本书由“隐身飞机之父”本杰明·罗伯特·里奇撰写,全书以故事的形式讲述U-2、SR-71及F-117的研制历程。本书从美国国防部、美国空军、洛克希德管理层、飞行员、技术人员及本杰明·罗伯特·里奇本人等多个视角,全面系统地描述20世纪60年代到90年代,“臭鼬工厂”这个神秘团队与三型极具鲜明特点的飞机发展过程。隐身是一门门槛高、发展快、保密严的技术领域,国内外无论是隐身技术本身,还是隐身普及类的专著都十分稀少,本书的引进对从事航空事业工作人员有重要的参考意义。
本书就飞机制造领域内所涉及的专业,从飞机工艺技术、飞机工艺装备技术、飞机零部件制造及装配技术、飞机售后服务、飞机质量适航、飞机制造供应商管理以及飞机制造文化等方面提炼出作者多年来工作经历中的一些经验,由背景、主题切入、过程和结果与思考四部分结构组成,相关案例通俗易懂、有浅有深,为读者阐述了宝贵的处理复杂技术和其他问题的技巧和实用方法,记载了中国航空制造发展的一个个事实,本书目的是让中国的航空工业工程师在工作中借鉴经验,汲取教训,少走弯路,是一本值得阅读和珍藏的专业读物。
本书共分11章。第1章介绍航空发动机发展历程以及发动机总体性能参数;第2章介绍发动机进、排气装置;从第3章开始,以涡轮喷气发动机为核心,分析热力循环特点,最佳参数及其选择原则,各部件之间的共同工作以及设计参数,各种调节规律下的高度、速度特性和节流特性,发动机过渡态、加力以及双转子结构对发动机性能的影响;最后对涡轮风扇发动机、涡轮螺旋桨发动机、涡轮轴发动机作了较为详细的分析。本书编写着重阐明基本概念、基本知识和基本理论,力求联系发动机设计、制造及使用实践,反映国内外先进科学技术。
2022年是中国航天科工集团第二研究院成立65周年,作为共和国神盾利剑的锻造者,二院不断书写着壮丽的空天防御事业新篇章。 二院创建于1957年11月16日,建院初期为国防部第五研究院二分院,是我国火箭(导弹)控制系统专业技术研究院,现为我国空天防御技术总体研究院,是我国重要的导弹装备研制生产基地。建院60余年来,一代代二院人秉承 国家利益高于一切 的核心价值观,勇扛 科技强军,航天报国 顶梁之责,以 有矛必有盾 的胆魄和自信,白手起家,艰苦奋斗,走出了一条自力更生、自主创新发展我国导弹事业的成功之路,积淀了生生不息、代代相传的航天精神。
本书由12章组成,全面系统地介绍了航空燃气涡轮发动机的工作过程和性能。第1至5章讲述了发动机基本工作原理和稳态及过渡态性能与控制规律。第6章介绍了航空燃气涡轮发动机性能仿真。第7章阐述了涡轮轴和涡轮螺旋桨发动机。第8章和第9章对推进系统性能和发动机/飞机性能匹配做了细致分析。除发动机的设计性能外。第 10章对发动机使用中的性能问题做了专门论述。第11章介绍了航空燃气涡轮发动机的新技术和技术发展。第12章介绍了自适应循环发动机。 本书可供从事航空发动机及其有关专业领域的工程设计、科研、使用维修人员以及技术领导等使用,也可作为高等院校发动机专业研究生及本科生的教学参考书,还可供对航空发动机有兴趣的人员阅读。
本书籍分九个章节对民用飞机直接维修成本基本概念、民用飞机直接维修成本分析与控制总体策略、民用飞机直接维修成本目标设定、分配、预计、控制及运营监控等进行了全方位、多维度的阐述,同时本书融合了系统工程理念、并行工程理念及供应商管理理念。
《民用飞机健康管理技术》通过作者多年的具体工作经验和工程实践成果进行总结编写,系统论述了民用飞机健康管理研究的基本问题和解决途径,介绍了民用飞机健康管理方面的理论方法和研究成果。 《民用飞机健康管理技术》围绕民用飞机健康管理的理论方法和工程问题进行论述,共分11章。第1章概述民用飞机健康管理的基本概念、研究背景和研究现状,第2章从客户服务的角度介绍民用飞机健康管理系统方案,第3章至第5章分别介绍民用飞机机载健康管理系统、空地传输系统、地面监控与维护系统的设计,第6章阐述民用飞机故障诊断原理及方法,第7章阐述民用飞机故障寿命预测技术,第8章研究民用飞机健康状态评估技术,第9章探讨视情维修条件下的民用飞机维修决策支持,第10章研究基于大数据的民用飞机健康管理若干关键技术,第11章探究基于深度学
本书以空间任务需求为设计驱动,给出任务及轨道选择之间的关系,在分析航天器的空间环境与设计约束的基础上展开航天器设计,介绍了航天器发射与运行控制密切相关的运载火箭系统和地面站及控制系统,阐述了航天器的结构、机构、装配、集成和测试、小卫星工程以及产品保证等内容。本书最后一章是对前面各章专业知识的总结,并重点介绍一种系统设计方法??并行工程设计,该章内容是全书的精髓。
《航空材料力学性能检测》是航空工业力学性能检测人员的培训教材。全书共4篇17章:基础知识篇包括航空材料基础知识、金属的变形、金属的断裂与断口分析和数据统计分析基础知识;短时力学性能篇包括金属的拉伸、硬度、冲击、压缩、弯曲、扭转、剪切和工艺性能试验以及复合材料的短时力学性能试验;疲劳断裂力学性能篇包括金属的高周疲劳、低周疲劳、断裂韧度和裂纹扩展速率试验以及非金属材料的疲劳、断裂和冲击性能试验;长时力学性能篇包括金属的持久和蠕变性能及氢脆试验。
民用航空器制造厂家对航空器运营人的运营支持是确保民机商业成功的必由之路,这已经成为业界的共识。《民用飞机运营支持概论》基于中国民用航空局等国内外适航当局的要求,吸收国外运营支持体系建设实践经验,总结了工信部民机运营支持专项“十二五”“十三五”期间形成的经验和成果,结合国产民机型号研制及交付服务过程经验及体会,系统地介绍了民用航空器运营支持一整套要求、程序、方法和规则。 《民用飞机运营支持概论》共分为8章: 第1章为概述,介绍运营支持背景、国内外发展现状、支持模式与内容、产业环境与发展前景等内容;第2章介绍运营支持适用的局方规章及行业标准规范及其应用情况;第3~6章分别介绍培训类、维修支持类、飞行运行支持类及航空器使用信息收集与分析等运营支持工作的工作思路、工作内容、工作过程、主要
本书详细介绍了飞机数字化装配基础理论与方法、关键技术、工艺装备、集成系统及其工程应用。理论与方法主要包括数字化定位理论和结构装配协调理论;关键技术包括数字化测量、柔性定位、自动化制孔及自动化钻铆技术;工艺装备包括数控定位器、自动化调姿定位系统、机器人制孔系统、环形轨道制孔系统、专用机床制孔系统和自动钻铆机;工程应用部分介绍了飞机数字化装配系统的组成及作者研究团队完成的典型飞机组件数字化装配系统、部件数字化装配系统、大部件数字化对接装配系统和总装配生产线。
本书是一本全面论述基于系统工程方法进行飞机设计并具有学科特色的专著。全书内容新颖、布局独特、技术内涵丰富。作者凭借多年的教学和实践经验,在精心指导读者如何结合系统工程方法从事飞机设计的同时,还给出了大量的计算公式、经验公式、经验数据、统计数据、曲线和图表以及飞机图片,并介绍了多种行之有效的处理工程问题的方法在飞机设计中的应用。此外,本书列举了相关的设计示例,以指导读者学习、理解、掌握系统工程设计方法。 本书可作为我国大学航空航天专业飞机设计课程的教材。也可供从事各类飞机设计的广大工程技术人员和技术管理人员学习和参考。
本书从人造地球卫星的运动规律和理论应用两个方面出发,详细讲解了卫星的二体问题,摄动运动方程的建立及摄动运动方程的一阶分析解,逐步引导读者熟悉为实现具体任务需求的卫星轨道设计、星座构型、编队飞行和发射段弹道设计,深入分析了冲量假设和有限推力两种情况下,为完成特定任务,卫星轨道所发生的有意改变。本书*的特色在于详细推导了书中涉及所有公式,力图使读者在牢固掌握基本原理、熟悉计算过程及方法的同时,*终构建起自身专业领域知识体系;本书精心绘制近百幅示意图、流程图,帮助读者直观理解所学知识;另外,本书从实用出发,选材更加贴合于工程实践需要。
驾驶舱显示与控制系统是飞行机组成员与飞机进行人机交互的*重要的接口,是了解飞机状态、获取飞行信息的*渠道,同时也为机组成员控制航电系统提供接口,是一个集综合信息显示、数据处理、信息感知、告警提示、输入控制等功能于一体的重要系统。显示与控制系统通过接收航电、机电、飞控、电气各功能系统的数据、参数和状态信息,采集飞行机组成员的控制信息进行综合,通过生成直观的图形及数字显示画面,为飞行机组成员提供飞行引导指示、飞行态势感知、系统任务执行、系统工作状态及维护等信息显示。
“中国学科发展战略”丛书是中国科学院组织数百位院士专家联合研究的系列成果,涉及自然科学各学科领域,是目前规模最大的学科发展战略研究项目。 《中国学科反战战略?新型飞行器中的关键力学问题》系统介绍了21世纪以来国内外所提出的各种新型或新概念飞行器的背景、发展态势,重点阐述了由此对力学学科带来的新挑战、新需求,详细分析了力学学科相关领域的研发进展和存在的问题,并就目前需求迫切、学科关注的17个关键科学问题进行了详细论述。
本书以空间任务需求为设计驱动,给出任务及轨道选择之间的关系,在分析航天器的空间环境与设计约束的基础上展开航天器设计,介绍了航天器发射与运行控制密切相关的运载火箭系统和地面站及控制系统,阐述了航天器的结构、机构、装配、集成和测试、小卫星工程以及产品保证等内容。本书最后一章是对前面各章专业知识的总结,并重点介绍一种系统设计方法??并行工程设计,该章内容是全书的精髓。
本书由俄罗斯科学院院士和俄中央空气流体动力研究院主任专家们撰写,是一本关于超声速飞机的经典著作。 本书介绍了超声速飞机各种平面形状机翼和复杂形状机翼以及操纵面、进气道、尾喷口和机身的空气动力学问题。研究了超声速飞机的稳定性及操纵性、操纵系统的结构及其特性。探讨超声速飞机空气动力学和飞行力学及其与飞控系统的有机联系,阐明了飞机性能的算法及飞机主要参数的选择。 本书可供航空专业的科研人员、研究生和大学生使用。
《空间折展机构设计》在对空间折展机构多年理论研究和工程经验积累的基础上,密切结合航天事业发展对空间折展机构的需求,主要以空间折展机构为对象,对国内外航天工程应用的空间折展机构分类、技术发展与应用进行全面概括;基于图论和李群理论对折展机构的基本折展单元进行构型综合与设计,并提出大尺度空间折展机构组网方法及空间折展机构性能评价与优化设计方法;对两种典型的空间折展机构进行实例设计;结合工程应用介绍空间折展机构主要功能装置及地面模拟试验与测试方法。