本书系统介绍了数字程控交换技术的原理与应用,全书共15章,主要内容有程控交换的基本知识、数字交换网络、接口、信令系统、控制系统、呼叫处理的基本原理、程序的执行管理与实时操作系统、程控交换机的软件、数字程控交换系统、综合业务数字网、ADsI。宽带接入技术、计算机电话集成CTI、通信网、程控交换机的管理与维护、程控交换系统功能模块的软、硬件实现方法。除了介绍了程控交换技术的基本原理,本书对组成交换系统的各种功能模块以及这功能模块的软、硬件实现方法也做了较详尽的讲解,对主要模块给出r硬件电路与软件源代码,并做了较详细的介绍与注释,供读者学习借鉴。 本书可以作为高职院校通信专业的教材,也可作为从事程控交换技术工作的技术人员的参考书。
本书是针对高等职业教育的要求,结合高职学生的特点和多年来高职教育的实践经验编写而成的。以通信系统必不可少的基本组成开始,按信号在通信系统的流程顺序进行编写,着重介绍数字通信的基本原理,并围绕原理介绍*的通信技术与实现方法。 本书共分为9章:第1章绪论;第2章模拟调制系统;第3章模拟信号的数字化传输;第4章数字信号的基带传输系统;第5章数字信号的频带传输;第6章信道复用和多址方式;第7章同步技术;第8章差错控制;第9章通信系统的应用举例。 本书的特点是系统性强,内容编排连贯,突出基本概念、基本原理。在编写上力求通俗易懂,除必要的数学推导外,注意讲述物理概念和直观的图形分析,强调应用。 为使读者能更好地理解基本概念和掌握通信系统的分析方法,每章都精选了一些例题和习题,以供学习时参
19世纪电报技术的发明开创了通信事业的新纪元,在技术史上占有重要地位。第二次鸦片战争之后,电报技术传入中国,开中国使用现代通信工具的先河。李雪编著的《晚清西方电报技术向中国的转移》详述了晚清传统邮驿的发展史、西方电报技术的发展与殖民扩张的关系以及中国电报事业发生和发展的情况,分析了电报技术与中国社会环境相互适应及本土化的程度。重点介绍了津沪电报的修建过程、经营情况、成功经验和存在的问题,并将中国电报总局与丹麦大北电报公司进行比较分析,通过研究得出西方电报技术转移的一般模式。《晚清西方电报技术向中国的转移》适合热爱科技史,特别是研究技术转移与技术创新的学者阅读。
本书作者根据多年录音技术的教学与工程实践经验,系统地讲解了拾音、调音、录音、还音等各个环节所涉及的音频技术与设备的基本原理、技术特点、调控技巧等方面知识。主要内容有:录音工作所必需的声学基础知识,各种传声器的原理、性能特点和选择使用,调音台的功能、原理和调控技巧,各种音频效果处理设备的功能和原理、技术参数和操作方法,模拟磁带录音机原理,数字音频的编码、压缩、记录等基础理论,各种数字录音设备和音频工作站的应用,MIDl的技术原理和常见数字音频文件格式介绍,音频功率放大器和扬声器、音箱、耳机的原理和应用,音响系统的组成、数字音频信号传输和设备的连接等技术,对目前*的网络音频传输技术也做了讲解和实例分析。 本书内容比较系统全面,特别注重具体应用讲解,可作为高等院校、职业技术学院的
《通信网络基础与设备》是中等职业学校电子信息和通信类专业教材,适用于“通信技术”、“电子与信息技术”、“电子技术应用”等专业。 本教材采用项目化课程模式编写,以电子信息和通信技术中的典型项目为载体,涵盖了电子信息和通信技术基础理论与技能实训的相关内容。本教材的主要内容包括电缆通信系统的组成、光纤通信系统的组成、接入网基础知识、移动通信系统的组成、电话通信网的组成、数据通信网的组成、综合业务数字网(ISDN)的组成、数字程控交换机的组成、电视机顶盒的组成、调制解调器的组成、典型通信终端设备的安装与维护、常用通信终端设备的安装与维护共12个任务。每个任务都突出了“做中学、做中教”的职业教育特点,注重学生实践能力的培养,在学习基础理论的同时,突出基本概念的掌握,实现学生素质的提高
本书从一线优化工程师的视角,对LTE优化进行全面讲解,其中包括岗位篇、认知篇、优化基础篇和优化提高篇。每个篇章包含不同的项目,分别介绍LTE优化的知识和技能。在岗位篇中介绍LTE优化中岗位设置和职责,以及人才需求分析;认知篇主要介绍LTE的网络基础知识、关键技术和主要过程,为实际优化工作提供知识储备;优化基础篇介绍LTE优化思想、优化流程、常规优化手段及优化工具的使用等,使读者可以快速入门LTE优化;优化提高篇主要介绍路测问题分析、任务统计分析和用户感知体系介绍,提升读者优化技能。在所有的项目中均有实战技巧的分享,这将有助于读者避开优化时常犯的错误。
本书主要介绍短距离无线通信技术和通信网络的技术及应用,内容包括短距离无线通信概论、Wi-Fi技术及应用、ZigBee技术及应用、蓝牙技术及应用、超宽带(UWB)技术及应用、60 GHz无线通信技术及应用、无线自组织网络技术等,详细分析了Wi-Fi技术、蓝牙技术、ZigBee技术三种短距离无线通信技术的基本理论、基本技术、基本方法,并兼顾具体实际应用。通过本书的学习,有助于读者尽快全面了解和掌握短距离无线通信系统技术,为其应用提供了技术参考。
《ngb接入网技术》力求反映出在三网融合背景下,接入网技术的*动态及下一代广播电视网(ngb)接入技术的需求和发展。从工程的角度全面介绍了各种宽带接入技术的基本概念、结构、特点、技术原理、相关控制和管理协议及典型应用。全书共分10章,主要内容由4部分组成:接入网背景知识,包括接入网背景、基本体系结构、接入网分类与发展趋势及广电网络接入方式等内容;宽带有线接入技术,包括电话铜线接入、电缆调制解调器接入、以太网接入、光纤接入、hfc双向接入等内容;宽带无线接入技术,包括固定无线接入、无线局域网接入技术等内容以及工程实例。 《ngb接入网技术》旨在使读者全面了解各种接入技术的概念、基本原理,能根据实际接入环境和接入需求,对接入网进行规划。作者在编写本书时注重基本概念、系统结构、技术与标准发展、
本书较全面地讨论了语音通信相关的交换技术。其内容包括:电话机的基本组成和工作原理,我国电话网的结构,No.7信令系统的结构和功能;程控数字交换系统的硬件和软件结构,数字交换原理,程控数字交换机的终端和接口,交换软件的基本特点,交换机运行软件的结构,呼叫处理程序的基本原理;移动通信系统的结构及信令,移动通信呼叫处理的过程和主要的信令过程,固定智能网和移动智能网的基本概念和结构,我国固定电话网的智能化改造方案。几种主要的分组交换技术(ATM,IP)的协议结构和工作原理,重点介绍了与IP网络有关的交换技术;以软交换为中心的下一代网络结构,固定电话网向下一代网络发展的演进步骤和软交换技术在移动电话网的应用;多媒体信息在IP网络中的传输有关的技术,包括IP网络中传输媒体信息的协议栈,IP承载网的服务质量
《视频流量分析与QoS管理》提供了对视频流量进行模拟和性能分析的一般化方法,以及保证IP上视频流传输服务质量的关键技术。《视频流量分析与QoS管理》研究了常见的视频流量模型、典型的视频流量管制和整形算法,以及速率—失真理论在流视频传输中的应用。在此基础上分析了MPEG—2的分层编码、MPEG—4的基于对象体系结构,以及MPEG—4精细粒度可扩展编码FGS的优化传输方案和调度策略。
《宽带无线接入网的动态QoS技术》分别从整体结构、参数映射和关键控制技术等方面深入研究了宽带无线接入网中动态QoS机制,其中包括支持跨层或优化的宽带无线接入网的Qos框架、链路独立层中优化的映射、链路依赖层中跨层优化的QoS映射、动态接纳控制4个部分。全书共分5章。
本书总体以智能大棚系统为主线,技术路线为:基础 硬件(传感设备) 无线传感网传输协议 无线传感网网络技术 远距离传输技术。具体为:第1章讲解了智能大棚系统中的无线传感网基础知识。第2章为蔬菜溯源利器 RFID,由此介绍了无线传感网硬件设备(传感设备)。第3章主要介绍了无线传感网传输协议ZigBee。第4章介绍了wifi技术。第5章介绍了蓝牙技术。第6章介绍了3G通信技术。第七章首先介绍了无线传感网关键技术,据此实施节点较少的智能大棚系统。本书可操作性强,可作为应用型人才培养教材。
本书以电缆工程的视角讲述了电缆线务工程的基础知识以及电缆线路施工、维护、管理的内容及方法。从实用的角度,对电缆识别、电缆接续、电缆线路施工、维护以及故障处理等工程应用进行了具体的阐述,同时介绍了相关的安全技术规程。 本书紧跟当前通信工程发展趋势,结合电缆线务工程实际应用,深入浅出、清晰而完整地介绍线务工程的内容,具有很强的实用性。 本书可作为通信工程、网络工程等专业高职高专教材或相关专业本科生教材,也可作为通信行业线务员职业技能鉴定的培训教材,是通信工程技术人员实用的参考书。
电视节目制作是技术与艺术的结合,是一门创作艺术,包含着技术创作和艺术创作。本书的内容以原理性、实用性为主,前瞻性地探讨了电视正在快速地从传统意义上的电视向人机互动型终端演化,多媒体融合已是大势所趋,系统地阐述了新媒体背景下的电视数字制作理念和电视互动传播理念,深入浅出地介绍了数字摄像机的性能及使用、电子编辑的方式及编辑设备的使用技巧、虚拟演播室技术、电视数字特技的应用和高清晰度电视技术等*的电视数字制作技术。适合从事电视节目制作的摄像、编辑、导演以及电视从业人员学习参考。
本书主要介绍了现场依照工程文件核对、检查、接收运抵的基站系统硬件,安装基站系统(RNC和NodeB)的机柜、机框以及硬件模块、线缆制作、基站调测、基站维护等知识。本书以WCDMA基站系统安装调试过程中的实际工作任务来安排教学项目,分为项目1:WCDMA基站系统硬件配置,项目2:WCDMA基站线缆制作与检验,项目3:WCDMA基站开通调测,项目4:WCDMA基站运行与维护。每个项目分为若干个教学任务,全书共设计了9个教学任务。 本书适合从事WCDMA网络建设、运营、维护和WCDMA业务开发的工程技术人员和技术管理人员阅读,也可作为相关WCDMA技术培训班的培训教材,以及高等职业院校电子信息工程、通信工程等专业学生的参考书。
本书是针对高等职业教育的特点,结合高职学生的特点和多年来高职教育的实践经验编写而成的。全书共分为9章,第1章绪论;第2章信号分析与信道;第3章模拟通信系统;第4章模拟信号的数字传输系统;第5章数字信号的基带传输系统;第6章数字信号的频带传输系统;第7章通信系统中的同步;第8章通信系统中的差错控制编码技术;第9章利用SystemView对通信系统进行仿真。在编写上力求通俗易懂、简化数学推导过程,适当增加例题和习题练习,适当淡化理论公式推导,强调应用。使学生通过学习本课程,掌握通信原理在编码、传输、调制及信道等方面的基本理论和分析方法,为学好通信及相关专业课程打好理论基础。 本书的特点是系统性强,内容编排连贯,突出基本概念、基本原理,减少不必要的数学推导和计算,各章均有小结及习题。 本书可以作
本教材是普通高等教育“十五”*规划教材,是*“面向21世纪电气信息类专业人才培养方案及教学内容体系改革的研究与实践”项目的成果,是在原面向21世纪课程教材和普通高等教育机电类规划教材《信号分析与处理》的基础上修订而成。修订后的第二版较好地克服了原教材的一些缺陷,各章节内容更合理、流畅。 本教材以系统介绍信号分析、处理的基本概念、原理、技术、方法为主线,与《自动控制理论》有明确的分工和很好的衔接,使二者相辅相成,共同构成关于信号与系统的完整的工程科学基础。本教材还兼顾电气工程与自动化类专业的特点,介绍有关的信号领域知识以及*信号分析与处理的基础知识和有关新技术。全书分为六章,内容包括:绪论、连续信号分析(时域、频域、复频域)、离散信号分析(时域、频域、复频域)、信号处理基础、模拟和数
本书主要内容有:通信电子技术基础;手机电子元器件基础知识;移动通信网络系统(GSM、CDMA、PHS);移动通信终端电路原理分析;移动通信终端维修技法;市面常见机型电路原理分析;移动通信终端维修设备使用方法等,书中重点介绍了目前社会流行的新机型的维修方法和思路,提供了大量的案例说明。维修者和初学者,关心的就是手机维修的方法,本着“授人以渔“的原则,我们着重介绍了维修方法和技巧,介绍了手机的检修步骤和流程,手机故障特点及分类。尤其值得一提的是,对初学者特别是自学者,详细的介绍了常用维修工具的使用和仪器的使用技巧。
本书采用项目任务引导和实施的方式编写,以企业案例为主体,对移动用户体验界面设计概述、界面图标设计、网站类界面设计、儿童类产品界面设计、彩漫彩信制作DIY、手机微动画产品制作等内容进行了图文并茂、深入浅出地解析。书中将操作技能、专业知识的训练融入到具体的企业案例中,使得学习者在使用的过程中快速熟悉移动应用用户体验界面设计的工作流程,更好地掌握相关知识及实用技能。编写中,针对每一个案例设计步骤,都配有详细的说明图例。 本书适用于高职高专院校交互设计、数字媒体、动漫设计与制作、计算机多媒体技术、产品设计等专业,同时也可以作为中等职业学校、计算机培训机构等相关专业的专用教材。此外,也可以作为数字媒体、动漫设计以及相关行业等人员的技能培训参考用书。
本书是以工业设计专业项目课程教学大纲为依据编写的一本通信产品造型设计教材。本书按项目操作流程介绍了通信产品造型设计方法,同时介绍了运用CorelDRAW软件进行产品创意设计的方法和技巧。围绕典型案例讲解了各项目中所涉及的相关知识,即解决方案。 全书由5个项目组成:项目1通过对智能手机的设计,对使用二维软件绘制通信产品线框图作了初步介绍,包括基本命令、基本操作技巧;项目2通过对蓝牙耳机的设计,将重点放在线框图的设计及配色方案的设计;项目3的直板手机的设计,着重强调色彩填充设计技巧;项目4通过对滑盖手机的设计,对设计流程进行再次梳理,引入草图设计步骤、工艺文件、手板评估等;项目5通过对概念通信产品的设计,掌握对于特定人群通信产品造型设计的方法,加强对优良产品设计的思考与认识。 本书内容翔实
本着易于教学、便于自学的宗旨,本书深入浅出地介绍了信号与系统分析的基本理论和方法。采用连续和离散并行,先时域后变换域分析,从输入/输出描述到状态变量描述的顺序和结构。在内容上注重体现经典与现代的传承、连续与离散的类比、三种变换的逻辑联系,注重信号与系统理论和方法的具体应用,并反映信号与系统的新理论和新技术。强调基本理论、基本概念和基本方法,注重难点和重点的解释与分析。每章配有小结和丰富精炼的例题和习题,书后附有部分习题参考答案。 本书可作为电子信息、通信、自动控制、电气工程、计算机等专业“信号与系统”课程的本科教材,也可供从事相关领域工作的教师、科技工作者自学参考使用,并可作为相关专业“信号与系统”课程的研究生入学考试参考书。
无线射频识别(RFID)技术是物联网应用技术中的主流技术,被誉为21世纪有应用和市场前景的十项技术之一,因其应用广泛的重要地位,使之成为物联网工程专业的主干课程。 彭力等编著的《无线射频识别工程实践》结合自主开发的RFID实验研发平台,详细阐述了在主流工作频率125 kHz、13.56MHz、900 MHz 与微波2.4GHz应用下的RFID的操作原理和开发实践,使读者对RFID技术有一个更深刻的认识,并能够更好地应用RFID技术。 《无线射频识别工程实践》侧重于工程实践,针对具体应用提供了阅读器、应答器和天线的设计以及软、硬件的实现方法,不仅能为本科生、专科生提供教学实践指导,同时还能为研究生和科研工程人员提供工程实践参考。