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生活饮用水标准检验方法与应用》围绕我国生活饮用水标准检验方法发展历程和新技术、新方法研究与应用等内容,详细介绍了生活饮用水标准检验技术体系、检验方法修订研究情况和发展历程,对检验方法标准修订依据、原则、变化情况等进行了描述,对饮用水中感官性状和物理指标、金属和非金属等无机物指标、有机物指标、微生物指标、放射性指标等相关水质分析方法的国内外研究现状与发展趋势进行了综述,对检验方法的研制依据、原理、适用性和应用等内容进行了详细介绍。
高光谱遥感综合了影像学和光谱学等学科优势,可实现对水体环境状况的空间分布和光谱特征的统一探测,为水体环境监测提供了一种新手段。高分5号卫星高光谱遥感数据在光谱分辨率和信噪比等技术指标方面均有显著提升,为提高水环境参数反演精度和实现内陆水体环境的业务化遥感监测等提供了新的契机。本书是在国家自然科学基金重大项目、国家重点研发计划项目和高分辨率对地观测系统重大专项项目研究成果基础上形成的,共分为10章,主要论述高光谱遥感辐射传输机理、水环境参数反演算法和遥感应用示范等方面的研究成果,为内陆水体业务化遥感监测和高分5号等国产卫星的遥感资料处理系统开发等方面研究提供参考。
本书围绕三峡水库及其上游水库群联合调度改善水库水环境问题,提出“联合水库、动态过程、调和效益、协作调度”的生态环境调度研究新思路,研发改善三峡库区水环境的水库群多目标联合调度技术,开展基于三峡水库水环境改善的水库群联合调度关键技术研究与应用,形成依托重大水利工程的水环境长效治理技术。主要内容包括:三峡水库水环境特征和污染负荷评估;三峡水库水环境对水库调度的响应关系;三峡水库及下游水环境对水库群调度的响应模型及解算方法;基于库区水源地安全保障的水库群联合调度技术;基于三峡水库下游生态环境改善的联合调度技术;水库群多目标优化调度模型及联合调度方案;水库群联合调度决策支持系统及调度示范。
本书系统梳理研究团队近10年开展的水库蓄水调度相关研究,总结实际调度经验,针对长江上游控制性水库群联合蓄水面临的理论障碍和技术瓶颈,通过揭示流域年内来水规律,分析枯水判别条件,在确保枢纽工程安全、保障流域安全的基础上,优化溪洛渡、向家坝、三峡水库的蓄水进程,协调梯级水库蓄水方式,缓解长江中下游用水压力,并进一步提升梯级水库群综合利用效益。本书提出的相关技术成果对协调上下游水库汛末蓄水时机、进一步挖掘水库群联合蓄水调度潜力、合理安排水库群蓄水进程具有重要的示范和指导意义。
为更好解决水资源供需矛盾,人们通过兴建水库、引调水等水利工程来调整水资源的时空分布,以满足社会、经济、生态等用水需求。如何进行复杂水资源系统的优化调度,提高水资源系统的效益,是关注的焦点。《南水北调东线江苏受水区水资源优化调度与配置研究》聚焦南水北调东线江苏省受水区复杂的水利工程群,耦合水文模型和水资源调度模型,研发湖泊调蓄作用、反馈式循环调度等方法,为复杂水利工程集群区实现微观层面的水资源精细化管理提供技术支撑。《南水北调东线江苏受水区水资源优化调度与配置研究》主要来源于国家自然科学基金青年项目以及课题组长达十年开展的系列南水北调东线江苏省受水区水资源优化调度与配置研究成果。
矿井水资源保护与利用已成为影响我国煤矿和金属矿绿色发展的关键问题。本书对我国煤矿和金属矿矿井水资源总体赋存情况和保护利用技术现状进行了系统的梳理,总结了国外矿井水利用的现状、特点及政策问题,为矿井水保护与利用领域指明了亟待突破的方向,提出了我国煤矿和金属矿矿井水优化利用的战略目标、技术路线和重点任务,对提高我国2035年矿井水利用率有重要的战略意义。
本书针对喀斯特山区地表破碎、村落和耕地分散、地表水与地下水转换频繁等特点以及传统的集 水方式难以 解决分散村户用水需求等现实问题,围绕水资源安全和分散供水的需求,开展喀斯特山区“三水”转换、水资源赋存类型特征、水资源安全影响因子等研究,从多视角、多时空尺度构建喀斯特山区水资源安全评价指标体系,采用集对分析和系统动力学等多种方法对典型喀斯特区域(流域)水资源安全性、敏感性进行实证评价和预测分析;比较系统地研究和总结提炼喀斯特山区多样化水资源开发利用的实用技术、模式及相应对策等。
徐祖信和尹海龙编著的《城市水环境管理中的综合水质分析与评价》在总结城市水环境管理中的综合水质评价问题和国内外研究进展基础上。提出了一种全新的综合水质评价方法――水质标识指数法。其特点是既能定性评价、也
《流域耗水管理方法与实践》是针对水资源匮乏流域的耗水管理方法及其应用的基础理论著作。《流域耗水管理方法与实践》共8章,包括部分内容。部分:章至第2章为传统水资源管理。重点阐述了现行水资源管理的方法、特征、措施以及存在的不足,并就全世界典型缺水地区管理水资源的经验与教训进行了总结,说明实施耗水管理的必要性。第二部分:第3章至第7章为流域耗水管理。重点阐述了耗水管理的相关概念、地表蒸散遥感监测手段--ETWatch、流域耗水管理的应遵循的原则,存在的方法、措施与实践,从理论与实践上说明了水资源匮乏地区实施流域耗水管理的可行性与必要性。第三部分:第八章为流域耗水管理的展望,在已有的流域耗水管理的基础之上,对其还需要发展的方向进行了阐述。
从春秋时期至今,在长达2500余年的历 ,中国古人在大运河上建造出了世界规模 、类型 为丰富、数量 多且具有鲜明地域特点的运河工程,这些工程在中国各历史时期经济、社会、政治发展方面发挥了巨大作用,其中一部分至今仍发挥着航运、输水、行洪排涝、生态景观等水利功能。本卷按运河河段划分章节,包括京杭大运河的七个分段:通惠河、北运河、南运河、会通河、中运河、淮扬运河、江南运河;隋唐大运河的两个分段:永济渠和通济渠;以及浙东运河、灵渠和关中漕渠,重点记述了不同时期河道的变迁和水利工程分类、分布、特点及工程管理情况。
本书旨在系统介绍水资源的调查评价、开发利用、规划管理、节约保护以及水能利用等方面的基本理论和实践经验,为水资源领域的科研工作者、工程技术人员和管理决策者提供参考和借鉴。第1章绪论,主要介绍了水资源的涵义、特点以及我国水资源概况,为读者提供了对水资源及其重要性的初步认识。第2章至第7章深入探讨了水资源的调査评价、开发利用、规划管理、节约保护和生态补偿等方面内容。第8章详细介绍了水能资源的估算、水电站开发布置和水能计算等关键技术。第9章系统介绍了水库特性、兴利调节的作用及分类,以及兴利调节计算的时历列表法和图解法等内容。 0章着重介绍了防洪与兴利结合、发电与灌溉结合以及生态与环境调度等多种水库调度方式。 1章探讨了水库群联合调度的目标、模型以及应用实例。
随着社会经济的快速发展和人口的剧增,水安全问题逐步成为我国各大城市面临的严峻挑战。为有效地解决水问题、实现水安全,各城市正如火如荼的开展着城市水系统生态修复实践。当前城市水系统生态修复存在理论研究匮乏、重项目轻系统统筹的问题。本书遵循“研究源起——理论研究——模型构建——实证分析——策略提出”的逻辑思路,以湖北省襄阳市为例,探讨城市水系统安全评价模型理论构建、水安全问题识别分析、水安全问题导向的城市水系统生态修复策略等问题。理论构建部分,基于对水系统构成要素及其相互关系的解析,应用“压力-状态-响应”模型,从水资源、水环境、水灾害、水生态四个方面构建城市水安全评价综合模型,并明确了各系统评价的范围、指标、方法。根据评价结果,可以对城市水安全状况进行分区、分级、分类问题识别,划
《中国河湖大典黑龙江、辽河卷》是一部全面反映松花江、辽河河湖自然状况,真实记录松花江、辽河开发利用、治理、保护的历史以及松花江、辽河文化遗存的重要基础性文献。本书的编纂出版,将为广大读者提供系统、准确
本书旨在系统介绍水资源的调查评价、开发利用、规划管理、节约保护以及水能利用等方面的基本理论和实践经验,为水资源领域的科研工作者、工程技术人员和管理决策者提供参考和借鉴。第1章绪论,主要介绍了水资源的涵义、特点以及我国水资源概况,为读者提供了对水资源及其重要性的初步认识。第2章至第7章深入探讨了水资源的调査评价、开发利用、规划管理、节约保护和生态补偿等方面内容。第8章详细介绍了水能资源的估算、水电站开发布置和水能计算等关键技术。第9章系统介绍了水库特性、兴利调节的作用及分类,以及兴利调节计算的时历列表法和图解法等内容。 0章着重介绍了防洪与兴利结合、发电与灌溉结合以及生态与环境调度等多种水库调度方式。 1章探讨了水库群联合调度的目标、模型以及应用实例。
大数据资源规划与统筹发展是新技术背景下提出的重大命题。本书围绕这一重大命题,将大数据置于 战略高度,详细阐述了大数据资源规划理论模型,以及如何建设大数据资源规划与统筹发展保障体系。本书作为专著,具有很强的专业型、理论性和时代性,本书以“大数据资源规划理论与统筹发展研究”为主题,以规划理论与应用为切入点,形成大数据资源规划理论,建立大数据资源规划模型,理顺基于规划的大数据资源统筹发展路径,并以面向公共文化服务的大数据资源规划与统筹发展应用为案例进行剖析,促进大数据资源的多场景综合应用、服务大数据政策规划的制定和 大数据战略的实现。
本书以膜法水处理技术为主线,首先介绍了膜与膜过程基本概念和原理;其次概述了典型水质;然后按水处理主要应用领域即给水、排水、 规水资源化(含中水)等,分别介绍了膜技术在人类生活生产中对各种水的处理的应用,特别是近年来膜技术与传统水处理技术结合或替代而产生的一些新的集成技术案例及分析; 概述了膜污染及其控制。本书旨在深入探索膜技术在水处理领域的发展趋势和要求,以为不断开发出高性能膜材料和新的膜过程、膜工艺、膜装备等提供有益的借鉴,从而进一步提升水处理技术水平。 本书具有较强的技术性和针对性,可供从事膜材料研究及应用、膜法污水处理等的工程技术人员、科研人员和管理人员参考,也可供高等学校环境科学与工程、市政工程、膜科学与技术及其他相关专业师生参阅。
本书系统全面地介绍了一次全国水利普查地下水取水井专项普查的方法与主要成果,包括普查任务与技术方法,我国地下水取水井及开采量、地下水水源地及供水量、地下水开发利用情况等内容。本书内容及数据准确、客观,可供水利、农业、国土资源、环境、气象、交通等行业从事规划设计、建设管理、科研生产的各级政府人士、专家、学者和技术人员阅读使用,也可供相关专业大专院校师生及其他社会公众参考使用。
本书选择流域水资源治 理这一协同治理场景,构建 公共价值链模型运用定性比 较分析方法,刻画出流域水 资源治理协同绩效的影响因 素、效应机理和实现机制, 并结合流域水资源战略环境 的类型学划分,提出我国流 域水资源治理协同绩效的实 现路径及优化建议。
本书是 十三五 重点研发计划 京津冀水资源安全保障技术研发集成与示范应用 的代表性成果,凝聚了作者近年来围绕海河水资源演变研究的**进展。本书系统探讨了1956~2016年海河流域水资源衰减现象与变化规律,定量解析了降水、蒸散发、水域面积、植被变化、农田耕作、城镇化、地下水位等要素对水资源衰减的影响及贡献值,系统揭示了平原区深厚包气带和地面沉降影响下的水资源衰减机理与规律,提出了山区岩土二元介质与下垫面变化对水资源衰减的影响机制与规律,模拟预测了气候、植被、土地利用、地下水未来演变趋势,集合预测了海河流域未来30年水资源演变趋势。本书对于深入认识流域水资源演变与衰减归因、平原区深厚包气带水分运动与地下水补给、山区土壤斥水性及其产流机制、山区岩土二元介质产流机理、山区植被耗水机制、流域水资源量模拟