由叶真华、刘琦编著的《矿物和岩石鉴定实验指 导》介绍了矿物、岩浆岩、沉积岩和变质岩的分类, 以及用肉眼和偏光显微镜鉴定的方法,分为四章和一 个附篇。章介绍了依据矿物的形态、光学性质和 力学性质,利用简单工具对矿物进行肉眼鉴定的方法 ,列出了常见矿物的鉴定特征;第二章、第三章和第 四章分别介绍了岩浆岩、沉积岩和变质岩的分类,以 及肉眼和偏光显微镜鉴定的方法,给出了常见岩石的 特征及鉴定描述顺序。附篇是透明矿物的光学显微镜 鉴定的具体方法。 本书适合于工科院校地质工程、岩土工程、结构 工程、道路与交通工程、桥梁工程和测量工程等专业 的工程地质学及普通地质学的室内实验教学使用。
本教材教学内容主要包括岩石矿物晶体,光率体,矿物,偏光显微镜,网络数码实验互动系统,矿物在单偏光、正交偏光和锥光下的鉴定方法,以及岩浆岩、沉积岩和变质岩的鉴定等,同时安排了12个实验,系统、全面地覆盖了地质工程专业及土木工程类相关专业本课生修学少学时 矿物与岩石 课程的教学内容,同时注意了网络数码实验互动系统等现代实验技术的引入。 本教材可作为地质工程专业及土木工程类本科生修学 矿物与岩石 课程的配套实验用教材,也可作为相关专业的工程技术人员、实验员日常工作(实验)的参考书。
《矿物加工设备简明手册》阐述了破碎机、磨机、筛分机、分级机、重选设备、磁选机、电选机和浮选机等各种选矿设备的作用原理、类型、结构、技术参数、选型、设计方法及其应用,内容简明扼要,具有全面性、系统性、新
《矿用输送带无损检测技术》是作者乔铁柱在长期从事煤矿安全工作的基础上,借鉴了靠前外矿用输送安全检测的优选技术,并结合作者长期的科研成果编写而成,系统地介绍了矿用输送带故障检测的常用方法。 全书共分6章。靠前章主要介绍了矿用输送带的结构、常见故障以及各种检测方法;第2章至第6章重点介绍了5种不同的检测方法,即漏磁检测、金属磁记忆检测、射线检测、机器视觉检测及红外视觉检测。 本书可供从事矿用输送带故障检测的技术人员以及相关专业科研人员学习参者。
本书参照国内*设计标准围绕我国矿山建设常用设备进行介绍,主要介绍了井下运输设备,包括矿车、电机车、带式输送机的类型、基本结构、选型计算、技术上的使用特点;矿井提升设备,包括竖井提升设备的构造、选型设计、运动学和动力学等。使读者能够运用*的相关标准对矿井运输与提升系统进行计算、设计及设备选型。书末还附有*的常用设备选型参数表,方便查阅。 本书可供矿山领域技术人员参考,也可作为采矿工程专业及相关专业的教材用书。
《浮游选矿技术问答(实用选矿技术疑难问题解答)》针对浮游选矿过程的基本理论和实践,以问答的形式详细介绍了浮选的基本知识、浮选的基本原理、浮选药剂、浮选机械与操作、浮选工艺和浮选生产实践,除了介绍基本概念性的知识之外,也加入了一些*的研究成果。《浮游选矿技术问答(实用选矿技术疑难问题解答)》可供选矿工程技术人员使用,也可作为大、中专等高等院校矿物加工工程专业的本科生、研究生和教师的参考书,还可供从事矿业开发利用的管理人员参考。本书由东北大学印万忠教授、河北联合大学白丽梅博士和内蒙古科技大学荣令坤博士编著。
本书是"资源危机矿山接替资源勘查"专项成果之一,共收录危机矿山资源勘查中物探技术方法应用实例等文章102篇.全书分上中下三册,分为煤炭,黑色金属,有色金属,贵金属及稀有金属方法技术及其他五篇,较全面地反映了危机矿山资源勘查中物探工作取得的成绩,经验及教训,内容丰富.r 本书可供从事地质矿产勘查的地质及物探等专业相关人员参考.
本书结合实战,总结了针对煤化工事故处置的灭火救援经验,针对不同事故的火灾特点,提出了处置相应事故时的理念、原则、程序、战法及注意事项,做到了消防与工艺相结合、防火与灭火相结合、理论与实际相结合,具有较强的专业性、系统性、创新性和指导性。书中内容具体包括煤制甲醇、煤制天然气、煤制油、煤制烯烃、煤制乙二醇及煤制芳烃、煤制合成氨和煤焦化/煤基多联产生产事故灭火救援等。此外,针对目前处置化工类火灾车辆器材装备存在的问题,编写了相应的配备方法供读者参考。 本书可作为安全和消防专业的教材,也可供相关专业技术人员和管理人员学习参考。
《全国重要矿产成矿地质背景研究系列:中国大地构造图(1:2500000)》及说明书是运用大地构造相分析方法,鉴别、厘定和划分中国大陆形成演化过程中地壳块体离散、汇聚、碰撞、造山等过程的大地构造环境及其与成矿的时空关系,是一项依据中国大陆区、造山系演化过程及其基本特征,重新认识理解中国大地构造基本格架的开创性工作,是一项多学科聚焦服务于成矿地质背景及成矿预测的整体性工作。通过全面收集梳理分析前人资料,系统汇总全国各省级和大区级成矿背景调查研究和编图的相关成果基础上编制了《中国大地构造图(1:2500000)》及说明书。“图”含有30多个构造相单元编图要素,划分不同级别的大地构造分区;“书”分五章,重点是从洋陆转换论视角阐述了稳定陆块区、大洋盆消亡的对接带和多岛弧盆系转化形成的造山系时空结构组成演化的