本书分为金属矿和煤矿编。金属矿编主要论述了我国古代金属矿开采工程技术(包括找矿、采矿、选矿)的起源、发展及主要成就,并探讨了其对我国古代文化和社会发展的影响。时间跨度为史前到19世纪中叶。在深入研究的基础上,本书理清了中国古代金属矿开采的历史发展过程。煤矿编则以史料为基础,以技术发展为线索,综合分析,断代分章,传统技术专章叙述,着重从工程技术的角度,反映中国古代煤炭工程技术发展的客观过程,力图阐明中国古代煤炭开采工程技术发展的社会条件和内在根据。
本书是我国专门从事矿井提升装备研发机构几十年研发成果的汇总,系统介绍了矿井提升装备的分类、结构形式、关键技术、应用选型、运营维护等,对矿井提升装备技术的提升具有促进作用。本书共38章,主要内容包括提升机主机、液压闸控系统和液压润滑系统、电控系统、矿井提升机的电动机、提升系统设备、矿井提升机新技术,以及矿井提升机的技术改造等。本书内容全面、系统、新颖,实用性强,具有极高的参考价值。 本书适用于从事矿井提升机工作的人员,可为相关专业技术人员提供参考,也可为高等院校学生提供指导。
近年来,国际钻井技术发生着深刻变化,油气勘探开发正持续向深层、非常规油气藏延伸。**环境下的资源勘探开发极具挑战性,已成为研究的热点和焦点,而钻井工具、装备与技术直接影响施工速度、安全性和经济效益,PDC钻头技术领域的创新持续不断,使得难钻地层的钻井效率大幅提升。《国外PDC钻头技术新进展》共五章,分别介绍国外PDC钻头的本体结构新技术、切削齿结构新技术、新材料技术及加工工艺技术,并对PDC钻头未来重点发展方向进行展望。
邯郸矿区具有地表村庄密集、人口众多、村庄压煤比重大的特点,如何高效开采村庄下压煤,实现矿区的可持续发展是矿区面临的重要挑战之一。本书紧密结合超高水材料充填采煤技术的发展历程,系统地总结了邯郸矿区超高水材料充填采煤理论、技术与实践方面的创新成果。《BR》 本书系统地介绍了超高水材料的基本性能和工程特性、超高水材料充填开采工艺方法、充填工艺系统和装备、矿山压力显现及覆岩活动规律、地表沉降规律及控制等内容。结合超高水材料充填采煤工程案例,通过地表沉降观测、工程探查、充填体承载监测、等效采高理论验证,阐述超高水材料充填固结体的整体稳定性及其存在的问题,给出了超高水材料充填开采设计的要素及主要原则等。
《原位改性流体化采矿导论》共11章,系统论述与介绍原位改性流体化采矿这一新兴学科领域的理论、实验、技术与工程的各个方面。《原位改性流体化采矿导论》前4章介绍原位改性流体化采矿的概念与架构、演变多孔介质传输物性规律与理论模型、原位改性技术原理等核心内容。后7章详细介绍煤层气、盐矿、油页岩、放射性及有色金属矿产、天然气水合物、低变质煤、干热岩地热等广泛的地质资源与能源原位物理、化学改性的机理,相关工艺与工程实例。《原位改性流体化采矿导论》内容囊括作者及其学术团队30多年的大量研究成果,也涵盖国内外相关研究的**进展。
本书是《中国科学技术史》中的《矿冶卷》。在总结古代文献的基础上,结合冶金考古研究的成果,全面阐述中国古代矿冶技术的产生、发展的历程,涉及金、银、铜、铁、锡、汞、砷等有色金属技术,钢铁技术,古代金属的矿产资源、采矿及选矿技术,金属加工技术等。作者多年与考古工作者密切合作,用现代实验方法对出土金属文物和冶金遗物进行了系统研究,有的还做了模拟试验,这是本书的一个特色。
《四川省成矿区带划分及区域成矿规律》简要介绍四川省成矿区带研究历史、成矿地质背景、主要矿产资源的分布特征。在“中国成矿区带划分方案”划分的11个in级成矿区带基础上,按照四川省大地构造相带重新划分出45个IV级成矿区带及75个矿集区(成矿密集区);并简述各IV级成矿区带主要地质构造和矿产特征。《四川省成矿区带划分及区域成矿规律》在简要分析研究I级成矿区带地质构造环境及其演化的基础上,探讨四川省铁、铝、铜、铅、锌、金、银、磷、稀土、锡、镍、锂、硫、锰、钾、硼、钼、钼、石墨、芒硝、煤等21个矿种(组)矿产时-空演化规律及其受控因素;划分了矿床成矿系列及亚系列,首次编制了各m级成矿区带的区域成矿模式图和区域成矿谱系表,对四川省矿产成矿规律按时间规律、空间分布规律、成矿作用进行了较为全面的总结。
本书以淮北矿业集团桃园煤矿北八采区为对象,在系统分析矿区和井田地质和水文地质条件的基础上,针对桃园煤矿北八采区极复杂的地质与水文地质条件,井下综合物探、放水试验、水化学探查等方法和手段,对北八采区进行了立体探查,对该采区水文地质条件进行了系统评价,揭示了该采区受断层水、底板岩溶水、上覆松散层水、煤系砂岩水、岩溶陷落柱水等威胁的极复杂的水文地质特点,具有十分广阔的推广应用前景。
国家海洋局*地专项办公室编*的《南*大陆矿产资源考察与评估》是我国 南北*环境综合考察与评估 专项的成果之一,其内容是主要考察和研究区域重点放在以中山站为依托的东南*普里兹湾 北查尔斯王子山地区和长城站位依托的南*半岛 南设得兰群岛地区,考察的主要矿种包括北查尔斯王子山的煤矿和南*半岛以铜为主的有色金属矿藏,同时对区域内出露的其他金属和非金属矿产也进行了普查。在查明区域地质背景和构造演化历史的基础上,对这些重要矿藏进行实地考察和分析,进而评价其资源潜力。本书可供专业研究人员参考。
袁亮、薛生编著的《煤层瓦斯含量法预测煤与瓦斯突出理论与技术(精)》系统地阐述了基于煤层瓦斯含量预测煤与瓦斯突出的理论与关键技术。通过对突出过程能量转换规律的定量分析,提出了突出的有效潜能理论,揭示了突出危险性与瓦斯含量和含瓦斯煤体解吸特征的内在关系,创新了煤层采样、瓦斯含量测定及临界值确定等关键技术,系统地提出利用煤层瓦斯含量预测突出的一整套新方法和新技术。 《煤层瓦斯含量法预测煤与瓦斯突出理论与技术 (精)》可供煤炭企业的工程技术人员、相关研究单位的科技人员及院校的师生参考。
《稀土采选与环境保护/中国稀土科学与技术丛书》是《中国稀土科学与技术丛书》之一,全面总结了国内外稀土产业的发展和科技进步,集合了近年来有关稀土采选及环保的大量科研成果和相关基础资料,内容包括资源概论、采选工艺技术以及环境保护三部分。介绍了稀土矿床类型及主要稀土矿物、稀土工业指标、世界稀土矿地理分布、国内外主要稀土矿实例;国内采矿和选矿工业及稀土采选工艺技术进展、技术进步等情况;同时介绍了稀土采、选及冶炼分离过程中的环保问题、相关生态修复技术及稀土尾矿的处置现状,并对世界大的白云鄂博铁稀土铌矿床地质、采矿、选矿等领域的科研突破和创新发展进行了详细解析。 《稀土采选与环境保护/中国稀土科学与技术丛书》全面反映了稀土地质、采矿、选矿和环境保护领域国内外研究的新成果。 《稀
一、2010年版《中国矿业年鉴》(以下简称《年鉴》)全面、系统反映2009年中国矿业基本情况以及当年我国矿业经济发展和运行情况。主要内容涉及我国矿产资源勘查、开发利用、行业生产、地方矿业、矿山安全等等,同时也反映了当年我国矿业事业的新发展、新经验、新成果以及遇到的新问题。本期《中国矿业年鉴》为第8卷,收录资料时限,原则上以2009年为主。 二、本期《年鉴》,全书根据实际情况设专文、大事记、概况、矿业管理、矿业行业、地方矿业、矿业协会、统计资料、政策法规、附录等l0个栏目。按内容分类编排,设栏目、类目、条目三个层次,有的栏目根据实际情况设四个层次。表述方式以条目为主,设有方便查阅的目录,另有文章、图、表、照片等多种形式,图文并茂。 三、本期《年鉴》收录了国家、国土资源部等有关领导关于中国矿产资
本书是“十三五”国家重点研发计划项目“深部岩体力学与开采理论”研究成果的总结。主要内容涉及深部岩体原位力学行为与地应力环境、深部岩体应力场与能量场、深部强扰动和强时效下的多相并存多场耦合,以及深部资源低生态损害协同高效开采理论与技术,系统研究了深部与浅部岩石力学行为本质差异,提出了应力场和能量场定量的可视化分析方法,建立了深部岩体能量调控理论与动力灾害预警体系,以及深部资源开采的多相多场耦合理论,构建了深部原位应力状态和地应力环境下的岩石力学新原理、新理论、新技术。
本书以煤与瓦斯共采涉及的关键科学问题为出发点,内容涉及深部开采定义与采动力学,采动裂隙及其演化规律,采动煤岩体增透率理论,多尺度破断煤岩体瓦斯吸附、解吸规律,不同尺度煤体瓦斯吸附、扩散及渗流理论及实验,采动破断煤岩体中瓦斯运移与富集机理及规律,采动破断煤岩体瓦斯导向流动的形成机制与规律,采动破断煤岩体瓦斯导向流动的形成特征和规律,单一低透煤层增透机制和有效抽采技术原理,煤层群煤与瓦斯共采时空协同机制及技术优化方法等。可为深部煤炭和瓦斯资源的安全高效洁净开发和可持续发展提供科学依据和理论基础。
本书介绍了致密砂岩气藏储层保护技术。以致密砂岩气藏工程地质特征评价为基础,参考常规储层伤害评价方法,创新性的提出了适用于致密砂岩气藏钻井完井液和压裂液损害的评价方法,并结合致密砂岩储层特征,从储层损害类型角度系统论述了致密砂岩储层损害机理。以此为基础,提出了系列保护致密砂岩储层钻井、压裂新技术,并详细论述各项技术的作用原理及应用效果,为致密砂岩气藏钻井、压裂中的储层保护技术选择、相关材料研发、效果评价等提供理论支撑和实例参考
随着协同开采理念的深入发展,大量协同采矿方法被发明创造出来,极大地丰富了我国金属矿床地下开采采矿方法体系。作者首次对金属矿床地下开采协同采矿方法进行系统归纳与整理,并集结团队**研究成果,编写了本书。本书首先介绍协同开采科学命题、当前采矿方法分类存在的问题与修订后的采矿方法分类表;其次介绍协同采矿方法的定义与范畴、发展历程及分类;再次按空场、崩落和充填三大类分别介绍每一种协同采矿方法的提出背景、协同技术原理、技术经济指标及具体实施方式、优缺点、适用条件;后介绍协同采矿方法协同要素的结构型式与协同效应、协同度测度评价及创新思维与创新技法等。
《金属矿山尾矿钝化技术与原理》较为系统地介绍了矿山尾矿的组成、化学成分及性质,分析了它所引发的各类环境生态问题,总结了国内外金属矿山尾矿综合利用及处理方面的研究成果及经验。其中着重介绍了本课组近十年来关于如何从源头上控制金属硫化物尾矿氧化引起的酸性矿山废水污染的研究成果。《金属矿山尾矿钝化技术与原理》共计五章,内容分别涉及矿山尾矿的分类及化学组成、矿山尾矿的环境影响、矿山尾矿的处理技术、硫化物矿山尾矿氧化原理、硫化物矿山尾矿表面钝化剂的筛选、合成与性能分析等。
《先进清洁煤燃烧与气化技术(第5卷)》在系统调研国内外先进清洁煤燃烧与气化技术基础上提出了其发展战略及政策建议;按照存在问题及解决方案、典型案例分析、发展趋势与路线、具体措施建议的思路,对煤粉燃烧技术、循环流化床燃烧技术、工业锅炉燃烧技术、煤与生物质混合燃烧与气化技术、煤的气化技术、以发电为主的煤热解气化分级转化及灰渣综合利用技术、富氧燃烧及CO2回收减排技术、化学链燃烧与气化和水煤浆燃烧等其他低污染燃烧与气化技术、煤炭地下气化技术9个技术方向开展战略咨询研究,并提出适用于我国国情的可大规模工业应用的关键技术的近、中期发展思路。
本书为"煤炭科学研究总院建院60 周年技术丛书"第七 卷《矿用产品与煤炭质量测试技术与装备》,全书共分十八 篇73 章,全面介绍了煤炭科学研究总院在矿用产品及煤炭质 量分析测试技术方面的成果,详细阐述了测试方法及原理, 以及相关主要测试装备的技术参数、结构组成、特点及工作 原理等,具有较强的理论和实用价值。
在分析现有岩石爆破损伤模型和损伤断裂理论的基础上,将岩石爆破过程分为应力波的动作用和爆生气体的驱动及准静态作用二个不同机理的作用阶段。通过理论分析、实验室与现场试验、数值模拟等研究方法,探讨了岩石在爆炸载荷作用下的细观断裂机理及损伤演化规律,建立了岩石爆破损伤模型和岩石在爆生气体作用下的裂纹扩展及裂纹尖端损伤局部化模型,从而建立了岩石爆破损伤断裂的全过程理论。其次,通过对煤体的工程特性分级,建立了煤体的爆破损伤理论和裂纹扩展规律,探讨了含瓦斯煤体的爆破作用机理。后,通过爆破对围岩的损伤作用机理和破坏过程的研究,分析了爆破对围岩损伤规律及影响程度,认为爆破对围岩的损伤作用体现在对岩石力学性能劣化和岩体完整性降低两方面。并通过工程实例,建立了隧道在不同开挖条件下的爆破振动危
秦建华、刘才泽等编*的《中国西南地区矿产资 源》对西南地区非能源矿产资源进行了较为全面系统 的总结。分别对黑色金属矿产、有色金属矿产、贵金 属矿产、稀有稀七金属矿产、非金属矿产等47种矿产 资源,从性质用途、资源概况、资源分布情况、勘查 程度、矿床类型、重要矿床、成矿潜力与找矿方向等 方面进行了系统全面的介绍,是一部全面展示中国两 南地区非能源矿产资源全貌的手册性专*。
稀有稀土矿产资源是我国当前新兴产业发展所必不可少的战略性矿产资源,在国外也被称为 高技术矿产 和 关键性矿产 ,相应的矿床也被称为 高科技矿床 。《国外稀有稀土矿床》对世界各地的典型稀有稀土金属矿床进行了介绍,包括世界*一大花岗伟晶岩型钽铯矿床 加拿大伯尼克湖、世界*一大凝灰岩型铍矿一一美国斯波山、世界第二大碳酸岩型轻稀土矿床 美国芒廷帕斯、世界超大型花岗岩型钽矿 埃及阿布达巴,世界大的含锂伟晶岩之一的津巴布韦比基塔伟晶岩,世界铌-稀土矿床 西伯利亚托姆托尔、世界超大型稀有金属综合性矿床 西伯利亚卡图金,欧洲大的锂矿床 威尼本,也对近年来对太平洋、印度洋等海域稀土资源的调查情况作了简单介绍。 《国外稀有稀土矿床》可供从事稀有稀土金属矿种地质教学、科研和生产的人员参考使用。