20世纪70年代,黄河断流现象频发,“八七”分水方案应运而生,在我国水利史上具有里程碑意义。方案专门为冲沙留出了约为黄河总水量三分之一的水量,将其余水量分配给了黄河供水区内的11个省(自治区、直辖市)。方案实行至今近40年,黄河断流问题早已解决,但黄河所带来的挑战远未终结,水资源供需矛盾和生态难题仍待破解。如何在全河治理的大框架下,同时结合“堵”与“疏”的治河思路,防范黄河水患和治理泥沙问题,并对黄河水资源进行有效利用,是目前黄河治理工作中的核心挑战。新时代新征程上实现高质量发展更是要求我们要充分合理地利用好黄河水资源。本书集中探讨的问题为:在黄河水资源总量极其有限,而流域内用水需求大幅攀升,且存在产水区与用水区空间分布不均并有丰枯水年之分时,如何最大限度地利用好每滴黄河水?针对这些
《丹江口大坝加高工程设计与研究》为“南水北调中线一期工程技术丛书”之一。丹江口水利枢纽位于湖北丹江口汉江干流上,具有防洪、供水、发电、航运等综合利用效益,是南水北调中线的水源工程,同时也是开发治理汉江的关键工程。丹江口大坝加高面临新老混凝土结合、加高工程抗震安全、大坝基础渗控处理及初期大坝混凝土缺陷检查与处理等重大关键技术难题。《丹江口大坝加高工程设计与研究》针对这些难点,对大坝加高现场试验、后帮有限结合加高方式、新老混凝土面结合措施、大坝加高抗震、高水头帷幕补强灌浆等关键技术进行系统研究,并较全面地总结大坝加高设计与施工中的各项先进技术和工程经验,可为类似工程建设提供借鉴和参考。
《黄河乌兰布和沙漠段风沙入黄过程与防治技术》围绕黄河上游宽谷河段入黄风沙运移机理、途径、量值及河道淤积成因存在的分歧与争议,以黄河乌兰布和沙漠段为典型研究区,在点、线、面尺度上,从宏观、中观和微观三个层面系统分析黄河沿岸土地利用变化过程中河道边界界定标准的确立;揭示沿岸起沙风规律与沙丘蚀积趋势,明确不同下垫面风沙输移过程,阐述宽谷河段的淤积成因;以河道为风沙输入输出基准,在明晰沙尘水平与垂直输移过程及影响要素的基础上,构建入黄风沙预测模型,预测未来入黄沙量。同时,基于对不同固沙措施效益监测和分析,结合对传统风沙治理措施、材料、参数的系统梳理,《黄河乌兰布和沙漠段风沙入黄过程与防治技术》提出黄河乌兰布和沙漠段沿岸入黄风沙的防治技术与对策。
本书是一部关于三门峡水库修建后的黄河下游河床演变研究的专著,全书共分十一章,内容包括:黄河三门峡水库运用及下游河道概况、黄河下游河道来水来沙特性、三门峡水库不同运用期下游河道河床演变特点、黄河下游河道输沙特性和河床冲淤演变主要规律、黄河下游纵横面高速规律及其与水沙间的关系、黄河下游河道高速对洪水水沙输移特性的影响、黄河下游河道输沙水量的研究、人类活动对黄河下游冲淤演变影响的分析计算、黄河下游河道冲淤数学模型的发展与应用及黄河泥沙调控和利用等。 本书可供从事黄河规划、治理、河床演变、河道整治、水沙资源配置与利用和防洪减灾等研究方面的科技人员及高等院校有关专业师生参考。
本书是部介绍世界江河与大坝的综合性工具书,同时也是一部内容丰富、数据齐全、信息密集、论述简明的水利水电应用科学技术著作。 全书分3篇,约200万字。篇为江河篇,凡长度1000km以上、河口流量1000m3/s以上和流域面积10万km2以上3个条件之一的独立河系,均作为一个条目介绍。第二篇为大坝与水电站篇,凡坝高100m以上、库容30亿m3。和装机30万kW以上3个条件之一的工程,均做为一个条目介绍。第三篇为信息数据篇,给出了当今世界上重要水利水电工程的各种分类统计数据和世界上水利水电工程技术经济指标特性的统计数据。为方便读者使用,本书编制了详细的英文索引,在统计表中附了参见页码。 书中各条目的介绍详简不一,随条目本身的技术经济指标而异,详者多达数万字,而简者只有百余字。各条目的基本内容是:河流条目介绍了该河的地理位置、
本书是对 能源投资集团有限责任公司大渡河流域水电开发有限公司在流域水电智慧调度探索与实践中取得成果与经验的提炼总结,分为实时感知、精准预测、智能调控3篇,共9章。主要内容包括数据采集、数据传输、数据处理、气象预报、洪水预报、中长期径流预报、梯级联合优化调度、负荷实时调控及闸门智能控制,涵盖了流域水电智慧调度的主要环节。本书所述理论紧密联系生产实际,结合各项研究成果在大渡河流域的成功应用,从技术层面与实践层面进行详细阐述。 本书可供能源、电力、水利等部门的管理和技术人员阅读参考,也可作为高等院校和研究机构的能源、电力、水文水资源、自动化等相关专业的研究生教学参考书。
本书是“十三五”重点研发计划“京津冀水资源安全保障技术研发集成与示范应用”的代表性成果,凝聚了作者近年来围绕海河水资源演变研究的**进展。本书系统探讨了1956~2016年海河流域水资源衰减现象与变化规律,定量解析了降水、蒸散发、水域面积、植被变化、农田耕作、城镇化、地下水位等要素对水资源衰减的影响及贡献值,系统揭示了平原区深厚包气带和地面沉降影响下的水资源衰减机理与规律,提出了山区岩土二元介质与下垫面变化对水资源衰减的影响机制与规律,模拟预测了气候、植被、土地利用、地下水未来演变趋势,集合预测了海河流域未来30年水资源演变趋势。本书对于深入认识流域水资源演变与衰减归因、平原区深厚包气带水分运动与地下水补给、山区土壤斥水性及其产流机制、山区岩土二元介质产流机理、山区植被耗水机制、流域水资源
本书根据多年实地调查和观测结果,结合室内分析、论证、研究,在野外技术、试验、示范的基础上撰写而成。以变化环境下西北内陆区水资源安全保障为需求,构建适宜西北内陆区的水资源安全评价理论方法,定量评价西北内陆区水资源安全状况,阐明西北内陆区冰川消融、降水径流、绿洲耗水、地表水—地下水转化等关键水循环要素的时空变化特征,建立高寒山区分布式水文模型、绿洲区和荒漠区水循环耦合模型,并预测西北内陆区变化环境下水循环要素演化趋势,集成保水节水、多水源开发利用、荒漠绿洲生态保护等技术体系,创建面向生态的荒漠绿洲水资源调配技术、水资源 —经济社会—生态环境多维协同优化技术,提出西北内陆区水资源安全保障体系与对策,可为丝绸之路经济带的水资源安全提供理论支撑。
本书紧紧围绕黄河流域生态保护和高质量发展等 战略需求,立足黄河实际,全面剖析了黄河流域水系统现状与情势,系统构建了以幸福河建设统领黄河流域水系统治理的战略思路,深入论证了支撑生态保护与高质量发展的水资源再平衡、适应水沙关系向好的黄河流域防洪除涝保安布局优化、基于海-河-陆统筹的黄河流域水环境提升、基于流域国土空间格局的水生态保护修复、基于系统治理的五水统筹治理机制创新等分项策略, 提出了推进黄河水系统治理的重大措施建议,为黄河流域生态保护和高质量发展提供科技支撑。
关于北宋时期的黄河水灾防治和水利资源开发,目前学术界已有诸多的相关探讨,但仍有进一步予以系统研究、深化认识的必要。本研究力图自北宋黄河水灾概况与时空特征、黄河水灾的社会危害、黄河水灾的救济、黄河水灾的防治机制、黄河水灾防治技术与经验的继承与创新、黄河防治与北宋政治和军事、黄河农田水利资源的开发、黄河的漕运运营与桥梁建设、黄河水灾防治与水利资源开发中的奖惩机制及利弊分析等诸多方面,对北宋时期的黄河水灾防治和水利资源开发给予 为全面、系统的探讨,探讨北宋时期黄河水灾防治与水利资源开发的时代特征和成败得失,推进相关问题研究的深化,并可在一定程度上为当今的黄河治理提供历史借鉴。
本书以三峡库首秭归向斜盆地典型顺层岸坡段为工作区,按照以孕灾环境与模式分析为基础、以综合遥感隐患识别技术为支撑的思路与方案,开展典型顺层岩质水库滑坡隐患的综合遥感识别方法与实践研究。首先通过归纳区域地质环境与地质灾害发育概况以掌握孕灾背景;再对地形地貌、地质构造、斜坡结构等进行调查分析以查明孕灾环境;同时重点通过地质结构条件分析与总结来揭示典型孕灾模式,继而建立综合遥感判识标志;以此为基础,采用定量易发分区评价与定性目视解译相结合的方法,圈定易发靶区并将其作为识别重点区;接着,综合采用高分光学卫星遥感、合成孔径雷达干涉、无人机摄影测量等技术方法,开展隐患探测与识别; ,通过地面核查判识 终实现隐患识别,并提出管控建议。
《河流动态纳污量及水质传递影响研究与实践》密切结合 严格水资源管理的实际应用需求,深入系统地开展河流动态纳污量和水质传递影响方面的理论、模型、方法及系统研究,内容包含动态纳污能力及水质传递影响计算模式、河流纳污能力计算模型、纳污能力计算模型参数确定及求解方法、动态纳污能力计算的设计水文条件、不同时间尺度下的动态纳污能力计算、入河污染物总量控制及负荷分配、河流水功能区限制纳污考核管理、河流水质传递影响、不同情景下的水质传递影响模拟、跨界水环境补偿标准、河流动态纳污能力与水质传递影响仿真系统等。《河流动态纳污量及水质传递影响研究与实践》有思想体系和技术实现,也有实践应用,具有较高的学术和应用价值。
本书阐述长江上游的产输沙规律,建立梯级水库泥沙实时预报体系,提出泥沙冲淤观测关键技术与控制指标,并基于水沙数学模型对新水沙条件下长江上游梯级水库的泥沙淤积与中下游干流河道的冲淤变化进行预测。在此基础上,本书提出长江上游水库群运行后金沙江下游梯级与三峡水库的联合减淤调度方案,研究成果可为长江上游梯级水库的联合调度和坝下游河道治理提供技术支撑。 本书可供梯级水库联合调度技术人员、江河湖库泥沙研究人员和大专院校相关师生参考阅读。
本书针对多沙河流水库库容淤损快、支流库容用不全、拦沙库容功能单一、汛期发电运行难等重大技术难题,采用实测资料分析、理论分析、数学模型计算、原型试验等多种手段,开展了系统的研究,提出了库区滩槽同步塑造、拦沙库容多元化利用、汛期发电防沙运用三大关键技术,在黄河已建水利枢纽工程运用实践和规划水利枢纽工程设计过程中广泛应用,为黄河治理与保护提供了重要的技术支撑。
本书为长江径潮流河段防护工程抛投水下运动和实施效果评价研究成果,全面系统地介绍了感潮河段防护工程水下抛投精准定位,抛石着床后输运演化机理,防护工程实施效果评价技术,及基于动力地貌模拟的防护工程效果综合评价等内容。 本书依托张家港老海坝节点综合整治抛石护岸工程及南京新济洲河段河道整治工程,通过理论分析、现场试验和数学模型等手段,针对抛石入水后沉降漂移、着床后漂移稳定、稳定后输运演化分布、河势响应变化以及工程实施后评价等多个阶段,研究了抛石水下运动规律及实施效果评价,形成了水下抛投施工预测和实施效果 评价成套技术,以期为长江大保护战略作出贡献。 本书可供从事河道整治工程前期研究、设计、施工的技术人员使用,也可供高等院校相关专业师生参考。
作者坚守黄河治理一线30余年,针对世界上 复杂、 难治理的河流长期致力于治河基本理论与重大水利工程设计运用技术研究。本书是作者于2017年以来在深入认识黄河下游在新形势下面临的问题、机遇和挑战的基础上,采用综合行业视角,回应社会、学界对宽滩多沙河流治理的诸多疑虑,逐步形成的黄河下游生态廊道构建思考、理论探索和试点规划实践的总结,并介绍了从黄河下游治理与保护的历程和现状出发,不断深化黄河下游复合功能认识与约束结构解析,形成黄河下游生态廊道构建理论,开发一系列关键技术,从国土空间管控及法律协调方面提出可持续发展保障制度体系,在三个典型宽滩河段滩区开展试点规划实践的成果。
本书在 重点研发计划项目的课题“防洪-通航协同下强冲刷河段航道整治技术研究及示范”成果的基础上,以防洪-通航协同下的整治理念、整治参数、水位及滩槽控制技术和设计施工辅助技术为研究对象,提出有利于防洪-通航协同的航道整治理念和整治参数;揭示坝下砂卵石河段流量补偿与枯水位变化动态关系,并提出枯水位控制方法;阐明冲刷条件下滩槽水沙运动特性及洲滩调整发育模式;构建防洪-通航协同下复杂分汊和典型急弯河段滩槽控制方法;建立设计及施工阶段航道建筑信息模型,研制航道疏浚测量一体化装备,并应用于长江中游荆江二期、武汉至安庆等河段的航道整治工程。
......
本书在黄河流域生态保护和高质量发展上升为重大 战略的大背景下,围绕通过一定时期建设实现的“让黄河成为造福人民的幸福河”这一总体目标,从系统论、控制论的角度出发,结合黄河的水沙情势及治理现状,提出黄河泥沙工程控制论。黄河泥沙工程控制论从“入黄泥沙控制-干支流水库泥沙控制-河道泥沙调节-河口泥沙侵蚀基准控制”自上而下的整个流域系统入手,分环节、分工程、分方式对泥沙进行调控,分别通过流域面上的水土保持措施拦沙减蚀,水库的“蓄清调浑”调控泥沙,下游河道的遏制悬河、三滩分治、稳定河势, 通过河口的反馈与调控,实现黄河水沙关系协调,形成一套完整的、系统的黄河泥沙工程控制方法论。