本书分为金属矿和煤矿编。金属矿编主要论述了我国古代金属矿开采工程技术(包括找矿、采矿、选矿)的起源、发展及主要成就,并探讨了其对我国古代文化和社会发展的影响。时间跨度为史前到19世纪中叶。在深入研究的基础上,本书理清了中国古代金属矿开采的历史发展过程。煤矿编则以史料为基础,以技术发展为线索,综合分析,断代分章,传统技术专章叙述,着重从工程技术的角度,反映中国古代煤炭工程技术发展的客观过程,力图阐明中国古代煤炭开采工程技术发展的社会条件和内在根据。
本书是我国专门从事矿井提升装备研发机构几十年研发成果的汇总,系统介绍了矿井提升装备的分类、结构形式、关键技术、应用选型、运营维护等,对矿井提升装备技术的提升具有促进作用。本书共38章,主要内容包括提升机主机、液压闸控系统和液压润滑系统、电控系统、矿井提升机的电动机、提升系统设备、矿井提升机新技术,以及矿井提升机的技术改造等。本书内容全面、系统、新颖,实用性强,具有极高的参考价值。 本书适用于从事矿井提升机工作的人员,可为相关专业技术人员提供参考,也可为高等院校学生提供指导。
近年来,国际钻井技术发生着深刻变化,油气勘探开发正持续向深层、非常规油气藏延伸。**环境下的资源勘探开发极具挑战性,已成为研究的热点和焦点,而钻井工具、装备与技术直接影响施工速度、安全性和经济效益,PDC钻头技术领域的创新持续不断,使得难钻地层的钻井效率大幅提升。《国外PDC钻头技术新进展》共五章,分别介绍国外PDC钻头的本体结构新技术、切削齿结构新技术、新材料技术及加工工艺技术,并对PDC钻头未来重点发展方向进行展望。
邯郸矿区具有地表村庄密集、人口众多、村庄压煤比重大的特点,如何高效开采村庄下压煤,实现矿区的可持续发展是矿区面临的重要挑战之一。本书紧密结合超高水材料充填采煤技术的发展历程,系统地总结了邯郸矿区超高水材料充填采煤理论、技术与实践方面的创新成果。《BR》 本书系统地介绍了超高水材料的基本性能和工程特性、超高水材料充填开采工艺方法、充填工艺系统和装备、矿山压力显现及覆岩活动规律、地表沉降规律及控制等内容。结合超高水材料充填采煤工程案例,通过地表沉降观测、工程探查、充填体承载监测、等效采高理论验证,阐述超高水材料充填固结体的整体稳定性及其存在的问题,给出了超高水材料充填开采设计的要素及主要原则等。
《原位改性流体化采矿导论》共11章,系统论述与介绍原位改性流体化采矿这一新兴学科领域的理论、实验、技术与工程的各个方面。《原位改性流体化采矿导论》前4章介绍原位改性流体化采矿的概念与架构、演变多孔介质传输物性规律与理论模型、原位改性技术原理等核心内容。后7章详细介绍煤层气、盐矿、油页岩、放射性及有色金属矿产、天然气水合物、低变质煤、干热岩地热等广泛的地质资源与能源原位物理、化学改性的机理,相关工艺与工程实例。《原位改性流体化采矿导论》内容囊括作者及其学术团队30多年的大量研究成果,也涵盖国内外相关研究的**进展。
《中国煤炭地质综合勘查理论与技术新体系》论述了煤炭地质综合勘查理论与专门技术,建立了以中国煤炭地质新理论为支撑、新形势下煤炭地质勘查规范为依据,由煤炭资源遥感调查技术、高精度地球物理勘探技术、快速精准钻探技术、煤炭资源勘查信息化技术、煤矿区环境监测与治理技术以及煤质测试与化验等关键技术构成的立体的信息化的煤炭地质综合勘查技术新体系。 《中国煤炭地质综合勘查理论与技术新体系》可供从事煤炭地质勘查生产、教学、科研和管理工作的技术人员和高等院校研究生学习参考。
本书是《中国科学技术史》中的《矿冶卷》。在总结古代文献的基础上,结合冶金考古研究的成果,全面阐述中国古代矿冶技术的产生、发展的历程,涉及金、银、铜、铁、锡、汞、砷等有色金属技术,钢铁技术,古代金属的矿产资源、采矿及选矿技术,金属加工技术等。作者多年与考古工作者密切合作,用现代实验方法对出土金属文物和冶金遗物进行了系统研究,有的还做了模拟试验,这是本书的一个特色。
天然岩石通常包括许多不同种类的缺陷,如裂隙、节理、弱面等,这些缺陷对岩石材料的强度、变形及其裂纹扩展特征有着重要的影响。为了深入理解断续结构岩体的破坏机理,《断续裂隙岩石材料强度破坏与裂纹演化特性(英文版)》采用试验和数值方法,系统研究了含不同预制裂隙分布(包括:单裂隙、双裂隙、叁裂隙以及混合缺陷)的脆性岩石强度、变形及其裂纹扩展特性。
《矿山水文地质环境影响评价与保护管理》围绕矿山水文地质环境影响评价及其保护管理两部分展开,采用理论阐述与实例分析相结合的叙述方式,尤其突出实例分析的内容,使得相关理论更加形象易懂。《矿山水文地质环境影响评价与保护管理》对我国矿山开发建设项目的水文地质资源保护、地下水资源开发利用、地下水污染防治以及环境保护管理决策等方面具有理论和实践两方面的参考价值。
采矿地球物理学是采矿科学中的一个新的分支,是利用岩体中自然的或人工激发的物理场来监测岩体的动态变化和揭露已有的地质构造的一门学科。本书从介绍地球物理学的基本内容及采矿地球物理学的基本任务出发,分析煤岩体弹性动力学及受载煤岩体冲击破坏机理,提出煤岩动静载叠加诱冲原理、煤岩冲击破坏危险的判别准则及监测预警技术,研究矿山开采诱发的震动及其机理、矿震震动波传播衰减规律、矿山开采诱发矿震的活动规律、煤岩变形破裂的声发射、矿震与冲击的监测预警,介绍煤岩变形破裂的声波探测理论与弹性波CT技术、煤岩变形破裂的电磁辐射规律及其监测预警技术、煤岩变形破裂的红外温度场、地电变化规律以及开采引起重力场的基本原理及其在采矿生产实践中的应用。
本书以大地构造及成矿演化为主线,运用多元成矿控制观点,针对影响秦岭成矿带中、新生代大规模成矿作用的矿源、热源及赋矿空间等主控要素,重点对震旦纪、志留纪、泥盆纪等时代的含矿地层进行区域对比及含矿性研究;系统探讨印支-燕山期花岗岩类的时空分布、构造属性及其成矿作用;在已有构造格架及其演化研究基础上,提出并剖析北东向构造的成生发展及其对岩浆活动和成矿的控制。通过解剖典型矿床,总结金、铅锌、钼(钨)、铜、汞锑等优势矿产的成矿规律;在重要成矿远景区带划分基础上,提出重点整装勘查区地质找矿工作部署建议。本书内容丰富,重点突出,资料翔实,反映了当前秦岭成矿带**的地质、矿产调查和科研成果。
土壤是生命之基。土壤重构是矿山土地复垦与生态修复的核心和关键。《煤矿区复垦土壤重构的理论与方法》介绍土壤重构的作用、理念、原理与技术。从土壤发生学、仿自然地层和仿自然土壤的视角,阐述矿区复垦土壤重构的概念、内涵与理念。土壤重构的实质是单元土体的仿自然四维构建,其中复垦土壤剖面构型及关键层构造是关键。广义的土壤重构界定为地貌重塑、土壤剖面重构和土壤改良,狭义的土壤重构界定为土壤剖面重构。《煤矿区复垦土壤重构的理论与方法》提出 分层剥离、交错回填 的土壤重构原理和数学模型,并分别从露天煤矿复垦土壤重构、采煤沉陷地非充填复垦(挖深垫浅)土壤重构、采煤沉陷地黄河泥沙充填复垦土壤重构、采煤沉陷地粉煤灰/煤矸石充填复垦土壤重构、煤矸石山土壤重构和重构土壤质量检测与评价等方面介绍土壤重构技术
本书系统总结了钦杭成矿带(西段)区域成矿地质背景,并对华南大地构造格局及其演化、钦杭结合带的边界和范围等有关区域成矿背景问题进行了探讨;选择不同类型的代表性矿床,详细介绍了其成矿地质背景、矿床地质特征,分析了矿床成因,建立了成矿模式和找矿模型;归纳总结了工作区铜铅锌金多金属矿成矿的控制因素,划分了成矿系列,总结了矿床时空分布规律,并在此基础上划分了找矿远景区,明确了各找矿远景区的重点找矿方向和目标;应用GIS技术,以矿床模型综合地质信息预测方法体系为主要方法,开展了数字成矿预测,在区内共圈定出综合预测区202个,并优选出19个找矿远景区,明确了主攻矿种和矿床类型,预测了资源量。
矿产资源是人类赖以生存、社会赖以发展的物质基础,是生产力构成的主要因素。金属矿产资源是金属矿产品和金属材料的*根本来源,对国民经济的发展和社会物质文明与科技进步有举足轻重的作用。经过新中国成立60多年来的大规模开采,我国的浅部金属矿产资源逐年减少,有的已近枯竭。据统计,在未来10年内,我国1/3的地下金属矿山开采深度将达到或超过1000m,*深的可达2000~3000m。深部开采是我国金属矿产资源开发面临的迫切问题,也是今后保证我国矿产品供给的*主要途径。我国必须把5000m开采深度作为金属矿深部开采中长期战略研究的目标。《BR》 本书将深部高地应力条件下开采动力灾害预测与防控、深井高温环境控制与降温治理、深井提升问题、适应深部开采传统采矿模式与工艺的变革、深部智能化无人采矿等5个方面的关键技术问题与相关学科的
本书是从作者从事选矿科研工作以来的百余篇成果论文中,选出的70多篇文章,作为选矿试验研究的实例,分别介绍矿石与矿物基本性质、实验室基础试验、半工业试验、工业试验与产业化及新技术与发展等,既有基础理论试验研究,又有实用工艺技术介绍,内容丰富,较清晰地叙述了矿石选矿应该进行的试验研究全过程及发展远景。 本书可供矿产资源开发利用、选矿科研、设计、生产等专业工程技术人员及相关专业管理人员参考。
《现代选矿技术手册(第4册):黑色金属选矿实践》是由长沙矿冶研究院组织编写的专业工具书《现代选矿技术手册》(共8册)中的第4册《黑色金属选矿实践》。全书分铁矿石选矿、锰矿石选矿、铬铁矿石选矿3章介绍黑色金属选矿。每章分别从矿石的性质、用途、资源分布情况,选矿技术,包括工艺、药剂及设备,选矿厂实践几方面进行介绍,深入浅出地介绍了黑色金属选矿的方方面面。书中内容全面、系统,理论与实践相结合,重点突出近年来黑色金属选矿技术的新发展。 《现代选矿技术手册(第4册):黑色金属选矿实践》可作为从事选矿工作的科研、管理人员及高等院校矿物加工工程专业师生阅读参考。
我国煤炭资源丰富,以煤炭为主的能源结构在今后相当长的时间内不会有很大的改变,实现煤炭高效洁净利用的需求日趋迫切。煤灰熔融流动可控调整作为煤炭转化利用的关键因素之一,受到了国内外研究者的广泛重视。本书在探讨煤气化技术对煤质特性要求的基础上,对煤灰熔融特性的预测模型以及助剂、配煤、生物质和工业残余物对煤灰熔融特性的影响及其调控机制进行了较为系统的论述。全书具有较高的学术水平和重要的实用价值,不仅丰富了煤灰化学理论,而且对气化煤种的调变和气化炉的设计、稳定运行具有重要的指导意义,为煤化工行业的教学、科研和煤转化技术的研发提供了有益的参考。本书可供从事能源、燃气、煤化工、煤炭综合利用等有关生产技术人员、研究人员参考,也可作为化学工程与工艺专业、能源化工专业等相关专业参考用书。