本书系统性地总结了截至目前我国新型储能产业发展概况,详细分析了我国新型储能参与电力市场的现状、堵点,充分研究了美国、德国、英国、澳大利亚、日本、韩国等公认的在新型储能参与电力市场方面已经取得突破性进展的发达国家的先进政策经验,继而面向不同储能类型建立了国外新型储能成功参与电力市场的基础模型,并通过与市场响应对比完成了相关经济学理论分析。全书立足于学术和产业融合的角度,穿插了对于推动我国新型储能政策体系尽快完善、相关市场机制基于政策加快建设、对应产业链关键环节及时合理响应的启示、正向结论和建议,对于我国新型储能项目参与国内外电力市场运行、我国新型储能企业参与国外电力市场建设均具有良好的参考价值。 本书可为高等院校能源政策研究、电力市场、新能源、能源经济、储能科学与工程、电力系
《电动汽车动力电池:从材料到系统设计》一书在总结我国动力电池技术发展里程的基础上,从新能源汽车的起源、动力电池材料、动力电池类型与性能、动力电池系统设计原理等方面进行了详细阐述,主要内容包括:电动汽车发展趋势与整车知识、动力电池材料知识、动力电池类型与性能分析、动力电池系统设计原理、动力电池生产工艺、动力电池的质量与标准管控体系、动力电池的发展与应用趋势。 《电动汽车动力电池:从材料到系统设计》一书旨在为读者提供完整的、紧密连接国内产业发展现状、具有就业针对性的动力电池原理知识,助力产业人才培养。本书适合新能源汽车、储能技术和电源设计领域的从业者学习参考,也适合上述专业方向的专科生、本科生及教师阅读
本书针对储能锂电池应用的技术要求,以储能锂电池状态估计和电源管理方法为出发点,主要包括储能锂电池概述、储能锂电池控制策略、核心状态参量预估方法与储能电池电源管理设计实例等内容。 本书特色鲜明、内容系统、实例丰富,既可用于高等院校新能源科学与工程、自动化、电气工程及其自动化等相关专业教学与科学研究,又可作为储能科学与技术应用研究人员的技术参考书。
本书全面透彻地分析了综合能源系统的运行过程,尤其是其内部机构和运行特性,内容顺应了工程实践的实际发展需要,且具有很强的实操性。 本书分别从能源转型、能耗特点以及能效标准,新能源背景下电能的生产、供应、储存,制热、制冷,热电联产技术和发展,通用用电设备和 常见的工业用电设备,综合能源系统的商业模式和信息化平台等方面展开讲解, 介绍了一些实际的综合能源服务案例,对未来综合能源服务市场的前景进行了展望。 本书可作为从事能源工作的专业技术人员的工具用书,也可作为高等学校能源动力、电气类专业的参考教材。
本《指导书》是按照劳动和社会保障部制定国家职业标准的要求编写的,其内容主要由职业概况、职业培训、职业技能鉴定和鉴定试题库四部分组成,分别对技术等级、工作环境和职业能力特征进行了定性描述;对培训期限、教师、场地设备及培训计划大纲进行了指导性规定。本《指导书》自1999年出版后,对行业内职业技能培训和鉴定工作起到了积极的作用,本书在原《指导书》的基础上进行了修编,补充了内容,修正了错误。试题库是根据《中华人民共和国国家职业标准》和针对本职业(工种)的工作特点,选编了具有典型性、代表性的理论知识(含技能笔试)试题和技能操作试题,还编制有试卷样例和组卷方案。
本书针对能源互联网中储能应用商业模式及市场发展前景问题,首先综述了能源互联网的基本概念、特征及内涵、技术框架、关键技术、研究现状,储能技术分类及市场化发展现状,分析了储能在智能电网及能源互联网中的作用及适用领域,对储能的技术成熟度、各类型储能适用的领域和前景进行了评估,其次,在此基础上,研究了能源互联网中储能在分布式光储、微电网、参与电网辅助服务、退役电池梯次利用以及电动汽车的商业运行模式,参考成功案例,结合储能技术经济特性、市场环境及现有政策,分别提出了储能在能源互联网中的典型应用模式和商业运行模式,并分析了储能在新能源发电、分布式发电、微电网、退役动力电池梯次利用的经济性,提出了储能商业化运行的政策需求,*后,在上述研究成果的基础上,形成了储能在未来10年到20年的市场化发展
氢是一种无碳能源、清洁能源,被誉为 21世纪的终极能源 。氢具有导热性好、燃烧性能好、储量丰富、多形态存在、利用率高、便于回收利用、安全等特点,在未来必将成为重要的代替能源。制氢作为氢能产业链的第一环,有着非常重要的作用。没有氢气就不会有氢能产业,学习了解氢能就必须了解氢气和其制取技术和工艺。 本书对氢气的性质、特点、应用、制取等进行了详细介绍,共分11章,分别为绪论、煤制氢、天然气制氢、石油制氢、电解水制氢、醇类重整制氢、氨分解制氢、生物质能制氢、副产氢气的回收与提纯、液氢、其他制氢技术。本书能帮助读者系统地学习氢气制取的技术和工艺,为以后从事相关行业打下坚实的基础。
由余圣秀所*的《让光伏驱动中国》一书从当下面临的环境和气候问题入手,分析了控制化石能源使用的有效途径,和清洁可再生能源特别是太阳能的开发和利用。本书以解构光伏发电系统为主线,深入浅出地介绍了光伏发电原理、光伏电站的基本类型、基本构成以及工作机理。作者通过亲自参与我国**个光伏发电示范项目的特许权招标、项目设计、工程建设以及生产运维全过程,分析指出在中国发展太阳能光伏发电的机会之窗已经开启,并乐观判断大型荒漠光伏电站与传统发电同网同价的时刻即将到来。同时,作者通过开展 光伏 项目建设、农村绿色能源建设以及实施光伏产业从 中国制造 到 中国创造 的行动计划,分析指出在能源供给和创造新的经济增长方面,光伏不但可以挑起大梁并驱动中国,而且有望迎来中国引领世界的一场工业革命! 本书适合于关心
风光发电受气象资源影响显著,具有显著的随机性与波动性,大规模、高比例并网对电力系统安全经济运行造成挑战,提升预测精度可有效缓解风光发电不确定性的负面影响,对于促进风光并网消纳、提升风光供电保障能力具有积极意义。另一方面,我国正稳步推进电力市场化改革进程,风光场站作为市场主体,其发电功率预测准确性将直接关乎场站的考核与市场收益。因此,如何充分利用数值天气预报信息,分析不同时空尺度下风光出力特性,利用先进模型与算法,准确预测风光发电功率,量化评估预测结果的不确定性,是电网调度、风光场站以及预测服务提供商持续关注的重点问题。 本书的主题是对风电、光伏新能源发电的发电量进行预测。主要内容包括风光新能源发电预测背景、风光新能源发电预测基础、风电功率单值预测、光伏功率单值预测、风光新能
本书首先介绍了储能技术及应用在国内外的发展现状,以及客户侧分布式储能的应用模式和特性;其次从电池本体、电池管理系统、储能变流器及系统接口需求介绍客户侧储能系统的关键配置;接着从储能应用性能、储能电站并网技术规定等方面介绍客户侧储能系统并网运行技术;随后从储能与配电网互动特性、协同控制架构和源网荷储互动等方面介绍客户侧储能系统与电网互动模式;最后从客户侧储能电站建设成本、收益及全寿命周期效益等方面开展客户侧储能系统运行经济性分析。 本书可供从事客户侧分布式储能、新能源发电和智能电网等领域相关人员参考使用,也可供高等院校相关专业的师生借鉴使用。
本书系统地阐述内燃机的设计过程和设计方法。全书共分12章,首先介绍内燃机的开发流程,然后从内燃机的工作情况、设计要求和设计指标入手,讲述内燃机的总体设计方法;通过曲柄连杆机构的受力分析,获取机构零部件运动状态和载荷,并阐述曲柄连杆机构零部件及机体组零部件的设计;讲述配气机构的形式、动力学分析方法及零件设计;介绍包括涡轮增压系统的进排气系、冷却系、润滑系和启动系统的选型设计。在系统和零部件的设计过程中,穿插介绍传统分析校核方法和现代分析校核方法。
能量存储技术,特别是大功率、大规模的能量存储技术,在现代化的能量生产、传输、分配和利用中发挥着越来越重要的作用。本书基于一批国外高校、研究机构和能源管理运营企业的理论研究、技术开发和生产实际应用情况,以电能生产和利用为重点,全面深入地介绍了大规模储能技术。书中首先分析了高渗透率间歇性可再生能源对电网的影响,以此引出储能系统在其中的应用价值和发展前景。后面的章节依次详细介绍了抽水蓄能、地下抽水蓄能、压缩空气储能、电池储能、太阳热能存储和天然气存储等不同形式大规模储能技术的工作原理、研发现状,并结合具体应用案例的分析,以翔实的数据和图表证实了相关结论。本书既可以作为电气工程、热能工程等能源类专业本科和研究生的教学用书,也可作为能源领域工程技术人员的工具手册和参考用书。
《工程热力学(双语版)》,本书为作者根据多年的教学实践经验,组织编写组成员参阅多本英文原版教材,充分利用互联网上工程热力学课程的教学资源,根据国内建筑环境与设备工程专业《工程热力学》课程教学大纲的要求,编排各章节的内容,用中、英文两种文字编写了这部适合我国学生使用的双语教材。本书具有一定的系统性和完整性,第12章还对可再生能源的相关知识和应用新技术进行了简单介绍,以拓宽学生能源利用方面的知识。各章节后有中文思考题和习题。
柴油机尾气排放的SO 2 会危害人体健康,破坏生态环境。柴油发动机尾气净化的苛刻条件,导致材料的脱硫性能不高,制约传统技术在柴油发动机尾气脱硫中的应用。氧化锰具有多种晶体结构及多种金属价态,有望成为高效的柴油机尾气脱硫材料,但由于其易团聚、比表面积低导致其低温脱硫性能不高。本书通过物理与化学方法来改善氧化锰材料的缺陷,并将其应用于柴油机尾气脱硫过程中,为柴油机尾气脱硫研究提供一定的技术与理论支撑。