求解的角度重点介绍多种逻辑电路及其硬件描述语言Verilog实现的方法,着重于数字电路实现技术和数字系统设计两大核心内容。主要包括:数字电路设计流程、逻辑电路基础、算术运算电路、组合电路、存储元件、同步时序电路、逻辑功能优化、异步时序电路、完整的CAD电路设计流程以及电路测试等。本书包含了120多段Verilog示例代码,以说明如何采用Verilog语言描述不同的逻辑电路。
本书以具体的行业应用案例,介绍最新版本Payload SDK开发方法,用于开发机载应用程序,配合Mobile SDK开发几乎可以满足绝大多数的行业需求。本书共分为8章内容:第1章介绍行业无人机的开发方案以及大疆SDK的基本体系;第2-6章介绍Payload SDK的基本用法,介绍负载硬件的开发方法,并实现与Mobile SDK的互联互通。第7-8章介绍Payload SDK的实际应用。
本书主要介绍在嵌入式系统和物联网系统开发中常用的STM32微处理器的接口技术、常见传感器的应用,由浅入深地对STM32接口技术和传感器的应用进行讲解。全书采用任务式开发的学习方法,精选了28个贴近社会和生活的案例,每个案例均有完整的开发过程,分别是生动的开发场景、明确的开发目标、深入浅出的原理学习、详细的系统设计过程、详细的软/硬件设计和功能实现过程,*后进行开发验证和总结拓展,将理论学习和开发实践结合起来。每个案例均附有完整的开发代码和配套PPT课件,读者可在源代码的基础上快速地进行二次开发。
本书共8章,内容包括音响技术基础知识、传声器与扬声器、音频功率放大器、调音台、音频信号处理设备、数字网络音频扩声系统、扩声系统设计和扩声系统的调音技巧等。本书围绕专业音响与调音技术展开论述,以信号的流程为主线,系统性较强,注重理论与实践相结合,具有一定的可操作性。 本书条理清晰,通俗易懂,内容新颖,应用面较宽。通过本书的学习,读者可获得音响与调音技术的基本知识和技能,为从事音响与调音方面的工作打下牢固基础。 本书可作为高等学校本科信息类及声像技术等专业的教材,也可作为音响工程技术人员、音响师及音响发烧友的参考书。
本书涉猎广泛、内容丰富,从基础的放大器、滤波器、混频器设计分析,到接收机的组成!各类接收机(模拟超外差接收机、压缩接收机、数字接收机、扩频接收机等)的架构都进行了讨论,还介绍了信号采样、数字滤波器及其性能,讨论了信号的调制解调,跳频、扩频、跳时信号的截获方法和特性,对通信信号的测向、通信电子战接收系统架构也进行了全面的论述。
本书为《零起点学开关电源设计》系列图书的“提高篇”。在内容的编写上,本书以开关电源功率因数校正电路、软开关控制技术为核心内容;在写作上,本书结合了外开关电源功率因数校正技术、软开关控制技术的应用和发展,全面系统地阐述了开关电源功率因数校正电路、软开关控制技术的应用技术。 全书共5章,重点讲述了开关电源功率因数校正电路、功率因数校正电路控制器、功率因数校正电路设计实例、软开关控制技术、开关电源软开关控制器及软开关变换器的设计等内容。本书题材新颖实用,内容丰富,深入浅出,文字通俗,具有很高的实用价值。
《精通开关电源设计(第2版)》基于作者多年从事开关电源设计的经验,从分析开关变换器的最基本器件——电感的原理入手,由浅入深系统地论述了宽输入电压DC-DC变换器(含离线式、反激电源)及其磁性元件设计、功率器件选择和损耗计算、印制电路板布线技术、三种主要拓扑在电压/电流模式下的控制环稳定性,以及开关电源电磁干扰(EMI)理论和实践等。书中还解答了变换器拓扑的常见问题,讨论了开关电源设计实例、工业经验和难点对策等。 《精通开关电源设计(第2版)》不仅可作为各层次开关电源工程技术人员的教材,也可供开关电源设计人员和高校相关专业师生参考。
《开关电源磁性元件理论及设计》系统介绍磁的基本理论知识,磁性材料的种类、特点及其选择方法和在开关电源中的应用与设计等。内容包括磁的基本理论与磁元件、磁性材料的基本参数及磁特性测量、开关电源中常用的磁性材料、线圈、磁芯的工作状态、高频变压器设计的基本问题、电感设计、特殊磁元件设计、平面磁元件、磁集成技术和磁性元件的温升、绝缘及电气特性测试。在《开关电源磁性元件理论及设计》的最后还附有磁元件设计数据,以方便读者学习使用。 《开关电源磁性元件理论及设计》可供从事开关电源研发设计人员,以及从事电气工程自动化的设备制造与维修的工程技术人员和工程管理人员阅读和参考。
本书对微带天线做了较为完整的研究,包括从单元设计、阵列综合、馈电、测量到有源微带天线在合成孔径雷达(SAR)上的应用等内容。该书可作为电子与通信专业本科或研究生的教材或参考书,也可供从事天线与雷达方向工作的工程技术人员参考。
本书较为全面地介绍了PTN与IPRAN技术架构、网络组建、设备运行维护等相关知识。全书分为基础篇、PTN篇和IPRAN 篇三个部分,共14章。其中 部分介绍PTN与IPRAN技术发展背景及应用、MPLS技术基础、网络同步技术;第二部分和第三部分分别介绍PTN和IPRAN的关键技术、网络保护技术、设备安装与调测、组网建设、数据配置、网络运维管理等知识。
本书针对应用型本科教育和新工科的特点,以信息的传感、转换、处理为核心,按检测技术基础(第1~2章)、传感器原理及应用(第3~8章)、自动检测系统(第9~11章)三大模块组织内容。传感器原理及应用模块以被测量为主线,分别介绍温度、力、声、磁、光、气体和湿度等各类传感器的原理、结构、性能及其应用电路,并针对不同类型的传感器给出多个应用实例。自动检测系统模块包含虚拟仪器、无线传感器网络与物联网和自动检测系统共三章内容,第9章介绍虚拟仪器概念、开发环境和数据采集;第10章介绍无线传感器网络与物联网的概念、技术架构、无线通信及其应用;第11章介绍自动检测系统的组成、设计方法和设计案例。
《传感器基础(第2版)》是《21世纪全国高等院校自动化系列实用规划教材》之一,是针对应用型人才培养而编写的。全书共分12章,第1章讲述有关传感器的理论基础;第2章~第11章分别讲述电阻式、电感式、电容式、压电式、光电式、光纤式、热电式、半导体式、波式和辐射式及智能式传感器,主要阐述各种类型传感器的原理、特性、测量电路及其应用;第12章讲述传感器的补偿和抗干扰技术。本书编写力求理论浅显、易懂,应用实例广泛、实用,既注重传统知识,又兼顾新技术的应用。本书可作为自动化、电子信息、测控技术及仪器、电气工程及计算机等专业的教材。修订思路:第2版教材增加了几种类型传感器、尽量引入传感器的实物图;版式、封面重新设计以吸引读者。本书修订后内容丰富、全面,原理描述由浅入深、浅显易懂,应用实例广泛、实用。全书以传统的
本书基于EMC测试原理,解读一种产品EMC设计的分析方法(包括产品机械架构设计、 滤波设计、 PCB设计),该方法可以用来指导产品的EMC设计,掌握该技术的工程师可以发现实际产品EMC设计的缺陷。避免了从技术角度出发谈论EMC设计而出现的过于理论化的问题, 通过本书所描述的EMC分析方法可以系统地指导开发人员避免产品开发过程中所碰到的EMC问题。同时,建立在这种产品EMC设计分析方法的基础上利用已有的风险评估手段,形成一种产品EMC设计风险评估技术,利用EMC设计风险评估技术可以评估产品在不进行EMC测试的情况下评估产品EMC测试失败的风险。这种分析方法和评估技术还可以与电子产品的开发流程融合在一起,通过每个步骤的EMC分析,指出产品设计的EMC风险,并给出解决方案或改进建议,以提高产品EMC测试的通过率,降低产品开发成本。大量的实践证明,通
《传感器技术及应用(第3版)》较系统地介绍传感器的原理及其应用,包括传感器的特性及其评估;传感器中常用的弹性敏感元件的力学特性;电位器式传感器;应变式传感器;压阻式传感器;热电式传感器;电容式传感器;变磁路式传感器;压电式传感器;谐振式传感器;声表面波传感器;光纤传感器;微机械传感器以及智能化传感器等。 《传感器技术及应用(第3版)》在每一章都配有适量的思考题与习题,在重点章节有应用实例与分析。 《传感器技术及应用(第3版)》可作为测控技术与仪器、机械工程及自动化、电气工程与自动化、过程装备与控制工程、探测制导与控制技术等专业本科生的教材,也可供相关专业的师生和有关工程技术人员参考。
本书共6章,主要介绍了常用传感器的原理及其应用电路,内容包括温度传感器、压力传感器、环境传感器的工作原理、特性参数及其实用电路设计与制作。书中提供了较多的应用电路实例。作为传感器技术向实际工程应用的延伸,本书还介绍了工业常用的温度变送器、压力变送器、液位变送器、流量变送器的工作原理、选型方法及应用场合。 本书是一本基于工作过程系统化基本环节编写的“理实一体化”教材,每章都结合一些实际工作任务,重点突出“懂理论、会设计、能制作、勇创新”的基本原则,培养学生的理论设计水平和实践动手能力,激发学生的学习兴趣和创新意识。 本书可作为高等工科院校本科生、高职高专学生的测控技术及仪器、自动化、电子信息及机电一体化等专业的教材,也可供相关专业工程技术人员参考。
本书主要内容包括无线传感器网络的网络与通信技术协议栈,IEEE 802.15.4标准和ZigBee协议,以覆盖技术、时间同步技术、定位技术、数据管理技术、目标跟踪技术、安全技术等为支撑的无线传感器网络应用,无线传感器网络的国内外标准、无线传感器网络的软/硬件设计,以及无线传感器网络在智能家居、智能温室系统和远程医疗监护系统中的应用。本书后面是工程实验指导,均给出了完整的实现细节。本书可以作为普通本科高等院校、高等职业技术学院的计算机网络、通信技术、智能技术等专业的教材,也可以作为计算机、通信、建筑电气、网络管理等领域的工程技术人员和从事智能建筑等工作的技术人员的参考书。 本书配套授课电子课件,需要的教师可登录www.cmpedu.com免费注册、审核通过后下载,或联系编辑索取(微信:15910938545,QQ:2850823885,email:2308140194@qq
本书从指挥信息系统专业技术领域与作战指挥运用相结合的角度,全面、系统地介绍和分析了现代指挥信息系统的军事需求、基础理论、关键技术、结构建模及体系框架应用等内容。全书分为 7 章,首先从作战指挥与指挥信息系统的关系出发,以信息化作战条件下的作战指挥体制变革及指挥控制模型发展为牵引,着重描述了指挥信息系统中的战场情报信息综合处理、战场态势评估与运用、作战筹划及作战方案生成等基本概念与原理、关键支撑技术与方法;其次进一步论述了指挥信息系统结构建模与评估的相关问题与技术方法;*后从信息系统体系生成的角度,对指挥信息系统体系结构的基本框架及发展应用方面进行了详细的说明。