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十三五"期间建成的现代煤化工项目执行了最严格的大气污染物排放标准,部分项目率先执行了超低排放。经过十余年技术攻关,我国现已形成较为完备的现代煤化工工程体系,关键装备能够全部实现国产化,总体技术装备水平达到国际领先。本书分为七篇三十九章,涵盖工艺、设备、仪表等专业,包括煤炭直接液化、煤炭间接液化、煤制氢、煤气化/变换/净化/硫回收、合成气制乙二醇、合成气制甲醇、合成气制丁/辛/丙醇、合成气制天然气、甲醇制烯烃/芳烃/汽油等二十余项现代煤化工工艺技术,以及相关的反应器等关键设备、关键仪表等方面内容。本书可供国内现代煤化工生产企业的技术与操作人员、大专院校、职业学院化工相关专业的高年级学生等参考阅读。
朱洪法编*的《催化剂载体制备及应用技术(第2 版)》比较系统地介绍了催化剂载体的作用原理、物理化学性质及制备方法。具体内容包括:载体的晶体结构及表面化学、固体酸碱、负载活性组分方法、凝胶及其制备等基础知识,并分别介绍了氧化铝、分子筛、活性炭、硅胶、硅酸铝、硅藻土、膨润土、纳米载体材料、二氧化钛及其他载体材料的结构、制备方法及其在催化领域中的应用。 本书可供从事石油化工、精细化工及生物化工的科研、生产部门的技术人员及高等学校、中等专业学校有关师生阅读。
三维地质建模是油藏管理中最重要的工具之一。油气藏中对构造、岩石属性和流体流动的计算机模拟已经从专业化向标准化桌面工具演化。地质学家和工程师面临的挑战是如何实现静态模型和动态模型的无缝对接,以更好地认识地质模型中的不确定性。 本书针对油气藏地质建模静态模型和动态模型中涉及的各个环节和针对性建模方法进行了系统阐述,静态模型中,突出特殊相类型和成岩作用建模,适用于复杂碳酸盐岩油藏建模;动态模型中,强调复杂静态模型的粗化方法,尽可能实现静态模型信息的保留;对地质建模未来的发展方向给出了指引。
由吴奇主编的《井下作业工程师手册(第2版)》 从井下作业所涉及的设备、工具及技术内容人手,介 绍了相应的基本数据、基本 图件、基本技术规范、 基本设备等方面的知识。内容包括:套管、油管、抽 油杆、方钻杆、钻 杆、钻铤、管柱容积和环空容积 、井口装置与采油(气)树、修井工具、井下泵、井 下封隔器 及控制类工具、井下作业提升设备及地面 工具、井控装置、带压作业机及配套工具、连续油 管作业、油田作业用人井材料,以及常用计算公式及 单位换算等。 本书可供从事油气田开发生产方面的管理人员、 工程技术人员和研究人员,特别是井 下作业的工程 技术人员以及相关院校师生参考使用。
《海相页岩气藏精细描述与开发优化技术》较详细地总结了作者近10年来在科技创新和服务生产中形成的成果和实践经验,主要包括富有机质页岩发育特征、页岩气储层表征与评价技术、页岩气测井评价技术、页岩气地震解释预测技术、压裂目标优选与压后评估技术、页岩气藏地质模型建立技术、页岩气解吸附与流动机理、页岩气井产能评价与页岩气藏动态分析技术、页岩气采气工艺技术、页岩气田高产规律及开发目标评价技术等,形成了一个较完整的页岩气开发理论基础和技术系统。
本书系统地介绍了LNG接收站试运投产、LNG装卸船、LNG储存、BOG处理、LNG高压气化、海水系统、公用工程、LNG装车、LNG接收站消防系统和系统。
《石化工程整体化管理与实践》基于作者数十年的石化工程技术研发、规划、设计和建设管理实践经验,根据工程项目与生态环境、社会利益 融合共生 的管理思想,全面论述了工程规划、工程转化、工程设计、工程建设直至交付的石化工程全生命周期的管理过程,系统阐述了集约化、协同化、集成化、过程化和数字化 五位一体 整体化管理的逻辑架构、管理内涵、管理方法和发展趋势,并配以大量鲜活生动的优秀案例。全书共分为七章,分别为绪论、石化工程项目方案规划集约化、石化工程项目协同化、石化工程项目集成化、石化工程项目管控过程化、石化工程项目数字化、石化工程项目整体化管理实践案例等。 《石化工程整体化管理与实践》对石油化工及其他流工程的工程项目建设具有普遍的指导作用,可供工程咨询、工程设计和工程建设管理人员学习参考,
氢是一种无碳能源、清洁能源,被誉为“21世纪的终极能源”。氢具有导热性好、燃烧性能好、储量丰富、多形态存在、利用率高、便于回收利用、安全等特点,在未来必将成为重要的代替能源。制氢作为氢能产业链的第一环,有着非常重要的作用。没有氢气就不会有氢能产业,学习了解氢能就必须了解氢气和其制取技术和工艺。 本书对氢气的性质、特点、应用、制取等进行了详细介绍,共分11章,分别为绪论、煤制氢、天然气制氢、石油制氢、电解水制氢、醇类重整制氢、氨分解制氢、生物质能制氢、副产氢气的回收与提纯、液氢、其他制氢技术。本书能帮助读者系统地学习氢气制取的技术和工艺,为以后从事相关行业打下坚实的基础。
《长输管道压缩机组维检修技术丛书》分为机械、电气、控制三个篇章,本书为控制篇《燃驱离心压缩机组控制技术与实践》,从燃机及其控制系统简介、燃机控制系统硬件、控制系统软件、 PID控制理论、控制逻辑、系统集成设计、控制系统维护、控制专业名词术语和常用缩写解释等8个章节介绍了燃驱离心压缩机控制技术及其控制系统的自动化程度。 本书可供长输管道燃驱离心压缩机组控制技术及管理人员使用,也可供石油高等院校相关专业师生参考。
本书于2015年由Elsevier.B.V出版,涵盖了常规岩芯、非常规岩芯分析内容、方法、步聚,从岩芯钻取、收集、处理、选取、准备等基础入手,全面讲述了常规岩芯分析、特殊岩芯分析、岩芯润湿性、电性、毛细管压力、相对渗透率、岩石力学等测试实验的内容、方法及步骤,同时用项目案例分析了常规岩芯分析与特殊岩芯分析实验中需注意的事项。本书有利于地球物理学家、地质学家、油气藏工程师理解岩芯分析的步聚、方法,更好地应用岩芯分析数据,建立靠实的油气藏模型,指导油气田勘探开发。
本书主要对油气藏静态模型、动态模型的建立方法和质量控制方法进行了系统阐述,内容涵盖油气藏模型研究的整个流程,主要包括总体研究流程及模型数据库的建立,多条件约束建立储层构造模型,基于储层岩石类型的相建模,孔隙度、渗透率模型的建立,饱和度模型的建立及储量估算,地质储量不确定性研究,模型尺度优化,其他类型储层模型,动态模型初始化及其质量控制,垂直管流模型的制作与应用,历史拟合及油藏再认识,常用油藏测试监测方法及在模型研究中的应用,动静态模型研究在开发方案设计中的应用,开发方案不确定性研究及优化,经济评价及海外合同等。 本书可供从事油气藏开发的科研人员、管理人员参考阅读。
本书针对中国石油近年来勘探开发重点领域的测井技术挑战及其解决方案,简要论述了电法测井、元素测井、核磁共振测井、声波测井、模块式地层测试、水平井产液剖面测井、固井质量评价、水平井测井等测井新技术基本原理、处理解释方法和适用条件,并优选展示了相应典型应用实例。测井应用方法与实例相结合,内容先进实用。
本书创新了基于板缘应 力场研究、野外露头解剖、 物模实验、数值模拟、三维 地震解释等 三学五分 为核 心的走滑断裂精细刻画技术 ;揭示了原特提斯洋闭合的 斜向区域挤压作用,以及基 底与构造岩相的分区差异影 响等塔里木盆地克拉通内走 滑断裂形成机制;指出连接 生长是发育小位移、超长陆 内走滑断裂带的关键地质要 素,利用U-Pb测年等实验 数据厘定走滑断裂形成年代 ;构建了调节走滑、单剪与 纯剪共轭等板内走滑断裂动 力学模型,实现了70条走滑 断裂的分类评价与工业制图 ,推动了超深走滑断裂带油 气重大发现与增储上产。 塔里木盆地克拉通内走 滑断裂构造解析理论与技术 创新成果具有重要学术价值 和实践意义,可供相关专业 专家学者参考使用。
本书针对我国陆相生油油藏二氧化碳驱混相压力高、注采压差大的实际,系统阐述了注二氧化碳非完全混相驱替理论、室内实验评价与物理模拟技术、基于非结构化网格的多相多组分数值模拟方法,并以实例形式介绍了特低渗透储层、致密储层、中高渗透水驱废弃油藏等注二氧化碳提高采收率油藏工程优化设计技术,并通过对矿场试验的总结,提出了改进二氧化碳驱效果的技术政策
本书根据近年来编者取得的研究成果和工程应用实践,汇总国内外资料,对现代煤气化装置用耐火材料的种类、性质、性能、工程应用及发展趋势等进行了较为系统全面的介绍。同时基于煤气化的原料特征和气化装置耐火材料使用的共性,按水煤浆气化、粉煤气化、碎煤加压气化等不同气化装置用耐火材料进行分类介绍,还对煤气化装置用耐火材料的工程设计原则以及施工方法和验收标准等进行了规范。并附上了煤气化装置上耐火材料工程应用的典型案例,以方便工程技术人员参考,同时也可为污泥气化、生物质气化等用耐火材料的选择提供借鉴。本书可供从事煤气化装置用耐火材料研究、生产和应用的工程技术人员以及从事煤气化装置设计和使用的工程技术人员参考。
本书分为三维地震资料连片处理技术与三维地震资料连片处理实践两篇。上篇为三维地震资料连片处理技术共两章,*章介绍渤海油田勘探概况,第二章介绍海上连片处理技术;下篇为三维地震资料连片处理实践共五章,*章介绍辽东湾三维连片处理基本情况,第二章给出了连片处理思路与方法,第三章介绍了连片处理中的难点与措施,第四章分析了连片叠前偏移处理应用效果,第五章给出了结论与展望。