船舶原理是以流体力学为基础探讨船舶航行性能的一门科学。 《船舶原理(第2版)》上、下两册,共分五篇,第1篇为船舶静力学,第二篇为船舶阻力,第三篇为船舶推进,第四篇为船舶操纵,第五篇为船舶耐波性。上册由第1、2篇组成:下册由第三、四、五篇组成。 《船舶原理(上册 第2版)》为上册,第1篇船舶静力学主要介绍船体形状及近似计算方法、船舶浮性、初稳性、大倾角稳性、抗沉性及船舶下水计算。对于船舶设计中所需要计算的专门问题,如船舶静水力计算、船舶在各种装载情况下的浮态和初稳性计算、稳性校核计算、抗沉性计算及船舶纵向下水计算等都有比较详尽的阐述:第二篇船舶阻力主要介绍船舶在等速直线航行时各种阻力成分的成因、特性和变化规律、船型对阻力的影响、船舶阻力的估算方法等。对于船舶在浅水狭航道中
本书围绕智慧港口创新、协调、绿色、开放、共享的发展理念和生态形成,介绍了智慧港口发端、成长的内在发展逻辑及其历史过程,指出智慧港口是为现代物流业提供高安全、高效率和高品质服务的新型生态港口,提出了智慧港口生态体系的概念,指出了智慧港口生态体系的本质是创新,也是保障智慧港口可持续良好发展的前提和基础。在此基础上,本书重点从概念描述、发展现状和应用实例三个方面,介绍了目前智慧港口建设中*主要的支撑技术,包括信息物理系统、数字中台、区块链、人工智能、机器视觉、AR/VR技术、仿真预演分析、数字化监测诊断等技术。*后展望了未来智慧港口的发展愿景与目标。
松浦章所著的《清代上海沙船航运业史研究》广泛搜集珍藏在中国、日本和韩国等地的资料,从中文、日文和英文等文献文书中贡献给学界大量而又系统的手资料,并对清代上海沙船航运业作了全方位、多层次和新视角的考察,清晰地展示了清代沙船航运业的全貌和上海沙船字号主的实态,大大地推进了相关专题的研究,《清代上海沙船航运业史研究》从而堪为沙船航运业研究的集大成者。
本书共五章,主要内容包括渔船动力装置概述、渔船柴油机、渔船动力系统、柴油机的运行管理及应急处理、轴系与推进装置。本系列教材作为海洋渔业船员适任考试培训教材,能够满足海洋渔业船员考试培训的需要,为船员的业务学习提供帮助,提高海洋渔业船员整体素质。本教材还可供海洋渔业管理机构和船员培训机构人员学习参考,促进考前培训质量的提高。
尹莉、张奇编*的《航海力学》分12章,包括静 力学、材料力学、流体力学基础三大部分。静力学部 分包括平面简单力系和一般力系的简化分析;空间简 单力系和一般力系的简化分析;静定问题的平衡条件 ;重心与简单图形形心位置的确定方法等主要内容。 材料力学部分包括应力、应变等基本概念;材料的基 础力学性能试验;杆件轴向拉伸与压缩、剪切与挤压 、扭转、弯曲等截面上的内力、应力的计算,强度及 相应变形的计算分析。流体力学部分包括流体静力学 和流体动力学基本概念、基本方程,以及在工程中的 一些应用。 本书适用于高等学校工科本科航海技术专业的课 程教学,也可作为高职高专与成人高校相关专业师生 的选用教材,还可供有关工程技术专业人员参考。
本书系统地整理和归纳了几千年来中国的古代航海历史,具体地论述和剖析了各个历史时期航海活动的背景、政策、人物、事件、航路、船舶、科学技术以及航运管理机构、条例和港口等,科学地总结和评价了中国古代航海事业的杰出成就及其兴衰荣辱的经验教训。本书体例严谨,脉络清晰,内容翔实,考证精详,议论精辟,见地独到,是一部具有较高学术水平与实用价值的科学论著。 本书既可作为外从事中国航海史以及各种与之相关科学(诸如历史、地理、中西交通史、海外交通史、中外关系史、中日关系史、经济史、科技史、造船史、海港史、外贸史、渔业史、海军史等)的专业与业余研究人员的参考读物,又可作为有关系统的院校师生学习与了解中国航海史的教学用书。
船舶管系就像人身体里的血管,有了它,才能使船上各系统的功能得以正常连接和发挥作用,它是船舶设计中重要的设计内容之一。管路布局设计类似于三维空间内的机器人路径寻优,从理论上讲属于组合优化NP-hard问题,传统优化算法很难在确定的时间内取得满意的优化效果。本书在总结前人研究的基础上,立足于三维空间,从当前*的智能优化应用遗传算法、退火遗传算法、蚁群算法、模糊理论、协同进化方法和专家系统方法入手,详细研究了船舶管路的布局优化方法。 本书可供从事船舶设计和研究的工程技术人员参考,也可供相关专业的教师、研究生阅读。
本书是根据中国船舶工业系统制定的《船舶工业专业课程教学大纲》要求而改编的。 全书共分为十一章,分别讲述船舶柴油机概述,船舶柴油机组成与原理,船舶柴油机主要系统,船舶柴油机主要装置,船舶柴油机增压与废气利用,船舶柴油机主要装置与操纵机构,船舶柴油机测试,船舶柴油机装配,船舶柴油机检修和拆卸,船舶柴油机装船工艺,船舶柴油机故障处理,船舶柴油机运行管理和试验等。 本书有较强的专业实践性和系统性,符合教学大纲的基本要求,突出专业技能训练的特点,力求做到符合理论联系实际的教学目的。 本书可作为船舶修造的企业和技校及职校教学培训教材,也可作为船舶专业的员工自学参考书。
科学计算可视化是近20年来发展起来的一个新的研究领域,它综合运用计算机图形学和图像处理技术,将科学计算过程中的数据以及计算结果的数据转换为图像,在屏幕上显示出来并进行交互处理。在舰船总体设计过程中,各个阶段都涉及到可视化技术的应用,而且将可视化技术应用于舰船设计中,无疑对提高产品的设计质量,缩短设计周期,节约设计成本具有重要的意义。本书介绍了科学计算可视化技术的一些基本概念、实现方法、应用领域,以及在舰船总体设计过程中船型生成、结构分析、舰船CFD、虚拟设计制造等几个方面的应用。 本书可作为高等学校船舶工程专业研究生舰船设计可视化课程的教材,也可作为从事舰船科学计算可视化技术的研究或开发人员的参考书。
港口物流是指以港口为物流节点,依托在这个节点所形成的服务平台上所进行的综合物流服务的活动。本书主要内容包括:船舶进出港、集装箱进出港、货物进出港的物流活动,重点研究港口物流货物的装卸搬运、运输、拆装箱、仓储管理、包装加工、信息处理、保税、通关商检以及其他增值服务的运作,以及货物在港口的流动过程管理,同时注重研究港口大物流、一体化、虚拟物流链等港口物流管理的*理论及其发展趋势。 在本教材的编写过程中,我们紧扣本专业课程教学大纲的要求,突出教材的先进性和实训性,以应用为目的,以必需、够用为度,以及 工学结合 的教学指导思想,充分吸取高职高专和应用性本科院校在探索培养应用型人才方面取得的成功经验和教学成果来确定课程内容。本教材共分十章:认知现代港口;认知现代港口物流;港口物流企业与港
《明清以来中原水运兴衰探索》是一部研究明清以来中原地区水运兴衰及其原因的专著。作者在中原地区历史地理研究方面先后推出了多项成果。中原地区各历史时期之河湖水系变化及由之引发的水环境、水资源变化以及它们的变化对社会经济发展之影响,始终是他关注的一个重点问题。作者对于各历史时期中原地区之黄河、淮河、济水、运河等河流与荥泽、圃田泽等湖泊之变迁都作过颇为系统的梳理和深入探研。而《明清以来中原水运兴衰探索》则专论明清以来中原地区水运兴衰及原因,虽只是历史时期中原地区水环境与水资源变化研究的众多问题之一,却有其特有之意义与价值。
本书主要内容包括船舶类型、船舶基础知识、船体结构、船舶设备、装置与系统和船体建造工艺,共分为五章。船舶类型部分介绍了船舶的分类和常见船舶的特点;船舶基础知识部分对船型、性能及一些常识性知识作了介绍;船体结构部分介绍船体结构的一般知识,包括船体受力和强度概念、船体结构用钢材及其连接方式、船体结构型式及船体各部分结构;同时还介绍了一些常见货船(如杂货船、散货船、集装箱船和油船)、滚装船等的结构特点及一些军船的结构特点;船舶设备、装置与系统中主要针对船上各种舾装设备作了介绍;船体建造工艺则介绍了船舶建造整个工艺及船舶下水、试验及交船等内容。本书内容充实全面、通俗易懂、介绍的建造工艺先进、切合实际。 本书可作为造船企业工人技术培训使用教材,也可供有关造船工作者参考。
徐子奇、赵宁、班宏宇编著的《无水港数字化运营管理》以无水港的数字化管理为主线,系统介绍了无水港的兴起与发展,分析了无水港的各项主营业务管理模式以及相互之间的关系,细致入微地阐述了各个业务流程中的信息收集与处理、资源计划与设备调度以及看板管理模式下的现场实际作业等营运与管理过程。书中揭示了无水港的构成要素、典型功能、主要特点以及管理方法,提出并阐述了数字化管理下的无水港管理模式,描绘了未来无水港数字化、智能化、精益化管理的发展趋势,针对在信息化背景下无水港在产业链中的重要位置与作用提出了鲜明的观点。 本书可供港口尤其是无水港管理人员、港口管理专业教师及学生、港航物流领域的技术人员参考,也可供对港口及其产业链的延伸有兴趣的读者阅读。
本书为国防科工局“十一五”规划教材,是按照以工作过程为导向的“船用材料与焊接”课程改革要求进行编写的,根据船舶建造实际工作过程和工作环境组织教学内容,形成针对工作需求的新型教学和训练项目。让学习者在完成具体项目的过程中学会完成相应工作任务,并构建相关理论知识,发展职业能力。 《船用材料与焊接》共有6个学习情境,分20千训练项目,内容由简单到复杂,循序渐进地介绍了船舶材料的选用、焊条电弧焊施工、埋弧焊施工、二氧化碳气体保护焊施工、手工钨极氩弧焊施工和特种焊施工等的基础知识、工艺知识和操作技能。 本教材是针对高职高专院校船舶工程技术专业编写的,也可作为成人高校、中职学校相关专业以及船厂员工岗位培训的教材。
《船舶驾驶台资源管理(BRM海船船员适任证书知 识更新培训适用海船船员履行STCW公约培训适用)》 编著者胡甚平。 《船舶驾驶台资源管理(BRM海船船员适任证书知 识更新培训适用海船船员履行STCW公约培训适用)》 共十章,内容包括绪论、人因素与船舶安全、安全行 为与工作态度、组织与团队、通信与交流、决策与领 导、疲劳与压力、计划与程序、危机与应急、工作安 全分析等。 本书是高等航海院校航海技术(海洋船舶驾驶) 专业本科生、专科生的专业课程教学用书,也适用于 载运工具运用工程专业研究生教学用书,还可用作操 作级与管理级船员、海事管理机构和航运公司的安全 管理人员培训参考书。
《港口战略协同》由赵娜著,本书主要在以下三个方面进行了开拓性的探讨:(1)提出了港口战略协同的概念,并系统全面的对港口横向战略协同和纵向战略协同进行了研究。(2)提出了浙江港口战略联盟的“一体化”协同模式与策略和上海国际航运中心中上海港和宁波一舟山港的“双枢纽”协同模式与策略。(3)研究了港口供应链合作伙伴选择模型、集成优化模型和利益分配模型,并运用相应的方法去求解分析,构建了港口供应链的数理模型体系。
本书分为基础知识和专业知识与技能两大部分,基础知识包括电动装卸机械司机应掌握的职业道德与法律法规、机械制图与公差配合、机械传动基础知识、金属材料基础知识和电气基础知识等;专业知识与技能包括电动装卸机械零部件结构、电动装卸机械主要工作机构、安全保护装置和常用取物装置、典型电动装卸机械以及连续输送机械以及机械的操作和维护。此外还介绍了港口装卸技术等内容。全书还配套编写了4套理论知识考试模拟试卷,用于参加电动装卸机械司机初级工职业技能鉴定考核备考使用。
本书是根据高等职业教育教学大纲的要求编写的。全书内容包括:船舶的起源、发展及海洋概况;船舶的分类及各类船舶的特点和应用;船型参数与航行性能、船体基本结构、船舶动力装置、船舶辅助设备与管路系统、船舶设备、船舶电力系统、船舶设计与建造工艺。对船舶上用到的主要机电设备,从组成到原理均做了较为全面的概述。 本书根据船舶工业*造船国家标准和现代区域造船模式、结合高等职业教育人才培养目标及教学特点组织编写,教材中选用了大量的当代造船方面的新技术、新成果和新工艺。 本书在每章末配有思考与练习题,书后附有答案,便于读者学习与复习。 本书可作为高等职业院校船舶类专业的全日制教材,中等职业学校的同类专业亦可选用,还可用作修、造船厂工作人员的学习材料。