本书围绕智慧港口创新、协调、绿色、开放、共享的发展理念和生态形成,介绍了智慧港口发端、成长的内在发展逻辑及其历史过程,指出智慧港口是为现代物流业提供高安全、高效率和高品质服务的新型生态港口,提出了智慧港口生态体系的概念,指出了智慧港口生态体系的本质是创新,也是保障智慧港口可持续良好发展的前提和基础。在此基础上,本书重点从概念描述、发展现状和应用实例三个方面,介绍了目前智慧港口建设中*主要的支撑技术,包括信息物理系统、数字中台、区块链、人工智能、机器视觉、AR/VR技术、仿真预演分析、数字化监测诊断等技术。*后展望了未来智慧港口的发展愿景与目标。
松浦章所著的《清代上海沙船航运业史研究》广泛搜集珍藏在中国、日本和韩国等地的资料,从中文、日文和英文等文献文书中贡献给学界大量而又系统的手资料,并对清代上海沙船航运业作了全方位、多层次和新视角的考察,清晰地展示了清代沙船航运业的全貌和上海沙船字号主的实态,大大地推进了相关专题的研究,《清代上海沙船航运业史研究》从而堪为沙船航运业研究的集大成者。
本书图文并茂,侧重中国航海历史人文,拟在学术前辈的研究基础上,融合近年来相关领域的新资料、新观点以及考古发掘新成果。在编写体例上,读本将突破以往注重以年代为主线的方式,拟以航海若干主题为线索,注重技术与文化同步梳理,内容涵盖数千年来中华民族在舟船、航海技术、港口、海外贸易、文化、军事等方面的发展脉络与文明成果,并将其置于世界航海史视野下,形成对照视野,体现世界文明的影响与联系。形式上,该读本注重结合海博馆藏品与展项,图文并茂,以通俗易懂的语言,向社会读者系统、有序、深入浅出呈现中国古代航海文史知识。
本书系统地整理和归纳了几千年来中国的古代航海历史,具体地论述和剖析了各个历史时期航海活动的背景、政策、人物、事件、航路、船舶、科学技术以及航运管理机构、条例和港口等,科学地总结和评价了中国古代航海事业的杰出成就及其兴衰荣辱的经验教训。本书体例严谨,脉络清晰,内容翔实,考证精详,议论精辟,见地独到,是一部具有较高学术水平与实用价值的科学论著。 本书既可作为外从事中国航海史以及各种与之相关科学(诸如历史、地理、中西交通史、海外交通史、中外关系史、中日关系史、经济史、科技史、造船史、海港史、外贸史、渔业史、海军史等)的专业与业余研究人员的参考读物,又可作为有关系统的院校师生学习与了解中国航海史的教学用书。
《中国历代海路针经》共180万字,450幅图,萃取160种资料点校而成。是秦至清代所有海路行程、针经导航之空前大全集,其中有从未刊布过或罕见的东海、南海针经近20种,包括钓鱼岛、南海诸岛的原始记录,如迄今所知早记载钓鱼岛的《(洪武)三十六姓所传针本》、近年在牛津大学博物馆发现的《明代东西洋航海图》和耶鲁大学博物馆发现的《清代东南洋航海图》,以及首次公布的泉州的《源永兴宝号航海针簿》《山海明鉴针路》《石湖郭氏针路簿》,还有海南岛渔民在南海活动的《更路簿》等。 书中还附有 民国以来的针经 更路簿提要 古代针路往来港口地名表 南海诸岛中外及民间名称对照表 中国古代海路交通大事表(前6000 公元1912) 。 全书分秦至宋、元明、清代共上中下三篇,每篇开首均有介绍性前言。1912年后作品一般不收,但其提要酌情收入附
本书主要内容包括船舶类型、船舶基础知识、船体结构、船舶设备、装置与系统和船体建造工艺,共分为五章。船舶类型部分介绍了船舶的分类和常见船舶的特点;船舶基础知识部分对船型、性能及一些常识性知识作了介绍;船体结构部分介绍船体结构的一般知识,包括船体受力和强度概念、船体结构用钢材及其连接方式、船体结构型式及船体各部分结构;同时还介绍了一些常见货船(如杂货船、散货船、集装箱船和油船)、滚装船等的结构特点及一些军船的结构特点;船舶设备、装置与系统中主要针对船上各种舾装设备作了介绍;船体建造工艺则介绍了船舶建造整个工艺及船舶下水、试验及交船等内容。本书内容充实全面、通俗易懂、介绍的建造工艺先进、切合实际。 本书可作为造船企业工人技术培训使用教材,也可供有关造船工作者参考。
《船舶工业概论》共分8章,其中第1章绪论部分主要介绍船舶及其工业概况、新中国船舶工业发展历程、我国船舶工业总体发展概况和布局,第2章介绍中国船舶制造业发展现状,第3章介绍我国海洋工程装备发展现状,第4章介绍我国船舶配套业发展现状,第5章介绍我国船舶科学技术的发展现状,第6章介绍我国造船技术的发展现状,第7章介绍船舶行业政策法规和标准规范,第8章介绍行业管理与中介组织。 《船舶工业概论》结构严谨,逻辑清晰,文字简练,资料翔实新颖,适合作为高等院校船舶专业教材,也可供船舶行业从业者、爱好者阅读参考。
本书共三篇,主要内容包括:船舶电机、电气及控制;船舶电站及电力网;船舶无线电通信设备。本书是针对船舶设计、船舶制造、船舶修理及船舶检验专业的学生及有关科技人员应用船舶电气与通信的需要而编写的,也可供从事轮机管理、船舶检验、船舶修造的有关工程技术人员参考。
《工学结合新思维高职高专航海技术类“十二五”规划教材:邮轮运营实务》具有以下特点: ,内容新颖,原创性强。《邮轮运营实务》教材填补了我国邮轮高等职业教育在邮轮专业教材方面的空白,内容选取一部分源自国际邮轮业的成熟经验,一部分来自笔者亲赴邮轮进行实地考察、充分调研和岗位实践,融入了行业的*信息。 第二,模块教学,教学做一体。本教材以邮轮专业的岗位操作程序为依托,以邮轮乘务人员的岗位技能为引领,精心设计了体现“工学结合”、“教学做一体”的八个模块。不仅在每个模块的开篇均设有“课前阅读”与“阅读思考”,引导学生发现自己知识和能力的空白,激发学生的学习兴趣,还在子模块中有针对性地安排了“想一想”、“做一做”等动脑、动手的训练,以期在基本知识的传授中强化和培养学生的思考能力与
船舶动力技术是衡量船舶总体性能的关键指标, 其涉及到船舶设计的各个方面,如线型设计、船舶推 进、结构优化、设备选型等,也涉及到总体、结构、 轮机、电气和舾装等各个专业。船舶动力技术的发展 是绿色船舶设计的核心*求。机电设备编辑部编*的 《船舶动力100年(精)》从柴油机船时代开始的船用 动力装置发展为图书编辑脉络,图文并茂向读者讲述 了各项创新的前期准备、项目启动、研发过程及成果 预见的过程。旨在为业界人士提供切实有效的技术解 决方案,推动当前船舶动力技术的提高。从多种船舶 推进方式等着手,系统介绍了船舶动力发展的百年进 程。目前国内该领域尚无如此篇幅的巨作,对了解船 舶动力技术发展和创新有*高的参考价值。
《船用传感器技术与维修》是工学结合新思维高职高专航海技术类“十二五”规划教材之一。 《国家中长期教育改革和发展规划纲要(2010--2020年)》是我国进入21世纪之后的个教育规划,是今后一个时期指导全国教育改革和发展的纲领性文件。《规划纲要》进一步明确提出要实旋职业教育办学模式改革试点,以服务为宗旨,以就业为导向,推进教育教学改革,实行工学结合、校企合作、项岗实习的人才培养模式,以切实提高职业教育教学质量为重点,满足经济社会对高素质劳动者和技能型人才的需要。 《船用传感器技术与维修》努力贯彻《规划纲要》精神,主动适应国际航运业对高素质、技能型专业人才的迫切需求,充分汲取近年来轮机工程专业教材在探索培养职业技术应用型专业人才方面的成功经验,广泛征求国际航运企业对于海船船员轮机工作岗位职业
本书为国际邮轮乘务员培训教程,对于邮轮的历史和发展情况,以及知名国际邮轮公司情况进行了介绍。本书还对邮轮的工作岗位做了讲解,并且包括邮轮乘务员岗位面试大纲和常用的面试英语。本书还通过对邮轮业发展历史回顾和前景的预测,使更多的青年读者和在校学生更为清楚地认识邮轮发展所带来的就业前景。
本教材在编写过程中,努力实现职业性、实用性和开放性的特色: (1)着眼岗位能力。依据航海技术专业学生未来在海船船员岗位的从业能力需求,打破传统教材的编写格式,基于船员岗位的工作过程与核心技能重新构建教材内容,教学内容的选取与安排充分体现“任务驱动”、“工学结合”、“教学做一体”; (2)明确训练目标。变革传统教材中把教学内容与习题分离设置的做法,在“学习与训练目标”和“模块导学”的引领下,将《船舶雷达与ARPA))课程的知识点与技能点有机地结合在一起,既方便教师指导学生真实走进海船船员的《船舶雷达与ARPA))领域,也便于学生及时跟进、实训操作,直至扎实掌握; (3)重在学做一体。教材中适时插入“想一想”、“议一议”、“练一练”的项目,以此增强学生的学习兴趣,启发学生与教师互动,也生动巧妙地引发
图书主要介绍了厦门海底隧道的建设实现历程、创新的技术、融资模式、安全质量管理、工程具体组成、运营经验的积累等内容。涵盖的内容全面翔实,突出重点事件和人物,点面结合,图文并茂。通过本书,读者能够全面地了解中国条海底隧道——翔安隧道的历史、建设、创新、意义,中国海底隧道建设未来的展望等。 The book primarily introduces the carrying out of construction for the project, the innovative technologies it used, its mode of financing, safety control management, specific components of the project, and the operational experience accumulatedduring the Xiamen Xiang’an Tunnel’s construction. It includes detailed content and emphasizes key events and persons by integrating the key points from the construction, as well as using pictures and words. Through this book, readers will fully understand the history, construction, innovation and significance of China’s first subsea tunnel –
目前对于集装箱港口的调度操作主要是作业线的调度模式,这种调度模式所导致的作业效率低下以及高能耗等弊端已经十分明显,而面向港口全场调度所能产生的高效率和低能耗已达成共识,符合碳减排的发展趋势,因此国内外学者正在积极探索面向全场调度的理论研究。但由于面向全场调度的模型构建需要考虑港口全场范围的资源,因此,全场调度规模大,需要考虑的因素多,模型的复杂程度高,其算法的复杂程度也相应较高。基于上述原因,我国绝大多数集装箱港口的管理调度系统以作业线调度为主,作业效率低,能耗高。传统的作业线调度模式是静态配置运输车辆,即对于一条靠泊船的作业任务,通常首先确定若干台桥吊,若干集卡固定配置给一台桥吊,即确定了一条作业线。由于各桥吊装卸工作量不相同,造成集卡忙闲不均的现象出现。固定配置的集卡,
《中国航海史基础文献汇编(第3卷):杂史卷(套装共7册)》全面系统地检索、整理、研究自远古至新中国成立之间的各个历史时期的正史、别史、杂史、方志、考古、档案、图画、学术、海外典籍等各类基础文献,将其中与中国航海(含通海江河航行)历史相关的活动、事件、人物、地区、运载工具、航行技术以及航海管理机构与政策等图文资料辑集成册。
《明清以来中原水运兴衰探索》是一部研究明清以来中原地区水运兴衰及其原因的专著。作者在中原地区历史地理研究方面先后推出了多项成果。中原地区各历史时期之河湖水系变化及由之引发的水环境、水资源变化以及它们的变化对社会经济发展之影响,始终是他关注的一个重点问题。作者对于各历史时期中原地区之黄河、淮河、济水、运河等河流与荥泽、圃田泽等湖泊之变迁都作过颇为系统的梳理和深入探研。而《明清以来中原水运兴衰探索》则专论明清以来中原地区水运兴衰及原因,虽只是历史时期中原地区水环境与水资源变化研究的众多问题之一,却有其特有之意义与价值。