本书分为金属矿和煤矿编。金属矿编主要论述了我国古代金属矿开采工程技术(包括找矿、采矿、选矿)的起源、发展及主要成就,并探讨了其对我国古代文化和社会发展的影响。时间跨度为史前到19世纪中叶。在深入研究的基础上,本书理清了中国古代金属矿开采的历史发展过程。煤矿编则以史料为基础,以技术发展为线索,综合分析,断代分章,传统技术专章叙述,着重从工程技术的角度,反映中国古代煤炭工程技术发展的客观过程,力图阐明中国古代煤炭开采工程技术发展的社会条件和内在根据。
本书是我国专门从事矿井提升装备研发机构几十年研发成果的汇总,系统介绍了矿井提升装备的分类、结构形式、关键技术、应用选型、运营维护等,对矿井提升装备技术的提升具有促进作用。本书共38章,主要内容包括提升机主机、液压闸控系统和液压润滑系统、电控系统、矿井提升机的电动机、提升系统设备、矿井提升机新技术,以及矿井提升机的技术改造等。本书内容全面、系统、新颖,实用性强,具有极高的参考价值。 本书适用于从事矿井提升机工作的人员,可为相关专业技术人员提供参考,也可为高等院校学生提供指导。
近年来,国际钻井技术发生着深刻变化,油气勘探开发正持续向深层、非常规油气藏延伸。**环境下的资源勘探开发极具挑战性,已成为研究的热点和焦点,而钻井工具、装备与技术直接影响施工速度、安全性和经济效益,PDC钻头技术领域的创新持续不断,使得难钻地层的钻井效率大幅提升。《国外PDC钻头技术新进展》共五章,分别介绍国外PDC钻头的本体结构新技术、切削齿结构新技术、新材料技术及加工工艺技术,并对PDC钻头未来重点发展方向进行展望。
邯郸矿区具有地表村庄密集、人口众多、村庄压煤比重大的特点,如何高效开采村庄下压煤,实现矿区的可持续发展是矿区面临的重要挑战之一。本书紧密结合超高水材料充填采煤技术的发展历程,系统地总结了邯郸矿区超高水材料充填采煤理论、技术与实践方面的创新成果。《BR》 本书系统地介绍了超高水材料的基本性能和工程特性、超高水材料充填开采工艺方法、充填工艺系统和装备、矿山压力显现及覆岩活动规律、地表沉降规律及控制等内容。结合超高水材料充填采煤工程案例,通过地表沉降观测、工程探查、充填体承载监测、等效采高理论验证,阐述超高水材料充填固结体的整体稳定性及其存在的问题,给出了超高水材料充填开采设计的要素及主要原则等。
《原位改性流体化采矿导论》共11章,系统论述与介绍原位改性流体化采矿这一新兴学科领域的理论、实验、技术与工程的各个方面。《原位改性流体化采矿导论》前4章介绍原位改性流体化采矿的概念与架构、演变多孔介质传输物性规律与理论模型、原位改性技术原理等核心内容。后7章详细介绍煤层气、盐矿、油页岩、放射性及有色金属矿产、天然气水合物、低变质煤、干热岩地热等广泛的地质资源与能源原位物理、化学改性的机理,相关工艺与工程实例。《原位改性流体化采矿导论》内容囊括作者及其学术团队30多年的大量研究成果,也涵盖国内外相关研究的**进展。
《中国煤炭地质综合勘查理论与技术新体系》论述了煤炭地质综合勘查理论与专门技术,建立了以中国煤炭地质新理论为支撑、新形势下煤炭地质勘查规范为依据,由煤炭资源遥感调查技术、高精度地球物理勘探技术、快速精准钻探技术、煤炭资源勘查信息化技术、煤矿区环境监测与治理技术以及煤质测试与化验等关键技术构成的立体的信息化的煤炭地质综合勘查技术新体系。 《中国煤炭地质综合勘查理论与技术新体系》可供从事煤炭地质勘查生产、教学、科研和管理工作的技术人员和高等院校研究生学习参考。
本书是《中国科学技术史》中的《矿冶卷》。在总结古代文献的基础上,结合冶金考古研究的成果,全面阐述中国古代矿冶技术的产生、发展的历程,涉及金、银、铜、铁、锡、汞、砷等有色金属技术,钢铁技术,古代金属的矿产资源、采矿及选矿技术,金属加工技术等。作者多年与考古工作者密切合作,用现代实验方法对出土金属文物和冶金遗物进行了系统研究,有的还做了模拟试验,这是本书的一个特色。
天然岩石通常包括许多不同种类的缺陷,如裂隙、节理、弱面等,这些缺陷对岩石材料的强度、变形及其裂纹扩展特征有着重要的影响。为了深入理解断续结构岩体的破坏机理,《断续裂隙岩石材料强度破坏与裂纹演化特性(英文版)》采用试验和数值方法,系统研究了含不同预制裂隙分布(包括:单裂隙、双裂隙、叁裂隙以及混合缺陷)的脆性岩石强度、变形及其裂纹扩展特性。
《四川省成矿区带划分及区域成矿规律》简要介绍四川省成矿区带研究历史、成矿地质背景、主要矿产资源的分布特征。在“中国成矿区带划分方案”划分的11个in级成矿区带基础上,按照四川省大地构造相带重新划分出45个IV级成矿区带及75个矿集区(成矿密集区);并简述各IV级成矿区带主要地质构造和矿产特征。《四川省成矿区带划分及区域成矿规律》在简要分析研究I级成矿区带地质构造环境及其演化的基础上,探讨四川省铁、铝、铜、铅、锌、金、银、磷、稀土、锡、镍、锂、硫、锰、钾、硼、钼、钼、石墨、芒硝、煤等21个矿种(组)矿产时-空演化规律及其受控因素;划分了矿床成矿系列及亚系列,首次编制了各m级成矿区带的区域成矿模式图和区域成矿谱系表,对四川省矿产成矿规律按时间规律、空间分布规律、成矿作用进行了较为全面的总结。
本书以淮北矿业集团桃园煤矿北八采区为对象,在系统分析矿区和井田地质和水文地质条件的基础上,针对桃园煤矿北八采区极复杂的地质与水文地质条件,井下综合物探、放水试验、水化学探查等方法和手段,对北八采区进行了立体探查,对该采区水文地质条件进行了系统评价,揭示了该采区受断层水、底板岩溶水、上覆松散层水、煤系砂岩水、岩溶陷落柱水等威胁的极复杂的水文地质特点,具有十分广阔的推广应用前景。
国家海洋局*地专项办公室编*的《南*大陆矿产资源考察与评估》是我国 南北*环境综合考察与评估 专项的成果之一,其内容是主要考察和研究区域重点放在以中山站为依托的东南*普里兹湾 北查尔斯王子山地区和长城站位依托的南*半岛 南设得兰群岛地区,考察的主要矿种包括北查尔斯王子山的煤矿和南*半岛以铜为主的有色金属矿藏,同时对区域内出露的其他金属和非金属矿产也进行了普查。在查明区域地质背景和构造演化历史的基础上,对这些重要矿藏进行实地考察和分析,进而评价其资源潜力。本书可供专业研究人员参考。
袁亮、薛生编著的《煤层瓦斯含量法预测煤与瓦斯突出理论与技术(精)》系统地阐述了基于煤层瓦斯含量预测煤与瓦斯突出的理论与关键技术。通过对突出过程能量转换规律的定量分析,提出了突出的有效潜能理论,揭示了突出危险性与瓦斯含量和含瓦斯煤体解吸特征的内在关系,创新了煤层采样、瓦斯含量测定及临界值确定等关键技术,系统地提出利用煤层瓦斯含量预测突出的一整套新方法和新技术。 《煤层瓦斯含量法预测煤与瓦斯突出理论与技术 (精)》可供煤炭企业的工程技术人员、相关研究单位的科技人员及院校的师生参考。
自1895年由伦琴发现X射线以来,可利用X射线分辨的物质系统越来越复杂。从简单物质系统到复杂的生物大分子,x射线已经为我们提供了大量关于物质晶体结构的信息。X射线粉晶衍射分析已渗透到物理、化学、地球科学、生命科学、材料科学以及各种工程技术科学领域,尤其是在矿物、岩石、矿床、地球化学、石油、地层、古生物、构造地质等学科得到广泛应用。在物相定性和定量分析中,x射线粉晶衍射法是不可或缺的有效、简捷的方法之一。 随着我国科学实验技术水平的提高,大多数科研机构、大专院校及工矿企业都配备了x射线粉晶衍射仪。尽管仪器操作很简单,然而数据的分析却是一个复杂的过程。当然,现在的x射线粉晶衍射仪都配备有各式各样的计算机分析软件,但都不能满足测试分析者直观的要求,特别是那些需要分析数据而又接触粉晶衍射方法少
本书共分11章,较为系统全面地论述了黑钨矿、黑白钨混合矿和白钨矿的选矿技术及有关选厂的选矿工艺,同时对钨共生矿及钨伴生矿的选冶联合工艺及技术也分别进行了阐述。在各种类型的钨矿选矿技术方面,书中重点介绍了近几年来钨选矿新工艺、新设备和新药剂的应用及其发展前景和发展方向。同时,书中对微细粒钨矿选矿技术的发展也进行了适当介绍。全书共有插图111幅、表格l92个、主要参考文献76条。 本书可供从事选矿行业及相关专业的科研、设计人员、资源勘查与管理人员及大专院校师生参考。
本书详细和系统的研究了含煤地层中三种不同赋存状态形态的氮:煤分子结构中的有机氮、煤层气中的分子氮(氮气)、铵伊利石粘土矿物中的无机氮。采用煤地质学、煤地球化学、有机岩石学、矿物学、岩石学等研究手段和方法,探讨了不同形态氮之间的成因联系,建立了煤层中不同形态氮之间的成岩转化机制,后对含铵伊利石矸石在风化过程中产生的氮污染以及氮的地球化学循环进行了探讨。
《热储工程学》是一本全面系统论述热储工程学基础理论及其应用分析方法的著作。全书共14章,包括四大部分内容。 部分:第1至第3章为热储基础。重点阐述了热储工程学的发展、热储概念模型、定量模型及简化方法。第二部分:第4至第9章为热储分析方法。这一部分以理论、方法、实例相结合,选用典型实例,主要阐述了钻井、成井、排放等热储开发过程中进行生产测井的方法、原理、数据采集、信息处理及资料解释等内容。第三部分:第9至第13章为热储应用及管理专题。从模型建立、模拟、管理等方面进行了论述,并对世界上的主要热田进行了介绍。第四部分:第14章对目前研究的热点问题——工程型地热系统进行了简单介绍。 《热储工程学》内容丰富,具基础性、前沿性,有广泛的实用性,可供从事地质学、地球物理学和地热学以及其他有关工
《稀土采选与环境保护/中国稀土科学与技术丛书》是《中国稀土科学与技术丛书》之一,全面总结了国内外稀土产业的发展和科技进步,集合了近年来有关稀土采选及环保的大量科研成果和相关基础资料,内容包括资源概论、采选工艺技术以及环境保护三部分。介绍了稀土矿床类型及主要稀土矿物、稀土工业指标、世界稀土矿地理分布、国内外主要稀土矿实例;国内采矿和选矿工业及稀土采选工艺技术进展、技术进步等情况;同时介绍了稀土采、选及冶炼分离过程中的环保问题、相关生态修复技术及稀土尾矿的处置现状,并对世界大的白云鄂博铁稀土铌矿床地质、采矿、选矿等领域的科研突破和创新发展进行了详细解析。 《稀土采选与环境保护/中国稀土科学与技术丛书》全面反映了稀土地质、采矿、选矿和环境保护领域国内外研究的新成果。 《稀
本书为《废物资源综合利用技术丛书》的一个分册。本书介绍了国内外煤矸石利用概况,叙述了煤矸石的产生、组成、结构、性质和分析方法,我国煤矸石综合利用现状及煤矸石资源化再生利用的前景,煤矸石分析方法,煤矸石中回收有用煤炭、硫铁矿等矿物及有用元素,煤矸石生产碱胶凝材料,煤矸石生产建筑材料,煤矸石在化学工业中的应用,煤矸石在农林业中的应用,煤矸石综合利用的相关国家政策和法规等内容。本书具有较强的应用性,可供从事煤矸石资源再生利用的工程技术、研究、生产和经营管理人员使用,也可作为高等学校资源循环科学与工程、环境科学与工程、冶金及相关专业的研究生、本科生选作教学用书或教学参考书。
一、2010年版《中国矿业年鉴》(以下简称《年鉴》)全面、系统反映2009年中国矿业基本情况以及当年我国矿业经济发展和运行情况。主要内容涉及我国矿产资源勘查、开发利用、行业生产、地方矿业、矿山安全等等,同时也反映了当年我国矿业事业的新发展、新经验、新成果以及遇到的新问题。本期《中国矿业年鉴》为第8卷,收录资料时限,原则上以2009年为主。 二、本期《年鉴》,全书根据实际情况设专文、大事记、概况、矿业管理、矿业行业、地方矿业、矿业协会、统计资料、政策法规、附录等l0个栏目。按内容分类编排,设栏目、类目、条目三个层次,有的栏目根据实际情况设四个层次。表述方式以条目为主,设有方便查阅的目录,另有文章、图、表、照片等多种形式,图文并茂。 三、本期《年鉴》收录了国家、国土资源部等有关领导关于中国矿产资